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上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遵照江总书记的指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加强创新教育理论的学习,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必须加强创新教育理论的学习,创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创新教育是关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教师要敢于向自我挑战,通过创新教育理论的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并正确处理好数学知识教学与学生数学能力培养,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与发展学生的个性,知识的理解记忆与灵活应用等关系。这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创造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创新学习习惯和富于联想、敢于求异的创新思维品质。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需要。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呢?创设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就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游戏、耐人寻味的故事、紧张刺激的竞赛、风趣幽默的谈话等,再现教材提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从而使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
例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教师可创设“学生考老师”的情境,由学生出题,教师口答。于是,学生为了考老师,出了很多数目接近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运算题目,而老师则准确地口算出结果。对此,学生感到迷惑不解。这时教师乘机指出:同学们学习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就能解开老师能迅速口算出结果的谜了。这样,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产生了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需要。实践证明,这种学习需要的层次越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创设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不断地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更高层次的学习需要。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知道,学生能提出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正是他们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他们深入认识某类数学问题的开始。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数学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忽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了教师提问自己答的被动学习习惯。要改变学生这一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就应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为学生质疑问难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真心把学生当成朋友,耐心倾听他们的发言,认真聆听他们的提问,允许他们反问,允许他们争论。这样,可以通过师生互问、生生互问,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教学目的。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奇思异想,标新立异,使他们养成不满足现存的答案、不相信唯一的解释、不迷信权威的仲裁、不屈服于外界压力的习惯。此外,教师还应交给学生质疑问难的策略,引导他们问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问在易混易错知识的关键外,问在分析推理时的概括处,问在知识的应用和思维的发散处……这样,学生提问就有“章”可循,他们学习就有了方向,才会想他人所未想,言他人所未言,提出具有一定水平的问题来。
四.让学生从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良好习惯。
事实清楚的说明:操作是思维的桥梁,是创新的条件。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不仅获得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现在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你准备怎么办?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有的提出:可以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指出:可以画出梯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解成两个三角形;有的采用割补的方法,把梯形变为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这样,由于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给他们留出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克服了用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用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全体学生思维的做法,做到了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包办,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良好习惯。
五.实施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融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索有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对他们实施激励性学习评价,使他们自觉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用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从而体验到探索成功带来的欢乐。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教师送去甜蜜的微笑,投以真诚的目光,赠给热烈的祝贺等,会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激励。当学生经过努力暂时没有成功时,教师投以信任的目光,赠给温馨的话语,会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达到能灵活应用的目的,教师可安排一道式题(3+3+3+5+3)让学生计算。于是有的学生按照运算顺序算出了结果,对此,教师作出了“算得真仔细”的评价;有的学生利用乘法的意义进行简算(3×4+5),教师作出了“能运用新学知识进行简算,既简单又快捷”的评价;有的学生采用“3×5+2”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作出了“思维活跃,计算方法有创意”的评价……这样,通过实施激励性学习评价,既保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创新思维品质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呢?首先,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式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例如:教学“一条公路全长900千米,一辆汽车8小时行了全长的2/5照这样计算,余下的路程要几小时才能行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答,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经过学生的充分讨论,得出了五种不同的解答方法,使他们的思路更加宽广,思维更加敏捷、灵活了。其次,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正反推理、求同与求异、逻辑与直觉等思维训练,让学生不但能提出问题,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合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地解答问题,而且能够进行自我反思,使思维不断升华,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