摘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会学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质。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之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每一个有时代感、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让学生掌握文章阅读的理解是现在社会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理解 掌握 重要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3-0101-02
阅读理解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但从现在的语文教学来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高是不争的事实。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吸收思想增长知识和学习写作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学会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阅读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文基本能力。但是近两年来的小学生在对文章的理解上总是遇到各种问题,特别是在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往往不知从何处入手,漏题、错题、比比皆是,甚至不会理解,不懂讲什么,失分现象很严重,这些都需要到阅读方法的指导,让他们掌握对文章的阅读理解。
一、注重学情,激趣鼓励,善读善思
掌握文章的阅读理解,就要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离不开平时语文知识的培养。俗话说“浇树必浇根”。阅读理解力,必须从“读”解决,让学生多读书,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升学生阅读品质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他们爱读书,这是非常迫切的需要。书读得多了,自然语文底蕴渐渐深厚、视野也得到拓宽,理解能力自然也会相应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时常鼓励学生多读书,想方法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让他们自主、快乐地学习语文知识。特别是有些学生一到高年级就没有了低年级的那种大胆读书回答的行为,他们不会再极力地表现自己,就算再懂还是老师反复叫,他们就是不会开口读书。这时候就要因材施教地鼓励。
我认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这样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上,巧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语文课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课前没有认真阅读文本,当老师和其他同学已经对某一段落进行品读或是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时,他们还没有能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尚未理清基本思路。如果这些同学经常处于这种“慢一拍”的状况,久而久之,在语文课上,他们便对文本丧失了阅读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者要积极引导,采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另外,在读书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所谓“阅读理解”就是读为基础,“思”是精髓。阅读时,如果只是囫囵吞枣,那么思维能力就很难提高。因此,我经常告诫学生:一定要边读边思考,读思结合。只有认真思考,方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找到文章的精髓、明白作者的用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在学生读文后,引导他们思考:这篇文章作者写了谁?做了什么?作者怎么写的?文章用词怎么样,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对文中的人物你有什么看法……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在读文章时要去思考的,边读边完成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也会慢慢的大大增强。
二、注重鼓励,肯定阅读成就
阅读是学生运用思维,将已知知识与文本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可以起到让学生温故知新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收获的新知,分析学生收获新知的质和量,给予适当的鼓励性的肯定。要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阅读所得、乐于说出自己的阅读所得,让学生在获得阅读成就感的同时获得对阅读的自信心。
在语文课堂上,这样的评价几乎无时不在。我们在导入新课,进入对文本的理解分析以后,对文中的人物性格、环境描写、情感把握、主题探讨、手法分析等任一角度进行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相关文字进行分析、思考,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的思考有时可能有一定的局限,表达也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但我们可以从他们思考的角度、结果的某一部分内容甚至思考问题的态度去肯定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觉得自己刚刚的阅读思考过程是有意义的,对自己的阅读、思考、回答有成就感。这样,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思考,保证阅读的效果。
如在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几道思考题:①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②闰土对“我”说了哪些事?“我”对哪几件事印象较深刻?为什么?③读了课文,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后,教师逐一提出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清楚,课文主要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注重品词嚼句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一篇文章讲完了,一种剖析文章思路、分析文章内涵的方法教好了,学生当时好像也掌握了,可是不久再涉及到这些内容时,很多学生已经遗忘了。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效果何以得不到巩固?归根结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用适当方法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照阅读便是一种很好的巩固学生阅读效果的方法。
(一)换换词
换词是阅读感悟中最平常,却是最有效的方法。换词即用别的词语把文中的词语替换,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领略词语特有的情味,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二)变变句
变句就是变换句式或语序,再和原句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别理解,让学生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力度和特点,把思维引向深入。
(三)抓重点
抓重点就是首先选准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去理解作者的情感,看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从而让学生体会重点。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也很注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比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觉得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一张”“ 两把”“一盏”“如此而已”,这样极其简单的摆设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进行对比,来说明周总理的生活极其简朴;把工作任务繁重与办公用品简单对比;把工作非常劳苦与食物非常简单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周总理的伟大。
(四)反复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始终是语文教学法宝,也是应对所有语文问题的最基本的途径。课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新词难句。有的比较含蓄,要使学生领会其中的意境必须加强指导诵读。
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词语和“是……也是……”、“既……又……”、“连……都……”等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掌握草原的风光,同时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草原优美的风光所陶醉。
四、注重习惯养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如果阅读粗略,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将成为‘终身之果’。”可见,如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了,将会终身受益。所谓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三个意思:一是要养成每天阅读和习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地吸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二是阅读时,引导学生采取认真的阅读态度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如认真检索、勤查字典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能圈、点、勾、划,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发表议论、思考问题、背诵摘录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专心致志地读,开动脑筋地读,才能学有所得。
五、坚持课外阅读,拓展知识视野
学生要掌握阅读理解,光靠一本教材和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理解能力就得以增强,自然而然就会掌握了阅读理解。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世界,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我们老师要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
阅读的内容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兴趣爱好,是课堂所学的延伸。在现今这个多元、开放的信息环境里,学生获取阅读资源的渠道有很多,教师要尽量多的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优美的文学名著,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
让小学生掌握阅读的理解是我们一线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只要我们明确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开发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注重培养个性化阅读模式,持之以恒,争取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总而言之,阅读品质是阅读素质的核心,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元素。阅读理解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学生阅读品质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也需要学生在自主、合作、积极探究的阅读实践过程中学会学习与思考,优化自己的阅读品质。在日常学习中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学生对阅读的理解也一定会在短时间内掌握并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侯彦华:《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本功》;
[2]《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做阅读题有什么方法和技巧》;
[4]《如何指导小学生做好阅读理解的习题》;
论文作者:甘婧颖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学生论文; 阅读理解论文; 课文论文; 能力论文; 语文论文; 习惯论文; 知识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9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