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学生沉迷于手机(iPad等),该怎么办?雷丁?_手机论文

如果学生沉迷于手机(iPad等),该怎么办?雷丁?_手机论文

学生沉迷手机(iPad等)阅读怎么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生论文,手机论文,iPad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期讨论的案例·

近来,我发现班里不少学生热衷于手机阅读,课间、上下学路上,甚至上课时,一有时间就掏出手机看。由于手机中的小说大多是言情、武侠、穿越、恐怖等内容的,而且是连载的,所以自我控制力差的学生常常欲罢不能。对此我很担心,请教大家。(黑龙江 林立)

手机(iPad等)阅读有利有弊

手机阅读是好是坏,需具体研究

学生“沉迷”手机阅读会导致很多问题,但在此暂不讨论“沉迷”问题,因为仅仅关于“手机阅读”的好与坏,一线教师和家长的看法就多种多样,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我个人认为,学生经常用手机来阅读是好是坏,是该提倡还是应适度限制,本身就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教师和社会,特别是教育研究部门,首先应对“手机阅读”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考察与研究,然后才能采取适宜的措施。重点应研究以下内容:

生理方面:要考察手机阅读是否对学生视力构成威胁和危害;在阅读过程中,手机辐射对学生身体各个方面是否构成危害,危害程度有多大,等等。这里面牵涉比较专业的科学检测问题,需要专业部门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验证和论证。

内容方面:我们要认真考察和归纳学生主要通过手机阅读什么内容。如果都是健康的作品,学生适当地阅读肯定是好的;如果含有不健康或不太健康的内容,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规范。

关系方面:要引导学生处理好手机阅读和纸媒阅读之间、和学校教学及各种学习任务之间、和学校生活及其他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让手机阅读在一个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也是要认真思考和规划的。

效果方面:我们应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调研,对学生的手机阅读情况进行客观统计、系统分析,研究他们的手机阅读与其健康成长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判断手机阅读之利弊,进而对学生阅读进行科学干预。

(潘璋荣,湖南省武冈市教研室 422400)

(一)手机(iPad等)阅读之利

携带方便,不受时空限制

现在学生功课非常忙,很少有整块时间阅读,而且学生的书包装满了课本和各种复习资料,再携带想阅读的图书非常不便。而手机阅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手机体积也小,放在兜里或是书包里既不占地,又方便随时取用、收起,因而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安杰,甘肃省会宁县白塬初级中学 730722;于永香,山东省文登市泽头完小 264401)

费用低廉,更新速度快

相对于阅读纸质书籍,手机阅读成本很低。买一本书一般需三四十元,而下载同样一部电子书可能仅需一两元,相差很大。而且大多数书店的书籍偏向于教辅和各类考试,供学生看的其他类型书籍很少,且不能及时更新,满足不了学生对阅读的需求。而手机阅读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事件,瞬间就可以传到手机平台上,从而满足人们迫切了解各种信息的需要。(安杰,甘肃省会宁县白塬初级中学 730722)

查找便捷,阅读效率高

一个学生想看某本或某方面的书,如果很难找到或找起来很麻烦,就可能放弃,无形中减弱阅读兴趣。通过手机,学生可在搜索页面很容易找到想要的书目,大大提高了书本检索效率,方便了阅读。在书本阅读时,学生遇到喜欢的词语、句子和篇章,需要用笔摘录下来,如果正好手头没笔或本,就只能作罢,时间一长便会忘记。用手机阅读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手机可以很容易复制和下载,也方便复习巩固,从而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于永香,山东省文登市泽头完小 264401)

内容广泛,可交流互动

相比纸质阅读,手机可与网络连接,因此阅读内容广泛,各种类型的书籍、杂志、漫画,轻轻一点,就能手到擒来,好似全世界的书籍都能收入囊中,那种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非同寻常。学生还可以跟作者即时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给作者留言,也可以和其他书迷交流探讨,互相启发,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这在纸质阅读中是很难实现的。(黄凌燕,福建省漳州市第二中学 363000)

拓宽眼界,提高写作水平

手机阅读与玩手机、不爱学习不能画等号,如果学生用手机下载世界名著、优秀作品来看,应是好事。网上的优秀作家也有很多,比如宁财神、当年明月等等。况且,网络文学贴近生活,其语言、情节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提炼,其形象是现实人物的映射,这些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作文主题更加贴近生活,准确、真实地反映内心世界,语言生动活泼,娓娓叙来,轻松自然。(康松、房位师,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255200;黄少虎,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 361005)

