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康健[1]2004年在《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传统高原训练是利用高原缺氧的特殊环境,使机体呼吸、心血管、运动等系统产生代偿性适应变化,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导致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如心、肺功能增强,血液携氧、运动氧能力改善、骨骼肌有氧、无氧代谢酶的活性增加等,从而提高返回平原的运动能力。但是,随着人们对传统高原训练广泛深入的研究发现,在传统高原训练中,训练强度小、绝对训练量比平原低、运动后的最大心率降低,同时在缺氧条件下训练后的疲劳恢复比平原慢,训练中易出现伤病等,高原训练期间蛋白质合成减少,导致运动员的专项力量下降。目前,国际上很多采用“模拟高原”的训练方法,能较好地解决以上的几个问题。HiLo训练法是高住低练(Living high and training low)的简称,是在传统的高原训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提高有氧耐力的科学方法,通常指运动员居住在相当于2500m左右高度的缺氧环境中,而训练则在正常氧浓度环境下进行。这种训练法是美国学者Levine首先提出的,它能克服传统高原训练的许多不足之处,有逐渐取代传统高原训练的趋势。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山东省游泳队优秀运动员,通过低压氧舱模拟高原环境,采用低海拔训练与低氧环境下休息相结合的间歇性低氧训练法训练3周,实验前后分别检测运动员有关血液运氧能力、皮质醇及身体成份等各项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间歇性低氧训练法可以达到类似高原训练的效果,能够明显升高运动员的RBC及Hb水平,对提高血液运氧能力有利;同时运动员存在体重下降、肌肉含量下降等身体成份的变化。本研究提示,间歇性低氧训练法是一种经济实用的能够部分取代传统高原训练的方法,对于游泳运动员机体运氧能力的改善有利。但是,运动员机体存在的蛋白质分解增强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运动能力,此时必须注意蛋白质、铁制剂、维生素、抗氧化剂等营养补剂的合理应用,才会达到最佳的训练目的。

王倩倩[2]2015年在《间歇性低氧训练对高校游泳运动员生理机能的适应变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体育运动竞技水平的日渐提高,运动员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比较竞争.自60年代高原适应性训练取得不错的效果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高原训练模式,间歇懂低氧训练是在传统高原训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的训练模式,本文通过探讨该模式在高校游泳运动员生理机能的作用,以期为应用间歇性低氧训练提供参考价值.

李依璇[3]2006年在《训练影响运动员免疫功能的评价》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早期、准确评价身体机能状态是开展科学化训练的重要保障。以往研究提示,运动引起机体血液、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变化是影响身体机能的重要环节,其中,免疫指标的变化出现得较早,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研究是在我们过去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淋巴细胞亚群(CD),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等指标评价低氧训练下与常氧训练下运动员免疫功能变化特征,探讨这些指标早期诊断不同训练中免疫机能变化的可行性。试验I高住高练低训(HiHiLo训练)影响运动员免疫功能的评价方法:本试验分试验组(HiHiLo组)和对照组。HiHiLo组为8名优秀中长距离体能项目运动员进行4周的HiHiLo训练:每晚在低氧房中暴露(居住)10h,连续约四周。低氧房空气的氧含量为14.4 % ,空间为30 m3,平均湿度60 % ,平均温度22℃。在4周试验期间,受试者常规训练方案与试验前保持一致,增加每周两次的低氧功率自行车训练,训练环境氧含量为15.3%,训练强度为72%VO2max,时间为每次30分钟。对照组为10名同年龄阶段健康男性,无专业运动训练史。HiHiLo组于试验前、急性暴露后以及试验开始后每周采血,测试常规机能指标(RBC、Hb、Hct、Ret、CK、T);细胞免疫指标(WBC、NE、LY、Mo、Eo、CD3+、CD4+、CD8+、CD16/56+、CD4+/CD8+、HLA-DR+)以及细胞因子指标(IL-2、IL-4、IL-10、IFN-γ的基因表达)。对照组试验前后取血,测试指标相同。结果:试验组受试者RBC、Hb、Hct、Ret、T无显着性变化,CK在急性暴露期显着性下降;细胞免疫指标(WBC、NE、LY、Mo、Eo、CD4+、CD8+、CD16/56+、CD4+/CD8+、HLA-DR+)中,Mo在急性暴露期出现上升,随后呈下降变化,其它指标无明显变化。