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港海水氮、磷含量及养分分布特征

湛江港海水氮、磷含量及养分分布特征

一、湛江港海水中氮、磷含量及其营养盐分布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周敏,赵辉[1](2021)在《湛江湾秋季海表叶绿素a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湛江湾秋季海表叶绿素a(Chl-a)和营养盐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湾内环境因子对海域浮游植物Chl-a调控机制。【方法】根据湛江湾2017―2019年秋季(11月)的3个航次现场调查资料,通过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合湾南和湾北营养盐结构对海域浮游植物Chl-a浓度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空间上,秋季湛江湾表层Chl-a浓度大致呈湾北低、湾南高,湾内向湾外递减的趋势,营养盐浓度呈湾北向湾南、湾内向湾外递减的趋势。时间上,溶解无机氮(DIN)平均浓度逐年缓慢上升,PO4-P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SiO3-Si和Chl-a走势相同均先增加后降低。营养结构分析表明,海湾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情况2017年主要为氮限制,2018年湾口为氮限制、湾内为磷限制,2019年主要为磷限制,湾口尤其严重。【结论】湛江湾湾北海域受沿岸径流和近岸陆源污染的影响,营养盐浓度较高、Chl-a浓度较低;湾南海域受不规则半日潮影响显着,受到人类活动干扰较少,营养盐浓度相对较低、Chl-a浓度相对较高。

卢钰博[2](2021)在《牡蛎养殖区生态环境调查及影响单体三倍体牡蛎生长的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在太平洋牡蛎养殖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水质和生态监测,确定影响牡蛎养殖区生态环境的关键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探寻适宜单体三倍体太平洋牡蛎的生态养殖模式和养殖密度,并比较和分析单体三倍体牡蛎与连体牡蛎和二倍体牡蛎的生长,从而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单体三倍体太平洋牡蛎养殖技术。(1)对太平洋牡蛎养殖区的理化因子相、微生物相及藻相进行研究,探寻各指标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为科学养殖太平洋牡蛎提供参考。本研究于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每月中旬在山东养马岛、芝罘湾和乳山养殖区共9个站位进行采样,检测多项理化因子、细菌及浮游植物变化,通过N/P判断养殖区营养盐限制情况,通过营养状态指数和内梅罗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别对海水营养状态和污染水平进行评价,采用浮游植物评价指数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评价,通过SPSS 24.0对各检测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养殖区水温、pH、盐度、溶解氧和COD符合海水养殖二类标准;三个养殖区无机氮变化范围为0.0079 mg/L~0.8739 mg/L,均值为0.1594 mg/L,2019年12月养马岛、芝罘湾养殖区及2020年1月三个养殖区无机氮含量超过海水养殖二类标准;三个养殖区在2019年12月和2020年1月总磷含量偏高,养马岛和芝罘湾养殖区在2019年11月~2020年1月、乳山养殖区在2019年9月及2020年12~1月活性磷含量超过海水养殖二类标准;三个养殖区N/P均值分别为53.72、26.96和29.40,养马岛和乳山养殖区长期处于磷限制状态。营养状态指数评价表明三个养殖区在2020年3~8月间处于贫营养状态;内梅罗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价表明除个别站位海水质量状况一般,处于轻度污染外,其他养殖区海水质量较好,处于较清洁水平。细菌含量整体较低,2020年4月和7月芝罘湾和乳山养殖区弧菌数量异常升高,乳山养殖S7站位在2020年7月异养菌数量异常升高。三个养殖区浮游植物密度均值分别为16.37×104cells/L、11.71×104cells/L和20.06×104cells/L,2020年3~8月浮游植物密度较高;三个养殖区共检测浮游植物5门44属79种,硅藻门27属51种,甲藻门4属10种,共占种数的77.26%;三个养殖区的主要优势种有中肋骨条藻、单鞭金藻、等鞭金藻和蓝隐藻;三个养殖区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097,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812,丰富度指数均值为1.875。相关性分析表明三个养殖区水温、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间存在显着相关性,水温与弧菌和异养菌呈显着正相关,浮游植物与水温呈显着正相关,与活性磷呈极显着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三个养殖区除冬季个别氮、磷指标有所超标外,其他指标符合均符合养殖标准,富营养化程度和污染程度较低,细菌含量较低,浮游植物丰富且群落结构稳定,适宜养殖牡蛎,但养马岛和乳山养殖区长期处于磷限制状态。(2)为探寻适宜的生态养殖模式,在芝罘湾海域设置贝-参-鱼间养的实验养殖区(包括牡蛎养殖区、刺参养殖区和东方鲀养殖区)以及单一牡蛎和刺参养殖的对照养殖区。于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每月中旬对养殖区各项生态学指标进行检测,通过营养状态指数对养殖区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并采用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丰富度指数对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评价,最后比较各养殖区养殖生物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对照组刺参养殖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及活性磷含量显着高于实验组3个养殖区,对照组牡蛎养殖区氨氮含量显着高于实验组牡蛎养殖区;对照组2个养殖区的富营养化程度高于实验组3个养殖区;对照组刺参养殖区弧菌和异养菌数量高于实验组3个养殖区;对照组养殖区硅藻优势种比例较实验养殖区下降,蓝隐藻比例上升;实验组3个养殖区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较对照组2个养殖区高;实验组牡蛎养殖区成活率较对照养殖区提高5.2%,产量提高10.7%;实验组刺参养殖区成活率较对照养殖区提高5.1%,产量提高8.1%。上述结果表明间养模式下养殖区各项生态学指标明显好于单一养殖区,且成活率和产量显着提高。(3)为探究不同养殖密度对牡蛎生长的影响,比较不同层养密度和笼间距下牡蛎的生长。2019年8月中旬,挑选壳高3~4 cm的牡蛎,设置4个层养密度组:20、40、60和80个/层,笼间距均为0.5 m。经过2个月的养殖比较,4个不同层养密度的养殖组在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4项生长性状方面均呈现随着层养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的特征,20个/层组和40个/层组显着优于60个/层组和80个/层组,但20个/层组和40个/层组之间以及60个/层组和80个/层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2019年10月中旬,挑选壳高7~8 cm的牡蛎,设置4个层养密度组:10、15、20和30个/层;设置3个笼间距组:0.3、0.5和0.8 m。经过7个月的养殖比较,在相同笼间距(分别为0.3 m、0.5 m和0.8 m)下,4个不同层养密度的养殖组在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4项生长性状方面均呈现随着层养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的特征;大多数性状从11月份起就体现出10个/层组和15个/层组>20个/层组和30个/层组,到5月份有的性状还20个/层组>30个/层组(P<0.05);10个/层组和15个/层组之间尽管前者高于后者,但差异不显着。在相同层养密度(分别为10个/层、15个/层、20个/层和30个/层)下,3个不同笼间距的养殖组在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4项生长性状方面均呈现随着笼间距的增加而增大的特征;虽然各生长性状在前几个月份的差异显着性有所不同,甚至没有差异,但到4~5月份均呈现0.8 m组和0.5 m组>0.3 m组(P<0.05);0.8 m组和0.5 m组之间尽管前者高于后者,但差异不显着。上述结果表明当牡蛎壳高为3~4 cm时,以40个/层的养殖密度、0.5 m的笼间距为宜;当牡蛎壳高为7~8 cm时,以15个/层的层养密度、0.5 m的笼间距,可取得最佳的养殖效果。(4)比较与分析单体三倍体牡蛎、连体三倍体牡蛎和单体二倍体牡蛎的生长,探索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单体三倍体牡蛎的养殖技术。经过十五个月的养殖结果表明,单体三倍体牡蛎组与连体三倍体牡蛎组之间在壳高、壳长、体重及软体部重方面,2019年7~8月份几乎没有差异,9月份前者高于后者但差异不显着,10月(壳长在12月)~翌年9月单体三倍体牡蛎组显着高于连体三倍体牡蛎组(P<0.05)。单体三倍体牡蛎组与单体二倍体牡蛎组之间在壳高、壳长、体重及软体部重在2019年7~8月份间差异不显着,9月~翌年9月单体三倍体牡蛎组显着高于单体二倍体牡蛎组(P<0.05)。连体三倍体牡蛎组像单体三倍体牡蛎组一样,在2020年7~9月份,其软体部重显着高于单体二倍体牡蛎组(P<0.05)。三组牡蛎的出肉率在2019年9月~翌年3月一直较低,4~6月份增加至高峰,7~9月份单体二倍体牡蛎组出肉率大幅下降,显着低于两组三倍体牡蛎(P<0.05)。养殖十五个月后,两组三倍体牡蛎的累积成活率均显着高于单体二倍体牡蛎组(P<0.05)。单体二倍体牡蛎2020年4~6月份性腺明显发育,7~8月份产卵排精后内脏团急速减小,而两组三倍体牡蛎软体部没有性腺的发育成熟与产卵排精的变化。上述结果表明表明在相同的养殖环境条件下,单体三倍体牡蛎在壳高、壳长、体重、软体部重、出肉率及成活率均显着高于连体三倍体牡蛎和单体二倍体牡蛎。

