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能力解决粮食问题--访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刘志仁_农业论文

中国有能力解决粮食问题--访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刘志仁_农业论文

中国有能力解决粮食问题——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刘志仁研究员访谈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部论文,有能力论文,研究员论文,中国论文,粮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当前我国农业尤其是粮食的供求问题业已成为经济生活中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一些国外人士和国际组织的一些专家学者对此也很关注,有的还对未来中国粮食供求作出预测,其中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的观点影响较大。

我国的粮食供给情况究竟怎么样?前景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志仁研究员,他对这个问题回答得比较清楚。我们认为,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势头和增产潜力看,我们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对我国粮食的供给能力,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我们当然不可盲目乐观,但也不必盲目悲观。

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多次对中国粮食问题发表评论,预测在全球进入粮食短缺时代的大背景下,中国到2030年粮食将需要较大量进口。布朗的观点在国际农业经济界已成为议论的一个热点,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注意,就此记者日前专门采访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志仁研究员,请他评价了布朗的观点。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您谈谈对布朗观点的总体看法。

刘志仁(以下简称刘):去年8月,莱斯特·布朗在一篇他撰写的文章中提出,由于严重的供给制约和经济繁荣造成的肉类产品需求增长,到2030年中国将造成全球粮食紧张,后来又多次提出类似观点。我把他的一系列观点概括为“未来世界粮食论”和“未来中国粮食观”。我认为首先要冷静消化一下他的观点,作为从事超前环境研究的学者,布朗的观点立足点还是比较高的,对2030年需求的预测也比较客观,对粮食生产现状的分析也比较符合现实,为我们敲起了警钟。当前粮食正成为农业这个瓶颈产业中的瓶颈环节,问题的确突出。但是,由于对中国国情、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中国人消费习惯的了解不很够,布朗的预测也存在严重缺陷。

记:您认为有哪些缺陷?

刘:主要缺陷是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估计不足。首先他对粮食这个概念的界定就与我国不同,他利用的1990年产量基数有误,也没有包括大豆和薯类,因此少算了几千万吨的生产能力。再有就是对中国饮食习惯的特殊性缺乏认识,国际上通用的国民生产总值与食物需求的关系曲线对中国并不很适用。而他最大的缺陷是对我国粮食供给潜力估计不足,只强调了随着我国工业化将出现日本以及“四小龙”那样的耕地锐减和粮食自给能力的下降,而没有看到与上述国家和地区存在相似性的只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日、韩出现的一些情况在未来可能发生在我国部分沿海地区而不是全国,何况我们对沿海地区粮食生产滑坡问题已引起高度重视并正在采取有效对策。

记:那么,您认为布朗的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刘:首先他为我们提出了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认识粮食这一问题,现在我们的好多认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需要转变。另外,布朗为我们指出中国粮食问题正处在十字路口,如果全方位重视农业,重视粮食,粮食就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如果搞不好,虽然不会像布朗预言的那么可怕,但如果我们认识上有偏差、工作中有失误,谁也不能保证中国粮食不出问题。

记:从现状看,我国粮食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呢?

刘:我认为当前在生产、流通、消费上都有问题,产量徘徊、耕地减少已经有目共睹,但我认为流通的问题比生产更突出,表现在经营环节和加工环节,特别是对加工的粮食制成品价格与原粮收购价差距太大,农民实际拿了小头。另外,由于粮食流量加大、流动品种多、运距长及经营主体多元化造成的宏观调控难度也在加大。在消费方面则有片面强调对优质主食需求的倾向。我希望在总量平衡、地区平衡、品种平衡这三个平衡之外,应重视第四个平衡即年度平衡,加强储备,以应付生产的周期性波动。另外,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全国粮食市场,实行省长负责制虽有利于加强区域决策,但要继续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进一步发育市场,防止出现地区封锁和产销分割。

记:您对中国粮食的前景怎么看?

刘:首先一点是我们的自给能力不会低于80%,因为农民的口粮完全可以自给。我带领的课题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中国粮食需求将大于供给,但经努力可以达到基本平衡,少量进口仍然会有,但只是作为品种调剂,不会对世界粮食市场形成巨大冲击。对粮食问题,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但也不必盲目悲观。

标签:;  ;  ;  ;  

中国有能力解决粮食问题--访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刘志仁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