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华[1]2002年在《基于DICOM协议的PACS初步设计和实现》文中提出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即医学图象归档与传输系统,是应用于医院放射科或者医院和更大范围的医学图象信息管理系统。DICOM3.0是实现PACS的国际标准。PACS是现代数字化医院的趋势,但是它在我国医疗系统的普及还要很长的时间。 本文首先概述了PACS的发展情况和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Medicine)标准的主要内容和一些基本概念,使读者对PACS和DICOM标准有一个大致的认识;然后提出了DICOM网络分层通信模型,并介绍了如何实现DICOM的一些底层操作,网络模型的每一层都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法和实现代码,它们都被封装成静态库(LIB库)的形式,便于其他程序对这一静态链接库的调用。在这一基础之上,编写了单独的DICOM的发送/存储、检索/提取和打印等功能的程序,为构建比较完整的PACS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最后我们具体分析了DICOM文件的格式,给出了DICOM文件读取和显示的实现方法和步骤,并通过流行的黑客软件(Sniffer)对DICOM的底层操作的网络数据交换过程进行了监听,证实了我们编写软件的底层代码的正确性。 我们使用了流行的Visual C++语言和SQL Sever数据库联合编程的方法,构建了整个软件的框架,SQL数据库只保存一些简单的文字信息,图象信息则用文件系统来保存。 总之,论文所描述的关键技术已用于实际的PACS应用示范系统中,并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
张宇明[2]2004年在《基于DICOM标准的mini-PACS的设计与实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ACS)是医疗信息化的重要部分。而遵循DICOM3.0标准通信的构架,是系统的信息是否具有与其他厂商设备或者系统进行交互的关键。在研究放射科的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完全遵循DICOM3.0标准,我们与医院合作开发了一套具有实用价值的放射科PACS系统。 DICOM标准中涵盖了医学数字图像的采集、归档、通信、显示及查询等几乎所有方面。作为一个开放互联的协议,DICOM定义了一套包含各种类型的医学图像及其相关的分析、报告等现实世界抽象的信息对象类;定义了用于信息传递、交换的服务类与命令集。DICOM标准的推出与实现,大大简化了医学影像信息交换的实现。在构建及引进PACS系统的过程中,要求执行DICOM标准遵从,已成为业界的共识。 本文介绍了在基本遵从DICOM标准的基础上,应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的理论与方法设计与实现mini-PACS系统——MedEye的过程。描述中应用了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UML)介绍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并且尽可能利用了各种可复用的面向对象的基础——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s)。在介绍设计与实现的过程中,重点介绍了MedEye的医生工作站子系统和通信子系统的静态结构和对象交互。
石晓磊[3]2010年在《医学DICOM远程传输及医学图像的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发展和医学影像技术的提高,制造医学影像设备的厂商越来越多,但是医学影像的图像格式、传输方式却各式各样,这妨碍了各种设备之间的图像及其相关信息的传输,因此为了规范图像格式和相关信息的交换。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College of Radiology;ACR)和美国全国电子厂商联合会(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rsAssociation;NEMA)于1985联合制定了医学数字图像通讯标准DICOM(Digital Imaging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这一标准经过几年的版本更新,于1993年正式成为医学数字图像通讯标准3.0(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 3.0,DICOM3.0)。DICOM标准作为一个被绝大多数医学影像设备和信息系统提供商遵从的国际标准规范,毫无疑问是医学影像设备和系统间开放性和互连(interconnectivity)及影像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的根本保证。本文首先介绍了DICOM标准的发展背景,形成历史,组成部分,并详细地研究了DICOM的信息模型以及DICOM的数据格式和文件格式。本文在深入研究了DICOM网络层次模型的基础上对医学影像的远程传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根据DICOM的网络层次结构设计叁个层次来实现医学影像通信,上层为DICOM应用实体,中间层为DICOM服务元素和服务对象类(SOP),底层为DICOM消息交换的通信支持类。本文还对网络传输过程中重要的部分数据压缩进行了介绍,并对DICOM协议支持的压缩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医学图像处理方面,首先介绍了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然后介绍了医学图像中CT图像的特点及CT图像的成像基本原理,重点论述了脑部CT图像边缘检测的方法。在对脑部CT图像进行边缘检测过程中针对脑部CT图像中的病灶大多是弱边缘的特点,使用结合嵌入可信度的B样条小波边缘检测和小波模极大值算法进行边缘检测,采用该法,取得了很好的边缘检测的效果。本文软件部分的运行环境是Windows,采用的软件开发方法是面向对象的方法,使用的开发软件是VC++6.0。