周敏[3](2021)在《2017-2020年秋季湛江湾海表叶绿素a和营养盐时空分布及潜在富营养化研究》文中指出在富营养化问题的研究和治理中,叶绿素a(Chl-a)和营养盐的时空分布一直是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湛江湾是紧邻市区、出口狭窄、水体交换能力较差的半封闭海湾,近几十年海湾水体污染明显、富营养化加重。为了解近年湛江湾水质现状和湾内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及范围,本文基于湛江湾2017--2020年秋季(11月)四个航次的现场调查资料,通过主成分线性回归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合湾北和湾南海域营养结构对浮游植物Chl-a和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深入探讨湛江湾浮游植物Chl-a时空变化的调控机制。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湛江湾秋季表层Chl-a浓度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空间上湛江湾Chl-a浓度分布大致呈湾北低、湾南高,近岸低、离岸高,湾内向湾外递减的的分布趋势;时间上湛江湾Chl-a浓度年平均值在1.94~3.16μg/L之间,历年平均值呈先增加后降低的“Λ”型趋势。影响湛江湾Chl-a浓度年际变化的理化环境因子包括水温、透明度、pH和溶解氧DO,Chl-a浓度与DO、pH和水温显着正相关,与透明度显着负相关。(2)湛江湾主要环境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明显,历年水温平均值在20.95~25.66℃之间。盐度变化不大,盐度均值在24.65~25.33之间。pH均值在7.59~8.23之间,属于弱碱性水体。水体溶解氧浓度和透明度随研究年份增加大幅提升;湾内营养盐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水质状况趋于好转,历年DIN浓度均值变化范围为0.26~0.44 mg/L,PO4-P浓度均值变化范围为0.008~0.21 mg/L,SiO3-Si浓度均值变化范围为0.49~3.47 mg/L。湛江湾营养盐的整体平面分布由湾北向湾南、湾内向湾外降低的趋势,近岸海域较高,远岸海域较低。(3)湛江湾Chl-a浓度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也具有时空差异性,2017年湾北海域Chl-a与水温、SiO3-Si和PO4-P呈显着负相关,与pH呈显着正相关,湾南海域Chl-a与SiO3-Si显着负相关;2018年湾北海域Chl-a与PO4-P显着负相关,与N/P和pH呈显着正相关,湾南海域Chl-a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着;2019年湾北海域Chl-a与温度和透明度显着负相关,湾南海域域Chl-a与N/P呈极显着负相关,与PO4-P显着正相关;2020年湾北海域Chl-a与SiO3-Si显着正相关,湾南海域Chl-a与水温显着正相关,与溶解氧和N/P显着负相关。(4)主成分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湾南和湾北不同海域影响湛江湾Chl-a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温度、pH、盐度、DO、透明度、SiO3-Si、PO4-P和DIN。不同海域不同监测年份,影响湛江湾Chl-a的环境因子所有差别,主要影响因子有pH、SiO3-Si、PO4-P和DIN。(5)秋季湛江湾无机氮达到了热力学平衡,历年均以NO3-N为主体。湾内历年营养盐限制情况:2017年潜在氮限制,2018和2019年潜在磷限制,2020年无明显限制情况。对历年湾内水质进行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表明,湾北海域均呈Ⅲ级富营养状态,湾南海域除2017年为VN级氮中等限制富营养状态外均是Ⅲ级富营养状态,外湾口营养状态由Ⅲ级富营养化到IVN氮限制中度营养再到Ⅱ级中度营养状态。

