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文化发展中发挥“民间品牌”的作用_社区文化论文

在社区文化发展中发挥“民间品牌”的作用_社区文化论文

打好社区文化发展中的“民俗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打好论文,民俗论文,文化发展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区发展离不开文化发展,而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在和谐社区创建中作用日益凸显。目前一些地方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中的作用,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民俗文化为载体,开展了系列活动,积极推动了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各地通过在社区挖掘、保护、传承民俗文化,使其充分发挥伦理道德的教化和规范作用、民间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及共有精神的凝聚和鼓舞作用,极大促进了社区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有学者认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社区建设是弘扬民俗文化、挖掘文化的有效载体。民俗文化与社区建设工作的结合,不仅可以借助社区活动有效宣传民俗文化,使民俗文化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有力支持,而且可以不断丰富民俗文化的内涵,为和谐社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天桥社区从杂耍到“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北京的天桥,位于北京城南,距紫禁城三四里路。明朝皇帝在这一带修建先农坛和天坛时,修建了一座汉白玉的石桥。此桥是天子祭农、祭天的必经之路,故称“天桥”。到了1933年,为了拓宽马路,桥拆了,留下了“天桥”这个地名。在老北京的话茬儿里,天桥是乐子,天桥是热闹,天桥是民间艺人献艺谋生的好去处;天桥是各类小买卖人叫卖生财的好场所;天桥是平民百姓难舍难离的地界儿;天桥是老北京民俗文化艺人的故乡。清朝定都的时候,不许汉人住内城,南来北往的人们就挤在南城。由于天桥南大街地处北京南城的中轴线,又有皇帝祭农、祭天年年从这儿经过,所以打前门楼子往南,渐渐地就热闹起来。大的买卖多集中在前门大栅栏,再往南的天桥,就成了老北京的娱乐中心,做小买卖的,杂耍、卖艺的,说书、唱戏的都在这里扎了堆。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系列新政策的推动下,北京市宣武区天桥街道进行了大量挖掘、保护和传承天桥民俗文化的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深藏社区民间的天桥民俗文化遗存得以搜集整理并被有关专家学者、档案馆收录;一度销声匿迹的50位天桥民间艺人再次从各个社区浮出水面。“天桥中幡”、“天桥摔跤”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天桥的“拉洋片”和“北京琴书”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天桥申报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也通过了北京市文化工作委员会审批。天桥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一年一度的天桥民俗文化节,已经成为居民群众体验老天桥民俗风情的大集市。伴随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为民俗文化活动有效载体的各类民间组织,也相应的在天桥发展起来。据统计,天桥有民间组织80个,2400余人,民间组织的参加者占街道常住人口的4.5%。街道近年来通过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加强对民间组织的领导和扶植,发挥了民间组织连接党和群众、政府和平民的桥梁、纽带作用。天桥街道先农坛社区,社区民间组织中参加公益活动的人达到100%,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公民道德建设和创建市级文明社区目标的实现。

天桥街道结合实际,引导社区和社团组织寻找相应层次人群在习俗、爱好、精神生活需求上的共同点,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共同精神家园,如天桥小区的“天桥民俗艺苑”、天桥社区服务中心的“天桥曲艺茶社”以及“民俗工艺坊”等。在社会老龄化、创业多元化、人口流动化的时代,这些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精神生活需求的共同精神家园,吸引和凝聚了大量的“社会人”,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他们中有的成为传承民俗艺术的知名人物,备受社会尊重;有的施展才艺,实现了创业的梦想;有的荣幸地收到北京奥组委的邀请,担任了向国际奥组委官员传授太极拳的任务。“社会人”的有机组合,对安定、有序、和谐、向上的社区建设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天桥街道办事处主任安朝晖说,在传承民俗文化、建设和谐社区的探索和实践中,必须与街道社区建设工作紧密结合,才能显现出价值和生命力,才能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有力支持,才能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殷墟社区从“仁义巷”到“大睦邻”