何明杰[4]2007年在《PACS系统区域化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简称PACS),是当今医院影像学科的发展趋势。随着国内医疗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医疗市场的进一步开放,PACS系统已经成为学术界、医疗行政管理、医院领导、及影像科室关注的热点之一。随着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HIS)、放射科信息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RIS)和医疗保健方案集成(Integrating Healthcare The Enterprise,简称IHE)的发展,PACS已和HIS、RIS及IHE等密切相关,成为医院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医疗保健的流程更加合理、运作更为有效和产生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特别是实现医疗信息资源达到充分的共享,建设地域性大规模的一体化PACS,并与整个医疗信息系统整合,已成为当前和长远发展的趋势。本文对PACS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分析介绍了PACS系统在国内外区域化应用的现状。简单介绍了PACS系统所要遵从的标准,以及区域化的相关概念。根据目前我国PACS系统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国内多家大型综合医院进行需求分析调查,找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区域化PACS系统所应具备的功能和特点。结合计算机技术,设计了一套以病人为中心的PACS系统区域化应用整体解决方案。并以此方案为基础,结合分析PACS系统的流程,对区域化PACS系统中的关键工作站--报告工作站进行了具体设计,并完成相应的编码工作。本课题设计的PACS区域应用整体解决方案,以及完成的PACS系统区域化报告工作站,使利用PACS进行跨院诊断、查看该区域内所有病人PACS信息成为可能,使区域内的PACS资源实现共享成为可能,对我国PACS系统在区域化的应用,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及借鉴作用。
高忠军[5]2013年在《DICOM放射治疗中结构集文件的生成和放疗信息的封装》文中提出时至今日,肿瘤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放射治疗技术是治疗癌症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多重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放射治疗技术开始在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方向上不断进步。然而放射治疗是典型的设备密集型治疗方法,随着众多放射治疗设备的介入,数据传输日益频繁,放射治疗数据传输的标准化问题逐渐突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数据的非标准化存取,其二是管理的局限性。DICOM (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标准的全称即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旨在规范化图像的格式,实现数字影像的通信。DICOM RT(Radiotherapy in DICOM)标准是对DICOM标准在放疗领域的补充。DICOM RT标准作为放疗信息传输国际通用标准,放疗系统的整个流程由DICOM RT标准的各个模块组成。DICOM RT标准实现放疗设备的集成与异构放疗系统之间放疗信息的交互,有利于提高放射治疗数据的传输速度,缩短放疗周期。同时,有利于建立严格的放射治疗质量保证体系,提高放疗诊断的质量。为建立开放的放射资料管理、数据统一管理和检索以及系统的集成和扩展,奠定了基础。DICOM RT标准实现放疗信息的标准化存储和规范化的管理,使得放疗信息能够通过网络实现放疗信息的交互,为放射治疗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了能够实现放疗信息的交互,本文主要的工作如下:首先,对DICOM标准和DICOM RT标准的框架体系等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其次,对于DICOM RT结构集包含的信息模块,编码方式,嵌套结构,轮廓信息及轮廓坐标生成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第叁,将DICOM放射治疗中序列图像的结构集信息进行封装,形成标准的DCM文件,并通过第叁方的软件验证。第四,在轮廓勾画的过程中,采用区域生长算法进行图像分割,实现序列图像的自动分割,提高医生勾画效率。DICOM放射治疗结构集的创建,对于实现放疗信息的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根据DICOM RT结构集的研究方式对于放疗计划系统的其他重要模块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对各个模块进行函数设计和封装,形成标准的DCM文件,并通过第叁方的软件验证,对于整个放疗计划系统的设计进行初步研究。
朱小波, 杨玲, 关忠仁[6]2007年在《基于牙科PACS系统的信息检索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基于DICOM标准的PACS系统是世界医学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文章具体分析元数据检索、文本检索和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的优缺点,认为有必要在牙科PACS中综合使用叁种检索方式以提高信息检索效率和准确度.在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中,为了提高在庞大的特征库中进行相似性检索的效率,需要研究快速索引结构.文章通过分析R树、四叉树和聚类索引等几种快速索引结构,初步设计出适合牙科PACS系统的索引机制.