陈志和[4](2020)在《大陈岛大型围栏养殖区海洋环境质量评价及IMTA模式构建初步研究》文中认为铜合金围栏是国内近几年兴起的运用铜合金材料作网衣的大型养殖设施,面积可达数万平米,为了探究铜合金围栏养殖对海域环境的影响,选取上大陈岛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养殖场的铜合金围栏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大黄鱼一个养殖周期(4月到12月),选择2017年2月(非养殖期)、6月、8月、10月,2018年5月、10月、12月,2019年6月、10月、12月共10个航次在海域大潮期涨潮时进行采样,采集铜合金围栏养殖区、围栏外围区、网箱外围区、对照区(离养殖设施350~700米)的水样和沉积物,分析评价调查海域水样中铜(Cu)、锌(Zn)、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3-)以及沉积物中的铜(Cu)、锌(Zn)、有机碳、硫化物等指标的含量变化、区域分布及污染水平,并采用内梅罗指数对调查海域水样与沉积物质量进行综合评价。IMTA即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通常在同一系统中养殖不同营养级的生物以加强对养殖废物的利用,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厚壳贻贝与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的混养实验,确定合适的厚壳贻贝与龙须菜配比模式,为建立贝藻混养综合生态养殖模式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调查期间海水铜(Cu)含量范围为0.22~9.9μg/L,总平均值为3.2±2.4μg/L,各站位的海水Cu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或第二类海水水质,2017年水体中Cu含量年平均值为5.9±2.0μg/L,2018年为1.0±0.4μg/L,2019年为1.5±0.9μg/L。水体锌(Zn)含量在调查期间范围为0~33.7μg/L,总平均值为6.7±5.3μg/L,各站位的海水Zn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2017年平均值为6.1±2.9μg/L,2018年年平均值为5.7±4.3μg/L,2019年为8.4±7.7μg/L。在非养殖期围栏中心区水体无机氮(DIN)含量为0.199 mg/L,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在养殖期围栏中心区含量范围为0.233~0.989 mg/L,平均值为0.503±0.253 mg/L,大黄鱼养殖期水体DIN含量都超出第二类海水水质,且一半航次调查DIN含量属于第四类海水水质;在非养殖期围栏中心区水体活性磷酸盐(PO43-)含量为0.03 mg/L,属于第二、三类海水水质,在养殖期围栏中心区PO43-含量范围为0.009~0.104 mg/L,平均值为0.054±0.033 mg/kg,且超过一半航次调查PO43-含量属于第四类海水水质。利用内梅罗指数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非养殖期海水综合质量属于I类(清洁)或者II类(较清洁)状态,大黄鱼养殖时段海水综合质量下降,围栏中心区域在3年时间内大多数时候水质为Ⅲ类(轻度污染),对照区水质大多时候可以达到I类(清洁)或者II类(较清洁)。(2)不同区域沉积物铜(Cu)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沉积物Cu含量范围为15.3~35.5 mg/kg,除了2019年10月围栏外围区一个位点沉积物Cu含量为第二类沉积物质量,其他时间各养殖区沉积物Cu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2017年沉积物Cu含量年平均值为25.2±4.7 mg/kg,2018年为28.3±3.0mg/kg,2019年为31.9±2.3 mg/kg,可见沉积物含量在年际间有轻微累积;不同区域沉积物锌(Zn)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沉积物Zn含量的范围为73.2~136.6 mg/kg,所有站位沉积物Zn的含量均符合沉积物质量一类质量,总平均值为97.5±14.6 mg/kg,2017年沉积物Zn含量年平均值为100.4±17.9 mg/kg,2018年为96.5±13.5 mg/kg,2019年为94.5±9.4 mg/kg,沉积物Zn含量在年际间没有明显累积趋势。沉积物有机碳含量范围为0.14~2.76%,除了2018年10月围栏中心区一个站位和2019年12月围栏外围区一个位点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为第二类沉积物质量外,其他时间各养殖区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四个区域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其中围栏中心区沉积物有机碳质量总平均值最大,为1.34±0.68%,其他区域总平均值从0.83~1.06%不等;2017年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年平均值为0.76±0.34%,2018年为1.10±0.57%,2019年为1.20±0.40%。调查期间沉积物硫化物含量范围为0~260 mg/kg,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围栏中心沉积物硫化物含量显着高于其他3个区域(P<0.05),围栏中心区沉积物硫化物含量总平均值为60.8±92.1 mg/kg,其他三个区域沉积物硫化物含量总平均值从4.1~12.2 mg/kg不等。利用内梅罗指数对沉积物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仅2018年10月这个航次调查围栏中心区这个站位沉积物质量内梅罗指数为III类(轻度污染),其余航次调查各调查站位沉积物质量均为I类(清洁)或II类(较清洁)状态。(3)室内条件下厚壳贻贝与龙须菜的混养实验结果表明,龙须菜可较好的吸收厚壳贻贝排泄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显着地改善了养殖的水体环境,厚壳贻贝与龙须菜的湿重量比为2.6:1时,龙须菜的生长与对水质的改善均较好。

王文婷[5](2020)在《华东沿海典型港湾沉积物生源要素、浮游植物休眠体分布及分子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集了华东沿海四个典型港湾包括福建漳州东山湾、福建宁德福宁湾、浙江宁波象山港及江苏盐城大丰港52个站点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包括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生物硅(BSi)、有机质(OM)、含水率(MC)进行了测定,分析了有机质的来源,并进行了环境污染评价,为华东沿海典型港湾海域海洋环境提供背景资料。同时在各港湾挑选7-9个代表性站点,对30个沉积物样品中的甲藻孢囊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沉积物中真核生物尤其是真核藻类序列进行了分析,以阐明甲藻孢囊和真核藻类在华东沿海典型港湾的地理分布,揭示该海域富营养化程度以及赤潮发生潜势。研究结果揭示了华东沿海典型港湾海洋环境状况,为赤潮防范与治理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东山湾、福宁湾、象山港以及大丰港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生物硅(BSi)、有机质(OM)及含水率(MC)的含量分别为0.35%-1.52%、0.08%-0.32%、0.020%-0.074%、0.28%-1.85%、1.86%-9.53%、19.55%-52.55%。福宁湾TN和BSi含量较高,东山湾TP含量较高,而象山港TOC含量较高。(2)通过从元素之间的摩尔比判断,本研究中各港湾沉积物中的TOC均主要来自浮游植物等水生生物,而TOC的分解和再生速率远高于BSi的溶解速率。根据主要生源要素污染评价标准,东山湾海域污染较严重,TN、TP、TOC均达到Ⅱ级污染标准;福宁湾及象山港TN、TOC均为Ⅱ级污染;而大丰港海域总体污染较轻,只有TN达到Ⅱ级标准。(3)通过显微镜观察,共发现甲藻孢囊5类21种,其中膝沟藻类孢囊7种,钙质类孢囊3种,Tuberculodinioid类孢囊1种,裸甲藻类孢囊3种,原多甲藻类孢囊7种,在东山湾、福宁湾、象山港和象山港沉积物中分别鉴定出甲藻孢囊17、19、21和20种。甲藻孢囊密度也较低,介于48.4-220.1 cysts/D Wt,四个港湾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平均密度分别为102.0、161.9、96.1、73.6 cysts/D Wt,其中原多甲藻类孢囊密度为各站位优势类别。(4)华东沿海四个港湾沉积物中发现了具刺膝沟藻、网状原角藻、条纹环沟藻、哈曼褐多沟藻、锥状斯氏藻及两种亚历山大藻孢囊共7种有毒有害藻类孢囊。四个港湾异养型甲藻孢囊占比较高,为67.23%-78.76%;且G:P值较低,在各站点介于0.02-0.85。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研究海域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及富营养化水平。(5)宏基因组测序共获得真核生物1472530条DNA序列、3896个OTU,其中真核藻类437950条序列、389个OTU。真核藻类包括6个门18个纲,各港湾真核藻类序列数及OTU丰富度为福宁湾>象山港>东山湾>大丰港。甲藻为东山湾、福宁湾及象山港真核藻类第一优势类群,大丰港第一优势类群为金藻。(6)东山湾、福宁湾、象山港海域表层沉积物真核藻类序列数、OTU数以及甲藻序列数的地理分布规律相近,在东山湾远岸海域较高,而近岸海域较低;福宁湾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降低的趋势;象山港为湾顶处较高,湾底处较低。大丰港海域真核藻类及优势类群金藻的DNA序列数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趋势,而OTU丰度则表现为南高北低。(7)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共发现有毒有害赤潮藻类28种,包括甲藻纲17种、硅藻8种、针胞藻纲3种。其中包括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原因种伊姆裸甲藻、链状亚历山大藻,虾夷扇贝毒素(YTX)原因种具刺膝沟藻和网状原角藻,鱼毒性赤潮藻赤潮异弯藻、海洋卡盾藻、Fibrocapsa japonica和Heterocapsa neirotundata等。有毒有害赤潮藻主要分布在养殖区及人类活动集中地区的近岸海域,存在潜在的有毒有害赤潮发生及藻毒素污染风险。因此,需加强管理,将有毒有害赤潮风险防范于未然。(8)虽然宏基因组测序是一种研究藻类群落结构的可行方法,但是准确性受到沉积物DNA的提取效率、测序区域的区分度以及数据库的完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华东沿海典型港湾沉积物具有较高的真核生物和真核藻类多样性,其中甲藻的多样性远远高于显微镜分析。由此可见,宏基因组测序能够更为全面反映沉积物中真核藻类群落结构,可用于评估沉积物中浮游植物休眠体的组成,特别是在数据库中拥有比较完整的序列信息的有毒有害赤潮藻类,但仍需与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兼用为宜。

