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据资料显示:近些年一些热门专业集中上马和扩招,很多高校人主张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办什么专业,比如金融、法律、经济、英语等,这样肯定会导致人才过剩。办学不能简单追求热门,今天的热门专业如果“一哄而上”,未来就会变成冷门。造成我国的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得关不紧密,存在着失衡等现象。
关键词:课程设置 毕业生 就业
就业一直是困扰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其问题就在所学课程与就业岗位之间不能适应。我们从最初高校专业设置的角度出发,积极探讨当代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当前高校解决的措施,争取今后能够稳步发展。
一、目前,校企合作主要有四种模式
模式一: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模式二: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
模式三:校企互动式模式。
模式四:“订单”式合作。
但在实际操作中,上述模式又会被叠加使用。除了一些中专、高职采用“订单”式合作外,市面上更常见的有两种:
(1)向院校收费、为高等院校提供课程体系建设等服务。
(2)向学生收费、培训机构联合企业与高等院校共建专业。后一种模式有更加像是前一种的升级和迭代。
二、专业与就业的脱节不是现在才有
我们现行许多专业设置都是在过去计划时期确定的,根据教育部的专业目录而来,而且国内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几乎都一样,教材也基本相同。现在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可是高校要想根据需求设置一个专业却很困难。
三、“奇葩”专业正是对目前中国高校专业设置的一种纠偏
前段时间,被称作高考志愿填报另类指南的“千万别报体”在网上蹿红,各路“前辈”纷纷现身说法,“千万别报学前教育,因为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千万别报国际贸易,因为听起来‘高大上’,结果还在国内混……”这些吐槽背后其实反映出的正是当前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老式古板的课程安排与新型思维模式的冲突、脱节落后的专业知识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的矛盾,以致不少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反而毕业就失业。
而反观这些看似冷门的“奇葩”专业,因为对接了新的人才需求,课程设置与学习安排也与实际接轨,就业率反而很高。就高等教育本身来说,大学一定要有特色,不能千篇一律。社会需求变得多元化,高等教育也应该呈现多样化的面貌。
四、基础学科课程内容设置陈旧,教材更新缓慢
不能否认我国高校的确是存在以上某些问题,但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有不同问题,就如我所读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大学英语教材的选用是比较适合体育、艺术类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的,它采用的是由预备级过渡到正常难度的教材,这是比较合适的。学生在入学第一年就开始学习专业技术的普修课,这样学生在选择专项时,就已经有了一个自己定位,紧接着通过三年的专选就可以在专项技术水平上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其课程设置也存在不足:选修课过少,有的也只是形式上而已;专业必修课不合理,所开项目都是较为常见的三大球、田径、武术、健美操、游泳等,而对于学生较为喜欢的羽毛球、网球却没有开展;理论课教材选用不合适,田径教材可能是专业教练员的水平范围,超过了学生的接受水平;理论实践课程缺乏;教学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主义;等等。由此可见,高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是普遍存在的。
五、高校课程设置应与社会接轨
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没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为了能够尽快就业,他们选择了“回炉”再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了能更好地就业,“回炉”的大学生将会越来越多,源头上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很好地吻合是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根本原因, 但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设置, 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1.大学生就业需要改善教学模式管理
该高校应该“以内涵建设为突破,着力提高专业水平”,实行“多学科联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开展“师范生从事技能大赛”等活动,改革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专业见习、实习时间,拓展实践模式。平时要加大就业宣传力度,多途径,多时段地对女生进行就业环境、就业信息、就业政策的宣传。针对就业困难的女生要做到分类指导,精准就业,对困难情况做好详细登记,结合女生实际情况做好分类推荐。要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引进知名企业、精品企业来校招聘。同时,还要给家长和学生做工作,培养家长和学生的科学就业观念,以便他们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
2.增强专业设置与指导的科学性
学科专业定位是高校办学定位的基础,高校的合理定位、特色发展,最终通过培养目标特别是学科专业结构加以体现。根据目前的情况看,加快高校学科调整迫在眉睫。
3.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学科专业的结构合理与否。高校热门专业不一定是就业热门,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折射出高校专业设置的缺陷,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
4.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培训机构联合企业与高校共建新兴专业成趋势。近年来,我国高校竞争异常激烈,各高校间在排名、生源、就业等方面的比拼层出不穷,高校校长的业绩也往往采用这些指标予以衡量。而教学水平层面上的竞争,则处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事实上,在国家专业限制逐渐放开的情况下,各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试图从设立和改革新兴学科上打开新局面,以帮助学校在较短时间内提高知名度、吸引生源、提高就业率。
有资料说明,新兴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改革往往涉及新课程设计、新教材、新软件等难题,而学校自身的教学研发力量又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即使能抽调力量达到这些要求,时间和费用成本也很高,因此,外包给企业来承担这项职能是省时间、省费用的做法。
而在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各家培训机构也在打差异化这张牌,即使在“进高校”这个相同的战略下,每家机构选择的角度也不一样。老牌IT培训机构“达内”早年通过职业教育品牌“英才添翼”已敲开高校的大门,与全国各大高校以“就业实训、共建专业(特色班)以及共建创新学院”合作模式,来实现校企职业教育资源的融合与对接。各高校做到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具有较强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人才,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使教育教学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相衔接。
加强投入与调控解决近年来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各级教育部门一方面要调整好已有的专业的设置结构,强调专业结构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要尽力解决好专业培养的长周期性与市场变化即时性的矛盾,这样才有利于国家整体人才培养的均衡和协调发展。
六、结语
因此,各高校紧紧围绕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加强质量和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对社会需求少,要适时调整学科方向;对就业率低、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要少招或停招,相应减少经费的投入。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努力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也要改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让他们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尽快实现从“精英”到“普通劳动者”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石秋楠 吴思涵 浅谈专业设置模式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研究,2015。
[2]阳聪颖 吴静姗 浅谈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改变[D].华南科技大学,2014。
论文作者:高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4月总第1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1
标签:高校论文; 专业论文; 专业设置论文; 模式论文; 需求论文; 课程设置论文; 社会论文; 《教育学》2017年4月总第1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