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急救方法及效果探讨论文_施文姣

(江苏省常州市肿瘤医院;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急救方法及效果。方法:收治12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60例,观察组采用狐狸急救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急救方法之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急救成功率为93.33%,对照组的成功率为7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的并发生发生率为13.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临床治疗中,通过采用有效的护理急救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失血性休克;护理急救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3-0114-02

在妇产科中,对于产妇的失血休克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出现了急性大出血。在临床治疗中,失血性休克会引起诸多的并发症,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一旦患者病情比较严重,会造成患者死亡。在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了护理急救方法之后,明显提升了急救成功率,有效控制了并发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期间,在本院收治了12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观察组中,40例初产妇,20例经产妇,年龄在24-38岁之间,平均年龄(30.5±4.12)岁,平均出血量为(4224.23±139.12) ml。在对照组中,38例初产妇,22例经产妇,年龄在24-3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8±4.14)岁,平均出血量为(4220.18±138.17)ml。在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患儿没有明显差异(P>0.05),可以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的急救方式以及护理内容如下:

(1)术前护理:作为护理人员,全面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指标,详细记录下来,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初步了解。全面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并且,做好术前准备工作。让患者处于平卧位,将患者的下肢进行适当的抬高,为患者的呼吸循环、脑灌流创造良好的条件,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患者提供相应的急救设备。

(2)术中护理: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医护人员要对患者提供双腔氧管吸氧,及时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分别行血容量扩充,对于严重休克者,可以在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进行穿刺,以此来建立通道。对患者进行急救的过程中,要提供持续性的输氧护理,并且,对管道进行护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为急救做好准备。

(3)术后护理:在术后,要全面观察患者的尿量变化,记录患者的血压、脉搏等,对患者的神情与表现进行观察。对患者提供口腔护理,及时翻身,防止并发症的出现。不仅如此,还对患者提供心理护理。作为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主动沟通,掌握患者的内心想法,及时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鼓励患者,配合临床治疗【1】。

1.3效果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救治成功:患者接受急救护理之后,控制了出血症状,患者的意识恢复正常。救治失败:患者经过急救护理之后,出血症状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研究中,组间数据的统计处理均运用SPSS 20.0软件,组间比较运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在计数资料方面,用(%)表示,n表示例数,通过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急救之后,成功率达到了93.33%,对照组的成功率为7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的并发生发生率为13.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所示。

表1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n(%)]

3讨论

在妇产科中,失血性休克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当产妇经过分娩之后,会发生大出血现象,使血液循环逐渐衰竭,从而使患者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一旦患者出现该并发症,就会严重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若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很容易造成患者死亡。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急救的过程中,还应该提供护理干预,这对改善救治护理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2】。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该从术前、术中以及术后进行实施,为患者提供系统、规范的服务。在术前,监测患者的病情、建立静脉通道是取得抢救成功的关键,也能够为输液、输血操作打下基础,让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在抢救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明确分工,有序的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护理人员要配合医生的抢救操作,进而提升急救护理质量。在术后,应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护理,让患者及时翻身,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改善预后效果。不仅如此,经过心理护理,能够及时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有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为患者树立信心,对术后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3】。

在近些年来,在妇产科中,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由于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急,且发展快,所以,对患者采取及时抢救主观重要,在急救的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护理手段对取得良好的救治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4】。在临床急救中,应该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实施急救护理,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全面监测,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补充血容量,并且,告知相应的注意事项,经过实施急救护理,可以取得良好的抢救护理效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抢救之后,急救成功率为93.33%,对照组的急救成功率为70.00%,观察组的急救成功率明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的并发生发生率为13.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 杨海英.探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急救方法以及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21):140+143.

[2] 李顺芝.探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急救方法以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6):235.

[3] 陈天英.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急救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3):264.

[4] 廖红梅.探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急救措施[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3):187-188.

论文作者:施文姣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  ;  ;  ;  ;  ;  ;  ;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急救方法及效果探讨论文_施文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