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典礼:我们必须上大学吗?_大学论文

高中毕业典礼:我们必须上大学吗?_大学论文

高中毕业:我们一定要上大学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大学论文,高中毕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大学之痛:

不是我不愿意说你好

“当四年时间结束的时候,大学从我身上起来,说:你走吧!我欲哭无泪,不知道是大学上了我,还是我上了大学!”

这是许多关于大学生活的各种语录中,一条流传甚广的最新经典。黑色幽默的语言智慧背后,透出的却是许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无奈和悲伤。

2006年8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针对大学生的公众调查,共有8777人参与调查的结果显示,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而之所以会“后悔”,超过半数的人回答是自己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对绝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大学都是一个重要的人生方向。历经三年甚至四年苦读,再从近乎残酷的高考大战中杀出一条血路,所有的努力和目的不外就是为了最终迈进那道大门,通过大学学习,从而找到自身在社会体系中的合理位置。

然而,随着大学的持续扩招,规模不断扩大,问题也层出不穷。许多大学的性质类型在选报志愿时让人无所适从,专业设置更是眼花缭乱。更直接的原因在于,当每年以倍数剧增的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时,才发现自己所谓的专业竟是那样低能,要找到一份工作竟是那样的困难。

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人数超过212万。到了2005年和200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增长到330万与413万。伴随着剧增的毕业生人数,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期望也越来越低。到了2005年,求职毕业生已主动将月薪要求降至1000元、800元、500元,甚至不惜“零工资就业”。

除了就业压力,后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专业学习”。本次被调查者之一的小赵,是中国农业大学2006年的毕业生。他找到的工作是保安,每月工资800元。说到自己的大学生活,小赵很伤感:“上了高中就要考大学,考了大学还得考研,但是实际没学到什么东西,就是拿了个文凭。”

大学是一个接受专业教育的阶段,专业水准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毕业后的人生走向。而事实上,“现在50%以上的大学生将经历主要用在外语学习上,考四六级、考GRE、考托福、考雅思等等。相反,他们对专业课投入的精力却很少。另外,现在大学开设的很多课,都不是学生想学的专业知识,而是规定学、要求学的课程。”高等教育研究学者、上海交通大学的熊丙奇教授,直言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本身确实需要改革。

另一位接受本次调查的汉语言专业大三学生一说起“专业”就很郁闷:“所谓的专业其实并不专,公共课很多,而且这几年我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占了一大半。我真不知道为什么古汉语专业对英语有这么高的要求。”

面对贬值的大学教育和“毕业即等于失业”的残酷现实,曾经美丽无比、高贵尊严的“大学”已成为了一个事实上的是非之词!

而对无数后来的高中毕业生来说,摆在面前的一个艰难而现实的选择就是:这样的大学,还值得我们去上吗?

二、无奈之举:

蒋多多们的反抗

在2006年的高考中,有两件事情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蒋多多,女,19岁,2006年河南省南阳市八中应届高中毕业生。在2006年的高考中,她把对目前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的不满,写在了各科试卷主观题的空白处,并将自己的笔名“碎心飞魔”写到密封线外,且所有试卷均用双色笔答题。她自称,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各科成绩都被判为零分,以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关注。

结果,她的文综科目被判为零分,总分114分。她也因为这一事件成为2006年高考的新闻人物。

蒋多多的举动是对现行高考制度的反抗。用蒋多多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感觉到目前的高考制度和教育制度十分不合理,教育全部是为了高考,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更谈不上因材施教。想想看,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兴趣爱好,能学到什么呢?”

她对自己心目中向往的学校是这样描述的:“没有年级的区分,没有考试,教师和学生是良师益友的关系,教学完全是发掘学生的潜能,学的东西要对社会有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大学,她坦言那不是一个人唯一的选择,对她没有什么吸引力,如果上大学不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干吗要去上呢?而一个人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尊重自觉的兴趣爱好,才可能有好的发展。

当“大学”成为许多高中生唯一理想的时候,蒋多多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对它说了“不”!我们无意鼓励用这样的极端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当越来越多的同学在高考这架庞大的机器压迫下,身心失衡甚至悲剧不断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深刻反思:这样的高中,这样的大学,真的是我们的希望吗?

