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立军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人民医院 426100
【摘 要】目的:分析凝血检验项目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06.02日-2017.09.02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人(观察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都接受凝血检验,对比分析检验结果。结果:对照组、观察组五项凝血项目存在较大差异,观察中三个疾病分期病人各项凝血项目差别较大(p值<0.05)。结论:凝血检验指标有利于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关键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凝血检验指标;诊断
引言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属于一种综合征,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受多种疾病的影响,血液凝血机制被弥漫性激活[1],大量的纤维蛋白积聚在血管中,持续损害多个器官,此外,还会过度消耗凝血因子,诱发全身性出血,表现出凝血不佳、创口或穿刺点持续渗血、休克等多种症状[2],起病急骤,并且进展快,死亡率较高。凝血检验指标是反映人体凝血功能的敏感性物质,本文为了分析其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选取50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人和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象,详细内容见下文。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从本院医治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人中选出50例,纳入观察组中,病例年限是2016.06.02日-2017.09.02日,以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将因恶性肿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造成的血小板变化病例、不能积极配合凝血检验的病例以及合并重要脏器严重疾病的病例排除。
观察组(男女各29例、21例)--年龄大小:32-64(51.20±3.36)岁;分期:高凝期,低凝期,纤溶期分别有18例、20例、12例。
对照组(男女各28例、22例)--年龄大小:30-65(51.42±3.24)岁。
比较上述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础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符合对比要求。
1.2 方法
100例研究对象都进行凝血项目检验,用真空血管采集清晨空腹下的外周静脉血,共计3ml,振荡均匀后,以每分钟3000转的速度离心15min左右,设置离心半径=22.5cm,提取出上层清液,即血清,利用生化血凝全自动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1.3 观察项目
对比两组、研究组中不同疾病分期病人的凝血项目检验结果,含纤维蛋白原水平(FIB)、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时间(TT)、凝血内源性状态(APTT)、凝血外源性状态(PT)以及国际化标准化比值(INR)。
1.4 统计学处理
文中计数、计量资料用SPSS20.0软件卡方、t检验,P<0.05代表对比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组间对比凝血项目检验结果
如表一,观察组、对照组五项凝血项目数据存在明显差别,p值小于0.05。
2.2 不同疾病分期凝血项目检验结果
如表二,纤溶期、低凝期、高凝期两两相比五项凝血项目,都存在较大差别,p值小于0.05。
3 讨论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会损害多个器官功能,死亡率在30%-80%之间[3],慢性消耗性疾病、免疫功能下降、糖尿病、内分泌失调等多种基础疾病会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尤其是恶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高发于产科、外科[4],会出现血栓栓塞、多部位持续出血等症状,病情危急。抗凝治疗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治疗方式,若是抗凝药物选择不当,会加重病情,需要客观评价病人的凝血功能并动态监测,凝血功能障碍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表现[5],各组织、内皮细胞受损严重,伴发休克、缺氧、酸中毒、感染等多种病症,了解病人的凝血功能并予以相应的抗凝治疗,对保证病人生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人体生理状态在正常的情况下,通过外源性或内源性途径促进X因子转化为Xa因子,产生凝血酶原激活物,将凝血酶激活,诱导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转化,该过程是凝血的完整流程。内源性凝血指破坏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带负电荷的胶原激活因子IX,转化成因子XⅡa[6],外源性凝血指组织受损后,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转移至血液中,借助钙离子与因子VⅡ相互结合[7],产生化合物。人体的脑部、肺部、白细胞、内皮细胞以及多个组织器官中都含有大量的组织因子(凝血因子Ⅲ),在血管、组织受损的情况下,会大量渗入到血液中,若是无法快速改善凝血功能,会破坏纤溶系统的稳定性[8],堵塞血管,引发组织低灌注,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死亡。
凝血项目可反映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其中纤维蛋白原水平持续升高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若是持续降低,会诱发肝硬化或者是原发性纤溶症,外源性凝血状态可客观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变化,凝血酶原时间越短,表示血液凝固功能越好,结果部分数据显示,观察组病人的FIB(0.67±0.10g/L)、TT(25.56±3.32s)、APTT(39.58±4.26s)、PT(16.65±2.13s)、INR(2.95±0.27)与对照组健康者存在高度差异,观察组中不同疾病分期的病人凝血项目数据不同。
由此得出,凝血检验指标不但有利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疾病的诊断,还可根据检验数据判断病情发展程度。
参考文献:
[1]付洪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评分、纤维蛋白原含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J].实用老年医学,2015,29(8):653-655.
[2]袁强,吴惺,卢香琼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评分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J].中华创伤杂志,2015,31(8):676-680.
[3]曾琴.Fib/CRP比值水平与脓毒症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的相关性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4):571-573.
[4]王君.降钙素原和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比值对脓毒症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相关性[J].浙江临床医学,2015,17(10):1759-1760.
[5]阿呷留布.监测产后出血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各种因子的变化及诊断分析[J].今日健康,2015,14(12):413-413.
[6]张雪琦.联合检测血浆D二聚体、FDP、FM、ATⅢ含量对DIC的诊断价值[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8(6):766-768.
[7]徐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2):104-105.
[8]何光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4):551-553.
论文作者:雷立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9
标签:凝血论文; 弥漫性论文; 血管论文; 因子论文; 项目论文; 疾病论文; 功能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