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正确地比较使用“人均”指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确地论文,指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人均”指标是统计学中的一种平均指标,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和范围内,每人平均所占有的物质或价值的数量。人均指标从计量单位上可分为两类:一是人均实物指标,一是人均价值指标。凡是根据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点并采用自然、物理计量单位的总量指标所计算出来的人均指标都是人均实物指标,如人均粮食数量,人均耕地数量,人均钢铁、煤碳数量,等等。凡是根据现象的社会属性并采用货币计量单位的总量指标所计算出来的人均指标,都是人均价值指标,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工资,人均教育经费,等等。此外,人均指标还可从时间上分为人均静态指标和人均发展指标、人均报告期指标和人均基期指标等。在我国,人均指标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多门学科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单一而孤立的人均指标往往不容易说明问题。例如我国1997年人均粮食约402公斤,如果离开当年的生产及气候等具体条件,不看我国人口总量及发展趋势,不晓得建国初我国人均拥有粮食仅为210公斤的历史,不了解当今世界人均粮食特别是发达国家人均粮食状况,就难以对这402公斤的指标作出正确的评价,更无法由此进一步发现问题,找出矛盾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所以,在鉴别和评价人均指标并由此进行综合分析时,务必使用比较(对比)分析法,包括纵向比较分析和横向比较分析。在进行比较分析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选准参照系。所选的参照系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既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就是说,选择的参照系一定要和与之比较的指标相适应。如果选择的参照系不准确,那么比较的结果也就难以可靠,甚至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二是要进行必要的换算和调整。通常的情况是,人均实物指标的可比性强,而人均价值指标的可比性差,因为人均价值指标的计算所依据的总量指标,要受到物价水平、货币购买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国际比较中,还要受到汇兑率、国别货币购买力和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人均价值指标的比较时,为了保证比较的准确性和可信性,应做一些适当的换算和调整。
二
人均指标的比较是个复杂的问题,科学而正确的比较可以增强人均意识,提高人均观念,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人口增长的控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保证与完善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为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我国地大物博,不少人为此还自我陶醉。而实际上,我国国土虽大,但人均量小,仅12亩,还不到世界人均量的三分之一,且荒沙秃岭比重大,可利用的土地不多。而对物博则更需做些具体分析。就我国主要自然资源和物质产品的现状来看,有一些在总量上确居世界前列,如水资源总量28124.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矿产资源已发现162种,是世界第三大资源国;耕地面积12330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注:王亚平:《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沿海新潮》1997年第2期。)一些工农业产品如煤炭、水泥、布、粮食、棉花、肉类、鸡蛋等,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占有量除煤炭、水泥超过世界人均平均水平和粮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外,其他大多居世界后列。如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100多位,被联合国列为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之一(注:刘新华:《今年水价如何调整》,《半月谈》1998年第1期。);耕地的人均占有量为1.2亩,占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70多位;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有一些资源从总量看就在世界后列,如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20多位,木材蓄积率也很低,这些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就更低。可见,我国的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人均物质财富并不多。认识到这一点,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就应做到:一方面坚决杜绝乱占滥用土地等自然资源的错误行为,治理水土流失和草原森林沙漠化、土地盐碱化等现象;另一方面积极改进生产技术和条件,加强管理,避免各种资源的浪费。
其次,为控制我国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的一些自然资源和物质产品的绝对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人均量却居世界后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人口的绝对量大。从再生产的角度看,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总量由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138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8倍,而同期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19元增加到1273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仅增长5.2倍。尽管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九位(1994年),我国经济实力(含国内生产总值、能源、食品、工业生产能力及对外贸易)居世界第五位,我国综合国力(含国土面积、人口及经济实力等)居世界第三位(注:郭呈新:《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湖北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占有量仍在世界后列。例如,1994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实际汇率估算仅为530美元,在133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95位(注:郭呈新:《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湖北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可见,人口因素特别是人口总量因素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控制人口总量增长的基本国策。
