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尤其是小学阶段,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德育工作也不容有失。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德育工作的关键,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注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说是当下教育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本文则是就在德育中践行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索为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德育;行为习惯;培养
引言: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了一个哲理:万事的起始阶段,具有定性、奠基、定向的重要意义。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小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为少年儿童打基础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影响人的一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他们涉世不深,思想单纯,对于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易于接受,经过反复实践,不断强化,形成行为习惯,对一生的成长都有重要作用。所以,小学阶段一定要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样才会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践行行为习惯教育的主要内容
作为一名小学生,由于其年纪较小,思想意识还极度不成熟,所以一些行为意识观念都相对淡薄,自制能力也较弱,是非观念更加模糊,从成长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十分正常的现象,而且在课上也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听课不认真等,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也差强人意,较为严重的会体现在言行举止上,比如言辞粗俗,和同学之间会打架等,小到随地吐痰、践踏草地,这种种现象都为家长和教师做了个提醒,一定要正视此问题,否则将会毁掉学生的一生,践行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下势在必行的一项任务。而践行行为习惯教育的主要内容表现在,首先是行为规范的养成[1],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制定一些学校管理制度,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并遵守,当然,还要通过召开校会和国旗下讲话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渗透给学生相关的知识,其次是道德行为的养成,思想永远是先于行为的,所以教师基于这一点,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这是基础也是前提,透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意识。
二、践行行为习惯教育的方法
(一)通过班级管理来训练学生的行为方式
要知道学生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教育、反复的培养才能奏效,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任何人想“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违背客观规律,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所以,教师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像抓学生的学习一样,严谨的对待这个问题,随时都观察学生的行为,日复一日且当成一项重点任务来对待,相信教师如果以这种态度来进行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管理工作,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还有就是教师本身也要树立一个榜样,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也是学生最尊敬的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些小目标,自身做一个典范,正面鼓励学生,给予其信心,让小学生的行为更加的规范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通过集体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环境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要想学生能够受到思想观念意识的熏陶,就一定要为其创造一个浓浓的氛围,集体活动就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集体观念和意识,因此,学校要有计划的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体育比赛或歌咏比赛等,让学生踊跃的参加。让他们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对于促成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是十分有利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懂得反思自己,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对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有极大的帮助的。通过这些活动氛围,学生可以从思想意识层面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一些行为习惯上看到学生的进步,教师的教育成果也会有所体现。
(三)通过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自我教育能力是指学生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要求,自觉地提高道德认识、进行行为训练的能力。其中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改正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小学生的自我控制力较差,教师要注意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学生有了自我教育能力,他们就能明辨是非,主动地接受教育,这不仅对他们在校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重要作用,对他们今后思想品德的提高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一味的靠他人来约束自己,毕竟不是一个长远的办法,所以在班级的管理上,教师应该学会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是德育工作提倡的目标。
(四)通过加强家校间的沟通来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巩固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单靠学校教师或者家长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双方的通力合作才会见到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学生不管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可以规范好自己的行为习惯[2],基于此,家长和教师应该加强沟通,站在家长的角度来说,要时刻清楚地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不管是学习状况,还是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都要有基本的了解认知,部分家长只是一味地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状况,对于其行为表现漠不关心,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家长一定要及时认识到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讲,也要及时的做好家访工作,实地考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之余,也要向家长了解学生的日常行为是否规范的问题,并且要向家长传递一个观念,学生的行为习惯对于其成长是有极大影响的,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其一生的标杆,这样一来,就会更加引起家长的重视。因此,二者只有加强沟通交流,才能凸显出教育的成果,继而不断的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巩固。
三、总结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教育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只有践行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内容,才是对学生最基础的负责,教师可以通过班级管理来训练学生的行为方式,也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来提升他们的思想认知,还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进行自我约束,家校沟通也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起到一定的巩固作用。相信只要从思想意识上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德育为践行基础的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之路一定会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丁玲.养好习惯 亮丽人生: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探[J].学周刊,2015(29):10.
[2]程丹萍.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化研究[J].班主任之友,2002,(06):209.
论文作者:韦振科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学生论文; 行为习惯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生论文; 家长论文; 能力论文; 自我教育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