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后重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探析_地震论文

“天灾后重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探析_地震论文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特大自然灾后重建思想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灾后论文,作家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无法回避自然灾害,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往往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当灾难发生后,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必须坚强并且在灾难中前行,我们只有在灾难中学习,在灾难中总结才能在灾难过后获得更大进步。正如列宁同志所说:“特殊情况下一天的学习胜过你平时几年、几十年。”深入学习和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特大自然灾后重建思想将有助于我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再重复、减少甚至避免类似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在加深对自然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人类造福。

一、用民族的更大进步采补偿民族的灾难

没有人愿意看到灾难,更没有人愿意经受灾难,但灾难并不因为人们的不愿意接受而消失,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走向成熟,必然要经历灾难的考验,可以说,灾难是一本教科书,是中华民族进步的必修课。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8级强烈地震,数万人死亡,22万人受伤,480万人受灾,严重受灾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给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地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但是,正如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所说:“像你们的民族那样伟大的民族,是经得起任何危机的。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灾难令人心痛也让人反思。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经历了无数天灾之害和人祸之虞。据学者邓拓1937年所著的《中国救荒史》统计,3700多年来,我国有历史记载的大范围灾害达5258次,平均每年近1.5次。故有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中国灾荒史之说。然而,中华民族回敬给灾难的不是沉沦、不是灾难压迫下的消亡,而是历尽艰难不退缩,屡遭磨难不放弃,并且愈挫愈奋、愈挫愈勇,在顽强搏斗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饱含中华文明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跌宕起伏、生生不息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一直发挥着凝聚作用、支撑作用和激励作用,引领中华民族战胜千难万险而不断进步。历史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在灾难中失去的一切,必将在战胜灾难的奋斗中和在民族的进步中得到更大、更多的补偿。

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高瞻远瞩者的远见,也离不开伟大的民族精神,但在许多时候,我们却只能从应对灾难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和吸取教训。如果说汶川地震激起了全体中华儿女澎湃的爱国热情,证明了现实社会人性光辉的未曾泯灭,显示出了亿万民众的高尚激情,那么,激情之后若没有深刻的反思,一切也只会成为一段悲伤的记忆。只有激情之后的深刻反思,才会让这份激情绵绵不断地转化为进步的动力。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一个善于向灾难学习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在灾难中进步、在磨难中奋起的例证,日本的房屋防震性强,抗震救灾技术比较先进,这就与地震的频发及其造成的巨大损失有关系。欧美国家的危机管理机制也是在应对天灾人祸过程中不断进步的。灾难既然发生,社会就必须以相应的或更高的进步应对未来可能再次发生的灾难。比如制订各种防患于未然的应急预案,增强建筑物的牢固性、提高科技在防灾救灾减灾中的功能等。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形成的凝聚力,定将推动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多难兴邦”是一个颠扑不破且日久弥新的真理,出自《左传·昭公四年》。原文是“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这句话从朴素辩证法的角度对灾难的影响作出判断,说明一个国家多灾多难,或能拓展疆土,而无难无虞,或可丧失国邦。汶川地震的确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大灾难,但中国却正是通过一次次灾难变得更加坚强,而且恰恰是在这样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度里,持续了她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以一个大国的姿态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中国未来还会有各种各样自然灾害的发生,但中国将以更强大的力量面对它们,战胜它们。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实现不断进步和真正崛起。

二、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战胜灾难的关键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遵循客观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是战胜各种灾难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血吸虫病是多年来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一种恶疾。解放前,血吸虫病曾广泛流行于南方12个省市,成千上万的农民和渔民受到感染,上亿的人口受到威胁,病情特别严重的地方,许多村庄完全毁灭,许多良田变成荒野。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号召和组织人民群众大规模地与疫病展开斗争。1958年当毛泽东主席读到6月30日人民日报,获悉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历来危害农民的血吸虫病的喜讯时,“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遂写下了著名的充满激情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一是“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流露出了新中国缔造者对人民群众战胜自然灾害后的喜悦心情,也写下了共产党人心系人民群众的宽阔胸怀,表达了自然灾害终将过去,只要有人民群众在,只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定能克服困难的豪迈情怀。

可以说,我们党和政府历来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次汶川地震灾害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地震可以移动山,可以堵塞河流,但是动摇不了我们人民的意志。只要我们大家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同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灾害。”再次说明了人民群众的伟大,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历史证明,在人民群众战神灾难过程中形成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往往是灾后恢复重建的精神财富和巨大动力,人民群众的高昂激情有益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三、灾难过后信心和勇气最为重要

