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资本论》及手稿的伦理学研究范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论文,范式论文,伦理学论文,手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425(2012)03-0094-04
在研究马克思伦理思想所依据的著作中,较多受到关注的是那些被普遍认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著作。毋庸置疑,与前人相比,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变革性质正是基于其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运用,而马克思在完成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同时也对前人及身处时代的伦理思想进行了深刻批判。然而,批判的武器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尤其是在探究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其文本中直接进行的伦理批判,更要通过考察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具体运用,深入理解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历史局限性的同时,在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伦理思想的实践价值、人类伦理思想发展状况的揭示等方面所作出的理论贡献。笔者认为,《资本论》及手稿是马克思在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对社会伦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实证性研究的重要著作。
一、价值与意义:探究《资本论》及手稿伦理学价值的基础
从对《资本论》及手稿的研究历史上看,除了纯粹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外,还始终存在着哲学伦理学的研究路向。一方面是因为其中的确反映了马克思反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哲学态度,而这种哲学态度及其实质精神为当时及此后西方主流社会所不容,但西方社会的被马克思所批判和预言的弊病即资本主义现代病始终如幽灵般或隐或现,马克思基于经济学实证基础上的哲学批判于是成为此后众多思想家必须回应的论题。另一方面,信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在探索革命道路、应对时代变化的过程中,试图使马克思的思想学说更富有时代元素,因而对其加以类型化阐释。最后,在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前苏联以分割研究的基本态度对待马克思诸多文本并以政治上的强权来推行其意识形态,但其反对者始终未放弃对马克思文本进行综合探究并试图从回到对经典进行综合理解的路径中找到匡正错误的理论依据。
在国内出版的著作中,20世纪90年代涉及《资本论》及手稿中伦理思想的研究并不多,而且解读得也不充分。这固然是由于长期以来把《资本论》及手稿单纯视为马克思的经济学经典文献,从而忽视了其哲学、伦理学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与传统的研究方法有密切关系,即虽然认识到了马克思在1859年1月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阐明的科学唯物史观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但仅止于结合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批判对人类道德存在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及决定作用作单向度说明。近年来,随着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发展的视角来解读《资本论》及其手稿的不断凸显,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道德建设的日益强调,出现了若干对《资本论》及手稿进行伦理学研究的著作,如《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资本论〉伦理思想研究》等。《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所涉及的《资本论》经济伦理思想开创了马克思经济伦理研究的先河,《〈资本论〉伦理思想研究》以章节形式归纳了《资本论》中所蕴涵的伦理主题,但并未理清逻辑线索,在手稿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
从学术论文情况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研究成果很少(1993年之前在学术期刊网上只有寥寥几篇)。虽然以后相关论文日益增多,但中国学术期刊网上1994年到2009年相关研究论文也只有20多篇,并且这些成果尽管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点,拓宽了研究主题和理论视野,例如提出了经济伦理、环境伦理、科技伦理等主题,然而,仅局限于单个主题思想的简单阐释。另外,国外的相关主题研究,比如从哲学角度解读《资本论》虽然起步较早,但观点纷杂,有的著作如阿尔都塞的《读〈资本论〉》,提出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症候读法”,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哲学著作;卢卡奇晚年为写作《伦理学》一书作哲学本体论的铺垫而写作了《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若干最重要的综合问题》一书,书中很大篇幅是对《资本论》进行哲学伦理学解读,但即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也认为,卢卡奇的研究中存在前后矛盾。当然,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资本论》的解读毕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当前,结合时代和学科发展对马克思经典原著进行多视角解读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迫切需要。探究马克思《资本论》及手稿的伦理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于:第一,长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仅局限于对个别论断的孤立解释和应用,本课题可以深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第二,从认识论上进一步认识道德的本质、根源、道德建设价值的导向和道德建设的目的,深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尤其是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的理论依据,能够理清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系统思路。第三,推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范式创新以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建设。第四,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伦理学具体范畴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提供伦理思想资源。第五,全面挖掘、开发《资本论》及手稿的伦理思想资源,对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意义重大。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德治,不仅需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精神,更需要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的人文伦理精神,而马克思的《资本论》及手稿中对人的价值及生存意义的关注和批判,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展望,是我国当代德治的理论依据。
二、内容、思路与方法:探究《资本论》及手稿伦理学价值的路径
目前,对《资本论》及手稿的伦理学研究要从主题式的理论梳理深化为道德哲学的阐释,廓清马克思建立在经济学批判基础上的道德哲学理论。这种研究是综合性的系统研究,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围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道德批判的主题,阐明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道德观点。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资本论》及手稿的伦理学意蕴。马克思的《资本论》不单纯是一部经济学著作。结合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中遗留下来的三部庞大手稿可以看出,其中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而且还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活方式的分析,对社会发展过程和人类社会实践中的社会伦理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性研究。其伦理学价值不仅在于在批判的基础上探究了人类伦理关系的本质和发展趋向,而且为研究人类社会伦理现象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依据。主要包括《资本论》及手稿中的伦理思想主旨及其所蕴涵的科学方法论。
