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全面发展与道德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全面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理解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包含人的本质,人的劳动能力和个体素质等方面的内容。
(一)从对人的现实性的理解基础上全面揭示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不是抽象地、片面地理解人,而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能动意识性和社会规定性的社会实践出发去理解人的本质,认为人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马克思所理解的“现实的人”,是能够“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进行物质生产的人”,这种“现实的人”还是处于一定社会条件的人。人的实践活动受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及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与制约,人是什么样的人,要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因此,马克思认为:“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p25)要理解现实生活中多种多样的人,就必须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去分析不同社会时代的人之间,同一社会时代不同个人之间的区别,从中得出关于人的特殊的、现实的本质。因此,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18)人的发展总是表现在具体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变革中。
(二)从人的本质特征出发全面理解人的劳动
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包含多方面的内容,马克思认为,人的体力和智力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劳动力的发挥即劳动,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动的人体中存在的,每个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p190)在马克思看来,由于社会分工,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分离不可避免,导致了劳动者的片面发展,只有改变那种生存意义上的旧式分工,劳动者通过劳动本身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于自身,能够适应不同劳动的基本要求,把不同的劳动与社会职能作为可以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从根本上缩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本质差别,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可见,马克思首先是将人的体力和智力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看成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
(三)从对人的个性发展的肯定来丰富人的全面发展内容
既然人的社会性是丰富的、无限的和发展的,那么,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本身就有多方面发展的潜能。个体的人必然具有发展自身现实个性的内在要求和能力。个性发展由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也是一个无限性趋向有限性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总是生活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的理想世界中,人总是不断地向理想性迈进,理想性就是个性的潜能和现实、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个性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一旦达到某种理想,总是会产生和追求更高目标的新理想。马克思把人的个性发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他把人分为“有个性的个人”和“偶然的个人”。他认为“有个性的个人”是与社会关系,交往条件相适应,对社会关系有自主性的个人;而“偶然的个人”则是与社会关系、交往条件不相适应,对社会关系没有自主性,处于被奴役地位的个人。马克思认为:“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不仅是逻辑的差别,而且是历史的事实。”[1](p78)人的全面发展在个性发展方面的体现就是在劳动能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上,“有个性的个人”逐步代替“偶然的个人”的过程。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现实历史过程,这一过程至少要经过三个历史阶段。
在前资本主义阶段,也就是社会发展的初期,人类虽然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开始作为独立的主体面对自然和社会,但这一时期,人的活动中对自然因素依赖较大,人的社会性张扬不多,人的自由自觉的个性未能得到充分发展,虽然人们所依赖的共同体也由初期的氏族部落发展为农村公社、城市和行会,但是个人的活动依然局限于狭小的领域,人对人的依赖关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后,人的“原始丰富性”被否定,使个人交往受到限制的血缘关系、等级差别也被彻底打破了,并且以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取代了人对人的依赖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毫无疑问,这种物的关系比单个人之间没有联系好,或者比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要好。”[3](p109)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自身无法解决的社会生产与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使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和全面关系渗透着阶级的私利,具有经济的、片面的性质,因此,这种关系对于个人来说并不是自由发展的条件。相反,使个人处于异己的、片面的社会关系之中,受制于各种盲目的非理性因素支配,从根本上说,很难实现个性的张扬和人的自由,因为社会的垄断和自私性自发地体现着由各种利益、需要派生的方向不同的力量,消耗了社会的进步合力。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马克思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描述到:“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4]马克思还指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个人作为自由人自愿参加与联合的“自由人联合体”。因而,在本质上区别于远古社会人类形成的联合体,也区别于资本主义阶级对立社会的“虚幻的集体”。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实现了他作为人的价值和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能动的自觉活动,充分发挥了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个性,达到自我实现这一人的全面发展的较高目标。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5](p179)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这对于我们全面建设以小康社会为近期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精华,而且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精髓。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我们虽然还不可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部目标,但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理论实际上包函了人的全面发展内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既是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也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总纲领。中国共产党能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并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来认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这就把代表人民利益的要求具体化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切为了人,为了人民群众的最集中体现就是“三个代表”思想,我们应努力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质量。江泽民提出共产党要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其实质就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江泽民明确指出:“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坚持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5](p179)我们之所以要把物质生活的满足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因为物质生活条件是基础,人们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才能很好地从事其他社会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1](p31)从这种意义上说,江泽民关于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发展先进的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但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具有物质生活的需要,人还是精神的存在物,具有精神生活的需要。虽然社会主义制度为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满足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满足创造了必要条件,但这并不等于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与文化素质可以自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自动实现。这是因为,精神需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个体的人又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个体的精神和道德不仅要受到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其他精神和道德因素的作用。因此,江泽民明确指出,越是社会变革时期,越要警惕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产生和对人们的消极影响。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对广大人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反对、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在全社会普遍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除了用先进的思想道德教育人以外,还要用先进的科学文化塑造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然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和教育。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觉悟,又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在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培育“四有”新人,也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四、道德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