细胞因子(IL-2、IL-4、IL-10、IFN-γ)中,IL-4和IFN-γ基因表达显著性变化,在急性暴露下降后出现回升后又持续下降。对照组所有指标无显着性变化。结论:1、本次HiHiLo试验没有造成常规机能指标及大部分常规免疫指标的显着性变化。2、本次HiHiLo试验单核细胞(Mo)及部分细胞因子(IL-4、IFN-γ)基因表达的显着性变化。提示在HiHiLo训练中,Mo计数、以及白细胞IL-4和IFN-γ的基因表达是监控免疫机能变化的敏感指标。试验II常氧训练影响足球运动员免疫机能的评价方法:本试验以8名北京体育大学足球专项运动员为试验组,常氧环境正常居住,在4周试验期间,受试者第1周训练如常,第2-4周运动负荷增加(强化训练及进行联赛),此外,每周增加两次强度为80%VO2max、时间为每次30分钟的自行车训练。整个试验周期的前中后分别采血。测试指标同试验I。对照组所有情况同试验I。结果:试验阶段常规机能指标(RBC、Hb、Hct、Ret、CK、T)无显着性变化;常规免疫指标(WBC、NE、LY、Mo、Eo、CD3+、CD4+、CD8+、CD16/56+、CD4+/ CD8+、HLA-DR+)CD16/56+试验中显着性下降,HLA-DR试验后显着性上升。细胞因子(IL-2、IL-4、IL-10、IFN-γ)中IL-2基因表达试验后显着性上升,IL-4基因表达试验中显着性下降,IFN-γ基因表达试验中和试验后均显著性下降。对照组所有指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1、训练组受试者在增加负荷训练中没有造成常规机能指标及大部分常规免疫指标的显着性变化。2、训练组受试者CD16/56+、HLA-DR+及部分细胞因子(IL-2、IL-4、IFN-γ)基因表达的显着性变化。提示在常氧环境下训练,CD16/56+及IFN-γ和IL-4基因表达是评价免疫机能变化的敏感指标。本研究创新本研究中采用的细胞因子mRNA定量方法是导师课题组的专利技术。专利名称:生理状态下外周血中IL-2、IL-4、IL-10、IFN-γ基因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专利号分别是:200310109560.2;200310109561.7;200310109562.1;200310109559.x。1、本研究首次把细胞因子IL-2、IL-4、IL-10、IFN-γ的基因表达用于评价HiHiLo训练中免疫机能变化的监控指标,并观察到IL-4、IFN-γ是较敏感的指标。2、本研究首次把细胞因子IL-2、IL-4、IL-10、IFN-γ的基因表达用于评价足球运动员训练中免疫机能变化的监控指标,并观察到IL-4、IFN-γ是较敏感的指标。

李燕[4]2017年在《6周间歇LOHI训练对优秀女子400米运动员机能及专项素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有氧代谢供能在400米项目中占有较大比例,有氧训练在400米训练计划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但是,国内大多数教练员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对有氧能力的训练重视程度依然不高,且训练手段陈旧。对低住高练在400米训练中的应用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将通过对400米女子运动员在冬训期间进行间歇性的低氧训练,探讨低住高练对400米女子运动员训练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为以后400米运动员实际训练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对5名400米女子运动员进行为期6周的低住高练。每周训练6天(共8次课),其中低氧室内训练为2次课,每次2h,低氧室内模拟海拔高度为2800-3400米;其余训练按原计划在平原环境下进行。在低氧训练过程中采用生化指标RBC、HB、HCT、BUN、CK、T对运动员每周训练的身体机能状态进行监控;采用生理指标最大摄氧量(VO_2max)、血乳酸(BLA)对运动员低氧训练前、后的有氧运动能力进行评价;运用专项素质测试指标30m、60m、100m、300m、400m、2000m、卧推、下蹲和立定叁级跳远对运动员的专项素质进行阶段性测试;并对常用训练手段200米、400米间歇训练进行监测。通过上述指标研究分析6周低住高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及其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经过6周间歇LOHI训练,所有生化指标均均无显着性变化,但都在正常范围内;6周间歇LOHI训练后,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有小幅度提高,但未出现显着性差异;且专项素质指标测试结果显示:30米、60米和100米测试成绩有显着性提高(P<0.05),300米、400米成绩无显着性变化,2000米成绩虽有小幅度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立定叁级跳远测试结果有较大幅度提高;200米及400米间歇训练能力有显着性提升(P<0.05或P<0.01)。研究结论1.