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想溜走的民民:一个单亲家庭小孩的案例_单亲家庭论文

永远想溜走的民民:一个单亲家庭小孩的案例_单亲家庭论文

总想溜走的敏敏——单亲家庭幼儿个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个案论文,总想论文,单亲家庭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女孩敏敏今年6岁,就读大班,长着一双水灵灵大眼睛,刚开始并没有引起我的特别注意。但我渐渐发现,她很内向,从不主动与老师说话;有些自卑,集体活动中总是说“我不会”;退缩,只要有表现的机会总喜欢往后退;语言表达能力弱,难以完整地讲述一件事,还有点口吃;动手能力差,多数时候在观望同伴的操作……得到老师赞赏的机会明显少于同伴。而当我把她拉到身边给她平整衣服、梳理小辫时,她的眼神中也是充满了对我的畏惧和提防,似乎随时准备溜走。

从前任带班老师处我得知,敏敏是中班下学期转来的,原因是已离婚的母亲和外婆担心敏敏父亲会从原来的幼儿园抢走孩子,并且对老师反复交待“只有母亲和外婆来接,才能让孩子走,其他人都不允许”。孩子刚来时基本上不愿意跟任何人讲话,不得不回答问题也多是点头或摇头。我还了解到,敏敏父亲有了外遇,自孩子懂事起父母就在闹离婚。孩子几乎见证了父母吵架、打闹、离婚、争夺女儿抚养权的全过程,同时母亲对孩子的唠叨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严,而孩子的话则越来越少、胆子越来越小。

敏敏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表现出异于同龄孩子的自卑、压抑、退缩心理和行为表现,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

剖析

首先,母亲的严格要求加深了敏敏的自卑心理。孩子的表现很难达到母亲的要求,训斥甚至打骂就成为母女最多的交流方式。渐渐地,“我不会”三个字就成了孩子消极应对一切的口头禅。表面上,这只是说明母亲一心为了孩子。实际上,是母亲将孩子的发展当作自己生活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支柱,希望通过孩子优异的成绩来为自己不幸的婚姻“争一口气”,更为能在前夫面前赢得“面子”,因此才过分地要求孩子。

其次,集体教学中统一的活动安排、一刀切的活动要求、统一的评价标准磨灭了她的自信心。日复一日的失败经验压抑着她对成功的渴望。老师无奈的叹息、摇头,一再强化她认为自己“笨,所以不管怎么努力,还是学不会,做不好,就什么也不做”的想法。

最后,同伴交往中被忽视和拒绝,强化了她的退缩心理。敏敏在自由游戏时就经常游离于游戏圈外,甚至在按排队顺序进行活动中,当快要轮到她时,只要老师稍不留意,她就一定会逃避、退缩到队伍的后面。一次户外活动“跳壕沟”时,敏敏不敢跳,想静悄悄地往队伍后面挪。我轻轻地抱住了她,在我的“没关系,老师带着你跳;试一试,你一定行”的鼓励下,她不再扭捏,有点跃跃欲试。可此刻一个孩子的喊声“冒老师,她从来都不会的”,却一下子让她的眼神一下子黯淡下来,不管我再怎么“哄”,她都不肯去跳。

措施

敏敏的心理问题非朝夕形成,也非朝夕就能解决,需要家园联手、紧密协作,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循序渐进地进行干预。

1.理解家庭情况,协助家长恢复正常心态,为敏敏营造安全快乐的家庭环境。

我们通过多种途径与敏敏的母亲取得了联系,在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中,终于达成了一致认识:

第一,对孩子提适度的要求,帮助孩子克服自卑的心理。我们适时提醒敏敏的母亲,不顾孩子真实能力水平的严格要求,不仅会让孩子不断重复失败的体验,更会让孩子在失去父爱的同时,失去母亲给予的安全感。所以,不管母亲自己有多痛苦、多着急,都要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情,以平和、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孩子。特别是当孩子的发展没能达到母亲预期的目标时,更要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孩子感受到母亲对自己努力的肯定,要让孩子明确母爱不会因自己做不到而改变,使孩子逐步从“我不会”的自我消极评价中解脱出来。