于潇[6](2020)在《烟台扇贝养殖区水质变化及其对扇贝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解烟台海域扇贝养殖区海水质量状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对扇贝养殖的影响,本研究于2018年和2019年的511月,每月中旬对莱州湾和四十里湾海域的11个扇贝养殖区进行水质检测,对浮游植物进行分类计数,调查扇贝养殖密度、产量、收益并分析其与养殖区水质、浮游植物的关系,以期为扇贝养殖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本研究对温度、pH、盐度、溶氧、化学需氧量、无机磷、总磷和无机氮等环境因子进行检测,对海水中弧菌和异养菌以及浮游植物分别培养和分类计数。并采用海水营养指数(E)对海水营养状态进行评价,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i)及内梅罗指数法(P)对海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采用Shannon-Winner指数(H’)、Pielou指数(J)和Margalef指数(D)分别对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均匀度以及丰富度进行计算,分析相关扇贝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进行水质评价。分别采用Spss19.0和Canoco5.0典范对应分析对环境因子与环境因子之间、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密度和群落结构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2018年和2019年烟台扇贝养殖区海的变化范围为分别为11.0627.26℃和9.0827.46℃;莱州湾pH的平均值分别为8.14和8.11,四十里湾pH的平均值分别为8.10和8.09;莱州湾盐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1.19‰和30.42‰,四十里湾盐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1.29‰和31.34‰;莱州湾溶氧的平均值分别为7.49 mg/L和7.32 mg/L,四十里湾溶氧的平均值分别为7.77 mg/L和7.60 mg/L;莱州湾化学需氧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29 mg/L和2.00 mg/L,四十里湾化学需氧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51 mg/L和1.57 mg/L,除在个别月份、个别养殖区超出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外,其余均在标准范围内。2018年烟台海域(包括莱州湾和四十里湾)无机磷、总磷和无机氮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0040.018 mg/L、0.00180.0375mg/L和0.07140.5018 mg/L,2019年无机磷、总磷和无机氮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0040.0533 mg/L、0.00980.1088 mg/L和0.02390.4338 mg/L,5月、6月、10月和11月个别养殖区超出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其余均在标准范围内。2018年和2019年N/P的平均值分别为83.46和32.77,结果显示烟台扇贝养殖区处于磷限制状态。2018年烟台海域(包括莱州湾和四十里湾)弧菌和异养菌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56100 cfu/ml和112350 cfu/ml,2019年弧菌和异养菌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6950 cfu/ml和6.54300 cfu/ml。2018年烟台扇贝养殖海域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50属89种,其中硅藻门33属62种,甲藻门9属15种;2019年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48属81种,其中硅藻门29属57种,甲藻门7属10种。2018年和2019年烟台扇贝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中硅藻门占绝对优势。2018年烟台扇贝养殖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0.16148.68×104 cell/L,2019年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0.4567.56×104 cell/L。2018年和2019年浮游植物优势种数量分别为20种和17种,以硅藻门居多。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烟台扇贝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海水质量状况良好。2018年烟台扇贝养殖海域海水营养指数(E)的变化范围为0.0132.15,2019年E的变化范围为0.0146.61,结果表明2018年扇贝养殖海域除个别月份个别养殖区外基本处于贫营养状态,2019年海水营养水平较2018年高。2018年内梅罗综合指数(H’)的变化范围为0.271.25,2019年H’的变化范围为0.421.35,结果表明莱州湾和四十里湾扇贝养殖海域除个别月份外海水质量状况较好,处于清洁和较清洁状态。从整体来看,烟台扇贝养殖海域(包括莱州湾和四十里湾)较适宜扇贝的养殖。Pearson相关性结果表明2018年和2019年烟台扇贝养殖海域浮游植物密度与溶氧、无机磷呈正相关;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溶氧和氮磷营养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扇贝养殖密度差异主要表现在筏间距、笼间距和每层网笼放养扇贝数量方面,扇贝养殖收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扇贝贝柱规格的大小上。根据单位面积水面养殖扇贝网笼的数量,2018年不同扇贝养殖区的养殖密度由高至低依次为S2>S1>L4>L1>L7>L6>L2>L8,2019年养殖密度由高至低依次为S2>S1>L4>L1>L7>L2>L8>L6。根据贝柱规格的大小,2018年不同扇贝养殖区养殖收益由多到少依次为S1>L7>S2>L2>L6>L8>L1>L4,2019年殖收益依次为S1>S2、L7和L8>L1>L6和L2>L4。结果表明在一定海域内养殖密度与养殖收益呈反比,浮游植物密度与养殖收益呈正比。在养殖过程中,监测各养殖区的浮游植物密度,从而对养殖密度及海域进行及时的调整,保障烟台海域扇贝养殖可持续发展。

王一鹏[7](2020)在《盐城北部近岸海域浮游植物时空变化及环境响应研究》文中提出为弥补前人对盐城北部近岸海域浮游植物认识的不足,找到该区域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对其近岸海域2018年7月、2018年11月、2019年1月、2019年4月四个季节展开调查分析,包括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14项水质指标。通过对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Shannon Winner指数)、物种丰富度(Margalef指数)和均匀度(Pielou指数)的分析,表明:夏季和春季浮游植物多样性较低,秋季和冬季浮游植物多样性较高,其中在夏春两季调查区域中部均存在低值区。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135种,浮游植物数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夏季具有远岸高于近岸、河口外侧高于其余区域的特征,其余三季无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利用多维尺度分析(MDS)、相似性分析(ANOSIM)分析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方法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发现夏季与秋、冬、春三季群落结构差异最大,秋季与春季群落结构差异次之,秋季与冬季、冬季与春季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较小,引起季节差异的主要物种为中肋骨条藻、具槽直链藻、琼氏圆筛藻。最后通过Person相关性和冗余分析(RDA)的方法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响应关系,得出浮游植物总生物量与水温、pH、盐度、悬浮物、BOD5、COD、硝酸盐和磷酸盐等环境因子有较强的响应关系;冗余分析(RDA)显示出环境因子对各优势物种的响应关系不同,可能源自于不同生理特性的藻类有着对能量利用、营养物摄取方面的差异。

