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50年的基本经验与启示_政治文化论文

中国共产党执政50年的基本经验与启示_政治文化论文

略论中国共产党执政五十年的基本经验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五十年论文,启示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1999)05—0007—07

在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最后一年,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华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社会主义时期,“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客观、全面地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50年的基本经验,在理论上,有利于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质、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规律等重大问题的真理性认识;在实践中,有利于全党增强正确的执政意识,努力从规律层面把握和解决执政问题,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这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地发展,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50年的历史资料的浩繁和本文篇幅的有限,拟概略地论述以下四个问题。

一、对党执政50年的基本评价

研究党执政的基本经验,要以执政实践为根据。但是,如果不首先确定指导研究的科学理论,那么就会对执政实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以对执政总体情况的正确判断为前提的。所以,必须逻辑地从确立理论依据和分析、判断执政实践开始。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理论,是研究党执政的指导理论。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下,执政有共同的规律,也各有特殊的规律、内容和形式,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执政理论。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评价执政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理论。它告诉我们:(1 )以往一切剥削阶级政党和统治集团的执政本质,是依靠暴力和欺骗,维持对人民的剥夺;而共产党执政的本质,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不断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共产党这一执政本质,是由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以及现代文明共同决定的。(2 )受共产党执政本质的决定,执政的最终目的是引导社会进入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近期目的,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执政的基本方法是依靠科学理论的指导,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执政者的基本条件是德才兼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 )评价执政,必须严格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从执政的主要过程和主要事件的分析入手,挖掘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依此,应着重分析——社会矛盾激化率及矛盾化解能力,以此看政权的稳定状况,这是评价执政的首要问题;人民满意率及获得人民拥护的能力,人民的拥护是巩固政权最重要的条件和标志;社会生产增长率及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执政的基础;社会协调发展率及引导社会整体进步的能力。这些,是评价执政的基本依据。

(二)党执政50年的主要实践及成效。人们知道,当1949年10 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摆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是一个国民经济全面崩溃的烂摊子——工业破产、农业凋敝、交通阻塞、经济混乱、失业现象严重、城乡劳动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在军事上,虽然人民解放战争已获得了基本胜利,但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西南、华南和沿海岛屿负隅顽抗。在新解放地区,国民党遗留下大批残余力量,同当地恶霸势力相勾结,以土匪游击战争的方式同人民政权作斗争。在国际上,只有苏联等少数国家承认新中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坚持“扶蒋反共”政策,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妄图扼杀这个新生政权。不论是评价执政得失,还是总结执政经验,党开始执政时的这个基础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50年,人们公认可以划分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29年,后一个时期是这以后的21年。在前期,先是用3年时间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 稳定了国内政治局势,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之后又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渡。在此基础上,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但是道路非常曲折。党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自1957年开始,犯了反右斗争扩大化、“大跃进”等错误。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则是更严重的全局性的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党执政以来的经验教训,成功地引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虽然在后21年有过一些小的曲折,当前还有诸多困难,但总的说是健康发展的,经受住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成就巨大,事业辉煌。

党执政50年后的今天,政权巩固,社会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的时候,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是827.2亿元, 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到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79553亿元,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发展经济和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增加。12亿人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正在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关系,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三)基本评价。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理论,以及党的执政实践,对比一下50年前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再把它放在中外执政历史上进行比较,不难看出:这50年里,党虽然有过重大失误,给人民利益和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一定的损害,但总的说,政权是巩固的,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社会发展比较协调,人民比较满意,而且执政之路越走越好;执政是基本成功的,在世界执政历史上属于“比较好”的。这就是我们对党执政50年的基本评价。

二、党管理国家政务的基本经验

总结党执政的经验,首先是管理国家、处理政务的经验。主要是:

(一)坚持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确立强大的统治思想,是巩固政权的必要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坚定不移地以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统一全国人民思想的理论基础,从而为党顺利地执政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的思想的结晶,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最强大的精神武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党执政50年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胜利。什么时候背离正确的指导思想,“执政”就会走上弯路甚至邪路,例如“文化大革命”。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一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坚持用这一理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是巩固政权、加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基本路线。党执政5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党执政的基础。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十一届三中全会前29年,党在执政实践中出现重大失误,归根到底是由于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而在后21年所以能够经受住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制定和坚持了党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五大报告郑重指出“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近二十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必须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和执政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用政治冲击经济,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进一步贫穷。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最终要危及政权。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除非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否则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动摇和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判断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准。发展生产力,必须自觉调整生产关系,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条条框框;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人才之本;必须坚持经济与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坚持这些标准和原则,生产力的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

