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机遇与挑战_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机遇与挑战_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机遇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期以来,理论界对经济全球化问题比较关注,因为这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不管我们接受不接受、承认不承认,经济的全球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扑面而来,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必须去面对它并及时地把握其现实特征和发展趋向,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抉择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经济行为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而且这种联系和合作越来越密切,相互渗透与融合越来越深入,以致在某些方面达到一体化程度。

追根溯源,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的。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使西方人从它获得了好处,获得了比其他文明更为优先的发展,并迫使其他文明统一于真正单一的世界范围的社会中。历史发展到近代,残酷竞争的外在压力和资本追求最大利润的内在驱动促使资本主义在不到300 年时间内迅速建立起庞大的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世界各国无不被卷进这一“世界历史”中去。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席卷了全球80%的人口和数十个国家,成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世界普遍交往,世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趋势得到加强。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成立,关贸总协定的产生,使世界经济迈向体系化和制度化。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第二次科技浪潮的到来,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全球化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全球的政治趋势表现为分裂多元化。与此同时,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并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使全球经济体系日益整合为一个紧密相连的“地球村”结构。现代科技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实践表明,科技创新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与全球扩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速度、规模、质量决定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度及全球化的扩散广度。第二,大跨国公司急剧扩张,并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1994年以来,世界掀起企业购并热潮,全球企业的联合兼并规模越来越大,交易额越来越多。跨国公司进行的生产和经营是跨越国界和地区界限,实施的是全球范围内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第三,世界贸易迅速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50年来,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比世界GDP年均增长速度高一倍以上,在21 世纪将继续延续下去,必将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必然推动贸易联系密切的国家在投资、金融货币领域加强合作,这就是20世纪下半叶各种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方兴未艾的原因。第四,资本金融市场急剧膨胀,成为经济全球化迅速成长的强大动力。国际金融的成倍扩张,使遍及全球的金融中心形成一个全时空的世界金融体系,当代金融的这种国际化、全球化、一体化是世界经济迅速全球化的催化剂和驱动力。同时,世界金融市场和跨国金融机构越来越紧密相连,使国际间的资金调拨与融通更加方便,这一方面有助于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本配置,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使国际金融风险增大。

另外,冷战结束,中国等许多国家推动的市场经济改革,使妨碍全球经济合作的经济体制障碍大大削弱,从而利于全球经济合作,而且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大量问题,也要求开展广泛的合作,这都从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经济全球化既然是历史潮流,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为世界各国、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1、 经济全球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经济全球化潮流结束了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社会主义阵营孤立状态,尤其是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发展,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普遍交往,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各国越来越依靠并重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冷战时期形成的政治对峙不再适合时代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为中国建设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时机。

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中国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资金及管理经验。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使世界上先进的科技、交通、通讯等设施和手段为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利用,为其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支撑,也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外资,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亚洲“四小龙”的腾飞及中国目前的发展成就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利用这些条件,就能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步伐,逐步缩小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距离,改变自身贫穷落后的面貌。

3、经济全球化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从而让发达国家认识到,它们的发展有赖于发展中国家。因此,绝不能因为一己之利不顾其它国家的贫困落后,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是影响世界安定的重要因素。同时认识到,全球性问题必须由各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解决。

4、经济全球化发展促进人们观念更新。

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主体文化交流网络,促进了人们观念更新,打破了人们禁锢的思维模式,有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严峻挑战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提出挑战。

我们知道,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是由发达国家自己建立和制订的,当然代表和反映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因此它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发展中国家在这个秩序中受到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避免这种损失:对外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向发达国家支付的外债利息、为取得知识产权而付出的高价、人才外流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构成威胁。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国家安全利益构成威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概念被拓展,它不仅仅指国防安全和军事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环境安全等新的内容。尤其是经济安全,已成为更重要的国家安全利益。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力量逐渐取代政治和军事力量而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经济利益的争夺成为各国国家利益竞争的核心。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借助市场力量不仅维护了本国的经济安全,而且往往为了求得自己的最大利益,从主观上忽视甚至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更是加以歧视,主要限制对社会主义国家出售高科技产品,在贸易、知识产权等问题上搞摩擦。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致使其经济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很低,处于弱势地位,经济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爆发于1997年7 月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典型例证。在我国,受安全影响的对象包括国内产业、市场、资源、环境、科技、体制和政策等等。而首当其冲的是民族产业,这是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核心问题,因此研究我国经济安全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我国民族产业的安全问题。因为在我国民族产业是构成我国经济的主体,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严峻的挑战。资产阶级学者企图用全球化来模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分歧。诚然,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有所下降,但决不能由此得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最终战胜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际上,冷战的结束并没有真正结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采取各种手段极力推行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扩大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渗透。正如美国总统克林顿所说,贸易是美国“能够在全世界推广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工具。”经济全球化不仅使中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进攻,同时,由于中国的改革处于转型期,处于社会变革之中,因此原来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受到强烈冲击,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种挑战。