其二,梳理中西方学者关于《资本论》伦理思想研究的成果。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长期以来,学界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及手稿是作为经济学文本而进行研究的。随着马克思早期手稿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较早出现了对马克思经济学文本特别是《资本论》及手稿进行哲学解读的研究路向,具有代表性的有法国的阿尔都塞和匈牙利的卢卡奇等学者,他们的研究与我国的研究大不相同,他们具有注重本体论的反思等特点。卢卡奇甚至在计划撰写《伦理学》之前就先行完成了《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若干最重要的综合问题》这样的马克思主义伦理研究的导论性的哲学著作。比较、梳理不同理论体系中有共同视阈的相关研究,可以拓展研究视野,夯实研究基础。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应包括:哲学思潮变化中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及手稿;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及手稿的伦理解读,包括考茨基、卢卡奇等。
其三,《资本论》及手稿中的伦理批判思想。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道德哲学。马克思对以古典政治经济学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道德哲学进行了深刻批判,尤其批判了经济人自利假设的理论,并且对其后的庸俗经济学的功利主义道德哲学也进行了批判,对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道德哲学也以科学唯物史观加以分析辨别。在批判中逐渐确立了无产阶级的道德哲学体系。
其四,《资本论》及手稿中的伦理范畴体系。道德范畴是伦理学体系的基本概念,在现实的道德活动中,道德范畴是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体现。马克思在《资本论》及手稿中通过把握社会经济实践基础上的一系列经济范畴创立了经济理论。同时,对包括道德在内的一系列范畴也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学界过去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道德范畴的研究局限在较狭小的范围内,如幸福、荣誉、善与恶等,实际上,在《资本论》及手稿中的诸多范畴如价值、利益、异化、自由、平等、剥削等都具有道德哲学的意义。
其五,拜物教理论研究。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是建立在对商品价值分析的基础上的,揭示了以商品为承载物而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质。作为“神圣化的和由显示本身从自身投射出来的反思映象”[1],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是人们现实经济伦理“应该”关系的宗教式反映,货币拜物教是个人受到抽象统治的“谜一般的形态”[2],而资本拜物教是从个体经济物化到总体社会奴役的体现。资产阶级把这种拜物教表象作为永恒的观念。受这种拜物教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见物不见人,崇拜金钱,一切都用物或者货币、金钱财富来表现,马克思对拜物教中反映资产阶级道德原则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
其六,资本运行的伦理分析。资本运行过程是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维持其生命力的过程。马克思在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分析中揭示了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伦理关系的对抗性质及其历史发展趋势。这个趋势就是以自由时间为尺度的自由劳动将成为未来社会伦理存在方式的基本形态。马克思通过对资本流通过程中看似自由、平等竞争的伦理辨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其七,《资本论》及手稿中对“人”的存在论基础上的伦理分析。通常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及手稿中疏于对“人”的分析,甚至认为,他到写作《资本论》时就已经放弃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人”的旧的表述方式,并且以马克思在批驳瓦格纳时曾说过“不是从人出发,而是从一定的社会经济时期出发的”[3]的话来加以佐证。事实上,马克思在《资本论》及手稿中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说明,阐明了人类生活的社会存在论基础,揭示了包括人类道德生活在内的全部生活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并且分析了劳动主体在历史上不同所有制形式中所表现出来的经济伦理关系,构想了作为道德理想的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
其八,《资本论》及手稿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进行解读最重要的是应结合时代发展回答理论和实践所提出的新课题,挖掘经典的当代价值。我们是要市场经济还是要市场社会,怎样规避市场经济产生的不平等风险,怎样建设公正和谐的社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提供借鉴,这些都是探究马克思经典文本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及手稿进行综合性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在文本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伦理思想研究,力求突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既有范式理路,厘清文本蕴涵的伦理学价值;梳理、归纳、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及手稿中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伦理关系的主旨思想;探究马克思对包括伦理道德关系在内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逻辑。
三、观点及创新:探究《资本论》及手稿伦理学价值的旨归
对《资本论》及手稿进行整体性综合研究,比较国内外有关文献,梳理马克思伦理学思想的逻辑线索,并对《资本论》及手稿中的伦理学范畴及其道德哲学进行系统阐明,主要应系统论证以下观点:
其一,《资本论》不仅是经济学的经典文献,而且是系统体现马克思道德哲学思想的经典文献。
其二,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扬弃了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异化”的思想,通过对劳动和资本螺旋式上升的分析推演,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运动中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方式,并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道德哲学进行了分析批判。
其三,马克思通过对拜物教的批判,驱除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德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特质,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哲学批判的枢纽。
其四,马克思深刻批判了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以物欲原则和利益原则为基础的功利论伦理价值观念。
其五,在《资本论》及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和资本的螺旋式上升的分析推演,论证了资本关系中人与人的对立及这一基础上的人类道德状况、道德发展和变革的根源等问题。
其六,马克思在对诸如劳动、分工、剩余价值生产、竞争、协作、机器和科学应用,以及资本积累等的分析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证了未来社会主义的经济伦理关系,体现了马克思的伦理发展论思想。
其七,马克思是从劳动主体与所有制的相互关系中,论证人与社会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道德理想及其实现途径的。这是马克思道德哲学思想与以往一切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在出发点和复归点上都完全不同的地方。
由此可见,这种综合性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首先,研究视角的创新。从马克思经济学文献的伦理学解读入手深入探究马克思道德哲学思想的体系,这种综合性研究是以前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所缺乏的。其次,研究内容上的创新。对中西方学界有关《资本论》及手稿伦理思想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对过去所忽视的道德范畴进行解读,归纳其中的体系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创新研究的重要方面。再次,研究路径与方法上的局部创新。综合哲学、伦理学、解释学、社会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观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野,力求完整、准确地反映马克思伦理学说的理论及实践应用全貌。因此,创新马克思《资本论》及手稿的伦理思想研究范式,不仅要摆脱过去从学科分立视野进行的教条主义式寻章摘句的研究模式,而且要通过学科综合的方法,探索其中伦理思想发展的逻辑理路,并与时代和实践相结合,挖掘其中的当代价值,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标签:资本论论文; 伦理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道德批判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 道德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