阅读习惯,可借此养成

手机阅读也是一种阅读,如果孩子每天利用手机(iPad等)进行阅读,什么类型的文章都读一些,读后再认真想一想,鉴别其真伪,思辨其精华,发表一点评论,那也是一种好事。学生用手机(iPad等)去阅读,也是在养成一种阅读习惯。虽然他们的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和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有所不同,但那也是一种阅读,并且是一种崭新的阅读。有的教师对这种阅读可能一时半会儿不能接受,但至少我们应该理解他们的做法,对他们的阅读表示支持,然后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引导。(尹洪锋,安徽省青阳县木镇中学 242803)

(二)沉迷手机(iPad等)阅读之弊

肌体乃至生命遭受危害

长期沉迷手机阅读,最直接的伤害就是降低学生的视力水平,导致近视的概率增大或者近视程度加剧;学生为躲避老师或家长视线而阅读,难以保持正常的坐姿,长此以往会导致脊柱弯曲;长期翻阅手机页面,还容易诱发拇指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即“触屏指”;课间、课外走在路上阅读,容易导致事故,影响生命安全。(邓公明,重庆市铜梁中学 402560)

心理及社会性发展受阻

沉迷手机阅读后,学生就会对手机形成强烈的精神依赖,离开手机便难以静下心来做其他事。沉迷手机阅读还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周围事物淡漠甚至麻木,植物神经紊乱,表现出急躁、粗暴、容易激动,甚至虚脱、心理紧张、焦虑等症状,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形成不良人格或畸形人格,不利于其心理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邓公明,重庆市铜梁中学 402560)

不良信息与作品反复侵蚀

有调查显示,手机阅读网站的畅销作品,其题材主要是悬疑、武侠、言情、玄幻等,有文化内涵、有历史观的重大题材作品很少出现。大部分写手是年轻人,他们人生阅历不深,文学造诣不高,写作水平一般,写出的作品缺乏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反而为了吸引读者眼球,经常出现色情、暴力等方面的描写。而对这些不良信息和不健康的内容,中小学生并没有足够的理性去遴选并剔除它们,很容易受到影响。(王国伟,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七中学 463000;杨万欣,河南省洛宁县第一实验中学 471700)

正常学习与生活饱受干扰

孩子迷上手机阅读后,原先感兴趣的活动便不再喜欢,与父母交流沟通不如以前多了;上课或在家做作业时时惦记着看手机,又怕被老师或家长发现,只好经常和成人玩起“捉迷藏”。长此以往,上课不能专心听讲,作业应付了事。有的学生晚上睡觉时还躲在被子里看,造成睡眠不足,严重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李凤兰,广西来宾市忻城县欧洞乡中心小学 568213)

过频过浅阅读引发浮躁心态

学生在手机阅读时,往往很难静下心来。为了躲避老师和家长的监察,他们阅读的速度往往很快,有时甚至是一目十行,对于一些不感兴趣的内容甚至会跳过不看,这样就容易形成浅阅读。眼睛虽然看到了,但在头脑里却丝毫留不下任何痕迹,最终出现“食而不知其味”的结果。浅阅读会导致学生心态浮躁,最终失去阅读兴趣。(于永香,山东省文登市泽头完小 264401)

破解沉迷手机阅读之难题

(一)澄清认识,让学生自省自悟

一场关于手机阅读和纸质阅读的讨论

老师和家长多次向我反映,班里很多学生沉迷手机阅读。我深知一味打压禁止是不现实的。于是,我决定开展一场关于手机阅读和纸质阅读的大讨论。班会课上,我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二十分钟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六组何明抢先说:“我组认为现在有些同学过于迷恋手机阅读。有的上学、放学路上还拿着手机边走边看,影响交通安全。上周就有个同学因骑车看手机报撞到了路边垃圾箱上,到现在额头伤处还没好。还有同学上课偷偷用手机阅读,违反纪律不说,还耽误学习。有住校生夜半三更还蒙着被子看手机,肯定会影响睡眠质量。有的同学一进家门就只管看网络小说,什么家务也不做,岂不是网虫一个?”何明的发言引起了全班热议。

五组刘云飞反驳道:“我认为手机阅读值得提倡,手机携带便捷,信息资源丰富。电子阅读是一场科技革命,现在大多数书都有电子版,既可以用手机在网上阅读,也可以下载到手机上看。熄灯后被窝里可以看,等车时路边可以看,吃饭时上菜前可以看,无聊时也可以看,许多时间不至浪费,实在是再好不过。试问在座各位,谁不愿意享受手机阅读的乐趣呢?”

