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及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分析论文_闫旭光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及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分析论文_闫旭光

哈尔滨市巴彦县人民医院 151800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以及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并与肿瘤危险程度分级进行对照。结果;CT扫描表现为:胃间质瘤7例,小肠间质瘤10例,结肠间质瘤2例,直肠间质瘤1例,难以确定部位者1例,22例中良性3例,交界性6例,恶性13例。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均匀实性者4例,不均匀实性者11例,囊实性混合者5例,有2例有钙化灶。增强扫描有3例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内有斑点状变性坏死灶;17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肿块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区。3例良性者为均匀类圆形实性肿块,直径<5 cm。交界性与恶性者形态、大小、密度等无明显差别,肿瘤直径均>5 cm。结论: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较大,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可以判断肿瘤的危险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特点;诊断分析

前言:近年来,我国医学行业一直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已经解决了很多医学上的难题,为我国居民的健康提供了保证。但在对病人治疗的过程中,胃肠道间质瘤这种疾病还是经常存在的。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独立的来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Ci7,其生物学行为具有潜在恶性,目前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进行确诊及其肿瘤生物学行为危险程度的评估。有关GIST的文献以病理研究居多,CT表现的报道较少。现将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2例GIST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认识GIST的CT征象,提高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进而探讨IT表现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22例患者,男14例,女8例,年龄35-66岁,平均43岁。临床表现腹痛10例,黑便6例,腹部肿块4例,体检发现2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的证实,并均行多层螺旋CT上腹部或全腹部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64层双源CT或U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扫描仪。检查前1 d晚上禁食8~10 h,检查前口服清水500~800 ml充盈胃肠道,取仰卧位屏气相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okV,管电流240- 300mAs。增强扫描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70mgI/ml),采用高压注射器由前臂肘前静脉注入,注射速率为3.5m1/s,流速3-3.5m1/s,注射总量为80-100m1(1.5m1/kg),注射后25 -30s行动脉期扫描,6 0 -70s、行静脉期扫描120s、行延迟期扫描。采用层厚5 mm,层间距5mm,图像后处理均采用多平而重.22例患者均行常规CT平扫和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2.5~3.0 ml/s的速率团注法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 g/L)90~100 ml,扫描仪为SIMENS SOMTOM Emotion16层螺旋CT,扫描参数120 kV,220 mA,层厚及层距均为5 mm,注射开始后分别于25~30 s、70~80 s行动脉期、静脉期扫描。扫描结束后在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处理。评价指标包括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密度、强化方式、与周围组织器官关系、有无远处转移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增强的CT值增加小于20HU为轻度强化,20 ^} 40HU为中度强化,大于40HU为明显强化。

2.结果

2.1病灶分布及病理

本组发生于胃7例,空肠12例,回肠2例,结肠1例。良性8例,恶性12例;肿块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12例,不规则形10例;病灶直径>10 cm7例,介于5~10 cm之间8例,<5 cm 7例。按组织细胞学分类:9例为梭形细胞型8例为上皮细胞型,4例为混合型。

2.2 GIST的CT表现

GIST表现为呈软组织密度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肿瘤较小时,边缘清晰,一般对周围组织侵犯较少,较少出现坏死,肿瘤较大密度多不均匀,易发生

瓢液样变或出血、坏死和囊变,常有浅分叶,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CT平扫显示紧贴肠壁软组织密度肿块。15例向腔外生长,向腔内生长4例,2例肿块与消化道关系显示不清;病灶边界可分辨16例,6例边界不清楚,10例肿块中央可见坏死囊变更低密度区。本组中14例呈浸润性生长,6例膨胀性生长。肝转移3例,腹膜转移1例,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例。GIST的肿块可以全部位于管腔外,也可以位于管腔内,亦可以跨越管壁生长,体腔内及腔外同时生长。胃肠道间质瘤大多数以腔外型常见,本组病例亦以腔外型常见。肿瘤比较大时往往定位比较困难,肿瘤与胃肠道的关系及肿瘤内的气液平而可以帮助肿瘤定位叫。胃肠道为富血供肿瘤,大多数为明显强化或不均匀明显强化。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呈均匀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一般来说,瘤体直径大于5cm,肿瘤容易发生坏死,有时形成溃疡可与空腔脏器相通,气体进入肿瘤内,形成气液平而,甚至穿通形成窦道。肿瘤内钙化不常见,少数病例可出现针尖状钙化或散在瘤体内小钙化。

3.讨论

GIST可发生于食管至肛门的整个胃肠道,也可发生于肠系膜、网膜及腹膜后,多发生于胃,占60%~70%,其次为小肠,约30%。本组中胃7例,小肠10例,GIST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其高峰年龄为50~70岁,好发于中老年,发病年龄越小,恶性程度越大。而且男性患者16例占70 %,女性患者6例,男性患者的数量多余女性患者。正常的,良性GIST直径多<5 cm,边界较清楚,无周围脏器侵犯,引流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恶性病灶直径多>5 cm,形态多不规则,常有出血、坏死及囊变,边界常不清楚,与周围脏器粘连,有时见周围脏器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良恶性肿瘤的患病率均不同,而发生于胃的良性肿瘤远较恶性多,本组22例患者,胃部为GIST、的好发部位,发生14例,占60 %;仅有3例病理诊断为恶性,另外2例恶性间质瘤,1例来源于食管,1例发生于回盲部肠壁本组患者中大多数患者的病灶最初起源于胃肠道壁,但有1例起源于腹腔包块,经病理诊断证实为肠系膜间质瘤。

4.结语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组主要发生于胃肠道的含有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高表达CD117,可能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的肿瘤,这种疾病是非常容易发生的,它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本文就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及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分析进行了一些阐述。本文介绍了目的,方法。从叙述中可以发现,CT影像学的结果显示的GIST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间质瘤的大小、密度、边界、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等多方而CT特征评价,能较好的判断GIST的危险程度,但是(GIST、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需要认真进行分析,确诊需要结合病理免疫组化检查,判断肿瘤良恶性需要结合CT征象。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及对病情预后的评估。

参考文献:

[1]蔡敏,程烽涛,刘玲.66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J].胃肠病学,2005,10(3):134-137.

[2]夏瑞明,章士正,张汉良.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1):48 -50.

[3]郑祥武,吴恩福,程建敏,等.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5):370 -372.

论文作者:闫旭光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5年第1卷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4

标签:;  ;  ;  ;  ;  ;  ;  ;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及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分析论文_闫旭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