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的国际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试论论文,战略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不论大小,一套成熟的国际战略理论及其运作,是其社会稳定发展、国力日趋强盛,对外交往捭阖自如的标志和保证。
我国自改革开放16年来,这样一套战略理论体系正在显露出框架并有待于大力建设和完善。这就是,以“和平与发展”为旗帜,以反霸反强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支点的一整套国际关系与外交战略准则。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的核心与根本行为准则
“和平与发展”,既是当代世界形势的主流,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和时代特征,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客观实际的科学认识的结果,是主观认识能力的集中反映。这里,还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全新认识。
60年代末以前,我国的国际战略曾在不同程度上受苏联的影响,即把“战争与革命”当作时代特征,立足于打世界大战。但从70年代初开始,我国逐步制订了“三个世界”理论和路线。作为国际战略,它突出的是我国的安全利益,甩掉了意识形态至上的包袱。到了80年代初,我国工作重心的彻底转移,促使我们重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主义,并制订相应的国际战略。我们发现:(一)世界大战,特别是核大战不是不可避免的;(二)中苏对立的程度也不如原先估计得那么严重,关系可以改善;(三)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强劲的崛起势头,但它们的绝大多数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在拉大,它们仍陷于发展危机而不能自拔;(四)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与主要任务的全新认识,使我们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结论;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正处于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关键时期。
这一系列的新思路,在《邓小平文选》第3卷里得到了反复的论述。1985年9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正式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这一国际战略思想。
“和平”,是相对战争而言的,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危及我国和平建设的大战、世界大战、核战争打不起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入的。一开始,只是提“不是不可避免”,后来提“十年打不起来”、“中国需要至少二十年的和平”,再后来提“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希望至少有七十年的和平时间”。当然,大战打不起来,不是消极的、静止的,讲的只是可能和机遇,起决定作用的,是要看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是否真正执行和平的国际战略。二是指人类仍然面临争取和维护全面和平的任务。因为就世界范围而言,绵延不断的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仍在给人类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意料不到的悲剧和灾难。这个问题更为复杂,人类社会必须在长时期内用全新的思路和手段才能解决。
发展,是既同和平相联系,又比和平更艰巨的大问题。人类社会需要和平作保证,并以此为基本条件,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尽可能快地缩小广大落后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否则前途不堪设想,世界将不会有什么安宁可言。和平是为了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世界和平。
上述两大问题,被邓小平概括为覆盖世界“东西南北”关系的要害,也被我国领导人反复申明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二、中国国际战略的两大支点
(一)反霸反强权与和平促进多极化进程
两霸对峙格局瓦解以后,世界和我国面对的,首先是多极化问题。中国是多极化的一极,这已没有疑问,但它在多极化格局中的位置和分量还要看它自身的发展情况而定,我们必须小心谨慎地、用动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
中国的最大利益在于,既不使多极化进程变成无序化混乱,让不论什么形式的霸权主义乱中取胜,危害中国的发展与建设;更不可以使中国在这一进程中最终落得无足轻重,中国必须取得同其幅员、资源及其发展宗旨相称的一极的位置与分量。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的是:
1.全方位开放与主权安全第一
这是矛盾的辩证统一。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的最沉痛的教训之一,就是闭关锁国。16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的最成功的经验,就是果断地实行全方位开放。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
但是我们必须切记,当代中国的全方位开放战略,完全不同于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由美国倡议、后被西方列强接受并推行的“中国门户开放政策”或“门户开放主义”。美国主张的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正如当时刚刚卸任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一语道破的那样,“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世界”。美国的对外和对华战略后来虽然历经变化,但海约翰和威尔逊等人的这套理论至今仍留有明显的痕迹,并在世界范围内拥有相当的影响。
饱尝丧权辱国和闭关锁国两方面之苦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今天在实行全方位开放的内外战略时,非常清醒地、坚决地主张,“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如果在一些外国人士看来,现代中国在处理涉及自身利益的国际分歧和纠纷时,有失偏颇之处,那么他们首先必须理解中国维护主权和安全的民族感情,并同样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今天和以后的全方位开放,贯穿着一根实实在在的主轴,即国家的主权与安全。
同样,中国的全方位开放战略也有自己的“序列表”,有轻重缓急。我把它称之为“一圈一列一片一点”:
一圈是指中国的周边国家。中国真心实意地希望同它们永远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这是中国自身执着追求长期和平发展的目标所决定的。
一列是指世界上一系列愿意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同中国交往的国家。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和先进技术,事实已经证明,中国不是这种交往的单方面受益者,输出国常常是更大的受益者。