他的看法引起很多学生的共鸣,二组绰号“小科研”的罗强进一步补充道:“还有,大家不要忘了读纸质书有时需要书签,至少要夹一张小卡片,太麻烦了,还容易丢。而电子阅读可以自己编辑书签,实现对阅读进度的管理。而且,电子阅读有很好的视觉体验,完全可以达到纸张的显示效果,甚至已经超过了书本阅读的分辨率。再者说了,在文字排版上,一本纸质书只能有一种字体,而电子阅读可以提供更个性化的文字排版,可谓赏心悦目。最后,纸质书都有边距,用来做笔记写感受的空间非常狭小,有时要夹入一张纸,贴在当前页来作为补充。而电子阅读可以提供无限的做笔记空间,这一体验是远超过纸质书本的。”小罗的发言显示了他丰富的科学知识,大家不由啧啧称赞。

这时,一组刘巧很冷静地站起来说:“我有不同意见。我们组认为现在电子阅读还不能完全代替传统阅读方式。一是读纸质书有成就感,当你把一本沉甸甸的大部头读完时,难道你没有愉悦感和满足感吗?而电子阅读在目前还很难达到这种情感化的体验。二是读书如识人,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交流,即使书的内容一样,也会因版面设计和包装的不同而精彩纷呈,风格迥异。在手感上,不同纸张的质感和触感,也是只有纸质书才能提供的一种体验。三是读书有沧桑厚重感,读者在逐渐老去,书也会因为经常捧在手里面磨损,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变旧,但知识却愈加厚重。当你走进书房看见满屋的藏书时,那是怎样的心情?这些是电子书无法比拟的。”很多爱好读书的学生频频点头。

三组袁飞更进一步:“我们还发现一个问题。网络阅读类似快餐,虽然通俗易懂,但缺少内涵,真正发人深省的东西太少。前几天我看过一则新闻,说网络写手必须天天写够规定字数才能赚到钱,试问这种短平快的方式怎能保证作品质量呢?网络文化内容庞杂,难以去粗取精;貌似海量的信息,导致读者走马观花。崇尚电子阅读的同学可以想一想,打开网站,页面上广告乱飞,字都被广告给挤没了,实在坏人心情。至于有些广告内容,不说也罢。”学生一通哄笑,算是肯定。

四组的耿国强起立说:“我们组意见是不反对电子阅读,但要适度。首先是阅读时间有限,要定期充电;而且也很费时,有时要从电脑上下载,而网速时慢时快,不够稳定;还有害眼,读电子书如不加节制,视力下降会很严重,尤其是对正在发育中的我们非常不利。最要命的是费钱,网上下载小说有时要交费,即使手机上网也要花钱;我们身为学生,本身就是消费一族,买部高档手机要花很多钱,增加家庭负担;争相追求电子阅读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助长虚荣风气。说句心里话,我们图书室那么多纸质书籍资料大家平时看了多少?一味追求读书的形式而不重视内涵质量,岂不是舍本逐末?我看有些同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读书是假,耍酷跟风是真吧!”他的讲话赢来了大家伙儿的掌声。

看到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我也适时表明自己的观点:“各组都谈得很好,现在电子书在某些方面已经满足甚至超越了纸质阅读的体验,已经越来越为更多的读者所接受。我不反对电子阅读,但我认为时下电子阅读还不能完全代替纸质阅读,尤其在一些软性指标上,比方说情感难以达到纸质书的体验。我比较赞同袁飞的观点,读书是情趣,也是意境。比方说坐在书桌旁看书,品一杯香茶,感受书页的质感,倾听翻书的清音,看到精妙处可拍案叫绝,情到伤心处可伏案大哭。若要看纯文学类或专业性的书,还是纸质阅读为宜。这类书可以记忆分析的内容很多,需要精读,有时不止一遍。当然,纸质书也存在诸多不便,如不易携带、不方便做笔记等等,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放弃纸质书的根本理由。开句玩笑,有人说‘爱上一个人有时是因为她的某个缺点’,看书也不例外。”学生们哈哈大笑,大都赞同我的看法。

不久后,我班学生商议通过了《在校电子阅读公约》,规定上课时间、公休时间、集会时间绝对禁止电子阅读;大家还一致同意,在合适的时间开展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的竞赛活动,看哪种阅读方式在收获上更胜一筹。

到这里,导向明确了。下一步虽然还有好多事情要做,但我觉得,对如何处理好手机等电子阅读问题,学生们应该有了自己初步的认识,这是最重要的。

(刘姿爽,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 256400)

(二)开卷有益,让学生爱上纸质阅读

“开卷”有招

梁远雄/郑付香

刚开学,我便不断接到家长们的“投诉”:放假期间,孩子“屏”不离手,每天手机阅读时间都在六七小时以上,晚上睡觉前在被窝里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有的甚至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理由还很冠冕堂皇——老师让读的。

的确,我给学生布置了假期阅读任务,还推荐了阅读书目,可我没让他们“开屏”阅读,而是要求他们到书店里买书交换着看呀!