高宇[8](2019)在《中国典型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碳库分布特征及控制因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树林是海洋蓝碳碳汇的重要生态系统,其碳库包括植被生物量和土壤碳库,后者主要来源是红树植物,而藻类、互花米草等也是潜在贡献者。中国红树林湿地碳循环与碳库虽然已有众多研究报道,但目前对不同红树林土壤碳库分布特征与来源还缺乏系统的比较研究,互花米草入侵和藻类异常增长对土壤碳库的贡献程度和影响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选择我国东南沿海有代表性的红树林区(福建云霄、广东高桥和福田、海南文昌和东寨港),通过对土壤的理化特性、碳含量、碳储量、碳同位素、碳溯源及红树林区藻类分布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不同红树林区、不同红树群落和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有机碳(SOC)变化特征,量化了不同类型红树林湿地土壤碳库的主要来源,阐明了藻类异常增长和互花米草入侵对红树林土壤碳库的影响机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不同区域、不同红树群落、不同土壤深度SOC存在显着差异。四个红树林区SOC为云霄1.19±0.06%、高桥2.52±0.11%、东寨港0.81±0.10%、文昌4.78±0.35%,除东寨港外,SOC整体呈现随纬度而降低的趋势;海莲和银叶树的SOC相对较高,土壤表层的SOC显着高于深层。(2)土壤碳储量(Mg C/ha)亦存在地理和土壤深度的差异,变化趋势与SOC相似,文昌421.8±66.0、高桥260.3±28.0、云霄95.9±11.1、东寨港84.8±2.6。SOC和碳储量与土壤p H、盐度、容重、含水率间呈显着的相关关系。(3)土壤剖面δ13C值随深度的增加呈明显的增大趋势;δ13C平均值分别为云霄-25.37±0.52‰、高桥-26.68±0.38‰、东寨港-24.87±1.76‰和文昌-26.29±1.02‰,从北到南整体呈降低趋势。红树林区土壤碳来源主要是红树植物(61.56-79.92%),云霄和东寨港红树植物的碳贡献值较小(61.56±4.70%、65.88±16.82%),藻类贡献值较大(24.86±3.06%、24.38±12.17%),与互花米草入侵(云霄)和养殖业发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大量繁殖有关。(4)红树林区藻类以硅藻为主,福田红树林区藻类种类可能影响碳库的定量和溯源;云霄底栖微藻生物量、碳含量和碳贡献值比高桥高,与碳溯源结果耦合。这些结果为红树林湿地碳库的分布特征、形成过程与受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为中国红树林湿地资源保护和蓝碳碳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杨路[9](2019)在《象山港海带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带(Laminaria japonica)是一种常见的大型经济褐藻,是海洋生态系统重要的初级生产者,也是我国主要的养殖海藻。众所周知,海带的经济效益、生态调控作用和固碳作用潜力巨大。本研究以西沪港海带养殖区为研究区域,以常见经济海藻海带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调查基础方法研究养殖海带生长参数和环境因子等指标,可以有效的探讨海带在养殖期内的生长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海带养殖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进一步生理特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利用营养盐自动分析仪研究西沪港海域营养盐含量,以探讨海带养殖不同时期营养盐的动态变化特征,以期为养殖生产和生态修复提供指导作用和科学依据;利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西沪港养殖海带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值,以探讨海带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值动态变化规律和海带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值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以期为海带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策略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海水养殖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调控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海带养殖对西沪港水质改善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海带生长有着明显的月份变化,凹凸期生长最快,日平均增长可达到1.51±0.58cm/d;4月份随着温度的升高藻体开始腐烂脱落;海带在2月中旬到达厚成期,海带株长生长速度渐慢,日增重可以达到4.63±0.84g/d,4月份藻体达到最大鲜重,平均可达到258.12±86.76g。2)环境因子月份变化显着(p<0.05),养殖区与对照区变化不显着,表层与底层不明显。海带生长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温度、盐度可以影响海带的生长速度,海带养殖也可以调节pH、DO、浊度等。3)海带区表层硝酸盐(NO3-N)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动态变化规律;海带区表层亚硝酸盐(NO2-N)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再降低的动态变化;海带区铵盐(NH4-N)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动态变化;海带区磷酸盐(PO4-P)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动态变化;海带区硅酸盐(SiO3-Si)呈现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动态变化;海带区表层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磷酸盐、硅酸盐每个月份之间显着性差异(p<0.05);表层硝酸盐、亚硝酸盐、硅酸盐含量表现为海带区<对照区(p<0.05),海带区铵盐、磷酸盐与对照区差异不显着;海带区硝酸盐、铵盐、磷酸盐总体表现为表层<底层(p<0.05),海带区亚硝酸盐、硅酸盐表层与底层差异不显着;NO3/DIN总体呈现降低的变化趋势;DIN/P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Si/DIN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4)海带C含量呈现总体趋势变化不大,海带N、P含量呈现初期较高,成熟期较低的变化趋势;海带N/P总体趋势基本不变,海带C/N、C/P呈现初期较低,成熟期较高的变化趋势;海带C、N、P生态化学计量学动态变化主要受温度、盐度、pH、DO、叶绿素a、海水TN、海水TP等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5)养殖海带产量每年持续增加,分布范围持续增大,其经济效益、生态调控作用和固碳作用巨大。根据2017年海带产量计算,2017年海带固碳量为56.31万吨,吸收N、P营养盐分别为3.46万吨和0.22万吨。

易斌,陈凯彪,周俊杰,吕意华[10](2018)在《2009年至2016年华南近海赤潮分布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2009年至2016年间南海近岸海域发生的赤潮进行了分析,研究近岸海域赤潮爆发的时间规律,空间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赤潮种类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华南近海赤潮整体高发期集中在春季海水水温上升期,甲藻赤潮在南海赤潮中所占的比例达79%,且在南海近岸广泛分布,而硅藻出现次数较少,分布范围较窄。同时初步探讨了爆发硅藻赤潮为主的湛江港和爆发甲藻赤潮为主的大鹏湾内,水体环境和赤潮的关系:湛江港内水体中可溶性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长期处于赤潮富营养阈值,氮磷比在4至37之间,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集中在春夏水温较高时期爆发赤潮;而大鹏湾水体中可溶性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均为超过富营养阈值,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集中在冬季和初春水体温度较低时爆发赤潮,不同的温度变化和氮磷含量是导致2个海湾赤潮种类差异较大的重要因素。

二、湛江港海水中氮、磷含量及其营养盐分布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湛江港海水中氮、磷含量及其营养盐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湛江湾秋季海表叶绿素a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1.2 分析测试方法
    1.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湛江湾叶绿素a浓度时空分布特征
    2.2 湛江湾环境因子时空分布特征
        2.2.1 湛江湾水体水温、盐度、p H分布特征
        2.2.2 湛江湾水体透明度、溶解氧分布特征
        2.2.3 湛江湾营养盐分布特征
        2.2.4 湛江湾氮磷硅物质的量比分布特征
    2.3 叶绿素a浓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2.4 叶绿素a浓度与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水温、盐度、pH、溶解氧与透明度对浮游植物Chl-a浓度的影响
    3.2 营养盐对浮游植物Chl-a浓度的影响
    3.3 氮磷硅比例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
    3.4 湛江湾Chl-a浓度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4 结论