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进步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关键在于人类的自我教育,特别是对青年一代的教育。人类社会的每个时代,只有通过一代一代的自我教育,才能不断地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使人的个性得以张扬,使人的潜能得以转化为现实的才能。列宁就曾明确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关键靠学校教育,“学校不仅应当成为一般共产主义原则的传播者,而且应当从思想上、组织上、教育上实现无产阶级对半无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的劳动群众的影响,其目的在培养能够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6](p88)毛泽东更进一步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式必须靠教育,“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7](p780)在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技术教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教育为前提。其中,道德教育是贯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其他诸种教育方式的灵魂或核心。
(一)道德教育规定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在现代社会里,人的全面发展主要通过人的综合素质表现出来。而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科学知识和技能素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没有身体素质和科学知识素质作为基础,思想道德素质是没有根基的,而只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人的现代素质的提高是片面的,人的全面发展更是畸形的。人将好比是大海里没有舵手的一叶孤舟,失去了航行的方向和目标。例如:清华大学的某一高才生也不可谓无“才”,可由于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畸形发展,导致人格的变异,居然跑到动物园把浓硫酸泼洒到可爱的小熊身上,遭到了社会的一致谴责。可见,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它规定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性质和方向,一个道德素质低下的人,绝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道德的生成、延续与发展从来都是教育的结果。无论是我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还是西方国家的文明进程,都是把道德与教育看做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在中国的儒家思想中,教育首先的和最重要的就是道德教育,“德”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和重要的地位,早在夏代,就已经有了最早的道德教育的萌芽。西周时,大思想家周公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孔子更是我国公认的伟大的道德教育家,他在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西方,苏格拉底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知识即美德”的著名论断,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则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的两块基石。虽然在现代文明社会里,教育与道德的关系不是绝对的同一,但教育作为道德理论和道德要求转换为道德行为的手段,其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素质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依赖于人的现代化,而人的道德素质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和方向性问题,因此,道德教育规定着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二)道德教育贯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诸种教育方式的全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意味着人的丰富潜能的各个方面都尽可能得到发展,而且意味着这些方面的有机的、协调的发展。人的所有各个方面的发展,总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这就是人的道德素质的培育和发展。换句话说,人的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道德因素。用一定社会道德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生活,正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和要求。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式不仅是道德教育,还有文化知识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各种方式的教育,但只有道德教育始终贯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诸种教育方式的全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诸种教育方式的核心。例如劳动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劳动教育本身就体现了道德教育。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p530)列宁也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可能想象的。”[8](p413)毛泽东更是强调青年一代要和工农相结合,造就知识分子和劳动者一体的“又红又专”的新人。可见,贯穿于劳动教育的道德意义,在于生产劳动是消灭剥削和铲除剥削者的自私自利的异化品性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在于人人都从事造福于他人和社会的劳动,不但是反对剥削的手段,而且也是社会公正的起码要求,更是创造美好社会的前提。劳动教育的道德原则就是培养劳动者品质,确保消除异化劳动的起码条件,使劳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第一需要,并通过劳动来培养能担负社会责任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我们进行生产劳动和教育相结合的意义还在于,避免旨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偏离造福于他人和社会、实现自我的潜能的目标。相应地,劳动教育应该以培养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爱业精神为重心,而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再如文化知识教育,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必不可少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化知识教育的要求是指人们对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人类文化各种基本知识或常识的认识程度和掌握情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文化知识素质是各种文化基本知识的综合反映,对现代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有广泛而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而又娴熟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先进而又新鲜的前沿知识。文化知识素质也是各种文化基本知识在一个人身上的外化,它对人的社会态度、举止言谈、气质风度、情感意志、思维方式、价值尺度等都有重要的影响。文化知识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虽然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也体现了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贯穿于文化知识教育的道德意义,最根本的要求仍然是解决以什么目的和动机去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后为谁服务的问题。正如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文化知识教育同样体现了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教育的核心。
(三)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或者说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后目标,就是要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格。虽然人格包涵了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但从道德的角度讲,主要指个人的道德尊严和道德品质。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道德人格是人们参与道德活动后在一定的道德关系中所获得的道德品质和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形象。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道德和秩序,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道德不断完善的过程,道德人格则在每一个人身上体现出这种道德水平。道德人格在内容上表现为人的道德理想、品质、行为。理想是人基于现实的基础上产生的为之奋斗的目标,品质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品格与美德,行为则是人通过语言和实践具体表现的外化的人格和方式。高尚的道德人格,反映的是社会进步需要的道德价值的真与善。在一定的道德人格的支配下,人总会对美与丑、善与恶、正义与偏私等言行表现进行评判,从而做出一定的道德评价,对社会生活产生相应的影响。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社会整体道德人格的完善与加强,这不仅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强化道德意识,提升道德境界,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并逐步形成社会追求的道德理想,通过不断的实践去追求理想的道德人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强调通过道德教育来培养全面发展的道德人格,主要通过家庭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等方式来进行。家庭道德教育的功能是培养青年一代基本的道德素质,为青年一代的人格的全面发展提供道德社会化的必要前提;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是通过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全面、系统、科学的培养,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健全的道德人格;社会道德教育则通过规范的、多层次的、社会总体性的人类道德价值的引导,为人类社会的个体人格的全面发展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条件。在我国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道德教育尤其应该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避免片面化的、物质化的功利取向占据人们的理想世界,防止社会物质财富丰富而理想贫乏。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所必需的道德素质,是当前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道德教育所应培养的道德人格必然的要求既是全面的品德培养,又是基本道德立场的培养;既是体现某一具体道德类型的特色的民族性,又是包容着人类的一切优秀的道德精华的世界性;既是现实的道德要求,又是理想的道德目标追求。
标签:道德教育论文; 道德素质论文; 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道德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教育本质论文; 物质文化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江泽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