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1](2021)在《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与锻炼坚持状况,对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锻炼坚持是指个体持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规律锻炼并长期保持的行为,是个体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魄、健康生活、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必要条件。《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要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不但肩负体育教育职能,更兼具促进锻炼坚持、增强学生体质、建设校园体育、建树正确体育观的育人责任。但至今为止,大学生身体活动不足、锻炼坚持困难,依旧是学校体育的突出问题。体育领域学者对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梳理时发现,相关研究历经探索与奠基、起步与发展、成熟与融合三个阶段,形成了以健康信念模型、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为核心的理论框架,但缺乏对决策过程的关注;且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赋能大学生锻炼行为虚拟化,虚拟体育社交与用户生成内容知识共享等,改变了传统锻炼坚持行为的研究场域,相关适应性研究稀缺。基于此,提出了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与促进策略的研究问题。本研究综合运用用户生成内容分析与挖掘、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机器学习和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从我国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研究历程梳理入手,结合虚拟锻炼社区用户生成内容分析与访谈资料的交互验证,识别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影响因素,理顺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决策过程、建立模型验证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制,并细化锻炼坚持行为分类、制定促进策略,通过系统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受生活方式自评、健康认知自评、运动认知自评、个人投入、社会支持、锻炼氛围、场地器材、锻炼获益感知、锻炼风险感知、锻炼动机、锻炼自我效能、锻炼坚持时间、锻炼坚持质量等13个因素的影响。这13个因素构成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的五大因素即健康自我评价、锻炼条件、锻炼效果感知、锻炼内驱力和锻炼坚持行为。(2)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五大因素之间存在“感知输入-决策-驱动-行为输出”的四层决策逻辑,形成一个链式中介模型,可归纳为具有五因素四层次的“SCeiP”行为模型。该模型是以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和优化锻炼坚持相关因素及决策过程为目标,通过不断完善锻炼坚持行为相关因素作用及协同,促进大学生持续做出锻炼坚持决策的行为模型。(3)锻炼内驱力是锻炼坚持行为的动力来源,是“SCeiP”模型中的核心中介变量,且根据个体所处行为阶段不同,影响不同。模型内部两条促进路径和外部两条反馈路径,均遵循“客观-主观-客观”的作用逻辑,说明锻炼坚持是客观因素通过主观因素发挥能动作用的结果,研究既要关注客观影响因素,更要关注主观作用机制。(4)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单次锻炼的效果感知与经验总结,会影响后续决策。锻炼坚持实质上是一个动态变化、螺旋发展的系统,是个体针对“是否进行锻炼”做出理性决策的过程。在一段时期内,每次决策及行为输出结果均会反馈至输入层,影响新一轮决策。在虚拟锻炼社区调研中发现锻炼者偏好对锻炼效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只有锻炼获益大于锻炼风险时,个体才会产生足够的锻炼内驱力,选择坚持锻炼。(5)虚拟锻炼社区汇集大学生锻炼坚持及衍生的锻炼知识共享与社交行为,锻炼坚持行为理论在虚拟化锻炼场域中具有一定适应性,但仍需不断拓展。大学生信息化锻炼虚拟社区与平台是新时代锻炼坚持行为叙述规则和价值逻辑建立的主战场,需要着力设计与打造。基于“SCeiP”模型形成了高校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线上线下双循环促进的总体思路。根据巴纳姆效应理论,利用信息化平台知识共享塑造科学体育观导向,在尊重学生个体行为差异的前提下,发挥学生体育锻炼坚持价值认同的聚合效应,以促进大学生锻炼坚持。(6)为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预测与导向内容推荐,实现分类促进策略,本研究选用PCA-GS-SVM算法训练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数据分类器,训练效率高且正确率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均高于87%,能够满足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信息化平台分类促进策略的应用要求,有效支撑“SCeiP”模型实践应用。将锻炼坚持行为分为八类,针对不同类别行为特点,制定具体分类促进策略。(7)设计实现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信息化平台,为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锻炼坚持促进提供平台策略及保障策略。从应用需求出发设计平台功能,将“SCeiP”行为模型中涉及的理论概念具象化,融合反馈机制、激励体系、粘性强化等,设计锻炼坚持行为信息化促进方法,为“SCeiP”行为模型的应用落地打造良好基础。并针对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信息化平台的推广应用,从组织保障策略、制度保障策略、监管反馈策略等三个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本研究创新性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研究引入管理学理论拓展锻炼坚持研究理论架构,拓宽现有锻炼行为研究的应用场景;第二,集成大数据研究方法,拓展虚拟锻炼社区用户分类和用户生成内容分析研究路径,丰富了锻炼坚持行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第三,自行发展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问卷,为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量化研究提供有效量具及实证基础。