第二,对孩子渴求另一方爱的需要给予满足,保障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父母的离异不一定等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失去双亲,但有的父母却无端限制孩子与另一方接触,人为阻隔孩子与其往来,甚至把不让探视孩子作为报复另一方的手段。这样极易导致孩子情感的失落、心灵的扭曲,会使孩子出现烦躁、不安、痛苦的心理状态,甚至自卑、愤怒、冷漠等心理问题。事实上,敏敏母亲也知道女儿对父亲的思念,只是自己难以接受。在我们的干预下,敏敏母亲开始反思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女儿在单亲家庭中同样获得双亲的爱,开始明白曾经在孩子面前一味地数落前夫是多么不明智。因为孩子与父母的血缘关系是永远也隔不断的,更因为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回报,而非为逞一时之快无端剥夺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

第三,充分考虑到单亲家庭结构的缺陷,重视亲子沟通。单亲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抚养孩子的一方因为离异后更重的生活负担而疲于工作,疏忽了亲子沟通和相处。家长千万不能只顾工作,把孩子丢给祖辈,一定要亲自抽时间陪孩子玩。特别是在孩子出现不愿意与人交往、有退缩行为时,更要有意识地帮孩子寻找同伴,并以自己的积极心态鼓励孩子主动、大胆地尝试。单亲家庭也可以培养出性格开朗、心理健康的孩子。

2.反思日常保教工作,协调教师,构建温暖、关爱的师幼互动。

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渴望关注和爱护,教师要给孩子提供安全的物质和心理环境。如果我们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体验孩子真实的心理需要,而只一味地批评训斥,结果只能是把孩子与老师心的距离越拉越远。有的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只是为了吸引老师的注意,有的只是为了在同伴中树立威信;有的孩子胆怯、退缩,只是为了避免失败;有的孩子不主动与人交往,只是害怕被拒绝……

我们要给单亲孩子多一些成功的机会、多一点肯定性的鼓励。敏敏最喜欢画画,只要有机会,她就会一个人找个角落安静地坐下画画。我以此为契机,一次专门制作厂一块纸板让她及时贴上自己的作品,连拽带抱让她在大家面前大声讲述作品,当然私底下先让稍有口吃的她练好,让其他孩子为她找优点;体育活动中为她降低难度,手工活动中为她提供适度帮助……渐渐地,她看我的眼神不再逃避,说话的声音不再如蚊子,口头禅“我不会”不再挂在嘴边,笑容不知何时也悄然回到了她的脸上。虽然她还是会害怕与陌生人交流,还是不敢尝试新项目,还是会遭遇失败。可我相信,只要有我们贴心的陪伴、耐心的引导、细心的呵护,敏敏一定会摆脱消极的自我评价,让自信尽快回归。

3.发动同伴,为敏敏营造平等、互助的群体氛围。

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积极功能,让她在群体平等的氛围中,在同伴交往的互动中,自觉调整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当她不敢跳“壕沟”时,小朋友们不再说“她从来都不会”,而是一起为她加油鼓劲;当她复述故事断断续续时,小朋友们不再笑她,而是一起帮她补充完整;当她遇到困难说“我不会”时,小朋友们不再抢着自己去做,而是一起说“没关系,我们帮你”……敏敏一天天被集体认同接纳,更多听到的是赞赏、鼓励,而非排斥、打击。她的消极行为和言语也随之一天天减少。

同时,有意选择相对活泼的孩子,与敏敏结成小组,让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帮助她恢复信心,使她的不安、退缩、孤独、离群等不良情绪情感得以减少,甚至消退。

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我们要“另眼相看”,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要能从其日常言行中发现其不良的情绪情感,并能及时调整、转移,尽可能弥补父母离异给其带来的心理伤害,使孩子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正常的集体生活,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标签:;  ;  ;  ;  ;  

永远想溜走的民民:一个单亲家庭小孩的案例_单亲家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