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化学防治技术新进展_棉花论文

棉花化学防治技术新进展_棉花论文

棉花化控技术取得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棉花论文,新进展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广大棉农和国欣繁种农场的管棉实践,近两年来,棉花化控技术有了新发展;更丰富、更完善、也更灵活了,应用起来更加便利和主动,也更符合减少用工、提高作业效率的棉花栽培发展趋势。主要是以下4方面。

一、更加体现“少量多次”

传统的化控技术一般提倡棉花生长期内4次化控,药量由少到多。第一次在棉花盛蕾期,约在6月中旬,亩缩节胺用量0.3~0.5克;第二次在初花期,约在7月上旬,亩用药量1~2克;第三次在花铃盛期,约在7月中旬,亩用药量2~3克;第四次在打顶后,约在7月下旬至8月初,亩用药量3~5克。这样的化控模式,两次用药时间间隔10~15天,稍一疏忽,常造成化控被动,或化控过重现象。而发展后的化控技术,从初次化控到结束时间、化控次数和一亩总用药量,都突破了原来的范围,真正体现了“少量多次”。2010年,国欣繁种农场高产场长的化控次数,在棉花一生中多为6~7次,两次化控的间隔时间为10天左右。

二、初次化控时间前移

由于北方植棉密度多数由每亩2000~2500株提高到2500~3000株,以及投肥量的增加,棉农和场长更加重视控制株高、叶片,塑造较紧凑的株型,于是把初次化控时间前移到苗期至现蕾期,亩用药量为0.1~0.3克。2010年国欣高产场长的第一次化控时间多在5月下旬。

以前人们认为棉苗小,不敢化控,而这时正是棉苗地上部生长由慢转快的转折期,化控有利于控制地上部日生长量和叶枝伸长,促进根系发育,而且这时土壤墒情尚好,地膜完好,只要用量适当,不用成分不明的化控药物,不会有风险。

三、可以与农药、叶面肥同用

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化控、农药、叶面肥可以同时混用,因为一般的农药和叶面肥都是中性的,现配现喷不会互相干扰而影响效果。化控加入叶面肥,还可起到促中有控、控中有促、促控结合的作用。

与农药混喷时,一定掌握苗高处、壮处多喷,苗矮处、弱处少喷,做到以化控为主。

四、后期可以加多化控次数和药量

打顶后视棉株生育及天气情况,可以适当加多化控次数和药量,有以下好处:(一)控制腋芽、叶枝、赘芽、上部果枝尖生长和伸长,起化学封顶作用,省去后期整枝用工;(二)缩短上部果枝节间,便于将棉株塑造成塔型,利于整个棉田通风透光;(三)减少上部幼嫩部分,减轻后期对棉盲蝽的招引;(四)有利于减少上部蕾铃脱落,提高结铃率,实现秋桃盖顶,并增加上部铃重。

过去曾顾虑后期化控,会增加铃皮厚度,影响吐絮,实践证明:缩节胺不是矮壮素,打顶后根据需要适当多喷无副作用。

2010年国欣几个高产农场打顶后一般化控两次,每次亩用药6~8克,多的达10克。

棉花化控技术是一项高产栽培条件下的重要技术,密度越大、地力越肥,越要讲究;又是一项灵活运用的技术,没有某月某日,或现蕾开花喷药多少的规定,要依天气和棉株长势而定。只要弄透缩节胺作用机理是不难掌握的,国欣农场大多数场长掌握得较好。

最后强调一点,化控一定要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缩节胺,尤其杂质含量不能超过1.5%,在每亩用药量不足1克的前期化控中,不合格化控药物会干扰使用效果,浪费事小,贻误农时事大,一旦无效,会造成加量使用,甚至走向另一极端,整个打乱了化控节奏,造成被动。

以上意见供参考。

(联系电话:0311-8850500)

标签:;  ;  

棉花化学防治技术新进展_棉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