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面对灾难时丧失信心、勇气和力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战胜灾难过程中信心、勇气的重要性。俄国十月革命四周年纪念期间,列宁在面对严重的国内灾害时指出“不管过渡时期的苦难如灾荒、饥荒和经济破坏多么深重,我们决不气馁,一定要把我们的事业进行到最后。”毛泽东同志也曾郑重指出:“我们对人民是忠诚的,我们有决心有能力同人民在一起把祖国建设好,我们已经得到巨大的成就,并且将继续得到更巨大的成就。”

首先,信心是应对灾难的原始动力。不同的态度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在经历了唐山大地震、洪涝灾害、非典疫情和南方冰雪等自然灾害后,我们日益成熟和理性,面对困难显得更加镇定从容和快速迅捷。在这场地震灾难发生后,中央政府快速反应、高效决策、果断协调、精心指挥,震后不到一小时,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传遍全国;震后不到两小时,温家宝总理飞赴灾区。党政军民驰援灾区,舆论宣传空前公开,震灾信息立体透明,“全民动员、万众一心、生命高于一切”的人本思想和救援理念,激发起华夏民族的大仁大爱。这一切都表明,我们有信心战胜地震灾难。这些快速的行动也使得灾区人民心里感到踏实,增强了他们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决心。

其次,困难面前勇者胜。只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才能战胜困难。地震的发生瞬间使四川境内大部分地区通讯中断,供水、供电、交通等均受到很大影响。通往震中汶川的公路完全中断,无法通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全力做好被困群众和受伤群众的救治工作,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是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考验。正是靠着大无畏的勇气,在公路阻断的情况下,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先后从空中、水路强行进入北川、汶川等受灾严重地区进行救援。他们以勇气克服困难,以勇气告诉大自然,我们是不会屈服于灾难的。灾难令人悲痛,但悲痛之后,最需要的是拿出正视困难的勇气。地震已经过去,艰巨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在各行各业中展开,勇气对灾区人民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只要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我们就一定能战胜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灾难。

最后,信心来自于智慧。战胜灾难,不能靠蛮干,除了信心和勇气还需要强有力的指挥,需要科学对待各项抗震救灾工作。在地震灾害现场指挥抢救的温家宝总理说过,“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危难之际,每个干部党员都面临着严峻考验,务必要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灾工作,这样群众才会放心。”“只要有双手,家园就能重建,”……。这些掷地有声的朴实话语诠释着我们党高超的领导艺术和执政水平,给人以信心,、勇气和力量。在灾后恢复重建中,让信心和勇气始终陪伴着我们,让它们促使我们以高超的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四、通过自然灾害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从而为人类造福

自然灾害除破坏人类原有生存的和谐条件外,还可以导生出其它灾害,这往往对当地地貌、水纹、气候等造成重大破坏,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重大影响。但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促使人类以更加科学理性的态度来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从而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础上为人类造福。

通过自然灾害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江泽民同志在《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自然灾害是件坏事,但通过同它的斗争,人们可以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中得出有益的结论,从而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胡锦涛同志也指出,“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一个善于从自然灾害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坚强和不可战胜的。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锲而不舍地探索和认识自然规律,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能力,就一定能够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一定能够做到让人类更好地适应自然、让自然更好地造福人类。”

通过自然灾害增强预防和减灾能力。自然灾害的发生是血的教训,只有在灾难过后学会增强预防和减灾能力,我们才能在面临灾难时确保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点。胡锦涛同志强调,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们必须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要加强对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等规律和致灾机理的研究,为科学预测和预防自然灾害提供理论依据。要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建立灾害监测、研究、预警、预报、网络体系。要深入研究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灾害和生态环境、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强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发,强化应对各类自然灾害预案的编制。要建立国家综合减灾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国家和地方灾情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要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将灾害预防等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既学习国外的有益经验和先进技术,也对人类社会共同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通过自然灾害增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人类在自己的发展中不断征服自然,不断改造周围的地理环境;二是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始终受着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很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天灾引起的,但也有不少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刘少奇同志就曾说建国不久的三年自然灾害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了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特别从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就愈来愈能够认识到,因而也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但是这种事情发生的愈多,人们愈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

恩格斯早就作出回答,“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我们对于在自然界方面的索取不要过分陶醉,温家宝总理说得好:“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这个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是胡锦涛总书记的嘱托,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

当前,汶川地震受灾地区正处于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时刻。就灾后重建工作的近期和长远规划来看,重建工作顺利开展需要重视思想重建创新,需要鼓励受灾地区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我重建,自立自强,重建灾民信心。新时代已经开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特大自然灾后重建思想没有过时,让我们发扬抗震救灾中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更加团结、仁爱、自信、勇敢、坚强!唯其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进步和伟大复兴!

标签:;  ;  ;  

“天灾后重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探析_地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