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五种家庭辅导的价值取向比较研究_家庭教育论文

上海市五种家庭家教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市论文,五种论文,价值取向论文,家教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价值取向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在社会转型时期家庭教育中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不同家庭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是否不同?本文试图运用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1994年上半年所做的“上海市五种家庭的家庭教育调查”资料,对这一问题作一分析。这项调查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初上海家庭结构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选择普通家庭(作为参照系)、个体户家庭、留守家庭(出国人员家庭)、离异家庭和返沪知青子女家庭为对象,采用立意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在8个区共抽取500个样本单位(每种家庭各100个样本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下文利用Foxbase+数据库编程统计分析的有关资料,对社会转型进程中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作出总体评价,同时对五种家庭之间的差异作一分析,并讨论一些问题。

家长对家庭教育本身的态度与认识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历来以伦理道德教育作为中心和首要教育任务。如今在市场机制条件下,这一任务有什么变化呢?在“您认为家庭教育的任务中哪些最重要?”的8个标志选择中,列于前4项的情况如表1。

表1 家长对家庭教育主要任务的选择(加权得分率%)

本题得分标志:1、2、3、4选择项权数分别为:0.4、0.3、0.2、0.1。

由此表可见,品德和行为方面的培养仍被看作家庭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之一;不过,智力方面的培养也正被愈来愈放到重要的位置,在个体户和留守家庭甚至是第一位的。返沪知青子女远离父母,其监护人把对他们的生活能力培养放在较重要位置是合理的。相比之下,孩子的个性培养、特长培养,审美情趣培养、性别角色培养等被列在后面。

2.家长对待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态度

问卷中有“孩子有出息比自己事业成功更令家长高兴”、“家长要能够为孩子的成长作出必要的牺牲”、“只要孩子感到高兴,家长就是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玩好”和“无论家长工作多忙多累,晚上都应该抽出时间来陪孩子”等4个问题,表示“很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家长平均占72.4%,表示“不太同意”和“很不同意”的家长平均占27.6%。通过转换为“重己型”、“中间型”和“重子女型”分析,可以看到五种家庭“重子女型”的比例分别是:普通家庭为81%、个体户家庭为85%,留守家庭为86%,离异家庭为80%,返沪知青子女家庭为76%。

这一情况表明,重整体的中国社会与重个体的西方社会不同,孩子现在及今后所拥有的一切光荣或耻辱都融入整个家庭。这与目前普遍存在的“小太阳”、“小皇帝”等以子女为中心的现象是相一致的。调查中发现,返沪知青子女家庭的“重子女型”比其他家庭略低,主要是因为调查对象不是孩子的亲生父母,而是其监护人,使家庭亲密度降低了的缘故。

3.家长对家庭教育中义利取向的态度

市场经济得以运转的基本前提之一,即是在合法条件下对金钱的追求。重利思想会因此而扩大影响,甚至也会出现拜金主义和见利忘义的现象。那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处理义利问题时,孰重孰轻呢?调查显示,采取重义型态度的家长占72%以上,中间型态度有一定比例,重利型态度则极少。详见表2。

表2 家长对家庭教育中义利取向的态度(%)

普通家庭 个体户家庭留守家庭 离异家庭 返沪知青子女家庭

重义型

72 73

79

89 80

中间型

27 21

20

10 20

重利型

1

6

1 1

0

看来这一态度似不太符合现实生活中讲实惠的情况,也与许多家长自己在具体情境下的重利表现不相一致。但多数家长总是从较高的层次上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将来做一个高尚的人,有作为的人。这与前文中家长重视品德培养(见表1)以及后文中家长认可精神的排序(见表7)是基本相一致的。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1.家长对孩子文化程度的期望

在许多家教调查的问卷中都有类似这样的一个问题:“您期望孩子将来达到什么样的文化程度?”这次五种家庭家教调查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目的在于了解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的上海家庭中,家长们对孩子文化程度的期望值。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家长对孩子文化程度的期望(%)