通过6周间歇LOHI训练后,30米、60米、100米等专项素质显着提高,红细胞参数等生化指标在正常范围内维持稳定状态。提示,低住高练可作为400米女子运动员的辅助性训练手段。2.每周2次为期6周的间歇LOHI训练后,并未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因此,今后低住高练在400米项目提高有氧能力训练方面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姚大为[5]2013年在《我国优秀速滑运动员IHT的生理生化及免疫监控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间歇性低氧训练(IHT)是一种低氧训练形式,其原理是在平原上借助低氧仪间歇性地使人体摄取5-7分钟低于正常氧分压的气体,导致体内的适度缺氧,引发机体出现有利于提高有氧代谢能力的抗缺氧生理、生化适应,可以增强缓冲能力、提高线粒体工作效率、增强乳酸处理能力、改善高强度低氧训练的代谢状态。IHT作为模拟高原训练的一种方法,与常规运动训练配合,对提高体能、促进运动成绩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而采用从客观角度反映运动员身体机能变化的生理生化及免疫指标,监测和评定运动员在IHT过程中承受训练负荷的状态,是运动员竞技能力诊断与监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我国优秀速滑运动员在IHT过程中建立生理生化及免疫监控体系,筛选有效的评价指标,研究IHT对优秀速滑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的影响。通过对500m、1500m和3000m各12名18-25岁的男性一级运动员运用随机分组实验,利用低氧发生器进行4周逐渐增加低氧程度、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运动方法,采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负荷系统、氧转运系统、物质能量代谢系统等生理生化指标和免疫球蛋白、白细胞等免疫指标进行测定、监控和评价,主要结果为IHT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最大二氧化碳排出量,从而降低呼吸商,增加了最大通气量,降低了最大呼吸频率,增加最大输出功率及运动时间;血乳酸在运动后恢复期3min时清除速率增加;使基础心率水平增加;睾酮水平增加,皮质醇水平下降;有效调节CK和BUN水平;促进氧转运及免疫系统等。结合速滑运动和IHT的特点,探讨速滑运动员IHT中运动能力的变化和速滑运动员IHT监控体系的构建,制定我国速滑运动员IHT的生理生化及免疫监控体系与评价方法,并验证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高原环境对速度滑冰项目的有利影响,分析IHT是突出缺氧的不利因素,未提供有利因素,推测IHT在提高速度滑冰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方面具有作用。第1周16%,60min。第2周14%,60min。第3周14%,80min。第4周14%,80min的4周低氧与运动量逐渐增加的负荷方案,对运动员运动能力的运动提高有一定效果。2)不可忽视运动员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对低氧环境的耐受性,以及运动应激的适应性等因素,导致个别运动员的成绩提高不明显。应对IHT采取谨慎和区别对待的态度。3)能在特定状态下反映成绩的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心率、睾酮、皮质醇、肌酸激酶、血尿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红细胞、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氧自由基等生理生化因素,在IHT中形成网络结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具有特定作用,可有效反映IHT的训练状况。4)各项监控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与500m、1500m和3000m不同的运动距离,及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有关。经逐步回归方程分析、筛选500m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最有效的生理生化监控指标可能为HRmax、 ROS和血乳酸,回归方程为Y=161.676-0.611HRmax-0.010ROS-0.614血乳酸;1500m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最有效的监控指标可能为睾酮,回归方程为Y=10.875+0.784睾酮;3000m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最有效的监控指标可能为EPO和Hb,回归方程为Y=-5.296+0.108EPO+2.065Hb。