(2)牡蛎养殖区生态环境调查及影响单体三倍体牡蛎生长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牡蛎养殖
        1.1.1 太平洋牡蛎养殖概况
        1.1.2 三倍体牡蛎
        1.1.3 单体牡蛎
        1.1.4 牡蛎养殖技术
    1.2 影响牡蛎养殖的环境因素
        1.2.1 水温
        1.2.2 pH
        1.2.3 盐度
        1.2.4 溶解氧
        1.2.5 化学需氧量
        1.2.6 氮、磷营养盐
        1.2.7 细菌
        1.2.8 浮游植物
    1.3 养殖海域生态架构和牡蛎养殖存在的问题
        1.3.1 养殖海域生态架构
        1.3.2 牡蛎养殖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太平洋牡蛎养殖区的生态学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2.1 采样时间和地点
        2.2.2.2 样品采集
        2.2.2.3 样品检测
        2.2.3 评价方法
        2.2.3.1 海水营养状态评价
        2.2.3.2 海水质量评价
        2.2.3.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评价
        2.2.4 相关性分析
    2.3 结果
        2.3.1 牡蛎养殖区理化因子的变化
        2.3.1.1 水温
        2.3.1.2 pH
        2.3.1.3 盐度
        2.3.1.4 溶解氧
        2.3.1.5 化学需氧量
        2.3.1.6 亚硝酸盐
        2.3.1.7 硝酸盐
        2.3.1.8 氨氮
        2.3.1.9 无机氮
        2.3.1.10 总磷
        2.3.1.11 活性磷
        2.3.1.12 N/P
        2.3.2 牡蛎养殖区环境质量评价
        2.3.2.1 海水营养状态评价
        2.3.2.2 海水质量评价
        2.3.3 牡蛎养殖区细菌的变化
        2.3.3.1 弧菌
        2.3.3.2 异养菌
        2.3.4 牡蛎养殖区浮游植物的变化
        2.3.4.1 浮游植物密度
        2.3.4.2 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2.3.4.3 浮游植物优势种
        2.3.4.4 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
        2.3.5 相关性分析
        2.3.5.1 养马岛养殖区
        2.3.5.2 芝罘湾养殖区
        2.3.5.3 乳山养殖区
        2.3.5.4 三处养殖区共同存在的相关性
    2.4 讨论
        2.4.1 理化因子的变化及对水质的影响
        2.4.1.1 水温
        2.4.1.2 pH
        2.4.1.3 盐度
        2.4.1.4 溶解氧
        2.4.1.5 化学需氧量
        2.4.1.6 氮营养盐
        2.4.1.7 磷营养盐
        2.4.1.8 N/P
        2.4.2 牡蛎养殖区环境质量评价
        2.4.2.1 海水营养状态评价
        2.4.2.2 海水质量评价
        2.4.3 细菌的变化
        2.4.4 浮游植物变化
        2.4.4.1 浮游植物密度
        2.4.4.2 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2.4.4.3 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
第三章 烟台芝罘湾贝-参-鱼间养模式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时间与地点
        3.2.2 养殖区概况
        3.2.3 水质检测
        3.2.4 牡蛎、刺参和鱼的生长状况
    3.3 结果
        3.3.1 芝罘湾养殖区理化因子的变化
        3.3.1.1 水温、pH、盐度及溶解氧
        3.3.1.2 化学需氧量(COD)
        3.3.1.3 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和无机氮
        3.3.1.4 总磷与活性磷
        3.3.2 芝罘湾养殖区海水营养状态评价
        3.3.3 芝罘湾养殖区细菌的变化
        3.3.4 芝罘湾养殖区浮游植物的变化
        3.3.4.1 浮游植物密度
        3.3.4.2 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2.3.4.3 浮游植物优势种
        3.3.4.4 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
        3.3.5 养殖生物生长情况
        3.3.5.1 养殖生物发病及成活率
        3.3.5.2 养殖产量
    3.4 讨论
        3.4.1 芝罘湾养殖区水质变化
        3.4.2 单一养殖与贝-参-鱼间养模式比较
第四章 不同养殖密度对单体三倍体牡蛎生长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1.1 牡蛎苗种
        4.2.1.2 养殖器材
        4.2.2 方法
        4.2.2.1 实验地点
        4.2.2.2 筏架设置
        4.2.2.3 牡蛎养殖
        4.2.2.4 实验设计
        4.2.2.5 牡蛎性状测定
        4.2.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2019年8 月至10 月不同层养密度生长性状的比较
        4.3.2 2019 年 10 月至2020 年 5 月牡蛎生长性状的比较
        4.3.2.1 相同笼间距下不同层养密度牡蛎生长的比较
        4.3.2.2 相同层养密度下不同笼间距牡蛎生长的比较
    4.4 讨论
        4.4.1 2019年8 月至10 月不同养殖密度牡蛎生长的比较
        4.4.2 2019 年 10 月至2020 年 5 月不同养殖密度牡蛎生长的比较
        4.4.2.1 相同笼间距下不同层养密度牡蛎生长的比较
        4.4.2.2 相同层养密度下不同笼间距牡蛎生长的比较
第五章 单体三倍体牡蛎生长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1.1 牡蛎苗种
        5.2.1.2 养殖器材
        5.2.2 方法
        5.2.2.1 实验地点
        5.2.2.2 筏架设置
        5.2.2.3 牡蛎养殖
        5.2.2.4 水质及浮游植物检测
        5.2.2.5 牡蛎性状测定
        5.2.2.6 组织学检查
        5.2.2.7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牡蛎养殖区水质变化
        5.3.2 不同组别牡蛎生长的比较
        5.3.2.1 牡蛎壳高生长比较
        5.3.2.2 牡蛎壳长生长比较
        5.3.2.3 牡蛎体重生长比较
        5.3.2.4 牡蛎软体部重生长比较
        5.3.2.5 牡蛎出肉率比较
        5.3.2.6 牡蛎成活率比较
        5.3.3 牡蛎软体部组织学变化
    5.4 讨论
        5.4.1 单体三倍体牡蛎与单体二倍体牡蛎的比较
        5.4.2 单体三倍体牡蛎与连体三倍体牡蛎的比较
        5.4.3 牡蛎生长与养殖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2017-2020年秋季湛江湾海表叶绿素a和营养盐时空分布及潜在富营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湛江湾概况
        1.1.2 湛江湾水质现状
        1.1.3 湛江湾生态环境若干影响因素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湛江湾水体历史研究概况
        1.2.2 叶绿素a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概况
        1.2.3 近海富营养化研究历程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 样品分析与测定
        2.2.1 样品预处理
        2.2.2 分析测试项目及方法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3.1 PCA分析
        2.3.2 线性回归分析
        2.3.3 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湛江湾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3.2 湛江湾海水理化环境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
    3.3 湛江湾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调控
        3.3.1 湛江湾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
        3.3.2 氮磷硅比例对浮游植物的限制情况
        3.3.3 湛江湾DIN营养盐结构
    3.4 叶绿素a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3.4.1 2017--2020年叶绿素a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3.4.2 叶绿素a与理化环境因子的回归分析
        3.4.3 叶绿素a与营养盐环境因子的回归分析
        3.4.4 叶绿素a与主要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
    3.5 湛江湾海域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结果
    3.6 小结
4 讨论
    4.1 湛江湾理化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Chl-a的影响
    4.2 湛江湾浮游植物Chl-a对营养盐的响应
        4.2.1 氮磷硅比例对浮游植物的限制影响
        4.2.2 水体无机氮不同结构对游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4.3 湛江湾叶绿素a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4.3.1 叶绿素a与理化环境因子的年际变化关系
        4.3.2 叶绿素a与营养盐因子的年际变化关系
    4.4 湛江湾海域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结果
    4.5 湛江湾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及治理对策
    4.6 湛江湾与国内其他海湾水体营养状态比较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大陈岛大型围栏养殖区海洋环境质量评价及IMTA模式构建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海水养殖铜合金材料的应用背景
    1.2 铜合金材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1.2.1 铜合金网衣进行海水养殖对附着生物的抑制情况
        1.2.2 铜合金网衣养殖鱼类生长情况
        1.2.3 铜合金材料养殖对鱼类组织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1.2.4 铜合金材料抑制海水鱼类部分寄生虫
    1.3 网箱养殖对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1.3.1 网箱养殖对水文状况的影响
        1.3.2 网箱养殖对水体的影响
        1.3.3 网箱养殖对底质的影响
        1.3.4 网箱养殖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1.3.5 网箱养殖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1.3.6 网箱养殖对微生物的影响
    1.4 贝藻IMTA养殖模式互利研究进展
        1.4.1 贝类与大型海藻对氧气与二氧化碳的相互利用
        1.4.2 贝类与大型海藻对营养盐的相互利用
        1.4.3 大型藻类碎屑是贝类的食物源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铜合金围栏养殖大黄鱼海域水质综合评价与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海域概况
        2.1.2 铜合金围栏养殖基地概况
        2.1.3 采样站位与方法
        2.1.4 评价方法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调查海域表层海水基本参数变化
        2.2.2 调查海域水质检测指标的时空变化
        2.2.3 调查海域水质综合评价
    2.3 讨论
第3章 铜合金围栏养殖大黄鱼海域沉积物质量评价与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海域概况
        3.1.2 铜合金围栏养殖基地概况
        3.1.3 采样站位与方法
        3.1.4 评价方法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沉积物各项指标的时空分布
        3.2.2 调查海域沉积物综合评价
    3.3 讨论
第4章 龙须菜和厚壳贻贝综合养殖模式生态效应模拟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日常管理
        4.1.4 取样与测定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日常监测指标的变化
        4.2.2 营养盐的吸收变化
        4.2.3 龙须菜生长状况
    4.3 讨论
第5章 小结与展望
    5.1 小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华东沿海典型港湾沉积物生源要素、浮游植物休眠体分布及分子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海洋沉积物
        1.1.1 海洋沉积物概况
        1.1.2 海洋沉积环境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1.1.3 我国沿海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及污染状况
    1.2 浮游植物休眠体
        1.2.1 浮游植物休眠体概述
        1.2.2 浮游植物休眠体的生态学意义
        1.2.3 浮游植物休眠体研究状况分析
    1.3 浮游植物休眠体的分类鉴定
        1.3.1 形态学分类鉴定
        1.3.2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浮游植物分析鉴定中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2 华东沿海典型港湾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特征及环境评价分析
    2.1 引言
    2.2 研究海域概况
        2.2.1 福建漳州东山湾
        2.2.2 福建宁德福宁湾
        2.2.3 浙江宁波象山港
        2.2.4 江苏盐城大丰港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2.3.2 总有机碳(TOC)的测定
        2.3.3 总氮(TN)和总磷(TP)的测定
        2.3.4 生物硅(BSi)的测定
        2.3.5 生物有机质(OM)测定
        2.3.6 含水率(MC)测定
        2.3.7 数据分析和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生源要素总体分布
        2.4.2 生源要素空间分布特征
        2.4.2.1 东山湾
        2.4.2.2 福宁湾
        2.4.2.3 象山港
        2.4.2.4 大丰港
        2.4.3 生源要素来源分析与污染评价
        2.4.3.1 生源要素来源分析
        2.4.3.2 生源要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2.4.3.3 生源要素污染状况评价
    2.5 小结
3 华东沿海典型港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海域及样品采集
        3.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3.2.2.1 样品处理
        3.2.2.2 孢囊鉴定
        3.2.2.3 数据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甲藻孢囊群落结构
        3.3.1.1 东山湾
