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日战争教学初探_抗日战争论文

全民族抗日战争教学初探_抗日战争论文

“全民族抗战”教学研究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民族论文,教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70年前,永定河畔卢沟桥边的枪声点燃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火种。正如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所言:“我们中华民族四万万五千万人,不分阶级贫富,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党派信仰,一致奋起,义无反顾,与日寇做生死的决斗”。①这场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首次彻底胜利,又是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正义力量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从而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对于这场伟大的全民族抗战,学生有何认识呢?教科书是如何叙述的呢?而我们历史老师又该做些什么呢?

教学活动前问卷分析

2007年4月,笔者在所在学校进行抗日战争历史教学之前,曾对三个高一教学班13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就调查结果简单分析如下:

第一题:你关于抗日战争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排在前两位的是:影视作品(111人);学校教育(71人)。

第二题:你看过哪些关于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排在前三位的是《地道战》(89人)、《小兵张嘎》(57人)、《地雷战》(50人)。这几部电影均为反映中共敌后抗日战场游击战的作品,没有对正面战场抗日活动的刻画和描写,且这三部影片均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也说明近年来大陆影视界在抗战题材影视作品方面乏善可陈。

第三题:你知道抗日战争中发生过哪些重要战役吗?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台儿庄战役(53人)、百团大战(42人)、平型关战役(41人)。这与第一题调查的结果完全吻合:这三场战役是学生初中历史教材中有的内容,而且也是影视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仅有一名学生提到远征军入缅作战和石牌战役,两名学生提到枣宜会战,三名学生提到豫湘桂战役。这说明学生对抗战相持阶段正面战场发生的重大战役知之甚少。

第四题:你了解的抗日名将有哪些?位列前三者分别是彭德怀(46人)、朱德(39人)、刘伯承(18人)。这也与第一题的调查结果吻合。遗憾的是:在正面战场上阵亡的200余名高级将领中,学生仅仅知道张自忠。而写出国民政府其他爱国将领的学生更是寥若晨星。

第五题:抗日战争与中国近代史上以往的反侵略战争相比,有什么突出特点吗?位列前三的答案分别为:民族抗战(63人)、时间长(42人)、最终取得胜利(25人)。

第六题:你认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获胜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位列前三的答案分别为:民族抗战(82人)、获得外部援助(41人)、战术得当(20人)。

从最后两题的调查结果看,学生对抗战特点和获胜原因等问题,是有一定正确认识的。但通过对第一题至第四题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以为:学生获得的有关抗战的信息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对正面战场尤其是相持阶段的状况知之甚少,“民族抗战”这一正确的历史认识缺乏坚实的史实依托,从而使其成为干瘪的教条,更无法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行教科书抗战史内容分析

毋庸置疑,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性的神圣抗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有关抗日战争的叙述中,存在着一定缺陷。笔者以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国民政府的抗战战略,简单地处理为“亡国论”和“速胜论”,而对国民政府确定的“持久消耗战略”毫无介绍。1937年初,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制定的《民国廿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对于中日之间的军事形势作出了准确的估量,认为日军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已为时不远,并指出日军“对我之作战方针将采取积极之攻势,而期速战速决”。根据估量与分析,“计划”正确地提出了战略上的“持久战”和“消耗战”的方针,要求“于不得已时实行持久战,逐次消耗敌军战斗力,乘机转移攻势”。②此时,距毛泽东雄文《论持久战》的发表,尚有一年半的时间。

2.对于抗日战争防御阶段正面战场失利的原因,教科书片面强调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路线,而忽略了中日之间在军事和经济实力方面的巨大差距。教科书指责国民政府不断丧师失地,殊不知,“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正是持久战的要诀,一面承认中国抗战持久战略的正确性,另一面却指责国民政府丧失大片土地,岂不矛盾!