诚然,像手机、iPad这样的新兴电子产品确实有很多优点,快捷、便利、大容量,还能看电影、听音乐、看书、听书等等,它们的出现会改变一代人的阅读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宁愿“开屏”而不愿“开卷”。但是,在这个充满着浮躁的网络信息时代,孩子们更需要纸质阅读,因为纯粹的纸质阅读意味着沉静、专注。因此,我决定和家长联合行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一招 家长“开卷”

我告诉家长,没收孩子的手机和站在他们身后当“关屏”警察都是不对的。我让家长到书店买来我所推荐的书籍,摆放在孩子的床头或书桌上,同时请求家长在孩子面前尽可能“开卷”阅读纸质书籍,给孩子做个榜样。

第二招 班会课“开评”

要让学生重新沉浸在散发着油墨芳香的纸质书籍里,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纸质书的优势和电子书的不足。我在班上召开了主题班会——学生应该“开卷”还是“开屏”?

我首先播放了青少年因沉迷于电子书而饱受其害的新闻报道:小张看手机的时间一长,就会感觉自己两眼干涩酸痛,很是难受;痴迷于电子书的大四女生晓琪,患上颈椎病;市民陈先生说,一个假期过去,孩子因用手机上网的频率高导致视力又下降了不少……接着,我又请家长们反映最强烈的几个“屏迷”谈谈长时间看电子书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学生听完后陷入了沉思。

过了一会儿,我请学生讨论:作为学生的我们,到底应该“开卷”还是“开屏”?

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开屏”提供的只是“快餐”文化,缺乏图书的厚度与系统,长时间“开屏”有害身体健康;“开屏”未必有益,而纸质书更能令人沉静下来,按着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和速度,细细品味书本之中的精华,思考书本之外的问题。唯有“开卷”才能“阅”读越美!

第三招 图书角“开张”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归纸质书籍的阅读,我召开班务会,决定让沉睡了两个学期的图书角重新“开张”。

我首先发动班干部捐书,让他们把自己看过的书捐给班集体,丰富图书角的藏书,然后成立了图书角管理小组,图书的分类整理工作和借还工作都由管理小组负责。学生只要在借书证上做好登记,就可以将借到的书籍带回家阅读,读完后定期归还。

第四招 学生“开晒”

并非每个学生天生都喜欢阅读。所以,我不仅为学生提供读书的外部条件,还要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图书角旁的墙壁上,我专门开辟新书推介栏——“新书我来晒”。由已经阅读过新书的学生以书面形式介绍新书的主要内容、推荐理由、读后感等,以此激发全班学生阅读此书的兴趣。而推荐者看到自己推荐的书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更加热爱读书了。推介新书的过程中不但调动了学生对新书的阅读兴趣、阅读愉悦感,而且也锻炼了学生书面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读书贵在感悟,有所读,有所悟,才能有所得。我不但鼓励学生多读书,还鼓励学生多写读书感想。字数不限,重要的是要写出自己真实的阅读感想。图书角所有的图书当中都夹进一张读书卡,每个阅读过此书的学生都可以在读书卡上“晒”出自己读书的感悟。同时,我还设立各种阅读奖项,如最佳读者奖、小博士奖、童话大王奖等,奖励在读书过程中表现优秀或者有进步的学生。

“晒”新书,“晒”感悟,成了每个学生每天必做的事情,“晒一晒”逐渐演变成了“赛一赛”。闲暇之余,学生们都忙着“开卷”,自然忘了“开屏”。

又是一个假期过去了,我再也没有接到家长们的“投诉”。

(梁远雄,湖北省襄阳市第三十九中学 441002;郑付香,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第二中学 441002)

(三)同伴教育,给手机阅读热降温

四步化解手机阅读热

据“知情人”报料,近期班里不少学生沉迷手机阅读不能自拔。于是,一轮关于沉迷手机有害论的“狂轰滥炸”开始了。在抓了几个“现行”、收缴了几个“警惕性不高”学生的手机、约谈了几个“老朋友”后,情况依然没改变多少。相反,学生的警惕性更高了,使用手机更隐蔽了,甚至有学生将寝室卫生间窗户用厚布蒙上通宵“夜读”!带着身心俱疲的挫败感,我上网、看杂志,了解别人是怎么做的。终于,“同伴教育”四个字让我眼前一亮。我决定——让手机阅读“热”起来。

我先找了几个手机阅读“发烧友”召开座谈会。大致了解到手机阅读涉及面大约占班级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阅读时间一般在课外如中午和晚饭前后,但晚就寝熄灯后也是主要阅读时间,个别自控力较弱的学生也会在自修课甚至正课时间偷偷阅读;阅读内容男女有别,男生一般喜欢玄幻、神魔、武侠类小说,女生以玄幻、言情类小说为主;电子小说通常以连载形式为主,故很“吊”学生胃口。在跟学生个别交流过程中,我了解到,手机阅读有进一步蔓延的倾向;学生也认识到沉迷手机阅读无论是对学习还是对身体健康都有不良影响,但单凭自我意志难以戒断,尤其是部分学困生;一些上进心较强的学生对手机阅读爱恨交加、欲罢不能,急需外力帮助。

