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清香 李燕
(平度市人民医院 ;山东青岛266700)
【摘要】目的:分析医院既往传染科护理操作职业暴露情况,制定改进对策。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共发生被记录的与护理操作有关的护理不良事件49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文献综合分析法,调取不良事件报告,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类型、原因。结果:针刺伤15例、医嘱遗漏或错误11例、电灼伤3例、药物渗漏4例、违反无菌操作原则3例、输液管脱落2例、采集标本被污染或遗漏11例;其中0级7例、1级20例、2级22例。结论:潜在的危险因素为生物学损伤、心理损伤与运动损伤,化学与物理损伤是最常见的损伤类型,需强化物理化学损伤管理,注意心理、运动损伤预防。
【关键词】感染科;护理;风险管理;职业伤害
感染科是主要收治不明原因发热、肠道感染性疾病、肝炎、艾滋病等确诊或可以传染性疾病的诊疗科室。感染性疾病经验较强的传染性,部分疾病危害极大,致死率较高、传染性较强、治愈率低甚至不可治愈,如艾滋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开展护理操作时,不可避免接触患者体液、排泄物等可能带有具有传染性病原体样本,职业暴露风险较高。加强感染科的护理操作风险管理非常重要。本次研究试回顾性分析医院既往传染科护理操作职业暴露情况,制定改进对策。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传染科共有呼吸道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等功能相对独立的门诊,另有传染科住院部。在职护士18名,均为女性。2010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共发生被记录的与护理操作有关的护理不良事件49例。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文献综合分析法,调取不良事件报告,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类型、原因,召开小组会议,制定解决对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护理不良事件分级
参照全国病患安全局(NPSA)制定的标准判断:(1)0级,未对医护患造成实质性影响;(2)1级,未对医护患造成实质性伤害,但可间接影响治疗与康复活动,带来负面影响;(3)2级,给医护患造成实质性伤害,但不危急生命;(4)3级,给医护患造成实质性伤害,可能酿成事故,致伤残甚至死亡[2]。
2结果
与护理操作有关的护理不良事件49例,其中针刺伤15例(职业伤害4例)、医嘱遗漏或错误11例、电灼伤3例、药物渗漏4例、违反无菌操作原则3例、输液管脱落2例、采集标本被污染或遗漏11例。其中0级7例、1级20例、2级22例。
3讨论
3.1 感染科护理操作相关不良事件特征
从不良事件类型来看,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针刺伤、采集标本被污染或遗漏、医嘱遗漏或错误以及其他,针刺伤多数为刺伤患者,部分为护士职业伤害。直接不理后果,主要包括交叉感染、误漏诊、治疗干预措施未落实致疗效不佳、并发症等。以药物渗漏为例,其可致静脉炎,违反无菌操作原则可增加患者感染发生风险。不良事件危害可大可小,多见1级、2级护理不良事件,多为不危及医护患生命的事件。许多不良事件未能在报告中得已体现,如交叉性感染、护士罹患感染性疾病。
3.2 感染科护理操作中的相关危险因素
(1)生物学损伤:传染科收治多为感染性疾病患者,患者体液、代谢物甚至呼出的空气中都可能携带病原体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护士可能接触粪便等样品、经呼吸道吸入飞沫等途径感染;在进行注射等操作时,可能会造成职业暴露,如采集乙肝患者血液样品后,由不慎刺伤皮肤,便可能造成感染。有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发生约1百万次针刺伤事故,而可经针刺感染的疾病有50多种,其中对人类危害较大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毒性肝炎等都可经针刺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针刺伤或标本溅射等其他原因暴露,感染HBV几率约为6%~30%,感染HIV几率约为0.2%~0.5%,针刺伤所致感染约占医护人员感染的80%,这一数字十分惊人,我国尚未普及急诊患者HBV常见病毒检测制度,此类患者一旦防护工作不到位出现针刺等不良事件,便可能引起感染。生物学损伤还威胁患者,如无菌操作不严格,护士双手上携带有另一名患者感染病原体污染针具,刺伤另一名患者,便可能使患者交叉感染[3]。
(2)化学与物理损伤:①传染科有严格的功能分区,严格区分人流、物 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 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但不同医院管理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传染科消耗消毒物品量非常大,护士与患者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皮肤接触、呼吸等途径,体内有害物质微粒水平明显上升,可能出现过敏、中毒等下一系列不良反应;②为控制环境质量,感染科大量采用紫外线照射等物理杀菌方法,紫外线及其产生的臭氧都有一定的生物学损伤作用,对呼吸道、眼结膜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4)运动损伤:多见于护士,护士工作量较大,家属能够承担的工作极少,高强度运动可致运动性损伤,如腰肌劳损。
(5)心理损伤:①感染科职业暴露风险较高,艾滋病等疾病让人闻而生畏,护士往往有较大的心理压力;②严格的隔离制度,使护士交流减少;③护士社会地区仍较低,护士得不到社会的支持、理解、尊重;④对于患者而言,因长时间隔离、突然知晓罹患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高昂的经济花费,都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3.3 对策
不仅关注直接肉眼可见的物理化学损伤相关护理不良事件,还应深入分析威胁护士及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潜在的生物学损伤、运动损伤、心理损伤,加强候诊室管理、环境控制,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做好科室护理管理,做好职业防护。
【参考文献】
[1]徐丽芬.风险管理在感染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12):1358-1359.
[2]杨斐,杨小燕.感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范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7):1111-1112.
[3]周逸.基层医院传染科医院感染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92-193.
论文作者:许清香,李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8
标签:损伤论文; 患者论文; 事件论文; 不良论文; 针刺论文; 操作论文; 护士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2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