5)经逐步回归方程分析、筛选500m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最有效的免疫监控指标可能为IgA,回归方程为Y=25.079+2.815IgA;1500m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最有效的监控指标可能为IgA和IgG,回归方程为Y=49.627+11.168IgA-4.772IgG;3000m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最有效的监控指标可能为WBC,回归方程为Y=12.895+3.090WBC。6)年度的IHT训练计划应保持运动负荷的阶段性特征,按照参赛场次严格控制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运用筛选所得生理生化及免疫指标进行监控。

陶小平[6]2006年在《我国优秀女子皮艇运动员高原训练科学监控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备战并参加了2005年第34届世界皮划艇锦标赛的女子皮艇项目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能力提高为主导、高原训练平原化〞的高原训练探讨模式为研究过程,探讨女子皮艇运动员在本次高原训练探讨模式下训练前、中、后身体机能变化规律,初步了解高原训练对提高优秀女子皮艇运动员专项能力的累积效应,探索这种高原训练模式的生理学原理和生理机能监控体系的可行性。结论:本次高原训练探讨模式能明显提高运动员的陆上跑步能力和水上长划能力。高原前后比较,12000m陆上跑步平均成绩提高了7分44秒,提高幅度为12.50%。12000m水上长划平均成绩提高了53秒,提高幅度为1.47%。同时血乳酸值下降。提高了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其变化符合本次高原训练的指导思想本次高原训练探讨模式提高了运动员血红蛋白的含量和红细胞记数,高原前后比较,血红蛋白的含量和红细胞记数平均分别提高了4.90(g/l)和0.07(*1012/L),且呈小幅度波浪形变化,运动员血红蛋白的含量和红细胞记数的提高是其有氧耐力改善的生理学基础。本次高原训练探讨模式能明显提高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素质,高原前后比较,引体向上平均提高6.21次/分,卧推平均提高了4.17kg,卧拉平均提高了9.83kg。重要的是在桨频降低2次/分的基础上12000m水上长划的平均船速提高了0.1857m/s,不考虑天气风向等因素,说明水下每桨的有效力量得到改善。其变化符合本次高原训练的指导思想本次高原训练探讨模式能明显提高运动员的500m的速度。高原前后比较,桨频下降了6次/分,500m平均速度提高了0.2078m/s,平均成绩提高了6.5秒。不考虑天气风向等因素,提高了500m专项速度。其变化符合本次高原训练的指导思想本次高原训练探讨模式中睾酮先下降后上升,高原前后比较,高原后上升接近高原前的。从高原上训练过程来看,肌酸激酶逐渐升高,睾酮逐渐下降。肌酸激酶逐渐升高正是高原上训练安排的反映,同时是运动员专项力量和专项速度提高的生理学基础。在本次高原训练探讨模式下,在保持大体重的前提下,体成分得到明显改善,体脂百分比显着下降,去脂体重显着增加,为专项力量、专项速度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在本次高原训练探讨模式下,高原训练血尿素水平的变化与运动负荷量和强度有关,血尿素对负荷量更为敏感,随负荷量的变化而变化。用血尿素指标监控运动员的训练量是可行的。本次高原训练模式下,我国优秀女子皮艇运动员有效科学监控指标参考范围(见表19)

王刚[7]2013年在《长时间亚高原训练中男子赛艇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和专项训练方法监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观察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低氧预适应结合长时间亚高原训练以及后续平原训练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和有氧运动能力的变化,系统研究低氧预适应结合长时间亚高原训练对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影响。(2)通过对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冬训和夏训长时间亚高原训练过程中专项训练手段监控的研究,结合以前的研究基础,初步建立男子赛艇运动员长时间亚高原训练过程中专项训练手段监控指标和方法。研究方法:以上海男子赛艇队1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根据经历高原训练的次数,分为2组:A组为多次高原训练组,共8名队员;B组为初次高原训练组,共8名队员。2011年冬训运动员进行10d低氧预适应结合8周亚高原训练,训练目的为提高有氧运动能力。分别在低氧训练前、低氧训练第3d、低氧训练后、亚高原训练第3d以及亚高原训练每周、下高原后第1~3周测试血常规、CK和BUN;在低氧训练前、低氧训练后、亚高原训练第3d以及亚高原训练第3、5、8周和下高原后第2周测试EPO、T、C、免疫球蛋白、铁代谢指标。在低氧训练前1周、亚高原训练第5~6周、下高原后第1周进行专项有氧运动能力测试。