一片是指渴望从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中获益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处理世界事物时,中国同它们最容易达成共识,最容易用共同的语言说话,从社会主义的前途和人类的福祉来看,中国同这一大片的关系将会越来越重要。
一点是指冷战后影响最大的国家——美国。在目前和今后的一段历史时期,挟有雄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实力的美国,不仅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最敏感,反应最强烈,而且对社会主义中国不可避免地会采取特殊战略。这就迫使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制订出对美的特殊战略。
2.“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
这是中国国策非常形象的概括。中国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心一意地埋头搞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以及世界的近现代史都告诉我们:怕,只能把事情搞糟。中国谁也不怕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从事的事业,不论对谁都不会带来损害,中国发展了,对谁都会带来好处。这是第一句话的含义。第二句话是说,中国梦寐以求的是尽快发展自己,这种发展不能靠别人的施舍或恩赐。在当代,没有什么“无私的援助”。但是,中国的发展却必须指靠公平合理的互利合作。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这种互利合作是万万不可或缺的。同谁互利合作都成,只要不损害他人,——这就是“谁也不得罪”的来由,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国际战略无损于他人的真实表露。
如果有人认为“谁也不怕,谁也不得罪”只是一条消极的、无所作为的外交战略,那就大错特错了。两句话合在一起的中心意思是: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我们的国际战略必须时时处处“趋利避害”。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按“一国两制”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由我国首先提出的,四十多年来,它不仅得到了国际上广泛的承认和使用,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有了巨大的发展。
1.搁置争议,寻求共同利益
五项原则提出时,还只是中国同个别邻国就个别问题达成的共识,后来被许多国际性文件所承认。80年代中期以后,即冷战格局行将瓦解和瓦解以后,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与主权争端陡增。为了稳定世界局势,保障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首先提出了搁置争议、寻求共同利益这一解决争端的新办法。
中国在运用这一新办法处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经过努力,同周边国家达成的空前和平局面,保证了中国能够把最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国内经济建设上。而对于那些现实的和潜在的争端,中国表现出了最大的克制和耐心,有些问题可能要留给后代人去寻求实际解决的办法。
可以预料,中国的这一和平外交战略不仅适用于周边国家“一圈”,而且普遍适用于前面所说的“一圈一列一片一点”。时间会证明这个预料。
2.“一国两制”的国际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遗留有对港、澳、台的主权与领土完整问题。邓小平是提出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倡导者。但是,他在绝大多数的场合中,不是只就中国的内政孤立地谈“一国两制”。他总是把“一国两制”的思路同解决国际问题通用原则联系在一起。
因此可以说,“一国两制”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新发展。“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必然延伸,就是“一个世界,多种制度”。这同美国及其他某些人推行的世界必须照搬一个模式,是鲜明对立的。我们的原则是充分尊重各国人民的意志,美国的原则却是把意志强加于他人。同样,历史将会验证这两个对立的原则哪个更有生命力。我们坚信的是“一个世界,多种制度”。
三、一国的国际战略操作是一门“艺术”
国际战略理论,不是用于自我标榜的宣传品。它既是一个国家长时期里对外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又是这个国家在国际生活中所起作用的形象标志。它具有极强的操作性。这里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指出。
(一)要重视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的普及
有人认为,国际战略理论的操作仅仅局限于职业外交人员。这是一种极其片面的错误认识。在全方位改革开放的现代中国,这甚至是一种有害的认识。因为,同国外各阶层人士打交道的,不可能仅仅局限于职业外交人员。各级领导人、企业家、学者、直至老百姓,都有大量机会同国外人士交往。如果认为只有中国的外交官,才有对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策略的发言权,而不重视或完全回避理论及策略的研究和普及工作,那么,职业外交人员以外的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无知,完全可能抵消外交人员的全部努力或者使他们的努力大大减色。因此,不应该害怕中国的平民百姓,特别是知识界广泛研究中国的国际战略理论和外交策略问题。
(二)必须抓住这一理论的根本
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来自何处?毫无疑问,来自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据粗略统计,仅《邓小平文选》第3卷所收119篇文章和讲话中,就有近百篇之多涉及到中外关系及国际形势,其中有26篇专论国际问题。我认为,想要抓住邓小平理论的这一根本,就必须提倡更广泛地研究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策略。
(三)亟待提高“国际意识”或“世界意识”水平
提高国际或世界意识,首先是指要提高我国的全民文化素质,开拓知识视野,能够在同外国人交往时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不卑不亢的国格、人格。再就是指要提高分析具体的国际问题的能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还必须了解当今世界的许多问题,如民族、宗教、文化、利益焦点,等等。这是一桩亟待解决的大事。
四、结论
“只要历史证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够了,别国的社会制度如何我们管不了。”——这是当代中国内外战略的至理名言。埋头搞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充分显示这个制度的优越性,是我国最高最大的利益所在;别国的制度,别人的事情,我们确实管不了。
但是,这个“管不了”,归根到底是最合乎情理、最积极地“管”,正如邓小平说的,中国现在的事业“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当然,不是把它搬给别国”。
我国的利益,我国对人类的贡献,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