吴磊[7]2006年在《基于DICOM标准的放射治疗信息的研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放射治疗是当今恶性肿瘤治疗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是典型的设备密集型治疗方法。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涉及到频繁而众多的数据交换环节,因此数据的安全和迅速传输对保证治疗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放射治疗数据的使用和传输标准化是实施精确放射治疗的一个关键环节,国际上建立了专门的DICOM RT标准来规范放射治疗过程中的信息交换。该标准是在DICOM标准基础上为适应放射治疗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是DICOM标准的重要补充内容之一。作为国际公认最为可行的放射治疗数据传输标准,DICOM RT对加快放射治疗数据使用和传输的标准化和专业化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旨在应用DICOM RT标准,建立遵循该标准的放射治疗数据编码和解码接口,使放射治疗各设备间既互通又开放。本文首先介绍了DICOM RT标准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对信息模型、数据编码、内容结构和主要特点进行了重点阐述。接着介绍了设计实现的DICOM RT数据编码和解码接口。数据编码是构造符合DICOM RT标准的数据文件,对应编写了DICOM RT WRITE构造库,实现了与体外照射放射治疗相关的四个主要DICOM RT信息对象——RT Image、RT Dose、RT Structure Set和RT Plan的文件结构和数据构建任务。与之对应,数据解码是解析符合DICOM RT标准的数据文件。为此,对应编写了DICOM RT READ解析库,完成了相应的解码任务,并实现了全项浏览和分项解析两项功能。在DICOM RT接口实现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一个DICOM RT信息系统。它主要是针对DICOM RT放射治疗数据的显示和管理,同时还实现了病历信息管理和部分图像工作站操作功能。论文中对系统的七个主要模块——数据获取、图像处理、数据处理、病历管理、文件管理、DICOM RT信息显示和界面设计的实现分别进行了详细阐述。目前,DICOM RT接口库和信息系统在应用测试中都基本达到了既定要求且效果良好。对于未来的改进工作在论文最后提出了部分想法,以供参考。
张建国, 张凯, 杨媛媛, 凌彤辉, 王土生[8]2013年在《跨多机构多医院的生物医学影像研究平台(e-Science)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近来,愈来愈多的影像信息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渴望构建影像信息的基础设施或新的框架以利于医学研究人员、临床医生、生物医学工程师在一个安全有效透明的环境中进行多学科合作研究。该文介绍了在上海建立的用于生物医学影像信息研究与应用的e-Science平台的梗概与初步设计,平台的设计理念、设计策略及初步结果,并讨论在建立该平台过程中遇到的若干挑战性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褚晶晶[9]2012年在《颅颌面外科叁维诊疗数据库的构建》文中提出(一)研究背景由先天或者后天造成的颅颌面的发育畸形和组织破坏或缺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容貌和心理影响。法国着名整形外科教授Paul Tessier于60年代后期创立“颅颌面外科”,它通过特殊的截骨和植骨方法将颅颌面骨分块移动并按照整形美容原则重新组合固定达到从根本上矫正畸形或美容的目的,颅颌面外科主要的治疗对象是各种先、后天因素造成的颅骨、面骨及相应软组织的严重畸形。颅颌面部解剖结构复杂,畸形多样,对复杂颅面畸形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定性的和定量的诊断分析是颅颌面畸形进行科学诊断与治疗的重要前提。自1931年Bordabnet将X线头影测量应用于口腔正畸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以来,目前对颅颌面畸形的研究一般采用的是头颅定位正、侧位X线片和面部照片。随着颅颌面整形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二维测量与诊断手段已不能满足临床应用,它们很难了解区域精细解剖和形态特征,缺少直观性和准确性,特别对复杂的颅颌面畸形,显得更为局限。