2011年夏训运动员进行8周亚高原训练,目的是为了提高运动员比赛时的机能和竞技状态。分别在亚高原训练前、亚高原训练第3d及亚高原训练每周、下高原后第1~3周测试血常规、CK和BUN;在亚高原训练前、亚高原训练第3d以及亚高原训练第3、5、8周和下高原后第2周测试T、C。冬训和夏训的亚高原训练过程中,在运动员专项训练不同时段进行血乳酸、心率以及训练学指标测试。结果:冬训过程中与低氧训练前相比,EPO在低氧训练第3d和亚高原训练第3d分别升高26.27%、26.60%,导致Hb在亚高原训练第3d达到峰值,并保持到亚高原训练第3周(P<0.01),下高原后第2、3周再次出现峰值(P<0.01);A组在亚高原训练初期EPO、Hb升高幅度低于B组,但下高原后升高幅度高于B组。T/C在低氧后下降(P>0.05),低氧训练第3d升高(P<0.05),结合Hb指标变化提示两组运动员在亚高原训练第3d对高原低氧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适应;A、B两组T/C变化与总体变化一致,但A组在每个测试点增高幅度均高于B组(P<0.05或P<0.01)。3种免疫球蛋白中IgA、 IgG整个试验期间无显着性变化,A、B两组变化与总体变化基本一致,但A组IgG在每个测试点增高幅度均大于B组(P<0.05),IgM在低氧训练后升高(P<0.05)。BU、 CK两组变化与总体一致,在亚高原训练初期受低氧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升高趋势,亚高原训练后期与训练负荷变化一致。专项有氧运动能力测试,亚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测功仪6km测试总成绩总体提高28s(P<0.01),A组提高1.50%(P<0.01),B组提高3.05%(P<0.01),即刻心率下降2.66%(P<0.05), A组下降3.33%(P<0.01),B组下降2.00%(P<0.01)。6级递增负荷测试后发现无氧阈水平下运动强度增大,乳酸运动强度曲线右移,B组提高幅度大于A组。冬训和夏训亚高原训练中,各训练周期训练负荷分配呈现不同特点。运动量方面:冬训平均为168.5km/周、夏训平均为174.1km/周。运动强度方面:冬训期间总的有氧训练比例达到93.3%,夏训期间为86.9%,亚高原训练后期,夏训期间明显加大了耐酸训练比例。与亚高原训练前相比,冬训期间亚高原训练第3d血红蛋白显着增加(增幅9.77%,P<0.01),夏训期间同期血红蛋白显着下降(增幅-5.68%, P<0.01),冬训中Hb在亚高原训练第4周开始下降,而夏训中,Hb在亚高原训练第3周开始下降,亚高原训练后期,两次亚高原训练Hb变化基本一致。夏训期间WBC在亚高原训练第5、8周下降(P<0.01)。BU、CK在亚高原训练初期受低氧环境影响出现升高趋势,亚高原训练后期与训练量和强度变化一致。夏训期间T、T/C受到低氧和训练因素的影响处于较低状态。结论:(1)10d低氧预适应训练缩短了赛艇运动员亚高原适应时间。低氧预适应结合亚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机能状态产生良好影响,具体表现为:血液载氧能力提高,机体合成代谢处于正平衡状态,免疫能力未出现下降。低氧环境对初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刺激较深,但所获得高原训练效果持续时间较短;多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亚高原环境适应能力强于初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整个亚高原训练期间,其身体机能状态优于初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2)提高有氧运动能力的亚高原训练和赛前亚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特点。赛前亚高原训练由于受到低氧和训练负荷的双重刺激,表现为机体免疫力下降,分解代谢旺盛,身体机能状态较差,尤其亚高原训练第8周应注意训练强度的控制和营养补剂的补充。(3)8周亚高原训练对运动员Hb、RBC、铁代谢指标、2,3-DPG产生良好影响,运动员机体载氧能力及血液氧向组织扩散能力得到提高,多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升高幅度大于初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测功仪6km测试成绩显着提高,多级递增负荷测试中乳酸无氧阈下的运动强度明显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有氧能力得到发展。初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提高幅度大于多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多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高有氧运动能力提高显着,而初次高原训练经历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发展比较均衡。(4)根据训练目的的不同,运用不同训练手段,男子赛艇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间专项训练方法分为:中低有氧能力训练,监控要求:乳酸1~3mmol/L,心率120~160b/min。高有氧能力训练,监控要求:乳酸2~4mmol/L,心率140~160b/min。有氧~无氧混合能力训练,监控要求:乳酸3~8mmol/L,心率140~180b/min。耐酸能力训练,监控要求:乳酸8~12mmol/L,心率170~190b/min。速度能力训练,监控要求:乳酸8~12mmol/L,心率170~190b/min。