普通家庭

个体户家庭留守家庭 离异家庭 返沪知青子女家庭

初中、技校 3 10

3

5

高中、中专 1521

5

14 18

大学、大专 5464

48 56 63

硕士及更高学位 2711

47 23 14

无所谓

1 30

4 0

从统计资料看,普通家庭希望子女上大学或取得更高学历的占81%,个体户家庭和返沪知青子女家庭的文化程度期望值比普通家庭略低,这与这些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及其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有关;留守家庭的文化程度期望值则明显高于其他家庭,这是因为留守家庭希望孩子出国的比例很高,达52%(见表4)。生活事实展示,学历越高出国的机会可能性越大。

2.家长对孩子将来从事职业的期望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以后,各行业对人们的吸引力或增或减,这在家庭教育中对职业的期望也可显示出来。调查中提出“您期望孩子将来从事职业的工作”(请选出您认为最理想的4项由主到次顺序排列),结果见表5。

表4 家长对孩子将来生活地域的期望(%)

普通家庭

个体户家庭留守家庭 离异家庭 返沪知青子女家庭

留在身边

35 34 31 38 56

在上海以外省市工作 6 14 3 11

8

出国41 29 5234

17

无所谓 18 23 141719

表5 家长对孩子将来从事职业的行业期望(加权得分率%)

数据显示,金融行业是家长最乐意孩子从事的工作,其次则是商业部门、政府机关和科研部门。排在第5位以后的是医药部门、新闻出版业、工业部门、艺术体育部门,服务行业在5类家庭的期望中都排在最末一位,加权得分率的平均值仅2.8%。

这是从行业横向来看的,还可以从职业性质的纵深方向加以分析。表6是“您对孩子所从事职业的前途有何期望”回答的统计结果。

表6 家长对孩子将来从事职业的前途期望(%)

从表中可以看到,家长对孩子择业的前途期望为首的是“可以干出一番事业”,其次是社会地位,再次是经济利益,第四位是“可以获得安稳平静生活”,末位“工作可以较为悠闲”的期望率几乎等于零。

相比之下,个体户家庭和返沪知青子女家庭更要求子女获得有社会地位的职业,这与其家庭特点是相关的。前者的家长主要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因而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弥补,其选择较为集中的政府机关和科研教育事业显然都是容易取得一定社会地位的行业;后者的监护人主要是认为孩子孤身在沪,因而希望孩子在今后的职业中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3.家长对孩子应具有品质的期望

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家长对孩子应具品质的期望中表现出来的。家长从自己的社会经验中体会到社会对下一代人品质的需求,并把这一体会投射到孩子身上,从而构成对其品质期望的自觉意识。处在转型期的社会,传统精神与现代精神互相交织、互相冲突、互相渗透,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渐渐发生嬗变。调查列举4种传统品质(勤俭节约精神、吃苦耐劳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乐于助人精神)和4种现代品质(独立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冒险精神和竞争精神),请家长选择4项排序以比较其重要性,详见表7。

表7 家长对孩子应具品质的期望(加权得分率%)

续表7

由表可以看到,我国的一些传统精神在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中得到继承。首先,在以物质追求为基本动力之一的市场机制条件下,人们更注重的不再是节流性的品质,而是开源性的品质,前者如勤俭节约精神受到忽视,后者如吃苦耐劳精神,在新形势下仍魅力依旧,被家长视为孩子应具有的首选品质。这一方面是受几千年传统文化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家长已经意识到吃苦耐劳精神将成为下一代迎接市场机制挑战的必要条件。其次,市场机制也强化了对个人主体性的要求。这导致乐于助人和集体主义两种同为解放以来大力提倡的品质,在当代家庭中受到一重一轻的不同对待,其中由于集体主义被认为含有使个人主体性在群体中消解的倾向,而乐于助人则容纳了主体相互协作的新品质,因此后者更容易被人们所认可和继承。