河南省安阳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以青铜器、甲骨文、周易为代表的殷商文化,有着以仁义巷为代表的邻里谦让文化,有着以曲沟抬阁、汤阴跑帷子为代表的群众文体文化。坐落在安阳老城区和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交汇处的安阳市铁西街道在建设和谐社区过程中,围绕民俗文化群众性、参与性、趣味性的特点,以“和谐文化”、“谦让文化”、“群众文化”为重点,传承和弘扬地方民俗精髓,激活了基层社区文化建设活力,,抓准了和谐社区建设的突破口,推动了基层社区民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铁西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志宇介绍说,近年来,铁西街道传承以谦让为内容的仁义巷文化,推进睦邻文化建设,加快了和谐社区建设步伐。仁义巷文化传承于明代。当时明代礼部尚书郭朴是安阳人,他在位时曾写诗劝其弟: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得知后,甚是惭愧,也自动避让三尺,两家各退三尺,在安阳钟楼东形成了仁义巷,并流传至今。为了传承这种和谐文化,街道提出了“大睦邻”建设的思路。同时,以推进群众民俗文化活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标,多方筹集资金60万元,使辖区内的9个社区全部达到了“有一支文化活动队伍、有一个室内文化活动场所、有一个图书阅览室、有一个特色文化作品、有一个文化宣传阵地”。为更好地满足群众特色文化需求,还专门聘请曲沟抬阁、汤阴帷子舞协会艺人作为街道文联顾问,深入挖掘辖区群众文化资源,形成了秧歌队、艺术团、合唱团、老年服装表演队等一大批群众民俗文艺队伍,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铁西街道通过对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的整理、挖掘,把民俗文化的精髓融入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增强了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艺术性、趣味性和吸引力,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社区文体活动中来,丰富的文化特色成为社区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为和谐社区增添了绚丽光彩,使传统的地方民俗在社区建设中焕发生机,激活了基层社区文化建设,赋予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浓厚的时代气息。同时,通过民俗文化活动也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了居民的和谐温馨的人际交往需要,形成了欢乐、祥和、温馨的社区环境,在整个街道俨然形成一个和谐大家庭,增强了区域吸引力和竞争力。

北苑社区从“北潍县”到文明家园

潍坊古称潍县,自古有“南苏州、北潍县”的美誉,风筝、木版年画、红木嵌银享誉海外,形成了汉民族文化中一支灿烂绚丽的瑰宝。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北苑街道把传承、弘扬民俗文化作为促进和谐社区创建的载体,抓好平台搭建、挖掘传承、创新发展,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潍坊市北苑街道党工委书记说,街道通过调查摸底,明确了民俗文化发展的目标定位,确立了“以传承民俗文化为载体、提高居民素质为根本、创建和谐社区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群众思想和交流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挖掘资源、推广艺术、倡导文明、促进和谐,将民俗文化延伸到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发展中。

为加强民俗文化传承领导工作,北苑街道专门设立了社区文化管理服务站,负责街道社区文化活动的规划、协调、组织和调度,制定了社区文化工作发展计划和实施意见,广泛搜集、研究、整理、加工民间习俗和传统,并加强对社区单位、社区现有民间艺人和文化团体的组织、协调和引导,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民俗文化传承活动中的骨干作用,为民俗文化传承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街道每年组织举办4期民间艺术培训班,邀请民俗艺术家对爱好者进行培训讲座。通过开展“发扬民俗文化、创建和谐社区”系列活动,以文化带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祥和文明的和谐环境。

对于民俗文化和社区建设,一些学者和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认为,发展民俗文化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是促进社区和谐的需要,是推进社区体制改革的需要;发展民俗文化可以增进社区的认同感、自豪感,提升居民的参与度,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的壮大和发展。同时,他们也认为,在打造民俗文化上,政府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及时保护和挖掘社区内的民俗文化人才,要提供财力物力,为深入开展民俗文化、促进社区和谐奠定基础。

标签:;  ;  ;  

在社区文化发展中发挥“民间品牌”的作用_社区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