        3.3.1.2 福宁湾
        3.3.1.3 象山港
        3.3.1.4 大丰港
        3.3.2 各站位甲藻孢囊的分布状况
        3.3.3 甲藻孢囊的地理分布
        3.3.3.1 东山湾
        3.3.3.2 福宁湾
        3.3.3.3 象山港
        3.3.3.4 大丰港
        3.3.4 甲藻孢囊与生源要素之间的关系
    3.4 讨论
        3.4.1 甲藻孢囊多样性与丰富程度
        3.4.2 甲藻孢囊群落结构与海域初级生产力及富营养化
        3.4.3 有毒有害甲藻孢囊的分布与赤潮发生潜势
    3.5 小结
4 华东沿海典型港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真核藻类分子多样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海域及样品采集
        4.2.2 沉积物总DNA的提取
        4.2.3 扩增和DNA测序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真核生物群落结构组成
        4.3.1.1 东山湾
        4.3.1.2 福宁湾
        4.3.1.3 象山港
        4.3.1.4 大丰港
        4.3.2 真核藻类群落结构组成
        4.3.2.1 东山湾
        4.3.2.2 福宁湾
        4.3.2.3 象山港
        4.3.2.4 大丰港
        4.3.3 真核生物与真核藻类的地理分布
        4.3.4 优势真核藻类纲DNA序列的地理分布
        4.3.4.1 甲藻纲
        4.3.4.2 硅藻纲
        4.3.4.3 金藻纲
        4.3.5 有毒有害赤潮藻类的地理分布
        4.3.5.1 环沟藻属(Gyrodinium spp.)的地理分布
        4.3.5.2 膝沟藻属(Gonyaulax spp.)的地理分布
        4.3.5.3 亚历山大藻属(Alexandrium spp.)的地理分布
        4.3.5.4 裸甲藻属(Gymnodinium spp.)的地理分布
        4.3.5.5 原多甲藻属(Protoperidinium spp.)的地理分布
        4.3.5.6 角毛藻属(Chaetoceros spp.)的地理分布
        4.3.5.7 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spp.)的地理分布
    4.4 讨论
        4.4.1 华东沿海典型港湾真核藻类多样性
        4.4.2 华东沿海典型港湾真核藻类群落结构
        4.4.3 有毒有害藻类分布与赤潮发生趋势
        4.4.4 宏基因组测序在浮游植物及真核藻类中的运用
    4.5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6)烟台扇贝养殖区水质变化及其对扇贝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扇贝养殖
    1.2 主要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1.2.1 温度
        1.2.2 pH值
        1.2.3 盐度
        1.2.4 溶氧(DO)
        1.2.5 营养盐
    1.3 主要环境因子对扇贝养殖的影响
        1.3.1 温度
        1.3.2 pH值
        1.3.3 盐度
        1.3.4 溶氧
        1.3.5 化学需氧量
        1.3.6 氮
        1.3.7 磷
    1.4 浮游植物及其对扇贝养殖的影响
        1.4.1 浮游植物密度及其对扇贝的影响
        1.4.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对扇贝的影响
        1.4.3 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
    1.5 弧菌和异养菌对扇贝养殖的影响
    1.6 烟台扇贝养殖海域概况
        1.6.1 莱州湾
        1.6.2 四十里湾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采样时间与地点
    2.2 仪器与试剂
    2.3 方法
        2.3.1 样品采集
        2.3.2 样品检测
        2.3.3 评价方法
        2.3.3.1 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
        2.3.3.2 海水营养状态评价
        2.3.3.3 海水质量评价
        2.3.3.4 环境因子之间以及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影响的分析
    2.4 扇贝养殖密度与养殖收益的调查
3 结果
    3.1 水质变化
        3.1.1 水温
        3.1.2 pH和盐度
        3.1.3 溶氧与化学需氧量
        3.1.4 无机磷和总磷
        3.1.5 无机氮
        3.1.6 N/P
        3.1.7 弧菌与异养菌
    3.2 浮游植物
        3.2.1 浮游植物组成
        3.2.2 浮游植物密度
        3.2.3 浮游植物优势种
        3.2.4 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
        3.2.5 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3 环境质量评价
        3.3.1 海水营养状态评价
        3.3.2 海水质量评价
    3.4 扇贝养殖密度与养殖收益
        3.4.1 扇贝养殖密度
        3.4.2 扇贝养殖收益
        3.4.3 浮游植物密度与扇贝养殖收益的关系
4 讨论
    4.1 烟台扇贝养殖区环境因子变化
        4.1.1 温度
        4.1.2 pH和盐度
        4.1.3 溶氧和化学需氧量
        4.1.4 氮磷营养盐
        4.1.5 N/P
        4.1.6 弧菌和异养菌
    4.2 烟台扇贝养殖区浮游植物变化
        4.2.1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4.2.2 浮游植物密度
        4.2.3 浮游植物优势种
        4.2.4 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
    4.3 烟台扇贝养殖区环境质量评价
        4.3.1 海水营养状态评价
        4.3.2 海水质量评价
    4.4 扇贝养殖收益与浮游植物和养殖密度的关系
        4.4.1 扇贝养殖收益与浮游植物密度的关系
        4.4.2 扇贝养殖收益与养殖密度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盐城北部近岸海域浮游植物时空变化及环境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区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江苏省海洋生态环境概况
        1.3.2 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因子
        1.3.3 浮游植物数据分析方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样品采集和分析
    2.1 点位布设
    2.2 样品采集与保存
        2.2.1 采样时间和层位
        2.2.2 水质样品采样和保存方法
        2.2.3 浮游植物采样方法
    2.3 样品分析
3 水质及浮游植物时空变化分析
    3.1 水质时空变化分析
    3.2 浮游植物时空变化分析
        3.2.1 浮游植物多样性的时空变化
        3.2.2 浮游植物种类季节变化
        3.2.3 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时空变化
        3.2.4 浮游植物优势种季节变化
4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分析
    4.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
    4.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差异物种
5 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
    5.1 浮游植物总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5.2 浮游植物优势种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3 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对环境管理的启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中国典型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碳库分布特征及控制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或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1.1.1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
        1.1.2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1.2 红树林湿地有机碳库
    1.3 红树林湿地碳的稳定同位素溯源和影响因素研究
        1.3.1 红树林湿地碳稳定同位素分析和溯源方法
        1.3.2 同位素分馏对红树林湿地碳同位素分析的影响
    1.4 红树林湿地有机碳的主要来源及影响碳储量的因素
    1.5 红树林湿地藻类多样性
        1.5.1 红树林湿地浮游植物多样性
        1.5.2 红树林湿地底栖硅藻多样性
    1.6 藻类多样性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
    1.7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典型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碳库分布特征及控制机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地点简介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3 统计分析和作图
    2.3 结果
        2.3.1 四个典型红树林区土壤理化参数
        2.3.2 土壤有机碳含量
        2.3.3 土壤有机碳密度
    2.4 讨论
        2.4.1 中国不同红树林区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
        2.4.2 不同红树林群落土壤有机碳特征
        2.4.3 土壤理化因子对碳含量的影响
        2.4.4 人类活动对红树林土壤碳库年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2.5 小结
第3章 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碳同位素特征与碳源解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地点简介
        3.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2.3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四个红树林区土壤碳的稳定同位素比值
        3.3.2 四个红树林区不同类型植物在土壤不同深度中的碳贡献值
        3.3.3 四个红树林区之间土壤碳来源的比较
    3.4 讨论
        3.4.1 土壤δ13C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3.4.2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δ13C值的关系
        3.4.3 不同碳来源对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的贡献
        3.4.4 影响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有机碳固定的其他因素
    3.5 小结
第4章 红树林湿地藻类多样性及其对沉积物碳库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地点简介
        4.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3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红树林区藻类种类组成及其变化
        4.3.2 红树林区藻类优势种及其变化
        4.3.3 红树林区藻类细胞丰度及其变化
        4.3.4 红树林区藻类种类多样性及其变化
        4.3.5 福田红树林区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3.6 叶绿素a含量
        4.3.7 底栖微藻碳含量
        4.3.8 土壤理化参数
    4.4 讨论
        4.4.1 红树林区藻类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的比较
        4.4.2 红树林区藻类多样性的比较
        4.4.3 红树林区藻类丰度与叶绿素a、碳含量和水体富营养化
        4.4.4 红树林区藻类与土壤理化参数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象山港海带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海带产业现状
        1.1.1 世界海带养殖现状
        1.1.2 中国海带养殖现状
        1.1.3 中国海带育种技术现状
    1.2 环境因子对海带的影响
    1.3 大型海藻的生态调控作用
    1.4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现状
        1.4.1 陆地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
        1.4.2 海藻生态化学计量学
    1.5 象山港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海带生长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区域
        2.2.2 研究方法
        2.2.3 生长参数计算公式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象山港海域环境特征
        2.3.2 象山港海带生长特征
    2.4 讨论
        2.4.1 海带生长特性
        2.4.2 海带生物学参数关系
        2.4.3 海带生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5 小结
第三章 养殖海带对海区营养盐动态变化特征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方法
        3.2.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象山港海域表层营养盐时间动态变化
        3.3.2 象山港海域营养盐表底层变化
        3.3.3 象山港海域营养盐结构变化特征
        3.3.4 象山港海域总氮总磷动态变化特征
    3.4 讨论
        3.4.1 海带养殖对营养盐动态变化的影响
        3.4.2 海带养殖对营养盐结构变化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象山港海带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方法
        4.2.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海带C、N、P月份动态特征
        4.3.2 海带C/N、N/P、C/P月份动态特征
        4.3.3 海带C、N、P与其化学计量学相互关系
    4.4 讨论
        4.4.1 海带C、N、P及生态化学计量与其他海藻的比较
        4.4.2 海带C、N、P及生态化学计量时间变异性
        4.4.3 环境因素对海带C、N、P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论文不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2009年至2016年华南近海赤潮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来源
2 南海近岸赤潮的分布特征
    2.1 赤潮爆发的时间特征
    2.2 赤潮爆发的地理位置分布
    2.3 影响范围较大的赤潮
    2.4 赤潮的分布的季节特征
    2.5 赤潮种类的分布特点
        2.5.1 中肋骨条藻赤潮
        2.5.2 夜光赤潮
3 讨论
    3.1 水温
    3.2 种类组成
    3.3 种类分布的区域特点