唐子贤[2](2021)在《期待视野下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田径运动一直以来都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田径运动在体教融合、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田径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并没有预期的那样受欢迎,但利用田径运动作为健身的一种手段逐渐被大学生们所接受。因此本研究针对高校学生在参与田径健身活动过程中出现参与度不高、对田径健身价值认识不全面、田径健身的整体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分析影响学生进行田径健身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力的提高,有效解决大学生体质健康低水平的问题。研究方法:以扬州大学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较全面地了解扬州大学学生田径健身的现状,以期待视野为理论依据,运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初步探讨扬州大学学生参与田径健身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就如何促进大学生田径健身活动进一步的开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丰富高校田径健身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研究结论:1、在学生田径健身的认识上,只有少部分学生了解田径健身,对田径健身喜爱程度不高,对田径健身价值上有一定认知但是不全面;学生田径健身在锻炼时长和强度上有待提高;学生选择田径健身的方法较为单一,学校是其进行健身的主要场所;在学生田径健身的锻炼效果上,会参加田径健身与普通组相比,男生在1000米(P=0.04)、50米(P=0.011)和引体向上(P<0.001)有显着性差异,女生在800米(P=0.01)、50米(P<0.001)、一分钟仰卧起坐上(P=0.0 1)有显着性差异,其他项目上无显着差异(P>0.05)。2、在学生期待情况上,学生对学校田径健身运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在田径健身时有专业指导的期待值都达到了 80%及以上。3、影响学生进行田径健身的主要因素是教师是否在课上教授相关田径健身知识(P=0.002),其次分别是对田径健身的了解程度(P<0.001),受身边其他人影响(P<0.001),学校是否开展了田径健身课程(P=0.004),在田径健身时是否有专业指导(P=0.01)以及自我对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需求(P=0.017)。4、据此提出了思考:1)逐步推进普通高校田径健身课程建设,满足学生获取正确锻炼方法的期待;2)提升田径健身有助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关注学生自主锻炼的需求;3)加强课外田径健身指导,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符合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期待;4)重视普通学生田径健身,寻找与高校田径竞赛的契合点,实现学生对校园田径健身活动的期待;5)创建田径健身社团、完善基础设施,解决学生对校园田径健身氛围的期待;6)正确认识大学生田径健身与全民健身的关系,使其具有可持续性。
韩广洲[3](2021)在《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 ——以江阴高级中学为例》文中认为21世纪,人际交往能力被列为人才应具备五项核心能力之一。我国教育领域也认同此观点,所以培养学生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一直是我国教育目标之一。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等原因,现如今许多高中学生出现一定的社交障碍,因此,如何提高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体育社团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在完善体育教学内容、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同时它打破了班级和年级的界限,使不同的学生参与进来,有利于结识新朋友,对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积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数理统计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探讨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各个维度的影响,为高中体育社团的开展及提高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一些合理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江阴高级中学体育社团开展情况良好,每月至少开展2次社团活动,每次活动时间在30-61分钟之间,开展的项目以传统运动项目为主,社团经费来源为学校拨款。2、江阴高级中学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有75%的成员善于交际。3、参加体育类社团成员与不参加体育类社团成员人际交往能力在交际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4<0.05),其它维度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不同年级的体育社团成员人际交往能力在各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性别方面,只在异性交往维度上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5<0.01),其它维度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每次体育社团开展的时间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各个维度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体育社团开展频率方面,与交谈维度(p=0.018)、交际维度(p=0.012)、待人待物维度(p=0.040)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分上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8<0.01)。6、体育社团人数在总分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27<0.05);活动形式在异性交往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2<0.05);运动负荷在异性交往维度上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5<0.01)。7、通过体育社团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途径:1)引导学生参加体育社团,促进身心健康发展;2)开展丰富多样体育社团,扩大学生交流平台;3)增加体育社团资源配置,合理控制师生配比;4)丰富体育社团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相互交流;5)合理增加活动时间频率,科学控制运动负荷;6)加强社团管理监督力度,完善体育社团建设。