在掌握基本情况后,我召开了一次班委会,就班级手机阅读的现状、发展趋势及不良后果与他们充分沟通后,决定由班委主持设计、实施一系列活动来帮助同学们从手机阅读的“沉迷”中走出来。

第一周活动是“手机阅读好不好”的辩论赛。

在班委的组织下,由学生自愿报名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大赛。通过辩论,正反双方观点得到了充分展示。如正方提出手机阅读可以丰富学习生活,跟上时代潮流,与小伙伴有共同话题……反方提到手机阅读影响学习、影响视力、影响寝室同学的休息……

第二周活动是“手机阅读的爱与恨”黑板报。

由班级团支部组织设计和书写,将辩论双方的主要观点呈现在黑板报上。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那天我一进教室,发现学生们都对着我莫名其妙地笑。一抬头,我才发现原来黑板报上正方观点中有几条被人擦掉了。再看那几个持正方观点的学生,有的低头作“害羞状”,有的对着我不好意思地抓耳挠腮。我报以会心一笑。

第三周活动是“向手机阅读说‘不’”的倡议,包括海报倡议和广播倡议。

班委以自愿为原则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举办了一次“向手机阅读说‘不’”的倡议海报设计比赛。获得“最佳设计奖”的海报经进一步修改后交广告公司制作成展板,放在教学区到食堂的路边醒目处,以全班学生名义向全校师生发起倡议。同时,由班级团支部与校团委联系,在晚自修开始时通过校内广播系统向全校广播本班的倡议书。展板展出的那天,我从学生们的脸上读到了兴奋与自豪。那天的广播他们听得分外认真。

第四周活动是“告别手机阅读”班级公约。

通过前三周的活动,班里手机阅读的现象基本没有了。个别学生偶尔将手机拿出来,也会遭到同学的注目,手机阅读的那点“底气”也就消失了。这期间,还有不少学生跑到办公室主动要求将手机交我保管,等周六放学时再带回家,还保证说不再带手机来学校了。借此机会,班委按计划推出“告别手机阅读”班级公约,由所有学生签名后挂在教室墙上。

自此以后,手机阅读的泛滥状态彻底从班级消失,偶尔有个别学生出现反复,也已不成气候。

回顾这一个月的活动,从最初的师生个别交流,到以座谈会的形式了解手机阅读的真实情况和学生的真实想法,再组织学生通过辩论、黑板报、倡议书的设计等活动对手机阅读进行反思、交流、倡议,到最后拟订与实施专项班级公约。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的作用,达到了以往简单说教、灌输及强力压制均无法实现的目标,使我初步领略了“同伴教育”的魅力。

在本案例中,“手机阅读”这个关键词贯穿每一次活动、每一天生活,保持了一个月的高“热”状态。伴随这种“热”度的,是学生对“手机阅读”的反思热度、相互交流中不同观点碰撞的热度。正是在这种高“热”度的反思和交流下,学生对手机阅读的理性认识逐渐形成,对手机阅读的狂热一天天降温!

(詹迪威,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柯桥校区 312030)

(四)多管齐下,戒除手机阅读之瘾

转化“手机阅读控”

晓菁是一名高一学生。自从中考后父母给她买了一台iPhone后,她就迷上了手机阅读。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看小说,走路、搭车时也见缝插针,甚至连看电视的同时也拿着手机看小说。手机阅读似乎成了她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为躲避父母的劝说和老师的批评,她转明为暗,跟成人玩起了“捉迷藏”,借口洗漱、上厕所,拿着手机躲进卫生间一待就是一两个钟头;睡觉时躲在被窝里看到深夜;课堂上伏在桌上看手机,或用眼镜盒装着手机看小说;周末除了看小说,基本不出家门一步,成了名副其实的“宅女”。短短半个学期,晓菁视力下降、脖子酸疼,上课时精神不振,成绩一落千丈,好多科目都亮起了“红灯”。

父母看着女儿萎靡的样子,心焦不已,可劝说的话晓菁一听就烦,为了这事她已多次跟父母吵架,甚至有一回还闹着离家出走。父母既心急又无计可施。

在这样的情况下,晓菁来到了心理咨询室。

通过让晓菁做箱庭、谈话以及后来与其父母交谈,我逐渐了解到,晓菁父母常年忙于做生意,她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上初中后才与父母同住,所以与父母关系比较疏远。她渴望与父母多交流,但又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她沉迷于小说,与父母争吵冲突也有几分要引起父母关注的意思。升入高中后,陌生的老师、同学让性格内向的晓菁觉得很难适应,加上高中新增科目多,晓菁的学习基础本就不够扎实,这更让她觉得力不从心。