由于X线的头颅定位片,是叁维立体的头颅到二维平面的投影,且头颅结构复杂性使得影像发生重迭。在正位片中,影像只能大概反映颅骨左右两侧、垂直向的情况,而不能反映前后方向上的不协调;在侧位片上,影像大概反映颅骨前后向、垂直向情况,不能反映颅面横向及不对称畸形,特别是无法提取畸形的特征点。随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呈现了多样化和数字化,出现了新技术如: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T),核磁共振成像(MRI),数字血管减影(DSA),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CT扫描机自从20世纪70年代由Hounsfield发明以来,逐渐成为医学影像学最常规的检查手段之一。CT技术及CT影像叁维重建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使颅颌面外科的发展达到新的高度。叁维重建能得到不同组织类型的各自影像,观察隐蔽的深部组织结构,详细了解各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叁维图像形象直观,而且方便测量,提供诊断依据和直接指导临床手术操作。因此,医学影像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DICOM数据的叁维重建因其显着的优点已广泛的运用。颅颌面外科影像资料作为一种重要的临床医学资料,为颅颌面疾病的诊断、治疗、随访、分析提供依据。为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存贮、传送和管理,PACS(Picture Archiving Communication System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PACS存储的影像数据DICOM (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医疗设备的国际标准通讯协议医学数字图像通讯标准)是一组通用的标准协定,即医学数字图象和通信标准。绝大多数DICOM图像浏览要基于专门的医学图像工作站,且在医学临床应用中,大多数图像靠转换工具软件转换成JPG或其他Windows平台可识别的格式。这样,医学图像才可以方便调用。这种操作给临床、科研及教学带来很多不便。而对于数据的储存,光存储和磁存储载体是主要的介质,光盘刻录是目前医学影像资料的储存方式。随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CT技术的发展,基于DICOM数据的叁维重建因其显着的优点已广泛的运用。叁维图像形象直观,而且方便测量,提供诊断依据和直接指导临床手术操作,但是目前缺乏集成管理叁维图像功能的临床数据库系统,限制了叁维图像的临床推广应用。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医学数据库主要分为医学信息数据库、生物信息数据库、临床数据库等。目前医学上主要应用数据库技术进行医学文献的管理、检索;医院信息管理,如病人信息系统、病房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行政管理系统和医学影像管理系统;医学专科数据的管理等。在专科数据库的建立上,王志刚等通过ACCESS构建了骨科临床研究数据库;陈磊等通过Delphi编程实现了医学图像数据库的构建;周坤等通过ACCESS构建了中毒患者信息数据库;侯凤贞等通过Visual C++编程实现了肺癌病例资料数据库的建立,齐向东等通过ACCESS建立数字化资料管理系统"My patients"。在颅颌面外科方面建立的数据库如:中国人颌面创伤数据库的建立,整形美容外科图文资料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口腔正畸科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颌面骨整形重建外科数据库等。目前存在的数据库主要是用来收集和管理临床患者基本资料、二维照片、影像检查资料等,不能直接显示其数据库中复杂的叁维结构,叁维图像的可视化仍存在问题,尚缺少关于叁维图像的应用与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医学的迅速发展,叁维重建及叁维测量得以实现,成为我们直观和准确了解颌面部复杂形态的重要手段,为准确了解和掌握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对明确诊断和选择手术方法都具有指导意义。在此项技术推动下,颅颌面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模式正发生着重大变革,同时它们也成为颅颌面外科及骨科目前研究的热点。