钱云龙[4](2021)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对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健康水平,让学生清楚意识到健康是人类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实践表明体育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有着非比寻常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对1071名参与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在校学生进行调查,探究不同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体质健康测试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研究结论:(1)田径、轮滑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学生整体体质健康水平有着较高的提升。(2)武术、健美操、健身气功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学生整体体质健康水平有着较低的提升。(3)田径、轮滑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女生立定跳远成绩提升较大。(4)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田径、轮滑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女生仰卧起坐有着较高提升。(5)田径、轮滑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女生耐力跑有着最为明显的提高,参与武术、健美操、健身气功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男生的耐力跑成绩提升较低。(6)田径、轮滑体育教学俱乐部有利于提高女生五十米跑成绩。(7)搏克体育教学俱乐部有利于男生坐位体前屈的提高。轮滑与田径体育教学俱乐部有利于男生肺活量提升。建议:(1)在体能类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内容与计划中提高柔韧性练习的比重。(2)在技能主导类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内容与计划中增加热身慢跑等时长,提高练习密度,缩短组间歇时长,提高学生运动负荷量,结合自身项目的特点增加体能与力量素质练习。
濮志俊[5](2020)在《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促进作用,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教育具有共性,且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从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入手,分析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阐述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并提出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
王锃璞[6](2020)在《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学校体育课程开展与学校适应的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发布的《国际体育运动章程》第一条第2款明确指出:“体育是所有人类的权利,尤其对身心障碍者而言,体育更是促进其健全人格的教育方式。”揭示了适应体育对特殊群体的重要价值。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对部分人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这表明一个具有科学性、合理便利和系统可持续的适应体育课程的开发,对特殊群体的运动参与十分重要。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是高等教育中的弱势群体,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保障高校特殊群体身心健康,需要向其开设特殊群体的体育课程,来保障其能够进入更加健康的学习和生活中。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亿,在2018年的全国在校本专科生数量统计中,河南郑州以99.3万的在校本专科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根据国家政策和数据统计显示,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进行体育课程开展,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高校特殊群体、特殊群体体育课程教师、相关专家等进行调查,获取一手资料;并调查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的现状、主要问题、相关政策和体育课程与其学校适应的相关内容,对河南省内已经面向特殊群体学生开设特殊群体体育课程的8所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体育课内容设置、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期末考试评定方式和课堂时间设置等方面与特殊群体学生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影响,运用数理统计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河南省高校不同性别的高校特殊群体在学校适应得分上差异较小,且都处于合格水平以上;不同的体育课程开展方式在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学校适应各维度存在显着差异,具有相关性;不同的体育课程开展方式在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得分具有差异,分数高低不同。(2)理论课加实践课的课程内容设置更能促进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学习适应能力发展,多人参与的项目对促进这个群体的学校适应能力有更好的作用;调查对象参与课程时间越长,在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得分越高,课程课时设置为120分钟的调查对象在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得分最高;体育课程的课堂组织形式为按兴趣组合的调查对象在学校适应里的情绪适应、满意度、人际关系适应、校园适应和学习适应等5个维度的得分最高,调查对象参与课程期末考试评定方式为日常考勤加考试成绩的在学校适应各维度得分最高。