“我觉得自己很笨,老是学不会……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真的很不好。而看小说时我可以忘记学习上的烦恼、与父母的争吵;跟那些爱看小说的人交流,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异类,当自己的见解被别人采纳的时候,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晓菁如是说。从心理学角度看,对手机上瘾的程度和人的挫折经历与个性特征有关。生活和学习工作中经常受挫、自信不足、兴趣缺乏、内心空虚、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人,容易对手机上瘾。相反,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充分获得成就感、兴趣广泛、内心充实、人际交往顺利的人则不易受其影响。

了解晓菁沉迷手机阅读的原因后,我采取如下方式对她进行帮助:

1.使孩子认识到沉迷手机阅读的危害

之前晓菁父母也尝试跟她说明危害,但每次都因情绪过激而以失败告终。我建议晓菁的父母通过平和的沟通,摆事实讲道理,和孩子达成共识。在与晓菁聊天的过程中,我也有意识地渗透:手机辐射伤害身体和影响视力,长时间低头摆弄手机会影响关节和脊椎生长,以后的身形就不挺拔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况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对美更是敏感。一段时间后,晓菁确实感受到了过度的手机阅读对她多方面的干扰,尤其是对学习影响特别大。

2.鼓励孩子加强与人面对面沟通

由于沉溺手机阅读,晓菁与父母本就不多的相处时间基本变为“零交流”,她也很少跟新同学一起活动,于是显得更加孤独。而孤独空虚的感觉又让晓菁愈发依赖手机,陷入了恶性循环。我建议晓菁的父母抽空陪陪孩子,多注意孩子的心理状态,关心她的所思所想。此外,我鼓励晓菁尝试与身边的同学交朋友,聊聊她最喜欢的小说,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当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时,手机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3.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力

我建议家长帮助晓菁培养健康良好的兴趣爱好,并引导她将时间与注意力投入其中,当她从其他活动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的时候,就能逐渐摆脱对手机阅读的依赖了。与晓菁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她对音乐特别感兴趣,声音条件也不错,便在征得她的同意后,建议家长带她去学习声乐。一个月后,晓菁很高兴地告诉我,她加入学校合唱团了,跟其他喜欢唱歌的同学们在一起,特别有话聊。

4.约法三章,坚决执行

虽然明白沉迷手机阅读的危害,也下定决心戒除,但晓菁仍担心自己的自制力和自觉性不足以抵挡诱惑。于是,在我的建议下,父母和晓菁约定:周一到周五每天可以有半小时手机阅读时间,周末三个小时。如果晓菁违反规定三次,就把iPone换成“老人机”;如果晓菁坚持一周遵守约定,就奖励周末带她出去玩;如果晓菁能坚持一个学期,寒假就带她去香港旅游。虽然中间有反复和波折,但晓菁还是坚持到了最后。

经过一年多的矫正和调整,晓菁跟班里的几个同学成了好朋友,与父母的沟通交流有所改善,能较好地控制手机阅读时间,上课能够集中注意力,成绩也有所进步。

(黄凌燕,福建省漳州市第二中学 363000)

引领学生善用阅读新载体

面对手机阅读:反对不如引领

新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手机从通讯工具成为阅读工具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随着手机阅读软件的普及和电子书的流行,随时随地阅读已经成为令人兴奋的现实。书香城市打造、书香校园建设、亲子共读活动等全民阅读项目的推广也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手机不应该被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洪水猛兽”,而应成为我们革新阅读方式的一个历史机遇。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与新技术和社会潮流为敌,人为阻碍手机阅读的发展,而应该做一个新技术潮人,主动引领学生推进手机阅读,这样的教师形象才更吻合学生的心理期待。

手机阅读是网络阅读的一个延伸。就现状而言,手机阅读资源大多来自网络,而网络资源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对手机阅读的发展构成很大的威胁。我在班级调查中发现,学生使用手机阅读并养成阅读习惯的,大多集中在浏览新闻资讯、发布并阅读博文、搜集并阅读电子书等方面。学生所阅读的电子书大多来自流行文学网站,主要以玄幻、言情、恐怖等类型的小说为主,甚至不乏低级趣味的情色小说,而且阅读量极大,痴迷程度极深。

人的头脑就是一个空间极为广阔的精神高地,健康优质的阅读资源不去占领,就必然沦为劣质资源滋生蔓延的温床。所以,教师应该发挥作用,积极介入、引导学生的手机阅读行为,使手机阅读成为提升学生阅读品味的思想阵地。

