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短程化疗期间毒副反应观察论文_贺晨艳,万月强,石海萍(通讯作者),刘莉

贺晨艳 万月强 石海萍(通讯作者) 刘莉

(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 陕西西安 710100)

【摘要】目的 探讨短程化疗期间抗结核药物的毒副反应。方法 对2010年到2013年在我院确诊并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6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短程化疗期间使用抗结核药物共有254发生毒副反应,其中胃肠道症状、肝损害[1-3]、发热、白细胞减少、尿酸升高等发生较多,其毒副反应多发生在抗结核治疗2月内。结论 了解抗结核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的时间、种类和处理方式,可帮助及时、有效的判断是何种药物引起的毒副反应,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保证抗结核治疗顺利完成;同时还可及时发现一些较为严重的毒副反应,避免加重。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短程化疗 毒副反应 回顾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038-01

【Abstract】Purpose:The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side effects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s used for short course chemotherapy. Method By making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n 600 patients who have been diagnosed as tuberculosis and have used the antituerculosis drugs for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or the past three years(2010-2013). Result 254 patients have side effects mainly include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liver damage, fever, leucopenia, and higher uric acid. The side effects ofter appear after the patients use antituberculosis drugs for about two months. Conclusion We can promptly and effectively make out the very drug which has caused the side effects, adjust our treatment method,making sure the treatment going on smoothly, and timely find some severe side effects by recording the time when side effect kind, and the handing method. The following is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00例参与抗结核药物短程化疗,其中男性 321例,女性279例;年龄 18~60岁,平均32岁。抗结核短程化疗开始前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均正常,无糖尿病及其它特殊病史。

1.2 治疗及随访 初治均采用 2HRZE/4HR(E);复治:3HRZE /6HRE;每日常规剂量,首次15天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以后每月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及胸部CT复查,并做详细记录。

1.3 副作用发生情况 初治患者及复制无耐药患者均按HRZE强化治疗,以下表1对发生抗结核药物毒副反应的种类和频率进行分析。

表1 600例病例短程化疗期间药物毒副反应发生情况 

注: H为异烟肼,R为利福平, E为乙胺丁醇,Z为吡嗪酰胺2 毒副反应的处理

2.1 消化道反应

短程化疗期间出现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共131例,排除肝功能异常后,将利福平更改为利福喷丁口服,给胃复安、吗丁啉等对症处理后,鼓励患者继续完成短程化疗。

2.2 肝功能异常

短程化疗期间出现肝功能异常者例,其中有83例在强化期发生,2例发生在维持期。肝功能轻度异常者72例(TBiL<50umol/L,40U/L<ALS120U/L),给予停止口服PZA及RFP,口服利福喷丁,同时加用硫普罗宁及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口服保肝治疗。1月后67人肝功能恢复正常。肝功能中度异常者8例(TBiL<50umol/L,120U/L<ALS200U/L),处理方法同上,有1例患者肝功能难以恢复,转氨酶持续于70 U/L-80 U/L之间,不予停药,继续上述治疗。重度肝功能异常者3例,停止PZA及RFP治疗,加用中药抗结核治疗。83例肝功能异常者其中6例因肝功能反复损伤未完成短期化疗。

2.3 发热

短程化疗出现5例发热患者,均发生于治疗1月内,其中4例体温为37.0℃-38.0℃,其中3例为PZA所致药物热,1例为RFP所致药物热,予以停药后体温恢复正常。1例患者体温达39.0℃,为PZA所致,停药后恢复。

2.4 白细胞减低

白细胞减低者共106例,其中98例白细胞介于3.0×109/L~4.0×109/L之间,给口服维生素B4及地榆升白片后,91例患者白细胞逐渐恢复正常。7例患者仍维持原来水平,坚持原方案治疗,同时给口服上述升白细胞药物。6例白细胞减低为2.0×109/L~3.0×109/L之间,仍给口服上述药物,间断皮下注射瑞白后白细胞恢复正常。1例白细胞1.7×109/L,暂停抗结核治疗,予以瑞白皮下注射,口服上述药物后白细胞恢复正常,继续完成上述化疗。

2.5 高尿酸血症

短程化疗出现2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尿酸血症,主要发生为四肢关节,排除风湿因素后,均给予碱化尿液、促尿酸排泄等对症处理后好转。1例患者因疼痛较重停止PZA治疗后逐渐恢复。

2.6 其它毒副反应

短程化疗后5例出现药物性皮疹,停用所有抗结核药,经抗过敏治疗,1周后皮疹逐渐消失;逐一试用抗结核药物,发现皮疹与利福平有关,停利福平,药疹未再出现。2例出现末梢神经炎症状的患者,加用维生素B6口服,症状较前减轻,抗结核治疗方案未调整。2例发生视力模糊,发生在强化期内,进入巩固期治疗后,逐渐减轻。

3 讨论

抗结核药物的毒副反应直接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导致短程化疗的难以进行。本组抗结核药物副作用发生率42.9%,以消化道症状、肝损害、白细胞减低、发热、高尿酸血症为主。胃肠反应主要是由于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引起的消化道粘膜刺激,调整服药方法或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可改善症状。药物性肝损伤多为吡嗪酰胺及利福平引起的内源肝毒性、特异质反应所致,其次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还与患者治疗史有关;合并保肝药物治疗后大多可好转,个别需要调整药物。白细胞减少常见于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对骨髓造血系统的抑制,加用升白细胞药可使白细胞有一定的升高。血尿酸升高是由于吡嗪酰胺代谢的产物吡嗪酸,促进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导致血尿酸升高。沉积于关节引起疼痛,严重者致关节肿痛。四肢麻木可能与异烟肼导致的末梢神经炎有关,给予营养神经辅助治疗后可缓解。视物模糊与乙胺丁醇有关,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视力、眼底等,防止发生永久性视力丧失。总之,抗结核药物副作用发生率高、种类多,不仅影响抗结核药物的治疗,还可造成耐药菌的产生。临床医师应熟悉抗结核药的副作用,加强监测,及时处理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Fernandez Villar A,Sopena B,Fernandez Villar J,et al.抗结核药物肝毒性反应的危险因素及其影响[J].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2011,8(1).

[2] Kaplovitz N.Drug-inducedliverdisorders:implicationfordrugde-velopmentand regutanion.Drug Saf.2001,24(2):483

[3] Fernandez VillarA,Sopena B,FernandezViilarJ,et a1.抗结核药物肝毒性反应的危险因素及其影响.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2005,8

论文作者:贺晨艳,万月强,石海萍(通讯作者),刘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第3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6

标签:;  ;  ;  ;  ;  ;  ;  ;  

抗结核药物短程化疗期间毒副反应观察论文_贺晨艳,万月强,石海萍(通讯作者),刘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