3.现行教科书对抗战过程基本采用“两国三方”的叙述方式,且对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摩擦叙述过多。早有学者指出,抗日战争是中日两国间的战争,只能把日本看作交战的一方,把中国看作交战的另一方,而决不能把中国抗日战争割裂开来,看作是两国三方的战争;不要把国共纠纷与抗日战争扯在一起,混为一谈,这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③国共两党政治目标固然不同,战略上也有分歧,摩擦确实存在,但不宜强调和夸大国共两党间的矛盾。“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如果在抗日战争问题上过多论及“阋墙”之事,则“御侮”之事也就难以说清。

4.对抗战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的局势,教科书以“恶化”一言以蔽之,而对本阶段正面战场的诸多重大战役避而不谈。例如,被誉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后,对轴心国作战之首次伟大胜利”的第三次长沙大捷和“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惟一的一次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的远征军入缅作战,④在教科书中都没有相应叙述。

细细考量,我们不难发现,教科书出现上述偏差的症结是:在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整体立场来反思抗日战争这个问题上,做得还不够。

教学研究的实践过程

基于以上关于学情和教科书的分析,我认识到,摆在历史老师面前的课题就是要弥补教材缺憾,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重建对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的理性认识,改变将抗日战争看成两国三方交兵的传统认识,并逐步确立起从全民族利益的视角来反思抗日战争的意识。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历史资料,创设相应教学情境,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1.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品质的重要源泉。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特别是用具有史实或观念冲突的问题创设情境,有助于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唤起学生的思维冲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创设历史情境时,我注意选择和使用材料的多样性,使学生尽可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力争再现鲜活的历史。在抗战史的教学中,我共使用了文字资料45段;照片107幅;地图6幅;表格3张;故事片3部;历史资料片4部;抗日歌曲6首;历史文学作品2部。这些材料中,有平型关战役中中国军队与日军近身肉搏、中国女护士因救助日军伤兵而惨遭对方毒手,有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士兵抛掉手中的赏金、高呼“杀敌报国”奔赴前线等场面,也有鲜为人知的中国将士抗战心曲,如新一军军歌《知识青年从军歌》: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忍情斩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采石一载复金陵,冀鲁吉黑次第平,破浪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腾欢骄红颜。国史明标第一功,中华从此号长雄,尚留余威惩不义,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风!⑤

这些材料既为学生构筑起相对完整、客观的全民族抗战图景,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直观的声像材料营造出的真实氛围,令课堂形成一种气场。这种气场是由每一位正在体验与感受的学生散发、凝聚而成的,同时又进一步影响、冲击着每一个成员的内心世界。当其血脉之贲张、认知冲突中人性与灵魂之涤荡、大丈夫生当作人杰之豪情、困境之下团结与坚韧之态度……,这些切肤、入脑、入心的体验与感受在不知不觉中定格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和大脑意识之中。

2.聚焦历史细节

关注具有经典意义的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细节,以此鲜明地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追求具有品位的教学境界。此项教学实践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注重教学过程中历史细节的选择,根据教师教学设计的重点选取最有代表性、最生动的细节;注重运用细节的时机,以体现精彩的细节只有用在精彩之处才会精彩;注重教学细节的预设,注意把握其生成的节奏和轨迹,并在此生成过程中体现智慧的灵动性和自然的人文情怀。

台儿庄会战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所取得的最大胜利。为突出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我首先引用了以下材料:

板垣、矶谷两师团同为敌军中最顽强的部队。其中军官士卒受侵略主义的毒素最深。发动“二·二六”政变的日本少壮派,几乎全在这两个师团之内。⑥

然后,又从电影《血战台儿庄》中,精心剪辑了三个片断,分别是“王铭章死守滕县”“张自忠、庞炳勋尽弃前嫌阻击板垣师团”“孙连仲浴血台儿庄”。

最后,再引用以下材料:

