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教的是“逻辑”了吗?_逻辑结构论文

你的教学“逻辑”了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如何建立一节课的逻辑性是当前教师要解决的最大问题。之所以这么说,缘于我在参与课堂观察与诊断、与同行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中,看到的一些普遍性现象:教学设计重形式、轻内容,教师没有真正弄清楚这节课要教些什么、学生应该有哪些方面的发展就急于进入课堂;违背“以学定教”的原则,唯教材是论,没有对教材进行重构或二次开发;上课时缺乏清晰的执教思路,不知道如何准确传递和表达教学内容,教得糊里糊涂,学生听得糊里糊涂;学生看似完成了一个个任务,实则并没有真正建构知识,并没有获得持续性的学习支架;课堂在低位运作,缺少思想性,缺少课堂魅力;等等。

这些表象性问题全都指向一个本质性原因:课堂教学缺乏逻辑性。那到底什么是课堂教学的逻辑性?该如何构建?本文为您详细解读。

一、构建课堂教学逻辑性的内涵

逻辑,是指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逻辑是一种顺序,也是一种规律。同时,逻辑需要归类,在归类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迁移到本文的“课堂教学逻辑性”,主要是指课堂上教师要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规律,对于内隐的规律要挖掘,对于没有内在联系的“结构不良的知识”,要通过精心设计,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使用合适的载体驱动课堂有序进行,使学生在思维逐步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建立知识结构,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将其纳入认知系统,最终能在清晰稳定的知识结构支撑下独立解决问题。

二、构建课堂教学逻辑性的方法

(一)科学设计,建立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

教学的逻辑起点,有别于教学导入或教学起点,它是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立场出发确立的一种教学设计思考起点。它最大化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科学确立与实施。它建立的依据是: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学了以后有什么用?怎样学更能促进学生理解和发展?逻辑起点确立得好,犹如一个“接引之台阶,深化之门径”的助推器,驱动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采取更积极的学习行为,从而推动课堂顺利进行。

教学片段分析1:《Excel排序》一课,通常的教法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完成一个个设定的排序任务。但如果在教学设计前先思考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学了以后有什么用、怎么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我们就会发现,实际生活中往往没有格式化的任务,而是要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行采取一种数据处理模式。所以,我调整了任务呈现的方法:向学生展示一张有几百条记录的“高考成绩表”,让他们讨论“如果让你对这张成绩表排序,你会怎么排”。

显然,课堂要完成的任务是由学生根据对实际应用的理解提出的。这些“接地气”的任务因为遵循了确立逻辑起点的“以学定教”、“以提升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来确定教学”的原则,为后面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夯实了基础。

现在,我们把上课镜头转到《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排序算法教学,逻辑起点又该如何确立呢?常规思路是围绕“排序算法”本身展开,这里我提供一种思路:上课伊始,打开Excel软件,执行排序功能后对学生说:“当我们享受Excel软件排序功能带来的便利时,我们是否思考过一个问题——这个排序功能是怎样实现的呢?这些菜单和按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技术原理?今天这节课会给你一个答案,同时,同学们也将从user(用户)进化到programmer(程序设计员),如何实现身份跨越?跟我走吧!”

一两分钟的课堂铺垫,确立了教学的逻辑起点,使学生顿悟了这节课的学习价值,激发了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动机得以维持。

教学片段分析2:图像基础知识是高中阶段比较有难度的学习内容。如何让学生突破思维难点,更好地吸纳、消化知识,第一课时的教学,笔者用这样的方法建立课堂教学逻辑起点:上课伊始,依次展现三张经过巧妙设计的关联图片,每一张图片都在前一张图片的基础上增加了内容,接着问学生:“这三张图片的文件大小(存储容量)有变化吗?如果有,会怎样变化?”大部分学生会认为变大了。但当学生看到三张图片文件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时,问题自然跳将出来:“图片文件大小为什么会相同呢?”课堂就在这样的认知冲突中徐徐展开。

问题是在认知冲突的土壤中长出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也是推动知识建构的逻辑力量。这节课以问题的触发为逻辑起点,学生的思维被问题激活、牵引,推动课堂向纵深推进。

(二)厘清关系,建构课堂推进的逻辑路径

课堂怎么走?不是跟着感觉走,而是要有科学的路径。我曾提出一节好课的标准是:学生听得懂、学生有兴趣、学生有发展。学生听得懂是前提,而造成学生听不懂的最大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清,不知道如何准确传递和表达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厘清关系、理清思路,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规律,对没有内在联系的“结构不良的知识”,通过巧妙设计建立联系。

