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_长城论文

长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_长城论文

长城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城论文,多民族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初开始的实地考察长城热,推动了长城研究工作的进展。近期长城专家提出“长城学”的初步概念〔1〕, 预示着长城研究的深入。以往长城研究工作主要局限于文献考证和实地考察,而今把长城研究扩展到政治、经济、军事、民族、交通、地理、文化等多方面,试图确立综合性的独立学科。这是长城研究工作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研究长城再也不能停留在长城本身的历史沿革、修缮情况、遗址走向及现存状况上,应该进行综合研究,以推动学界全面、准确认识长城的历史作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本人曾在1986年发表文章〔2〕,谈及长城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 民族有着密切联系。今再次撰文,提出长城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产物,愿与长城研究家们探讨长城问题。

一、分裂割据时期的长城

继夏、商、周三代统一王朝之后,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550 年的分裂割据时期,长城正式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分争与兼并战争中。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资料〔3〕证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楚、秦、 魏、赵、燕、中山等七个国家都修筑过不同规模的长城。楚国为了抵御来自北方秦、魏、齐等大国的进攻,在南阳盆地外围修建了西、北、东三面环状长城,故历史文献上称“楚方城”〔4〕。 齐国为了防御来自西方韩、赵、魏三晋之国的压力,修建了一条由西北向东南走向的长城。齐国长城分布在今山东省境内,西起阴平县,中经泰山北麓,东至胶南县黄海之滨。秦国为了阻止魏国的蚕食,被迫利用洛河西岸的悬崖修建了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城。秦国长城分布在今陕西省东部,南起华山北麓,北迄于黄龙山南麓。魏国为了抵抗秦国的进攻,先后修建了两条长城。魏国首先修筑河西长城,试图遏止秦的进攻和保住黄河以西的疆城。这条长城分布在陕西省东部,南起华山北麓,中经大荔、合阳等县,迄于韩城县境内的黄河西岸,河西长城被突破之后,魏国又修卷长城〔5〕,捍卫都城大梁。这条长城分布在今河南省中部,北起原阳县, 中经武阳县,南至密县。赵国为了抵御魏国的进攻,沿漳河北岸和滏河西岸修筑了一道长城,故称漳滏长城。此长城分布在今河北省中南部,西起涉县境内的太行山东麓,中经成安县,东至肥乡县境内。燕国为抵挡齐、秦等国的进攻,沿易水修建了一条长城,故称燕易水长城。这条长城分布在今河北省中部,西起太行山东麓,中经徐水、任邱等县,迄于大成县境内。中山国是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国家。白狄建立的中山国在今河北省西部高邑、宁晋、石家庄、平山、灵寿、曲阳、定县一带。中山国为抵御魏、赵等国的进攻,在其南界修建过长城〔6〕。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国之间出现了上述七国长城以外,中原和草原之间出现了燕、赵、秦三国的北边长城。燕国派秦开北破东胡夺得大片土地之后,修建了北长城。燕北长城分布在今河北省北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北部、朝鲜西北部,西起张家口,东到朝鲜清川江北岸。赵国北破林胡、楼烦,夺得阴山以南地区之后,修筑了北长城。赵国北长城分布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内蒙古中南部,东起代郡,西至高阙。秦灭义渠之后,修了北长城。秦北长城分布在今甘肃省南部和东部、宁夏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伊克昭盟东境,西起临洮,东至十二连城。