2006年和高考有关的另一件事发生在重庆。

这年高考前夕,重庆市涪陵区招办公布了一条信息,该区有541名高三学生没有参加高考报名,占到了该区全部高三应届学生人数的10%以上!经调查发现,放弃高考的541名学生中,农村高中学生数量较多,他们弃考是因为家庭不堪大学高昂学费的重负。

18岁的陈红是541名弃考学生中的一员。她所在的涪陵八中这届高三,当初进校时有120名学生,随后每年都要流失十余人。其中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成绩差而主动放弃的。但陈红是个例外,她成绩优秀,在最后时刻才被迫放弃了高考报名,放弃的原因是:一旦考上大学,家里根本无法为她支付高昂的学费!

陈红用长流不止的眼泪结束了高中生活,不久后,她就和姐姐外出打工了。她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天上十几个小时的班,一个月挣300块钱。

另一位17岁的高中生杨滨宇的选择则是主动放弃。杨滨宇家的经济状况完全不差,成绩也不错,他是在经过仔细的观察和计算之后作出这个决定的:“读一般的大学没意思。花几万块钱读个专科或者高职,出来还是找不到好工作。我也不一定考得上本科,没有必要再读了。我现在出去开始打工,用几年时间学门技术,跟读了大学的人还不是一样?挣的钱可能差不多。不读大学,就不用花一大笔钱。人家读大学花了几万块钱,说不定我在人家读大学的时候就可以挣几万块钱了。算起来,还是打工划算。”

自1994年至今,国内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一路飙升至每年5000~8000元不等,学费涨幅近20倍。按照教育部统计的数据:大学四年,一个学生的平均花费在4万~8万元,一个本科生四年的最少花费也需2.8万元,这相当于贫困县农民35年的纯收入。

在高昂的教育收费没有改变的前提下,与其勉强上大学,给家庭增加巨大压力,不如改变思路,另寻出路,已成为许多高中生放弃高考的一种选择。

“大学质量和收费不符,特别是二类大学。”一名参与本次调查的在读大学生留言说。和他的观点一样的,有19%的人因为觉得“学费太高,得不偿失”而后悔上大学。

三、成功之路:

年轻的财富新贵们

面对不可预知的大学和未来,我们该怎么办?有一批先行者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最好的解释。他们就是“80后”的财富新贵们。

在他们中间,有的在高中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到现在才二十四五的年纪,却已坐拥上亿财富。

在“80后”的财富人物中,出生于1981年的李想是一位代表。作为中国第三大中文IT专业网站——PCPOP网的创始人,他持有公司50%以上的股份,到现在网站的市场价值超过了两亿元。而在八年前,他还是一个上不起网的高中生,当上网费用降到1小时1元时,他开始与互联网亲密接触,一碰互联网马上就迷上了,从单纯地在网上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学习知识开始,李想很快就做出了自己的IT资讯网站,网站的访问量很快就达到五六千人。当达到1万人时,就有广告商找他做广告,访问量1000次10元。

两个月后,还是高中生的他收到了广告商6000元的付款,不经意间挖到自己的第一桶金,让本来心思就不在读书上的李想,在高三毕业时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放弃考大学,自己创业。

与李想同岁、同样靠互联网起家的康盛世纪科技有限公司CEO戴志康,虽然在高考前一个月突击准备考进了一所知名大学的通信工程专业,却在入读大学一年后,离开学校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而另一位MaJoy总裁茅侃侃,更是因为上学时地理太差,高中还没有毕业就出来了,他的最高文凭是“初中”。

当这样一批20多岁的精英集中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人们惊呼“80后”财富新生代正在崛起!在他们的身上,不难发现许多相同的素质,诸如独立、自信、勇气、创新等等,他们用自己创造的奇迹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高等教育的定式思维。

“像他们这样的人,在现有的大学体系中很难培养出来,因为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很难把创业所需的一些素质加入到教学中。”清华大学科技园副主任、被誉为清华“创业之父”的罗建北在评价他们时如是说。

对绝大多数的高中生来说,这些财富新贵们的成功之路,也许更多地只是一种榜样。从他们身上,我们得到的最有价值的启示应该是:当我们面对高中毕业这次人生的重要选择关口时,如何去理性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未来之路!

无论怎样的大学,对于人生这所大学来说,都不过只是一间教室而已。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只有持续的学习和优秀的自身素质,才是我们的成功之本。

标签:;  ;  ;  ;  

高中毕业典礼:我们必须上大学吗?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