高鹏华[8]2007年在《模拟不同高度间歇性低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代谢的影响》文中提出间歇性低氧训练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辅助训练手段。在低氧刺激下,机体能产生一系列抗缺氧生理反应,提高机体在运动时对抗缺氧的适应能力,对全面提高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效的。目前国内外对间歇性低氧训练的诸多研究多为单一高度对机体的影响,很少有在同一训练模式,不同高度之间进行间歇性低氧训练的比较,故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比较不同高度之间,间歇性低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代谢的影响,从而选择出相对适宜的海拔高度,为今后指导高原训练,间歇性低氧训练,健身运动以及低氧预防和治疗疾病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实验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以中等强度负荷跑台训练方式建立间歇性低氧训练模型。按实验要求将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安静组、常氧训练组、2000m组、3000m组、4000m组。各组大鼠在给予相应的施加因素处理后(共4周),一次性在跑台上跑至力竭后断头处死,分别测定各组大鼠RBC、Hb、Hct,股四头肌中SOD、MDA、LDH、SDH、ATP酶,血清LA,肝组织和股四头肌糖原,骨骼肌超微结构。实验结果表明:(1)间歇性低氧训练可提高大鼠血液中RBC、Hb、Hct的含量。进而提高有氧运动能力。(2)间歇性低氧训练可提高大鼠骨骼肌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表现出明显的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3)间歇性低氧训练后大鼠肝糖原、肌糖原含量明显升高,说明间歇性低氧训练可以增加大鼠体内糖储备,保证中枢神经系统、运动肌肉等组织的能量供给,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提高运动能力。(4)间歇性低氧训练可提高骨骼肌有氧代谢酶的活性,提高组织对氧的利用,从而提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5)间歇性低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总体上呈良好的趋势,模拟3000m组高度相对较适宜。结论:通过本次实验的对比研究,模拟3000m组的间歇性低氧训练高度相对较适宜,能明显改善大鼠Hb含量,增强氧的运输,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并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同时可以明显增加大鼠的糖储备;另外,还可以改善低氧和运动对机体产生的某些不良影响,延缓疲劳的发生,从而使运动能力得到显着性的增强。

王蕾[9]2010年在《对优秀游泳运动员叁周HiHiLo机能监控中的个体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从训练实际出发,以提高运动成绩为最终目标,选择优秀游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叁周HiHiLo训练模式,来研究和掌握HiHiLo实施过程中红系指标、相关激素水平的真实释放情况及其和运动员身体成分的相关性,探讨HiHiLo对运动员机能状态的影响(变化规律和个体化特征),为游泳运动进行科学有效地训练和创造理想的运动成绩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研究方法:以上海市游泳队5名优秀运动员(男性3名、女性2名)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3叁周的HiHiLo训练。受试者在氧浓度为14.8%—15.40%(相当于海拔1800m—2200m)的低氧房内常压低氧暴露和睡眠≥15h/天,白天除照常训练外,每周进行3次低氧训练,其内容主要由4部分组成:1)跑台上的跑步;2)骑功率自行车;3)游泳专项的等动拉力;4)腰腹力量和柔韧性练习。运动强度和量采取个体化的制定方法,强度主要以一般有氧耐力训练和有氧无氧混合性负荷为主。HiHiLo期间主要测试运动员的血常规五分类、促红细胞生成素、睾酮、皮质醇、瘦素和身体成分等指标。