由表还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现代精神在家庭教育价值取向中得到了认同,包括独立自主精神、竞争精神、创造精神和冒险精神,这在传统中国社会里是不被关注的,甚至是受到批判的。数据表明,现代精神已有一部分为家长所认同,并用以教导子女。其中,独立自主精神受到家长的高度重视,创造精神和竞争精神也受到了比较重要的赞同,这体现了中国社会对个人主体性确立的日益迫切的需要。但很少有家长选择冒险精神,从中体现了中国家庭“求稳怕乱”的传统观念。

由表也可以发现,由于受结构特征等的影响,不同家庭的家长对孩子品质的期望会有所不同,价值取向因而也略有侧重。调查结果表明,个体户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家庭对乐于助人精神的期望值比普通家庭有程度不同的上升趋势。这和这些家庭的各自情况有直接联系。在离异家庭和留守家庭中,因为家庭重要成员的缺损,使家庭剩余成员容易感到孤立无助,于是更需要社会的同情和帮助,因此对乐于助人精神更有切身体会。个体户家庭之所以更看重乐于助人精神,是因为家长在社会大市场中多为孤军奋战,对人与人之间互相合作而产生效益的认识更为深刻。返沪知青子女家庭的特殊之处在于对竞争精神期望值的提高。这是由于返沪知青子女既有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往往不及其他家庭子女,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当然就更需要竞争精神来激励了。另外,其监护人对其独立自主精神的期望也高于其他家庭。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是想了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进程中,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是否依不同家庭而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五种家庭在家教价值取向上并无本质区别,而是大同小异。这是本研究的一大结论。

随着社会转型,新旧价值取向相拒相吸,互激互摩,家庭教育对其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市场机制对人才的客观要求。这形成了家教价值取向上“大同”的特点。具体地说,本研究的成果使我们特别关注的是:

第一,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家庭教育的基础是积极向上的,家长对孩子既重视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又重视智力的培养,并不因为“商潮”、“股票潮”等各种经济潮的冲击而放低对孩子学会做人和达到较高文化程度的要求。家教中对义利关系的处理仍然重义。

第二,适应时代要求的一部分现代精神已得到家长的认同,如对孩子应具备的品质中,十分看重独立自主精神,同时创造精神和竞争精神也被放到比较前面的位置。

第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择业的行业期望中,金融行业被五种家庭一致排为第一位,而服务行业被一致排在末位;在传统精神中,吃苦耐劳精神被五种家庭一致排在首位,而集体主义精神被一致置于极为次要的地位;在现代精神中,冒险精神被五种家庭一致抛在最后位置。这几个一致都是值得引起注意,并需深入探讨的现象。

在基本价值取向大体一致的前提下,由于家庭结构特征和家长各自的情况不同。五种家庭的家教价值取向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如个体户家庭更着重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并着重其将来的社会地位和主体间的合作精神。留守家庭则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和文化程度要求更高,更多地希望孩子出国和干出一番事业,与之相一致的是期望孩子要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在择业期望方面对在政府机关工作缺乏兴趣。离异家庭对社会地位、经济利益和干出事业的期望较为均衡,此外希望孩子将来的人际交往更趋友善,并有乐于助人精神。返沪知青子女家庭较注重孩子将来的社会地位,强调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并对孩子具备独立自主和竞争精神有更高期望,对孩子将来生活地域,比较多的监护人希望孩子留在身边(上海)。

作为一点建议,我们认为家长在观念上已经重视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是令人高兴的,但如何把这一观念转化为行动,克服“舍不得孩子吃苦”的心理,培养真正能吃苦耐劳的下一代,仍是家教面临的一大课题。集体主义精神的被忽视是值得担忧的,因为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是任何部门、组织、团体事业获得成功的内在源泉。为此,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和舆论上加以引导,使人们提高认识,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限于人力物力财力,此次调查的规模比较小,研究的深度还不够。另外,在研究方法上,由于面对的是五种家庭,在使用定类排序资料时,采用了加权得分的计算方法,作为一种尝试,希望得到专家和学者的指教。

标签:;  

上海五种家庭辅导的价值取向比较研究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