首先,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手机阅读资源

手机和网络仅仅是个没有生命气息的阅读载体,阅读资源才有无限的生命和魅力。很多人类阅读史上的经典著作,都有网络电子资源,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及家长购买这些优秀资源,在合适的时候利用手机进行阅读。对关心现实的学生来说,很多著名报刊都有网络版,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浏览、收藏自己喜欢的文章。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教师就是要让最优秀的阅读资源成为学生“最初的东西”。

其次,教师要乐于与学生共读

师生共读是当下最值得提倡的一种校园阅读活动。教师参与手机阅读,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姿态、一种导向,甚至是学生一生的行为榜样。阅读的姿态是最美的,教师阅读就是倡导和发扬美的生活方式。我在暑假家访期间,当场向一名痴迷手机游戏的学生展示了我的手机阅读资源,给他介绍了我的阅读收获和经验,还邀请他和我一起阅读《窗外的小豆豆》,学生听了以后感到很新奇,也很佩服。手机在这个学生眼里本来只是通讯工具、游戏工具、聊天工具,我却用自身行为告诉他,手机也是一种理想的阅读工具。

再次,教师可借助手机阅读向家长宣传亲子共读活动

中小学是阅读的黄金时期,很多好书让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效果会完全不一样。可现在的家长工作都很忙,很少能挤出时间静心读书,而手机阅读的便利性就能帮助家长们解决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很多琐碎而容易浪费的时间在手机阅读的过程中就变得很有意义。

最后,充分发挥手机的听书功能

很多经典文学作品,比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著名散文家经典作品等都被制作成MP3格式文件,利用手机来聆听经典作品既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也能保护视力,何乐而不为呢?

(吕新辉,浙江省慈溪市慈溪实验中学 315300)

将“沉迷”导向规范

“学生沉迷手机(iPad等)阅读怎么办?”这句话其实包含两层递进的意思:基础层的意思是“沉迷手机(iPad等)”,进一层的意思才是“沉迷(手机、iPad等)阅读”。比起沉迷手机阅读来,也许沉迷手机更可怕。过去教师对学生“沉迷电脑”的担心主要限于玩电脑游戏上瘾的问题,而今天所谓“沉迷手机”,已经不再只是玩游戏的问题了。手机(iPad等)作为移动互联网最便利的终端设备,几乎可以在适合时候做任何事情,并且不少老师在手机的使用方法、应用方式和利用效率等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学生。班主任对该问题的担忧实际也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学生“沉迷”的担忧,一是对课堂秩序的担忧。前者的核心在于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后者的核心在于教学学习的质量保障,根本问题还可能有着一层担心不能比学生更好地掌控手机应用技术的恐惧心理。

我们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不知不觉间,我们从一个尚未完全适应的互联网时代被推送进了一个更不熟悉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马化腾这样形容移动互联网的特征:“手机是一个10倍级的能量,10倍级的成长,甚至10倍级的毁灭。PC互联网是2.8个小时/天,移动互联网则是16个小时/天,比PC多出好几倍的使用时间。”移动互联网究竟是简单地把互联网延伸了一下,使之“移动”了起来、“丰富”和“完善”了起来呢,还是把互联网的物与物之间的连接变成了人与物、人与人的连接,从而使原有互联网发生了颠覆性的革命?目前似乎还不得而知,但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前面那潮水般的信息技术正扑面而来,我们无处可躲,不得不被这股浪潮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

在移动互联网面前,人人平等地享受着如潮信息的福利,人人平等地承受着信息如潮的压力,人人欢喜地、兴奋地、惶恐地、焦躁地接受着从未有过的便利带来的身心冲击。当老师在课堂上熟练地使用连接着校园网的多媒体计算机上课时,学生们也在无声地用微博、QQ、微信、易信“大声”地交谈着。

当手机作为更加便利的互联网终端功能得到充分开发后,孩子们利用手机做的事情多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当年电脑游戏上瘾问题,现在已经被手机无尽的功能自然攻破,随之而来的便是不能再称之为“上瘾”的手机时刻不离手的“伴随行为”了。游戏和阅读(传统意义上的书籍阅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决不是占用时间最多的事项,因而也很难说是学生“沉迷”的原因;现在占据着更多时间的事项也远没有穷尽作为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的手机的功能。我们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许多传统的观念、传统的看法要改变,班主任必须首先认识、理解并接受这个基本事实。

数字阅读已成潮流

手机是承载信息的技术,而阅读的是技术承载的信息。

如果说“学生沉迷手机”是个令班主任担忧的问题,那么“沉迷手机阅读”就应该属于“不太麻烦”的问题了。说到底,班主任担忧的还是“沉迷手机”而不是“沉迷阅读”——“沉迷阅读”不是一件好事吗?