再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人均指标的纵、横向比较,可以准确地估价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并采取相应措施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纵向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实力的不断增强;横向比较可以使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虽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纵向比较使我们信心倍增,横向比较使我们动力十足。唯有科学比较,才能比出信心,比出干劲,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最后,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保证与完善提供依据。象我们这样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人口大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不仅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开始向小康水平迈进,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做不到的。这一点通过人均指标的比较会显得更加清晰。建国初期,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20多美元,尽管经过改革前约5%和改革以来约10%的年平均速度递增,但由于基础太差,目前的水平仍不高。据国家统计局按世界银行的方法计算,我国当前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20多美元,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4930美元的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发展中国家1090美元的平均水平,仍属于发展中的低收入国家(注:《文摘报》,1997年12月4日“要闻集锦”。)。但从我国人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看,却达到甚至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我国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为70岁,超过世界中等收入国家66岁的平均水平,居世界第40多位,我国每一医生负担的人口数和人均每日摄取的热量,均达到世界中上收入国家的同期水平。我国在人均收入比较低的情况下,使人民有较高的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使然,这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
人均指标的科学比较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比较不科学、不准确,比如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进行比较,甚至把一些在时间、地点、口径和性质等方面不统一和不可比的人均指标硬扯在一起进行比较,则会得出极端相反的结论,产生极为消极的作用。从近几年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不科学的比较导致“人口决定论”思想的蔓延。不少同志只看到我国人均实物指标和人均价值指标在世界上的位次都很低,却忽略了我国经济基础差、起点低的历史和速度发展快的现实,错误地认为我国贫困与落后的根源就在于人口过多,甚至由此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前途悲观失望。人口因素确是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把它上升到决定性因素的高度,就不恰当了。
二是不科学的比较会产生崇洋、自卑和泄气的社会心理。当人们的两眼只盯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工资等并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时,几百美元和几万美元、几十美元和上千美元的反差就很容易使人产生崇洋、自卑和泄气的社会心理。正因为如此,有的人才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圆,因而不顾客观条件和自身素质,不惜代价地往国外跑,走得了则走,走不了则朝思暮想。有的人甚至觉得再怎么干也赶不上人家,因而“越干越没劲”,只好随着“大流”走。这种不顾历史,不看条件,离开指标的相关因素,单纯地拿一、二个指标进行比较的做法,难免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三是不科学的比较会使一些人在工资收入、劳动就业与再就业以及生活消费等方面产生盲目而不合理的攀比行为。例如,有些企业的职工不管人均创利多少,人均贡献多大,也不管个人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成果如何,在工资收入上一味向高标准看齐,达不到标准就抱怨、发牢骚,甚至撂挑子不干。一些无收入的下岗失业职工,虽然其自身的素质条件不高,如学历偏低、年龄偏大、无一技之长等,但在再就业方面却要求甚高,如非国有企业不去,工资低条件差不干等。这些因不科学比较而产生的行为,无论是对个人和家庭,还是对企业和国家,都是有害无益的。
四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科学地比较使用人均指标呢?在谈到比较的问题时,列宁说:“比较的基本原则:拿来比较的现象必须是同类的。”(注:《列宁全集》第1卷,第23页。)由此,我们认为,要进行人均指标的科学比较和使用,除了首先要使有关指标在其内容、性质、口径、时间、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等方面具有可比性以外,还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一是人均指标与总量指标相结合。人均指标虽能反映个体的一般水平,但看不到总体的情况,因此必须以总量指标作补充。总量指标虽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水平,却看不出因人口数量的不同而形成的一般水平,所以也要用人均指标来弥补。例如,单纯比较人均指标就看不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在世界上的整体位次及整体实力,而单纯比较总量指标又难以看到我国经济的一般水平和人民生活的实际状况,只有将人均指标和总量指标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对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
二是人均指标与变异指标相结合。人均指标虽然概括地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但却把总体中各单位的差异抽象掉了,因而不能准确显示总体中各单位的实际水平,如果仅用人均指标作比较,就有可能得出不切实际的结论,因此,必须结合变异指标进行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平均指标。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两个各10人的小组分同样多的10个苹果,第一组确实给每人分一个苹果,人均占有苹果的指标为1;第二组中有一人占去9个苹果,其余9个人分剩下的一个苹果,全组人均占有苹果的指标也为1。表面看起来两组的人均指标是相同的,但实际上却相去甚远。再举一例:有A、B两个各100人的小组,分别占有10000元和90000元的财富。A组以相差不大的方式进行分配,人均占有财富100元;而在B组中,有10%的人即10人占去其财富的90%即81000元,其余90人以较均匀的方式占有另外9000元的财富,综合起来看人均占有财富900元。表面看起来B组的人均900元远远高于A组的人均100元的指标,但实际上对于两组的大多数人来说,占有财富的水平相差无几。以上两例即是对变异指标的变相通俗解释。由此我们也联想到,在使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均指标比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工资额等指标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贫富差别悬殊,少数大垄断资本家掌握和控制着社会大多数财富的基本事实,切忌单纯地进行比较,盲目地下结论。通过变异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到这些国家人均指标的变异程度大,其代表性也就差,说明大多数劳动者实际上并未达到人均指标所显示的水平。
三是人均指标分析与具体分析相结合。隐存在人均指标背后的差异被掩盖的不足,虽经变异指标的分析,可作一些修正与补充,但有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仍不能全面地得到反映。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在人均指标与变异指标结合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具体的分析。比如从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上,从事物的性质上,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做到既有量的分析,又有质的比较。
四是人均静态指标和人均动态指标相结合。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种经济现象来说,运用人均静态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其发展变化的幅度;经过人均动态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发展变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状况,二者结合起来则可进行全面的衡量和评价。
此外,还应做到人均实物指标和人均价值指标相结合,人均指标的纵向比较与人均指标的横向比较相结合,等等。
总之,对于人均指标的比较分析不能信手拈来,简单行事,必须做到全面而符合实际。以上几个方面的结合也只是相对的,在实际应用中,可做到交叉或多方面的结合。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比较,才会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