战后检点战场,掩埋敌尸达数千具之多。敌军总死伤当在二万人以上。坦克车被毁三十余辆,掳获大炮机枪等战利品不计其数。矶谷师团的主力已被彻底歼灭。台儿庄一役,不特是我国抗战以来一个空前的胜利,可能也是日本新式陆军建立以来第一次的惨败。足使日本侵略者对我军另眼相看。⑦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上,首先选取的史料是颇具说服力的台儿庄战役之亲历者、最高指挥官李宗仁的回忆录,并且就史料内容来看,足以说明台儿庄此役所抗之敌的强大和战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惨烈程度;继而用中国大陆拍摄的《血战台儿庄》电影片断印证与再现其惨烈场景,以从情感直至潜意识中为学生认识和理解台儿庄战役对全民族抗战所树立的典范价值奠定基础;最后再以亲历者与最高指挥者的亲身回忆确立起台儿庄战役彪炳史册的功勋。在这个历史细节的教学过程中,历史的信度、情感的真切、体悟的深刻,都通过课前有意识的环节设计和课中的节奏把握得到确认和体现。

3.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以问题探究方式引发、启发、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的能力。具体方法是:精心设计层次逐步递进的系列问题,根据学生的理解和回答加入灵活的引导和启发,并注意这一过程中历史思维方法的渗透。

例如,教科书中对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的政策,以“反动”概括其特点,并具体化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针对这一略显武断的观点,我首先提出问题:“何为反动?”当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反动指逆历史潮流而动”这一结论后,我再次提出问题:“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历史潮流是什么?”学生们的回答是:“抗日救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当国民政府总体仍坚持抗战时,宣布其政策转向反动是否恰当?”由于教科书对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介绍甚少,我在讲述这一子目时,着重补充了有关长沙大捷、鄂西会战、远征军入缅作战等重大战役的相关史实,并引导学生注意教科书上有关国民政府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在华特权的有关内容,又在教学中补充了有关抗战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相关材料:

1942年1月1日,由美国倡议,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声明保证各国将运用自己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意、日3国同盟及其仆从国作战,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最后形成……《宣言》由美、英、苏、中4国领衔,其余22国则按国名的英文字母依次排列……⑧

主要的工作(指筹建联合国)是在美国敦巴顿橡树园进行的。这里举行了两个会议:一个是从9月21日到 9月28日举行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和俄国人的会议,另外一个…是从9月29日到10月7日举行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和中国人的会议。……照一位美国代表的说法,“为了世界的其余部分流过鲜血的”四个大国有权奠定未来的国际组织的基础。

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一致通过了关于许多问题的决议……会上随后又决定,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的四个参加国和法国应是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⑨

在学生对“抗战使中国国际地位大为提高”这一结论产生深刻印象的基础上,又能对教科书关于“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正面战场形势恶化”等结论进行客观、公正的再认识。

感悟

在有关“全民族抗战”的课堂教学结束后,为检验教学效果,我设计了课后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同学对抗战的相关知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全民族抗战”这一特点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如有的同学在问卷中写道:“这是中华全民族的抗战,没有阶级党派之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全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同心协力,一致抗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很多同学还谈到了学完这段历史的感受:“历史应得到尊重,要客观真实。”“我们应尊重所有为我们流血牺牲的抗战英雄。”“一直没想过国民党中有那么多抗日英雄,直到现在才懂得这是真正的‘民族抗战’”。“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牢记这段历史。”“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是伟大的。”“抗战八年是艰苦、残酷的,但我们不能因为战争的残酷就故意选择回避或遗忘,了解这段历史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只有正视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

读着这些充满健康民族情感和理性感悟认识的话语,作为历史教师,在倍感欣慰的同时,更明晰和坚定了自持的历史教学理念——从学生生命发展的角度来看,历史教育应更重于“历史”的教学。多年之后,当学生们步入社会,其安身立命的能力并非建立在丰厚的知识积淀上,更坚实的基础来自其从学问之中收获的智慧,来自其丰富的人文情怀与素养。

注释:

①朱德.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第四周年[J[.解放,1941年7月7日第131、132期合刊.

②杨克林,曹红编.不能忘记的抗战[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75.

③杨青,王旸编.近十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评选编[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25.

④郭汝瑰,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下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308.

⑤陈立人.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备忘录—滇缅大会战内幕全解密[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158.

⑥⑦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下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524,537.

⑧张宏毅编著.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1917-1993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58.

⑨[法]迪罗塞尔.外交史·1919-1984年下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8.

标签:;  ;  ;  ;  ;  ;  

全民族抗日战争教学初探_抗日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