(3)制约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程开展的因素主要有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师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形成体系,体育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等。研究建议如下:(1)建议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特殊群体体育课程的教育理念,促进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改革和规划,制定和实施特殊群体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2)体育课程项目内容设置应更加全面,体育课程应重视多人参与项目的开展;应保障体育课程开展的连续性,延长体育课程的开展时间;体育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注重学生兴趣,多元化发展;课程评定方式应更加全面。(3)重视和改进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教师的培训,加大培训和考核力度,全面提高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教师的教学技能。有关政府部门和大学应加大对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投入,并以各种途径筹集资金发展特殊体育教育,扩大场所和更换装备。
韩雪敏[7](2020)在《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下肢肌力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下肢肌力是人们顺利完成走、跑、跳等动作的重要保障,是影响人体运动能力的基本要素。我国有关青少年体质报告指出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堪忧,其中女生的身体素质下降更加明显,比男生更易发生运动损伤。有研究表明,正确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下肢肌肉力量,增加关节的稳定性,提高人体在运动中的跑跳能力,为人体姿势控制及平衡能力提供保障。大众健美操是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徒手操化练习,以增进健康,塑造形体,陶冶美的情操。有氧踏板操是在徒手健美操的基础上,利用踏板器械做踏上、踏下的练习来增加运动强度,通过克服自身重力,达到增强腿部力量,提高身体控制能力及心肺功能。基于此,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苏州大学非体育专业57名女大学生为实验对象,以大众健美操、有氧踏板操和大众健美操结合有氧踏板操练习为运动干预手段,对比分析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下肢肌力的影响效果,为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多种选择,为进一步丰富高校体育课堂内容,推动有氧踏板操在高校的普及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1)大众健美操组大众健美操组实验后膝关节屈伸肌在6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伸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无显着差异,屈肌总功有显着性差异(P<0.05),伸肌总功呈现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18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伸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伸肌耐力比无显着差异,屈肌耐力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伸肌总功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后踝关节屈伸肌在60°/s测试的结果显示:伸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伸肌总功无显着性差异,屈肌最大峰力矩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18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伸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伸肌总功、屈肌耐力比、伸肌耐力比无显着差异。下肢力量素质测试结果显示:立定跳远和1min深蹲与实验前比较均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2)有氧踏板操组有氧踏板操组实验后膝关节在6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无显着差异,屈肌总功有显着性差异(P<0.05),伸肌最大峰力矩、伸肌总功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膝关节在18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屈肌耐力比、伸肌耐力比无显着差异,伸肌最大峰力矩有显着性差异(P<0.05),伸肌总功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后踝关节屈伸肌在6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无显着差异,伸肌最大峰力矩有显着性差异(P<0.05),伸肌总功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18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屈肌总功、屈肌耐力比无显着差异,伸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伸肌耐力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伸肌总功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下肢力量素质测试结果显示:立定跳远和1min深蹲较实验前均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3)大众健美操结合有氧踏板操组大众健美操结合有氧踏板操组实验后膝关节在6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伸肌总功无显着差异,伸肌最大峰力矩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膝关节在18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伸肌耐力比无显着差异,伸肌最大峰力矩、屈肌耐力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伸肌总功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后踝关节屈伸肌在6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伸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无显着差异,伸肌总功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180°/s测试的结果显示:屈肌最大峰力矩、伸肌最大峰力矩、屈伸肌力矩比、屈肌总功、伸肌总功、屈肌耐力比、伸肌耐力比无显着差异。下肢力量素质测试结果显示:立定跳远和1min深蹲较实验前均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1)长期进行大众健美操、有氧踏板操和大众健美操结合有氧踏板操练习均有助于增强女大学生的下肢肌肉力量,而不同的练习形式对下肢膝、踝关节的屈肌、伸肌刺激效果不同,对下肢力量素质的影响也不同。(2)大众健美操练习更有利于增强女大学生踝关节的屈肌力量,对提高踝关节跖屈背屈的协调性及稳定性具有促进作用。(3)有氧踏板操练习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膝关节的屈伸肌力量和踝关节的伸肌力量,且对伸肌的刺激效果优于屈肌,另对提高女大学生的1min深蹲成绩,发展下肢力量耐力素质具有积极作用。(4)大众健美操结合踏板操练习更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对增强下肢爆发力有积极影响。