因此,我们建立这样一个数据库除了储存与管理颅颌面外科患者的基本病史资料外,增加了叁维数据的存取、检索、查看、对比等功能。同时,开发了计算机辅助叁维自动测量与诊断功能,自动打印诊断报告,方便临床医生应用。(二)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目的1.建立颅颌面外科叁维诊疗数据库系统,保存与管理颅颌面外科患者基本资料、叁维图像、叁维测量数据及诊断等资料。2.在数据库中完成叁维图像STL文件的读取、叁维测量、自动评价和打印诊断分析报告等功能。研究意义1.建立颅颌面外科叁维诊疗数据库,完整准确地储存与管理颅颌面外科患者的基本病史资料、颅颌面外科的叁维资料包括叁维图像,叁维测量结果,叁维诊断等。2.颅颌面外科叁维诊疗数据库,除了储存与管理资料外,增加了叁维图像的自动读取、叁维自动测量与诊断等功能,并完成打印诊断报告。通过计算机辅助自动测量,更精细与准确地了解颅颌面复杂的结构及病变特征,为掌握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3.临床工作中方便医生管理和应用叁维影像资料,辅助医生对颅颌面畸形进行全面、客观、定性、定量的诊断分析,提高工作效率。给临床、教学、实验带来方便,增强了医患间的沟通。4.通过数据库技术和面部畸形的相关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叁)材料和方法1、数据库系统开发环境计算机:PC计算机,Intel core i5processor430M,4G内存,1G显存,640G硬盘空间。操作系统:Windows7开发平台:Microsoft Visual C++2010, Microsoft Visual Fox Pro8, Open Graphics Library (OpenGL)2、研究方法(1)通过Microsoft Visual Fox Pro8完成数据库的建立。(2)采用Open Graphics Library (OpenGL)、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0中的VC++语言编写对叁维图像STL文件的读取、测量、诊断功能。(3) Microsoft Visual Fox Pro8集成Microsoft Word功能,自动生成WORD诊断报告。(四)研究内容1、颅颌面外科叁维数据库的建立(1)管理数据的确定与收集根据颅颌面外科诊疗需要,确定收集的管理资料数据为:患者基本资料、STL格式的叁维图像、测量数据、诊断数据。(2)数据库表及字段的确定建立数据库表包括:患者基本资料表、就诊记录表、叁维测量表、诊断标准表、诊断报告表、公共字典表(若干)。表内设置字段,各表之间以ID关联。公共字典表包括:性别、民族、诊断、治疗措施、药物、手术名称、科室、医生等。(3)数据库程序编写采用Microsoft Visual Fox Pro8系统编程,实现数据的录入、编辑、查询、汇总等功能。2、计算机辅助数据库系统叁维诊断功能的实现(1)叁维STL文件可视化在VC++环境下,应用OpenGL作为实现STL数据可视化的手段,实现了数据库中叁维STL文件数据的读取与储存功能:直接读取和显示STL格式叁维图像,保存叁维图像数据链接。(2)叁维诊断功能参照二维诊断标准建立新的叁维诊断标准:建立新的标志点、测量平面。依据不同的诊断需要,在叁维模型表面选点。系统对选点进行自动校准。计算机辅助自动测量、对测量结果,计算机依据诊断标准进行自动诊断。生成诊疗报告。(五)结果1. Visual Fox Pro8建立数据库系统,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0中的VC++语言编写完成叁维图像STL文件的读取、测量、诊断功能。2.建立颅颌面外科叁维诊疗数据库,保存与管理颅颌面外科患者基本资料、叁维图像、叁维测量及诊断资料。3.该数据库具有以下功能特性:储存与管理颅颌面外科患者的基本病史资料和叁维图像资料,完成叁维图像的读取与储存,增加了叁维自动测量与诊断功能,并可完成打印诊断报告。(六)结论通过建立颅颌面外科叁维诊疗数据库,可以更加完整准确地保存与管理颅颌面外科的患者资料。同时通过测量更精细与准确地了解颅颌面复杂的结构及病变特征,为了解和掌握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临床工作中方便医生获取叁维影像资料,辅助医生对颅颌面畸形进行全面、客观、定性定量的诊断分析,提高工作效率,给临床、教学、实验带来方便,增强了医患间的沟通。