(四)适时改革,扩大开放。制度和体制是文明社会的产物,但是它只有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建立了一系列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制度和体制。它在五、六十年代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制度和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极大地障碍了人民群众积性的发挥,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适时决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以后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场革命。其中带有基础性质的,是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与开放密不可分。对外开放是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只有扩大对外开放,才能推动改革的深化,使我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相融合,早日实现现代化。改革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的进行;必须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解放,以保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前提;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制度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表现形式;必须从实际出发选择突破口、时机和策略,使之循序渐进,不断深入。这些经验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准则,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本来,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法治是社会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20多年里,“民主太少”,法制遭到践踏,教训惨痛。“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民主”是对民主的大破坏。十一届三中会以后,党把“民主”郑重地写进了党的基本路线。日益加强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良性发展,也使党和人民日益清晰地看到:民主建设必须遵循民主发展的规律;坚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贯穿改革创新精神;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必须实行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不因领导人及其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党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党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经验和标志。

(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的全面进步。“文化大革命”中过分夸大精神的作用,以及这些年存在的物质文明建设“一手硬”、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状况,给执政和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损失。党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就没有动力,就会失去正确方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保持强大的执政凝聚力和丰富的创造力。

(七)必须不断地给人民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最大限度地争取多数。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当年《共产党宣言》关于“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的论断,激活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中国共产党一句“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动员了亿万农民走向革命。“得民心者得天下”。执政者要获得大多数人真心诚意的拥护,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使人民获得当时社会条件下应该得到的一切实际权利和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利益关系,使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不断增加。同时,要综合运用政策、教育和法律规范、道德规范、技术规范,及时化解矛盾,防止或减少矛盾激化。这是保护人民利益、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的基本途径。

(八)建设过硬的人民军队和公安警察部队,保持强大的国防能力和政治威慑力。“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在当今世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存在的条件下,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军队建设,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提高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努力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为了保持国内政局的稳定,还需要一支过硬的公安警察部队,以有效地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经济国际化与对外交往的扩大,增加了外部环境对执政的影响力。50年执政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着眼于国内的稳定与发展,恰当地处理对外关系,努力争取一个良好的和平环境。这主要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付、有所作为、决不当头的方针处理国际事务等。

三、党提高自身执政能力的基本经验

讲执政的基本经验,不仅是指管理国家、处理政务的经验,而且包括执政者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经验。这后一类经验更具根本性意义。

(一)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观。“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也是党执政的根本问题。对于共产党来说,执政的过程就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付诸于领导实践的过程。如果执政观出了问题,就会从根本上导致执政的失败。50年来,党坚持用我们的权力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思想教育全党和各级领导干部,努力纠正各种各样的违背党的宗旨的错误思想,形成领导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的主权在民的权力观、使命感;在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方面,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检查、评价执政状况的时候,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最高准则。经验表明,只有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执政观,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成功地执掌国家政权。

(二)加强和善于学习。党执政以来,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大量复杂的内政外交问题,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应对和处理,表现出很强的执政能力,主要是因为“讲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地获得执政需要的各种知识,而“知识就是力量”。党在执政实践中认识到,不讲学习、没有知识和文化的党,是没有前途的。邓小平指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所以,每当革命和建设到了重大转折时期,或者执政遇到重大问题,党总是把结合实际加强学习摆在首要地位,以此提高全党及各级领导干部驾驭政局的能力。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党把“知识化、专业化”作为对干部的基本要求;提出第一位的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同时还要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管理科学、领导科学、法律、现代科学技术及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强调端正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党所强调的学习是多方面的,不仅是书本,而且重视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历史学习,学习人类一切先进知识和优秀文化。加强和善于学习,使党永葆青春和活力,立于不败之地。

(三)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全体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但核心是党的干部系统。“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为了实现执政目的,党总是根据政治路线制定组织路线,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领导干部,配备领导班子;进行领导体制和干部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竞争机制,对干部实行优胜劣汰、吐故纳新,努力使大批领导人才脱颖而出;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健全民主监督制度,把干部进一步置于法律和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着力建设一支廉洁的、富有活力的、人民满意的干部队伍。党在这50年所以能取得“比较好”的执政成效,关键在于有了这支比较好的干部队伍。如果说执政方面的不足,那么主要的问题也就在干部队伍的建设还不够。

(四)根据执政需要,改革和优化执政方式。社会处于激烈的改革变动之中,党的执政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领导社会改革的同时,加强了自身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实现党的现代化和党执政方式的现代化。一是由主要依靠政策治理国家向主要依靠法律治理国家转变,实行依法治国。党对国家的领导,不再采取直接下指示、作决定的方式,而是通过组织工作、宣传工作和必要的法律、行政程序,把党的意志变成法律意志和国家机构、经济文化组织、群众团体的法律、法令、行政规章等,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之变为现实。二是改革以往党政不分、党组织包揽一切政务的方式,实行党政适当分开。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方针政策,推荐重要领导干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凡属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工作,都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讨论、决定和发布文件。三是改革、健全党的自身制度和体制,以适应执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民主集中制,同时还有集体领导制度、监督制度等。党内制度的改革增强了党的活力,有力地保证了新形势下执政方式的转变和执政效能的提高。