研究结果:(1)RBC和Hb值在实验的第22天明显下降,与实验前相比变化率均为4.6%,且显着低于实验前(P<0.05);实验结束第9天达到最大值,分别提高了4%和4.1%,RBC和Hb与基础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网织红细胞计数(RET#)从实验开始明显升高,第8天达到峰值(P>0.05),之后有下降趋势,这种趋势维持到第22天,但仍高于实验前水平,在整个HiHiLo初、中、后期与实验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血清EPO水平初期增高的趋势一直保持到实验结束,在第8天和实验结束第9天增加幅度最显着,与实验前相比升高比率分别为28.4%和30.5%(P<0.05)。(4)血清T先升高后逐渐降低,在实验结束后的1周基本维持在第3周的水平,和实验前相比降低了6%;血清C第22天下降达到峰值(P<0.05),实验后1周逐渐回升;血清T/C比值在第叁周高于实验前水平(P<0.05),到实验后1周与实验前水平持平。(5)血清Leptin在整个HiHiLo周期中持续下降,在实验后第9天下降极为显着(P<0.01);整个实验过程中男女运动员身体成分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6)在监控中,男子游泳运动员的低氧适应能力优于女子、M1和M2的机能状态在低氧训练期间表现较好、W1和W2的低氧训练效果不佳。研究结论:(1)叁周HiHiLo可提高RBC、Hgb、Ret和EPO水平,说明游泳运动员机体的载氧能力得到了提高;RET指标能够在Hb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变化时,早期反映低氧对于骨髓红系造血的刺激效应的状态,并且Ret与Hgb变化存在一定关联性,RBC、Hgb、RET增加与EPO有关。(2)叁周HiHiLo过程中,在训练强度、训练量、低氧暴露时间等影响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内分泌激素指标T、C、T/C和leptin相互间的变化趋势不一致,总体和个体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中leptin可以作为游泳运动负荷和游泳运动员机能监控的敏感指标,且优于T、C独立指标。(3)叁周HiHiLo过程中,男子与女子分别呈现出明显的个体和性别差异。提示,HiHiLo期间不能仅仅以监控指标的总体变化趋势来反映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在运动监控中应掌握个体的动态变化规律,控制运动量和强度;要更加重视个体,尤其是优秀运动员的个体特征变化。

张月[10]2016年在《叁周HiHiLo对上海女子赛艇运动员自主神经系统及机能状态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叁周HiHiLo训练(模拟海拔高度2500m-3200m)对上海女子赛艇运动员自主神经系统和机能状态的影响,并探讨低氧训练中运动员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与机能状态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以12名上海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研究设计主要分为叁个阶段,包括HiHiLo训练前一周、HiHiLo训练叁周和HiHiLo训练后跟踪叁周,HiHiLo训练中模拟海拔高度从2500m逐渐升至3200m,分别于低氧训练前、中、后对运动员HRV指标和生化机能指标进行测试,测试指标包括HRV时域、频域各指标和血常规等生化机能指标,同时在HiHiLo训练前进行一次急性低氧暴露(模拟海拔高度3200m)中HRV指标的测试。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用单因素ANOVA进行不同阶段数据的比较,以p<0.05表示具有显着性差异水平,p<0.01表示具有极显着差异性水平,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各阶段不同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正常状态和急性低氧暴露环境中HRV测试对比发现,时域和频域指标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是时域指标中的SDNN在低氧环境中高于正常环境,RMSSD稍低于正常环境;总功率(TP)降低,LF/HF升高,说明急性低氧暴露对运动员HRV有一定的影响。2.上海女子赛艇运动员进行的叁个阶段(低氧暴露前、低氧暴露、低氧结束后)的HRV检测结果发现,各时域和频域指标不呈显着性差异,但是时域指标中各指标SDNN、RMSSD、PNN50呈一定趋势的变化,即入住低氧舱后,时域指标都有所升高,并在低氧暴露叁周内都保持稍高的水平,低氧结束后各指标水平均下降。同样,频域指标HF、LF、LF/HF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变化趋势。3.实验开始后,RBC、Hb持续升高,并在低氧叁周后达到最高值,较实验前分别升高7.7%、5%,其中RBC与实验前相比呈显着性差异(p<0.05),Hct低氧叁周后升高5.3%。