1.串行逻辑结构路径建构法

核心思想:在挖掘知识点之间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有关联性和递进性的序列问题或任务,把知识点串接起来,学生在对一个个自然产生的问题的解决和探究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地主动理解、有效建构知识。

举例分析:仍以《图像基础知识》第一课时为例,教材中对图像知识的介绍很松散,学生理解难度较大。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和二次开发。我以问题为串接结点,步步为营,多米诺骨牌式地依次提出四个问题。课堂就在这四个问题的产生、化解、融合中进行。学生亲历了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逐渐理解了位图、像素、分辨率、位深度(图像颜色)、图像格式等知识点,也建立了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联,问题渐次消融,一种相对完整且稳定的知识结构由学生主动建构。我为这节课取了一个标题——图像背后那些事儿。课堂最后,这个标题衍生出一个副标题——图像背后的科学。

2.并行逻辑结构路径建构法

核心思想:以开放性任务为明线,把课堂的知识点内隐在任务中,每个学生按照各自对任务的理解,齐头并进,殊途同归,完成任务;同时,在完成任务的个体体验中,在与其他学生的对比交流中,在一个“学生教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提升学生”的互动学习共同体中建立并优化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跨越式发展。

这种建构法适合结构不良的知识或创作、创新阶段的学习。信息技术工具的很多技术要素间往往没有严密的科学逻辑关系和知识递进序列,它更多地体现为使用者本身对技术的理解。初级阶段,对一些技术方法的学习可以采取“齐步走”的方式,但学生不仅要学会技术,更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技术来展示要表达的内容。如果整齐划一地完成规定技术动作,势必影响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也缺少相互交流的基础,丧失互补优势。所以,教师一定要把学生从低位的技术能力引向高位的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以这种方式开展教学,切忌形式大于内容,要赋予任务更多的弹性和引领性,在任务评价阶段也不能走过场,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的建设和学习行为的把握。

举例分析:《读懂Photoshop——PS基本操作复习》,我安排了两个课时,设计了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为核心价值观的“人物风采”精品图片创作活动。课堂上我先演示一张人物创意图片的创作过程。演示过程中,把Photoshop的基本操作内隐到创作过程中,从而唤醒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存储。随后,我展示几十张精美范例,告诉学生这些作品都是通过Photoshop的基本操作功能完成的,激发学生的创作信心和欲望。接下来,通过“上网查找人物源素材→设计创作作品→撰写作品说明和创意亮点→展示交流→评选优秀图片进入班级图库”的教学流程,使全体学生朝着一个方向齐头并进,让学生既经历个体的学习过程,又在学习共同体中更好地发展认知,实现知识的良性建构。

教学流程看似普通,但由于对课堂几个关键环节的科学把握和良好引领,两节课下来,学生感觉收获很大,对Photoshop的基本操作有了全新的理解。特别是在展示交流环节,学生在欣赏其他学生的个性化作品中,不知不觉进入互动学习共同体中,不同认知的撞击和交流、影响和互补,促进了自我认知的跨越式发展。当屏幕以“跑马灯”形式展现出一张张入选班级图库的创意图片,最后定格在文字“技术,不悲不喜,平平淡淡,安静地待在菜单里;但它的无穷魅力跳跃在你的思想里”时,我在学生的脸上读到了豁然开朗的欣喜。

3.螺旋逻辑结构路径建构法

核心思想:通过“入境→出境→再入境”教学模式,螺旋式递进、呈现知识序列和维度,使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逐步建立知识结构,促进思维发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入境”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由教师指导完成任务,明确初步的知识。“出境”是指离开刚才特定的情境,提炼并总结出普适的技术思想、操作规律和方法。“再入境”是指学生在这些技术思想、操作规律和方法的支撑下,再在新的情境中独立地完成任务,进一步梳理和稳定知识结构,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以《Excel函数》教学为例,说明“三境”螺旋教学模式构建课堂逻辑知识结构的方法。

入境:在“成绩统计表”这个常用情境中学习用SUM函数和AVERAGE函数计算各类总分和平均分,初步掌握这两个函数的用法。

出境:1.提炼出一般函数的操作方法,即:选中要存放结果的单元格→输入或插入函数→选中或确认要计算的区域→往往要按回车键→自动填充。教材上并没有提供五步操作法,它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问题的解决提炼总结出来的。这个教学步骤是建立课堂教学逻辑性非常重要的一环,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操作思路,为指导后续操作提供认知基础。2.讨论:如果遇到除SUM和AVER-AGE外的其他函数怎么办?如何选择合适的函数来解决问题?结论:通过刚才的操作发现,可以通过“插入函数”对话框里的帮助栏了解具体功能和操作方法,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来进一步学习,同时,要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函数。