郑威琳[10]2014年在《病人医疗信息多维可视化表达方法与实现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医疗数字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和e-Healthcare(电子医疗)广泛应用,个体病人医疗信息也呈海量方式增长。如何提高医疗信息应用的延展性和使用效率,成为医学信息系统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即便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EMR)系统已经可以对不同医疗系统数据进行统一检索,但这种检索仍然存在效能低下、操作繁琐以及缺乏智能性等缺陷。医生对病人完整医疗信息的查询调阅还是要通过多级的检索、多次的提取,操作复杂,耗时长。海量信息条件下的“基于内容”的快速检索仍然难以解决。当前的检索系统只提供了初级的信息筛选汇总功能,属于信息的直接展现,暂且不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智能性表达的特征。用户想要了解病人的检查状况中的有效信息(如病灶变化等)还需要对病人信息的内容进行人为的筛选、分析、比对等操作。查阅步骤繁杂,易造成的信息遗漏和信息误差等状况,影响了医生获取病人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完整性。除此之外,医疗信息中存在着大量的医学专用术语,阅读理解难度大。非医疗专业用户在获取自己的医疗信息时,存在着知识代沟的问题。医疗信息的应用价值没有得以充分体现。从当前病人医疗信息应用的局限性中可以发现,对病人医疗信息进行集成检索,综合表达,智能化显示才是提高医生工作效率、提升信息应用价值的解决途径,也是当前医疗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性难点。为此我们研发了一种病人医疗信息多维可视化表达方法,可集成入各种应用平台里进行病人医疗信息的多维度可视化显示,从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上深入、形象地描述病人的健康状况,帮助医生快速获取病人医疗信息,并解决非专业人士的知识代沟问题。本论文主要创新之处如下:1.改变了传统对病人医疗信息的显示方式。将病人的历史医疗信息通过多维度可视的状态表达出来,使得用户不用读取与分析医疗报告就可直观地了解病人的历史健康状态。2.实现跨信息系统的信息综合表达功能。根据病人检查部位自动归类病人的医疗检查信息(所属该部位的报告、图像、病灶深度信息等)并综合显示,比传统的数据库检索结果表达(记录与数据内容均分散显示)更简捷、方便、直观、可用。3.构建一种特定的信息对象来对病人信息进行结构化表达,采用信息深度挖掘技术实现了对病人深层信息的准确提取。并能将病人信息独立于数据库存储,检索病人信息时无需访问各类信息系统,提高了医疗信息获取的移动性、安全性和便捷性。4.提高病人医疗信息应用的智能性。自定义分割3D人体模型,通过其各部位状态的变化,动态地突出显示病人在时间、空间上多方位的病情演化信息,提供具体某部位的检查信息及病灶信息的深度分析处理等智能服务。本设计可作为计算机辅助诊断的有效支持工具,有助于提高医生对病人历史病情的全方位掌控和诊治效率的提高。通过可视化功能可提高非医疗人员对病人健康状况的可辨识度,提高医院信息系统使用界面的智能化与个性化,提高医学信息可用性,延长其价值链与使用效率,扩宽研究方向和教学领域。
参考文献:
[1]. 基于DICOM协议的PACS初步设计和实现[D]. 胡建华. 中南大学. 2002
[2]. 基于DICOM标准的mini-PACS的设计与实现技术研究[D]. 张宇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04
[3]. 医学DICOM远程传输及医学图像的处理研究[D]. 石晓磊. 中北大学. 2010
[4]. PACS系统区域化应用研究[D]. 何明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07
[5]. DICOM放射治疗中结构集文件的生成和放疗信息的封装[D]. 高忠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13
[6]. 基于牙科PACS系统的信息检索技术研究[J]. 朱小波, 杨玲, 关忠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7]. 基于DICOM标准的放射治疗信息的研究应用[D]. 吴磊. 东南大学. 2006
[8]. 跨多机构多医院的生物医学影像研究平台(e-Science)的设计[J]. 张建国, 张凯, 杨媛媛, 凌彤辉, 王土生.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2013
[9]. 颅颌面外科叁维诊疗数据库的构建[D]. 褚晶晶. 南方医科大学. 2012
[10]. 病人医疗信息多维可视化表达方法与实现技术研究[D]. 郑威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14
标签:自动化技术论文; dicom论文; pacs论文; 医疗诊断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医疗论文; 数据库论文; pacs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