邱建华[8](2020)在《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文中提出目的:以上饶师范学院大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比较体育拓展课程、拓展+传统体育课程、传统体育课程等三种干预方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不同影响,弄清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实验结果:(1)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各实验组SCL-90量表测试各因子得分实验后较实验前均有所减少,其中拓展+传统体育课程作用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拓展课程,传统课程不明显。(2)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除对照组男生的BMI(P=0.063>0.05)和腿围(P=0.465>0.05)、对照组女生腿围(P=0.904>0.05)外,其余各组学生在各项身体形态指标上均出现了显着性变化(P=0.000<0.05),其中在BMI、腰围、臀围三个指标上,三组学生(男女生趋势相同)测试结果均下降;在腿围指标上,传统体育教学+体育拓展训练组学生测试结果下降,体育拓展训练学生测试结果提高,传统体育教学组变化较为平缓;因此就改善学生身体形态而言,传统体育课程、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拓展+传统体育课程均比较明显,但拓展+传统体育课程效果最明显。(3)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三组学生在各项身体机能指标上均出现了显着性变化(P=0.000<0.05),其中肺活量、台阶测试指标上,三组学生(男女生趋势相同)测试结果均上升;安静心率、安静血压指标上,三组学生(男女生趋势相同)测试结果均下降;因此传统体育课程、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拓展+传统体育课程均能够明显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但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效果最明显。(4)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三组学生在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上均出现了显着性变化(P=0.000<0.05),其中立定跳远、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指标上,三组学生测试结果均上升;50米跑、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指标上,三组学生测试结果均下降;因此传统体育课程、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拓展+传统体育课程均能够明显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拓展+传统体育课程效果最明显。结论: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干预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体质健康影响效果一般,明显弱于体育拓展课程、拓展+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干预效果;体育拓展课程教学干预对高校学生身体机能改善效果明显;拓展+传统体育课程相结合教学干预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提升显着;传统体育课程与拓展课程融合发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扩大宣传,提高师生对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认识;建立机制,实现体育拓展训练课程与传统体育课程的有机结合;加强研究,达到现代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郭琪[9](2020)在《柔力球运动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她们的健康状况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兴衰。数据显示,近30年来,大学生体质呈连续下滑趋势,女大学生体质下滑趋势更为明显。营养不良、肥胖等两极分化现象较为突出,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下降明显,加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当代女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既要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要加大对在校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关注。作为强度较低的有氧全身运动,柔力球的运动负荷小不易产生疲劳,符合女大学生的运动需求,长期坚持能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同时在练习过程中要求练习者平心静气,摒除杂念,能减少练习者负面情绪的产生,有利于练习者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因此,分析柔力球教学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柔力球教学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选取柔力球成套组合动作为干预内容,在中北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晋中学院3所高校中抽取选修柔力球课程的60名女生为研究样本,进行为期14周的运动干预,对实验前后受试者的身体素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心理健康等指标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柔力球运动有利于改善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部分身体形态指标变化明显,如腰围、臀围明显下降。2、长期参与柔力球运动能显着降低练习者的安静时心率,提升肺活量,对女大学生的心肺功能有积极影响。3、柔力球运动可以提高柔韧性,改善平衡能力,表现在:坐位体前屈成绩在试验后有所提升,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增加4、柔力球运动有利于提升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各因子均分在试验后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抑郁、强迫以及焦虑3大因子呈现出显着变化,而包括偏执、敌对等在内的6大因子得分在试验后也有所下降,但变化不明显。