(五)从严治党,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古今中外的执政史表明,执政的头号天敌是执政者自身的腐败。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权力与腐败具有某种天然的联系,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党在执政之初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同腐败现象进行着不懈的斗争。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金钱、美色和权力的考验更加严峻,腐败现象“随便一抓就是一把”。对此,党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反腐败斗争,积极探索反腐败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一是以教育为基础,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当前正在进行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就是一个有效方法。二是建章立制。主要是建立反腐败的防范机制、制约机制、监督机制和惩处机制。三是坚定不移地依靠群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要真心实意地依靠群众,就没有反不掉的腐败。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党只有胜利地完成这项任务,才能夺取执政的最后胜利。

四、历史启示

党执政50年了,今后的路还很长。中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愿望,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都严正地要求中国共产党不能重蹈苏联东欧一些党的覆辙,必须深刻总结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从中获得启示,切实把以后的路走好。

(一)关键是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形成有权威的执政体系。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能否继续牢牢地掌握国家政权,关键在党自身,而不在外部因素。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严肃地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地指出:“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按照这个总目标加强党的建设,就能够成为合格的执政党,引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走向最后的胜利。为此,第一,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它统一全党的思想。只要这面旗帜不丢、不倒,党就有了“主心骨”,就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解决党的建设以及执政中一切重大问题。第二,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党的领导决策不发生重大错误,是保持党执政地位的基本前提条件。因此,必须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努力学习、探索和运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方法。第三,广开进贤之路,用优秀的领导人才构筑起有权威的执政体系。党的执政最终是通过具体的“人”实现的。党执政的权威性来自党员领导人才的权威性。过去,党所以能够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是因为“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像我们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先进分子”;今后,必须吸纳更多的先进分子和领导人才,才能使党更有先进性,党的领导和执政更有权威性。

(二)根本问题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经过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党更加认识到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必须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首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当前我们正处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新的经济体制和制度能否尽快地、科学地建立起来,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假如经济方面出现了大问题,就会直接威胁执政党的地位。其次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民主,是国际政治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凡是搞专制的政权都是短命的。只有民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第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其他制度。如法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文化制度等。第四是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和生活制度。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党内民主制度。党内民主,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党的领导不发生错误的基本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前提。这些制度,对于党的执政成败具有根本性意义,必须尽快健全和完善。

(三)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努力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党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近期的奋斗目标是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因此,人的发展与解放,着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始终是党执政的核心问题。这就要求:其一,必须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方面,根本点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一切为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方面,根本点是动员群众,重用人才,以人的发展带动和促进社会发展,一切依靠人。其二,必须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突出的地位。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努力吸取和运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治理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党的执政也必须善于吸取和运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我们决不能照抄照搬历史上和当今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手段,但是他们在管理经济社会方面的一些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五)解放思想,在创造性实践中增强党的执政力,而不是被动地“保天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执政,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这就决定了不能因循守旧,而必须以新的思想和思维,进行创造性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领导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在领导实践中坚持了创造性。创造性实践,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特征和规定,也是党执政经验的基本总结。历史上,所有不思进取、只会一味“保天下”的政权,没有一个是成功的。要创造,首先是解放思想。正如邓小平所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解放思想就是思想与实际相符合,本质是实事求是。其次,要敢于抓住新事物,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些“新”是发展的标志,是创造性实践的着力点。再次,要善于抓住创造的机遇。机遇在握,胜利在握。此外,在创造性实践中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以及其他重大社会关系。党的创造力越强,执政的主动性就越大,政权也就越巩固。

(六)努力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条件下执政的规律性,按照规律办事。是夺权难,还是掌权难,这个问题早在唐太宗时期就被提出来讨论过,结论是掌权更难。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关于历史“周期律”的讨论,也说明了执政的艰巨性。执政之难,在于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具备了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条件,因而从理论上说,完全可以跳出历史“周期律”。问题在实践上,必须努力从规律层面把握和解决执政遇到的重大问题,而不能只停留在现象层面和经验层面上。具体地说,就要着眼于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执政的首要位置;着眼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规律,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着眼于具体领域事物发展的具体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好执政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尤其应当注重研究苏联东欧一些执政党下台的教训,从中进一步发掘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性,提高我们党执政的自觉性。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党认识和把握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执政的规律性,自觉地按照规律办事,不论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不管多么复杂的执政问题都能够顺利解决,最终一定能够驾驭中国这只巨轮胜利到达共产主义彼岸。

收稿日期:1999—07—01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共产党执政50年的基本经验与启示_政治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