中国历史继秦汉统一王朝之后,又一次进入魏晋南北朝400 年的分裂割据时期。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资料证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四国均修筑过长城。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王朝和入主中原过程中,起初定都平城,为了捍卫都城和防御来自南方割据政权的进攻,在平城以南修建了南长城。这道长城分布在今河北西部、山西北部,东起延庆县居庸关,中经平型关、雁门关,西至河曲县境内黄河东岸。北魏为了防御 北方草原上的柔然族和契丹族,又修建了北长城。这道长城分布在今河北 北部和内蒙古中南部,东起赤城,西至固阳县。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东魏为防备西魏进攻,修建了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城。东魏长城分布在今山西中部原平县和静乐县境内,南起土隥,北到马陵。北齐先后修了三道长城。为防备契丹、突厥等草原民族南下,修建了西起今内蒙古清水河县,中经张家口,东到渤海的长城。为防御北周修建了西起黄栌岭,东到居庸关的长城。这条长城分布在今山西省中部和河北省西部,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也是为了防御北周修建了北起五台,南至娘子关的长城。此长城分布在晋冀交界地带,南北走向。北周统一北方以后,为了防备突厥、契丹等草原民族南侵,修葺了西起雁门,东至碣石的北齐长城,使之更加坚固。

继隋唐统一王朝之后,中国历史再一次进入五代十国辽金宋369 年的分裂割据时期。这个时期内,辽和金在草原地带修建了界壕。北宋在中原地区开挖了界河和修葺了前代旧有长城。契丹民族在北方建立辽朝,其疆域东至大海,西至金山,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7〕。 辽朝曾于乌古敌烈诸部争夺今呼伦贝尔草原,为了防御乌古敌烈部的南下,修筑了东起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上库力古城,中经俄国外贝加尔斯克,西至蒙古国肯特山东麓的边墙。女真族在辽朝的废墟上建立了横跨中原和草原的金朝以后,为了阻止蒙古诸部的南下,大致沿着大兴安岭和大青山一线修筑了东西走向的界壕。金界壕分布在今内蒙古中东部,东起莫力达瓦旗尼尔基镇境内的嫩江西岸,西至包头市东郊沙尔沁山南的黄河北岸。北宋在伐辽全面失败和收复燕云十六州无望的情况下,宋辽边界只好划定在今冀、晋中部。北宋为了防御辽朝的进攻,在东部华北平原地带连接湖泊河流,开凿了天津、白沟一线的界河;在中部修葺了北朝时期平型关、雁门关一线的旧长城;西部为防御西夏,在陕西米脂、横山一线修筑了列城烽台。

二、中原王朝时期的长城

所谓中原王朝是指历史上只统一黄河、长江、珠江流域而未能真正统一蒙古高原的国家。秦、西汉、东汉、隋、明五朝均属中原王朝。这些王朝曾经为统一草原地带而做出巨大努力,甚至夺得西辽河流域、河套地区、河西走廊等蒙古高原向中原的过渡地带,但最终未能统一蒙古高原。中原和草原处于分裂对峙状态下,沿着传统农牧分界线出现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原以后,派蒙恬将军率大军北征匈奴,夺得河套地区。但秦始皇没有征服匈奴和统一整个草原地带,在这种情况下修筑长城防止匈奴南下。秦万里长城主要修缮和连接战国时期的燕、赵、秦三国北边长城而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里。秦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中原的西汉王朝和草原的匈奴国两大地域性政治经济集团并存的局面。汉匈争夺中,起初西汉处于劣势和被动,但到了汉武帝时,西汉强盛,连年出兵进攻匈奴,并夺得整个漠南地区。西汉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但未能征服匈奴和统一草原地带。所以,西汉用几十年的时间,根据汉匈形势的变化,分阶段修筑了长城,防御匈奴南下。首先修缮秦万里长城,其次顺河西走廊修令居至酒泉的河西长城,再次在阴山以北修武川至居延的外长城,又次修居延至酒泉的遮虏长城,最后修酒泉经盐泽至库尔勒的西段长城。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它东起辽东,中经阴山和河西走廊,向西延伸至新疆,全长达二万里。东汉建立之初,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事务上,对匈奴采取守势,只修葺前代长城,以防匈奴南下。隋朝统一中原以后,为了防御正处兴盛的突厥,在修缮原有北朝长城的同时,又新建两条长城。其一为灵武朔方长城,西起宁夏灵武县境内的黄河东岸,东至今陕西省绥德县西南,全长约700里。其二为榆林紫河长城, 西起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东至山西杀虎口,全长约200里。明朝初年, 朱元璋很想乘胜消灭退往草原的元朝残余势力,统一中国,但没有达到目的。接着朱棣又连续五次亲自北征,但病死在大草原上,以失败告终。这样,明朝为了防御北方蒙古势力和后兴起于东北的满族,二百多年中极力修建和经营长城防御工程。明边墙东起鸭绿江畔的凤皇城,西迄祁连山麓的嘉峪关,总长12700余里,其费时、费力、费财和坚固程度均冠于历代长城。

