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第一高级中学 121400
中学物理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学习呈螺旋式上升。在高中阶段对初中阶段所学的概念和规律重复学习并要求有所提高。初中物理知识直观、形象、实验多,学生对学习物理充满了兴趣,学习起来感觉较为轻松,一些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在初中阶段的结论是在特殊条件下成立的,而高中物理抽象、概括、理论性强,描述方式有文字法、公式法和图像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大大提高。高中物理知识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研究的物理对象也更加的复杂,概念和规律更具有普遍性。这就要求我们高初中教师都要注意知识点的衔接,既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联系,也要设法减少知识的负迁移。
如何让学生在高中学习物理知识时更加顺利呢?此时,知识的衔接就显得非常关键了。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呢?
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时,创设如下情景:首先让一个胖男生和两个瘦女生进行拔河比赛,男生很轻松地赢;然后让胖男生站在滑板上再与一个瘦女生再次进行拔河比赛,女生轻而易举的赢。
问题1:在第二次拔河比赛中女生为什么会赢?难道是她的力量突然增大了吗?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问题2:在拔河比赛中这小小的滑板又蕴藏着什么物理道理?
这样的设置,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中,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带着问题听课,主动寻找答案,效果很好。所以在讲授新课前,教师密切联系教材与学生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构建“愉”、“悦”的教学情感,使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醉,从而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课堂的氛围被激活、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被激发,学生的心理也得到极大的满足。
其次,注重物理思想的培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们如何去分析、理解物理知识,还应该要教会学生们如何以物理的思想去思考问题。学生们自己学会了如何运用物理思想去学习知识,那么即使在高中较为复杂的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们也能够迎刃而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往往复杂的事物是由多个简单的事物叠加而成的,其中蕴含着简单的道理,只要我们掌握了规律,就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再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处理。在学习中,问题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方法,那么再难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逐一解决。
初中的物理知识虽然简单,但是为了让学生们在今后的高中物理学习中更加轻松,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应该从初中就开始培养学生们的物理思想,让学生们掌握好学习物理的方法,为高中的物理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三,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物理教学中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科学探究是一项理性的思考和实践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气氛。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力,成就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第四,挖掘教材内容,渗透积极的思想教育
理想是学习的动力。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例如:利用教材中的《生活?物理?社会》和学生所学的知识向学生介绍所学内容的发展简史。物理发展史往往伴随着一则则动人的故事,无疑会引起同学们探索和联想的心理效应。由于每个物理量的单位几乎都是科学家或物理学家的名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每学习一个新物理量的单位时,教师可介绍这个物理学家研究物理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为祖国强盛而发奋学习的动机,从而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列举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从现实生活中来,又应用于现实生活,从而使学生明确学好物理是今后生活、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最后在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认真学好物理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总之,只有在教学中过程中我们处理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才能让物理概念和规律不出现断层和缺失现象。同时也能发挥好知识的正迁移作用,让学生在初中学习的知识有助于高中学生的掌握知识和能力提高。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后让学生回头看初中的感觉,不是“初中老师讲的是错误的”,或“初中、高中知识毫无联系,是纷乱的”感觉。而应该是“一览众山小”和“原来如此”的感觉。
论文作者:王维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物理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初中论文; 高中论文; 学生们论文; 规律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