四、湛江港海水中氮、磷含量及其营养盐分布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湛江湾秋季海表叶绿素a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J]. 周敏,赵辉.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1
  • [2]牡蛎养殖区生态环境调查及影响单体三倍体牡蛎生长的因素[D]. 卢钰博. 烟台大学, 2021(09)
  • [3]2017-2020年秋季湛江湾海表叶绿素a和营养盐时空分布及潜在富营养化研究[D]. 周敏. 广东海洋大学, 2021
  • [4]大陈岛大型围栏养殖区海洋环境质量评价及IMTA模式构建初步研究[D]. 陈志和. 南昌大学, 2020(03)
  • [5]华东沿海典型港湾沉积物生源要素、浮游植物休眠体分布及分子多样性研究[D]. 王文婷. 暨南大学, 2020(03)
  • [6]烟台扇贝养殖区水质变化及其对扇贝生长的影响[D]. 于潇. 烟台大学, 2020(01)
  • [7]盐城北部近岸海域浮游植物时空变化及环境响应研究[D]. 王一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8]中国典型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碳库分布特征及控制因子研究[D]. 高宇. 清华大学, 2019
  • [9]象山港海带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初步研究[D]. 杨路.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10]2009年至2016年华南近海赤潮分布特征[J]. 易斌,陈凯彪,周俊杰,吕意华. 海洋湖沼通报, 2018(02)

标签:;  ;  ;  ;  ;  

湛江港海水氮、磷含量及养分分布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