王晴[10](2020)在《内蒙古本科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SWOT-PEST模型分析》文中提出体育舞蹈作为一种集体育、舞蹈、音乐、美学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粉丝。其不仅在改善人体心肺功能、身体素质方面具有很高的运动学和生理学价值,还在完善人格、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心理学和艺术学价值。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其他省市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体系已趋于成熟,但相比之下内蒙古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发展仍然处于起始阶段。为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优化内蒙古高校的体育教育资源与课程结构,本研究将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地理特征、教育经济环境,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出发,以促进体育舞蹈课程在内蒙古高校的开设。本研究主要运用了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结合SWOT-PEST模型构建出内蒙古自治区17所本科院校(以下简称为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对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该指标体系中优势因素与机遇因素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831和0.806,二者系数均大于0.8,表明该指标具有良好的内在一致性,劣势因素和挑战因素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782和0.740,二者系数均大于0.7,表明该指标也有较高的可信度;该指标体系的KMO值为0.764,Bartlett值为450.365,p值接近0,表明该指标体系可以作为研究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2)目前,体育舞蹈课程在内蒙古本科高校暂未达到全面性的覆盖,虽然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高校数量趋增,开设此课程的院校也达到了9所,但各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普遍存在教学问题。(3)73.91%的教师认为教师的入职再培训和专业化程度对该课程的开设有着巨大影响;除此外,内蒙古高校能否成功开设体育舞蹈课程与国家政策的推动、体育舞蹈行的发展、教育经费和学生可支配资金的增加、体育舞蹈人才市场扩大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等优势因素有直接关系。(4)相关法律法规细化不足、监督管理措施不健全、场馆设施创收低、培训参赛费用过高、发展经费不足、宣传渠道过少、相关资源匮乏、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规范性教学缺失、师资配置缺乏合理性等劣势因素,是限制该课程在内蒙古高校开设的主要因素。(5)教育资源的中西部倾斜、“全民健身”计划的影响、“文化自信”政策的实施、“一带一路”商业链的政治经济效益、体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推广和体育训练方法科学化等因素为内蒙古高校设置此程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6)场地设施不足严重的影响到该课程在内蒙古高校的开设,82.61%的教师和81.72%的学生认为所在院校的体育舞蹈场地设施不足,且已开设和未开设院校的体育舞蹈场地设施存在着显着性差异(p?0.01)。除此外,内蒙古高校开设此课程的困境还与场馆运营与管理不畅、相关配套政策滞后、其他运动项目竞争、体育舞蹈人口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和技术学习难度较大等威胁因素有关。因此,要想优化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就必须从体育舞蹈自身优势、劣势、挑战和挑战等微观因素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宏观因素两层面出发。本研究为促进内蒙古高校开设此程提出以下建议:(1)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遇,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以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为导向,以解决体育舞蹈人才、技术和其他资源需求窘境为突破口,以发展体育舞蹈运动为目标,制定“SO+PEST”成长型发展策略,为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创造有利经济条件。(2)强化自身优势,避免外部挑战,充分利用现有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与技术等资源,制定“ST+PEST”多元化发展策略,在体育舞蹈中融入独特的内蒙民族文化,创造“内蒙特色式”体育舞蹈,为体育舞蹈文化注入新活力。(3)克服劣势阻碍,化解挑战因素,从根源问题入手,制定“WT+PEST”防御型发展策略,可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群体和统一教学教材大纲等措施,来克服自身隐藏问题和降低外部潜在要素对它的威胁。(4)利用发展机遇,弥补潜在短板,制定“WO+PEST”扭转型发展策略。即正视内蒙古高校存在的实际问题,利用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协助解决学校领导不重视、专业教师队伍不健全等问题;另一方面,应增加资金投入、深化课程改革,以促进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5)从具体措施的制定来看应从四个层面出发:即政府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首先,应该加强政府的导向和保障功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监督管理及保障体系;其次,高校应该寻求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教育发展平衡点,协调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制度,避免教育“木桶效应”的出现;再次,应该引导教师不断参加学科教研与各种职后培训,以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素养;最后,要转变学生原有的传统体育观念,帮助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引导学生多参加体育舞蹈运动。