朱熹有一句名言:“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极言文字的重要、创作的重要和阅读的重要。作为文字的载体,人类经历过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张,纸质书籍只是今天人们习惯了的书籍内容的载体之一。载体的变化并没有对人们的阅读产生过不利影响,相反,载体的每一次进步,都使人们的阅读方式更加便利,使阅读效率愈加提升。因为阅读,读的是文字,是内容,是思想,不是载体。既不应夸大载体的功能——载体从来不会颠覆阅读,也不应无视载体的作用——载体的确可以提升阅读的效益。

今天的纸质出版物,大都会配有电子书籍的版本。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也使得早先的经典书籍越来越多地被转换成了数字形态。数字形态的书籍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阅读、检索和应用加工,进而给人们的学习方式、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新的变化。不会或不善于数字化阅读,将会被时代落下。手机阅读是目前为止最符合时代潮流的阅读方式之一。

所以,“手机阅读”不但不是个问题,相反,倒是一个班主任向学生学习如何充分利用手机的便利来改变自己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的契机。

就阅读而言,“沉迷”也很难说是个问题。老师不是都在给学生讲述“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骨”的“沉迷”故事吗?孩子能够“沉迷”于成年人希望他们做的事情,并非坏事。

问题出在学生沉迷的可能不是阅读而是“手机”。因为手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阅读器”,它更多的功能是随时随地的交流以及没完没了的游戏。老师的恐惧主要是难以控制学生对手机无节制的使用和心理依赖方面。

建立一致的沟通频道

自从互联网兴起以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在信息技术方面就始终存在交流沟通不畅的问题,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沟通障碍。由智能手机技术导致的沟通障碍虽然并非思想交流障碍的本质,但长期下去确实会影响正常的思想交流,亦即会影响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与学生沟通不畅,对于班主任来说,是个梦魇般的情境。遇到这类问题,一般是采取深入谈心、家庭访问、调查研究等手段来解决。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起因于对“手机阅读”担忧的沟通不畅,上述传统方法常常显得于事无补。原因可能很多,但作为重要因素之一的一定是师生双方在对“手机阅读”的认识、理解、应用等方面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或“频道不对等”。比如许多老师就认为学生沉迷手机(iPad等)阅读“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心理问题”,是学生的“逆反心态”,甚至认为学生不该有手机,因为学生“一旦拥有了手机,如果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就会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等。由于老师一方对“手机(iPad等)”抱有这样的固执认识,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就常常是“思想教育、家长谈话、心理疏导”等做法,显然很难收到期望的教育效果。

在应对“手机(iPad等)”问题上,相对不太熟悉使用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的老师需要建立一个与相对很熟悉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使用的学生一致的沟通“频道”。只有在一致的沟通频道上,班主任才有可能与学生达成有效的思想交流。这个沟通频道的基础就是老师一定先要向学生学习使用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有了相同的“手机(iPad等)”应用体验后,才会形成一致的沟通频道。一致的频道上的沟通不仅能提高交流效果、增进师生感情,还能让老师拥有沟通的主动权。这样的成功案例有很多。老师先低姿态向学生学习智能手机的功能,然后“忘我地”玩上一阵子,最后再做出“深刻”的反思:上课一定不能玩手机,也不能沉迷于手机。老师的“反思”就是对学生最有力的“同频”教育。

强化规范意识教育

似乎没有老师会担心学生沉迷于阅读,他们担心的其实是沉迷于手机。那么,“沉迷手机”为什么会令老师担忧?

“沉迷”即超出了正常情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超出了手机正常使用时长的一种持续状态。倘若在课堂上多数学生都在不停地使用手机,课堂教学秩序势必被打乱,教学质量势必会下滑。这才是老师担忧的实质。

解决“沉迷阅读”问题,要用“导”的方法。一是将阅读导向积极方面,二是将阅读导入正常时间。班主任既有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引导学生如何积极阅读,也有很多经验和方法管理学生的手机使用。规范意识教育就是一种现成的管理手机使用、解决“沉迷”状态的方法。

规范意识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其教育的实施却往往是从班规开始的。班规的构成应该充分考虑手机的使用状况,班规的制订应该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提出手机的使用规范。班规的作用就在于,大家制订的班规要大家来共同遵守和维护。

已经有不少班主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手机使用的班规。比如制作个性化、艺术化、装饰化的手机袋,规定上课时每个人一律将手机装入写有各自姓名的“黄布兜”(手机袋)中,统一挂在后墙上;规定某些课上大家可以利用手机查阅资料,实现网络化小组学习目标;规定手机“班群”中的群聊语言规范、每日聊天专题等。

这些规范纳入班规,不仅有助于解决“沉迷阅读”或“沉迷手机”的问题,还有助于促进学生规范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健康的社会生活习惯。

 (耿申,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编审)

标签:;  ;  ;  ;  ;  ;  

如果学生沉迷于手机(iPad等),该怎么办?雷丁?_手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