三、产生长城的原因和长城所起的作用

中国古代19个王朝,历时二千余年,修筑约十万里长城。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历代统治者建造了如此宏伟浩大的工程,这是很值得探究的问题。

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辽金宋三个分裂割据时期,不仅中原处于分裂状态,而且中原和草原相互对峙,乃至草原地带也不统一。中原地区出现了楚、齐、秦、魏、赵、燕、中山、北齐、北魏、东魏长城,中原和草原之间出现战国燕赵秦北长城、北魏北长城、北齐北长城、北周北长城,草原上出现了辽长城和金长城,而且各国长城的分布广,走向复杂,毫无规律可言。整个分裂时期出现了14个王朝的长城,占全部19个王朝长城的73%。这个数字足以说明中国的长城集中出现在四分五裂的时代,所以分裂割据是产生长城的根本原因。

中原王朝统一内地,并且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进步性和积极意义,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中原王朝时期毕竟未能实现中国的大一统,中原和草原仍然处于分裂状态,所以中原和草原之间出现了秦、西汉、东汉、隋、明等五朝长城。这五朝的长城均表现为东西走向的一致性和规模空前、耗费巨大、坚固无比的特点。中原王朝时期出现的秦万里长城、明万里长城和汉二万里长城,足以说明中原和草原相互对立的严重性,所以中原和草原之间的不统一和南北对峙是产生长城的基本原因。

汉、鲜卑、契丹、女真等民族修筑的中国历代长城,广布在南自长江流域,北达蒙古高原,东起海滨,西抵天山南麓,其中包括今17个省市自治区,甚至有的遗迹,今天已在俄国远东和蒙古国境内。那么这些长城究竟起到什么作用,也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中国在古代历史上,曾经反复出现过分裂与统一的局面。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所以,是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应该成为衡量长城的一个是非标准。如果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看待长城,不管它是地域性的割据还是民族性割据,长城均出现在没有完全统一的情况下。每当中原统一以后,内地的长城就消失。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明令“堕坏城郭,……去其险阻”〔8〕,废弃了曾经起到阻碍统一作用的各国长城。每当中原和草原完全统一之后,无须修筑长城,例如唐、元、清三朝统一中原和草原,确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央王朝之后都没有修长城。所以长城产生于分裂,为割据政权需要服务,起了阻碍统一的作用。

历史的进程中,我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出现这种局面,必然有其深刻的经济基础,那就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在秦汉时期基本形成的中原单一性农耕经济与草原单一性游牧经济以及这两种经济互补而形成的经济共生区。中国自秦汉以来,已经具有了这种包括中原和草原在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经济根源。那么,促进还是阻碍这种经济共生关系应该成为衡量长城的又一个是非标准。历朝统治者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决定,没有认识两种经济的内在联系,反而扩大了两种经济文化的对立。这种情况下,长城往往起了限制和阻碍两种经济正常交流的作用。总之,长城是中国国内统一与反统一斗争的反映,它产生于分裂,服务于割据。我们不可随意给予过高的评价。

本文于1997年4月25日收到。

注释:

〔1〕罗哲文:《谈谈长城学》,《万里长城》1996年第3期。

〔2〕白音查干:《试谈长城》,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蒙文)版,1986年第2期。

〔3〕文物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 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4〕《左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即有此意。

〔5〕《后汉书·郡国志》:“卷有长城,经武阳到密。”

〔6〕〔8〕《史纪·赵世家》:“成侯六年,中山筑长城。”《史记·秦始皇本记》。

〔7〕《辽史·地理志》。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长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_长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