低氧实验结束后,RBC、Hb、Hct都呈下降趋势,在实验结束叁周后分别降低5%、3.4%、3.5%(p>0.05);本实验中上海女子赛艇运动员的BU、CK各阶段都在正常范围内,未出现显着性差异,但呈现了明显的变化趋势,即运动员低氧训练开始后BU、CK持续降低,在低氧训练第叁周稍有回升,跟踪期第一周又稍有下降,随后BU连续两周缓慢上升,CK经过一周上升然后下降;运动员T在七周的测试中未出现显着性差异,但变化趋势明显,开始低氧训练连续两周上升后降低,然后又连续两周上升后降低,最后稍低于训练前水平,C在低氧暴露第二周出现显着下降(p<0.05),在跟踪期第二周显着低于实验前(p<0.05)。T/C值在低氧第二周显着升高(p<0.05),变化趋势与T大致相同。4.对生化机能指标与心率变异性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低氧实验前PNN50与T/C相关系数为0.672(p<0.05),LF/HF与T/C呈负相关-0.825(p<0.01),LF/HF与T相关系数-0.789(p<0.01);在3周HiHiLo训练期间,CK分别与SDNN、HF、LF呈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5(p<0.05)、-0.43(p<0.05)、-0.496(p<0.01),LF/HF与T呈负相关-0.42(p<0.05);低氧暴露后跟踪期运动员T分别与HRV指标中的SDNN、RMSSD、PNN50、HF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78(p<0.05)、0.443(p<0.01)、0.341(p<0.05)、0.371(p<0.05),此外,PNN50与C相关系数为0.411(p<0.05)。研究结论:1.急性低氧暴露会使上海女子赛艇运动员的自主神经系统状态发生改变,可能导致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叁周长时间低氧训练可以增强上海女子赛艇运动员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并且可能会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调节平衡状态的能力得到提升,其中运动员的自主神经调节有向迷走神经活性增强的变化趋势,这可能是长时间低氧刺激和训练导致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运动员机能水平有所增强。2.叁周HiHiLo训练中上海女子赛艇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指标表现良好,部分机能状态指标的提高,提示此次HiHiLo训练效果明显,运动员身体机能呈现了上升的趋势。3.在实验的不同阶段,HRV部分指标和部分生化指标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这说明在低氧训练中运动员自主神经系统与机能状态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低氧训练中自主神经功能的检测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机体机能状态水平,提示应进一步加强低氧训练中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评价的研究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D]. 康健. 北京体育大学. 2004

[2]. 间歇性低氧训练对高校游泳运动员生理机能的适应变化[J]. 王倩倩.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 训练影响运动员免疫功能的评价[D]. 李依璇.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4]. 6周间歇LOHI训练对优秀女子400米运动员机能及专项素质的影响[D]. 李燕. 苏州大学. 2017

[5]. 我国优秀速滑运动员IHT的生理生化及免疫监控体系研究[D]. 姚大为.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6]. 我国优秀女子皮艇运动员高原训练科学监控的探讨[D]. 陶小平.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7]. 长时间亚高原训练中男子赛艇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和专项训练方法监控的研究[D]. 王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13

[8]. 模拟不同高度间歇性低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代谢的影响[D]. 高鹏华.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9]. 对优秀游泳运动员叁周HiHiLo机能监控中的个体化研究[D]. 王蕾. 上海体育学院. 2010

[10]. 叁周HiHiLo对上海女子赛艇运动员自主神经系统及机能状态影响的研究[D]. 张月. 上海体育学院. 2016

标签:;  ;  ;  ;  ;  

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