再入境:为“校园十佳歌手”计分。评分规则是:有六个评委打分,分别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算出各选手的平均分,按平均分排名。完成平均分计算的学生为“合格计分员”,完成名次的学生为“优秀计分员”。(操作提示:求最大值函数为MAX,排名函数为RANK。)

这个“再入境”任务有一定难度,但这样的设置是有科学依据的。通过前一课时《Excel公式计算》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用运算符进行单元格之间的数据计算。本课的前两个阶段,学生初步掌握了函数基本方法,同时,以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既然提供了MAX函数,相当于给出了最小值函数。由于RANK函数对初学者来说有难度,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任务设置了“合格计分员”、“优秀计分员”两个档次,且网络随时开放,学生可以上网自学RANK函数的使用方法。由于前一课时讲解过绝对引用,学生应该能找到突破口。以某个班级的任务完成情况为例,12分钟内,绝大部分学生过了“合格计分员”这一关,有11个学生进入“优秀计分员”行列。

课堂的交流环节,一位“优秀计分员”代表这样阐述他的操作过程:“因为要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所以不能直接使用AVERAGE函数算出每位选手的平均得分。MAX是最大值函数,那最小值函数肯定是MIN函数了,老师也太小看我们的智商了。输入公式=(SUM(B3∶G3)-MAX(B3∶C3)-MIN(B3∶C3))/4,成功了!在解决排名问题时还是遇到了一点困难,‘使用帮助’里对RANK函数的讲解我不太明白,所以我上网查找,对照着用,终于成功了。这个$符号我还是从网上复制来的。不过成功以后我才顿悟了$的作用,挺玄乎的。”

4.网格逻辑结构路径建构法

核心思想:在有效组织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点之间序列关系的基础上,精心构建一节课的整体逻辑,把它作为一级网格,再把组成一级网格的各逻辑要素分解成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次级逻辑网格,依次类推,逐级分解,以多级网格体系推进学生全方位建立知识结构,并在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支撑下独立解决问题。

举例分析:《VB选择语句》两课时的学习内容难度不大,但如何使学生获得稳定清晰的知识结构、如何最大化地让学生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如何让学生建立新的意义系统并能独立解决问题,需要教师对课堂有科学的设计和把握。

前四个任务从简单到复杂,从联系到区别,帮助学生清晰地逐次建立选择语句语法知识体系,但在具体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强化或借机建立隐藏在任务中的程序设计各级认知结构。比如,在讲解“用行语句完成三角形判断”任务时,我顺势说明了VB事件驱动特征的具体表现,这个知识在前一课时“用VB创建三个简单程序”时提到过,但学生的认知还不够稳定,需要借机强化。接下来,在演示核心代码行语句的输入时,虽然在时间分配上无法让学生体验完整的编程过程,但为了让学生对编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我提出了“编程三步曲”,在具体编写代码时,我再提出编写代码的中观编程结构知识体系。这些贯穿这门课程的重要的知识逻辑,在任务的分析过程中自然引出,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清晰的知识脉络。

这些清晰的知识脉络,在课堂的提升部分体现出了很好的效果。在选择语句基本语法教授完成以后,我布置了两个提升任务:一是对“计算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程序进行补充和改错;二是独立设计解决“出租车计费”问题。要独立完成这两个任务,四个清晰稳定的认知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VB事件驱动特征知识;二是创设界面、设置属性、编写代码这个宏观VB编程认知结构,三是编写代码时定义变量、数据获得(输入)、输出结果这个编写核心代码的中观编程认知结构;四是选择结构各类语句的具体应用。

(三)归纳梳理,呈现课堂整体逻辑结构

课堂进行到最后,切不可追求“戛然而止”的畅快,而应溯源求本、归纳梳理、提挈要点,通过结构化的图例、纲举目张的条目或几个关键词来展现整节课的逻辑结构。鉴于信息技术课实践性和生成性的特点,这里的逻辑结构不一定非要是学科的知识逻辑,也可以是一堂课行进思路的总体展示或是课堂体验升华总结。以下是本人执教的六节课的总结展示内容。

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让学生享受课堂,让学生在课堂里得到成长与发展是我们的担当。建构课堂教学逻辑性,无现成的脚本可循,但如果我们把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回归教学原点,回到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弄清楚学生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怎么学更容易理解、怎么学更有效这些最接近教学本质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才能拥有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

标签:;  ;  ;  ;  ;  

你教的是“逻辑”了吗?_逻辑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