3、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形成最为严峻的挑战是在政治方面。

20世纪90年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虽然没有改变,但是国际形势出现了新的情况和特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的瓦解标志着冷战的结束。而中国就成为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而且正在日益崛起,于是成为西方国家攻击的主要目标,“中国威胁论”的兴起就是证明。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客将坚持改革开放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看成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大威胁。经济全球化为西方国家推行西化、分化政策提供了方便条件。它们可以通过经济活动(如贸易往来、投资等)向中国进行渗透,传播其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扩大其对中国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西方国家还将人权、民主等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挂钩,借与中国发展经济关系之机向中国施加压力,企图使中国按照西方的标准行事,向他们所希望的方向演变。更为严重的是,它们还利用中国经济在某些方面对发达国家的需求,动辄进行经济制裁,干涉中国内政,试图迫使中国在政治问题上让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加深,西方国家利用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的倾向还会加强。因此,我们既要发展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又不要被西化、演变,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本身就是严峻的挑战。

4、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也使其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面临挑战。

实践证明,与国际市场相隔离、排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而中国要发展,必须推动其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中。为此,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经济上,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极为艰巨复杂,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经济的困境与失范,一时难以与经济全球运行规则的统一规范相适应,从而降低在国际经济贸易组织中的地位,一时难以加入这一组织。政治上,由于中国受苏联单一模式的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比较缓慢,政治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水平不高,因而缺乏足够的政治权威和政治整合能力。另外,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使部分人产生不满情绪,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这些改革发展中的现象,如不认真对待,必然影响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影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步伐。

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趋势,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性机遇,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代中国政府的战略选择。

1、加快发展是迎接挑战的根本大计。

过去,拥有强大的武力尚可保持国家领土完整和资源安全。现在,国家经济不发展,就不可能有效地维护自身稳定,也就无安全所言。今天的世界经济是一种总在变动中的动态经济,我们已进入了一个不发展就不安全的时代。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一大主题,是一大历史潮流。邓小平所讲的“发展就是硬道理”体现了这一时代主题。在现代社会,只有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否则就会挨打,甚至被历史所淘汰。而加快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和人才。为此,必须大幅度地增加对教育科研的投资以满足科技革命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需要,也必须尽快建立由于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风险投资。同时创造人才各得其所,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在人才自由流动、双向选择、按质论价等方面进行一场革命,同时还必须进行一场涉及反对论资排辈、反对任人唯亲、反对人才单位所有制的观念革命。而这又取决于我国的改革能否不断深化。中国20年来所取得的经济建设巨大成就充分证明,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不断改革原有的不适应市场经济,有悖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才能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发展和改革,又必须保持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这里要排除以稳定为由而不敢迎接经济全球化这一挑战的态度。

2、在经济全球化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当然地对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为西方国家对中国推行西化、分化政策提供了前提,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通过经济交往向中国进行渗透,甚至干预内政等,企图利用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首先,必须坚持国家主权的完整与独立。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主权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必须把部分主权转移给某些超国家组织,自觉地进行主权让渡。比如欧洲联盟的形式和中国加入“WTO”的努力。 这是在新形势下对过去那种整齐划一的绝对主权观念的扬弃与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坚持主权国家的最好办法就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组织。在主权问题上适度地让步,是基于国家利益需要,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利益。但这种让步是有原则的,它决不是主权国家的消失。相反,由于国际社会强权主义、霸权主义的存在,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主权原则,只有拥有国家主权,才会有国家的生存,才谈得上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其次,必须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国并没有像西方国家预想的那样垮下去,而是保持了政权和社会的稳定。中国的历史已证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对了,我们就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3、转变政府职能是迎接经济全球化的关键所在。

经济全球化要求转轨时期的政府重新界定职能,实现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转轨中的我国政府应该做到:

第一,培育民间市场主体,国有经济有进有退。建立严格的市场经济竞争秩序;视秩序为第一生命,决不允许有特权的市场主体存在,政府主要精力用于社会公平的制度安排,用程序规则维护公平正义。第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再就业及培训工程,这是改革的“安全网”。第三,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练好企业科技创新内功,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这是中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利益得失最终较量的集合处。第四,要用企业精神改革政府,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把竞争引入政府职能,使政府也处于竞争之中,以不断更新政府能力来提高效率。同时政府要时刻把握住改革的方向,工作求实,根据国情来制定产业发展对策。

4、在扩大开放基础上对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进行适当的保护。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产业基本上都实现了国际化分工和全球化生产。不仅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化分工迅速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业生产之间的专业化协作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经济要想得到振兴和发展,都必须奉行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际竞争和国际交换,封闭是没有出路的。因为一国的工业定位离不开经济全球化这个总格局和大环境,也离不开与跨国公司全球化投资的有机结合。中国2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开放市场, 我们努力加入“WTO”就是证明。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并不意味着经济民族界限消失,经济开放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进行适当的保护。不仅发展中国家需要对某些产业进行保护,既使发达国家也不是无条件地对外开放本国市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保护和发展国内幼稚产业和主导产业是必要的,但要适度,应以为这些产业创造适宜的发展条件为限,把必要的保护看成是走向竞争的短暂阶段。保护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通过必要的保护培育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除此而外,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采取必要防范措施,加快国内企业兼并步伐,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防止外来文化冲击,开展反腐倡廉斗争等,将成为我们全球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标签:;  ;  ;  ;  ;  ;  ;  ;  ;  ;  ;  ;  

经济全球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机遇与挑战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