二、论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性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相关概念的研究 |
2.1.2 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
2.1.3 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相关理论 |
2.1.4 文献述评 |
2.2 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相关管理理论基础 |
2.2.1 社会交换理论 |
2.2.2 健康自我管理与行为决策 |
2.2.3 综合集成思想与TEI@I方法论 |
2.3 大数据分析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
2.3.1 大数据支持体育行为记录与干预 |
2.3.2 用户生成内容的自然语言处理与主题发现 |
2.3.3 行为特征的聚类 |
2.3.4 基于有监督机器学习的行为特征分类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因素与结构 |
3.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因素研究设计 |
3.1.1 因素筛选方法 |
3.1.2 研究过程 |
3.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
3.1.4 资料初步分析结果 |
3.2 因素界定 |
3.2.1 基于文献的相关关键词界定 |
3.2.2 基于UGC内容的因素提取 |
3.3 模型因素一致性检验 |
3.3.1 回访专家过程及数据选择 |
3.3.2 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
3.4 因素结构分析 |
3.4.1 锻炼坚持行为五因素 |
3.4.2 锻炼效果感知双向作用拆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假设与验证 |
4.1 锻炼坚持行为分析框架 |
4.2 研究假设 |
4.2.1 健康行为自评、锻炼效果感知和锻炼内驱力 |
4.2.2 锻炼条件、锻炼效果感知和锻炼内驱力 |
4.2.3 锻炼效果感知、锻炼内驱力和锻炼行为 |
4.2.4 锻炼行为模型中的链式中介 |
4.2.5 锻炼行为模型中的调节变量 |
4.3 问卷设计原则与题目类型 |
4.3.1 问卷题目类型 |
4.3.2 问卷设计原则 |
4.3.3 问卷题目设计 |
4.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验证 |
4.4.1 预调研 |
4.4.2 正式调研 |
4.4.3 结果分析 |
4.5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SCeiP”模型 |
4.5.1 “SCeiP”模型逻辑与特征 |
4.5.2 “SCeiP”模型内部促进双路径 |
4.5.3 “SCeiP”模型外部反馈双路径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策略 |
5.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思路、指导原则与目标 |
5.1.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总体思路 |
5.1.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指导原则 |
5.1.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目标 |
5.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与结果 |
5.2.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需求分析及过程 |
5.2.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结果 |
5.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特点 |
5.3.1 锻炼行为数据分类偏差分析 |
5.3.2 不同类别特点形成原因分析 |
5.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因材施教”策略 |
5.4.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方式 |
5.4.2 不同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类别促进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及保障策略 |
6.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设计与实现 |
6.1.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的设计 |
6.1.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的实现 |
6.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保障策略 |
6.2.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组织保障策略 |
6.2.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制度保障策略 |
6.2.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监督反馈策略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管理因素构成专家意见调查表 |
附录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权重专家调查表 |
附录3 预调研问卷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汇总 |
附录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5 移动应用爬虫程序展示(部分) |
附录6 用户生成内容话题识别程序展示(部分) |
附录7 Mplus程序部分展示(部分) |
附录8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与应用关键代码(部分) |
图目录 |
表目录 |
攻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期待视野下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
1.1.1 田径健身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 |
1.1.2 田径健身可以有效阻止大学生体质下滑现象 |
1.1.3 田径健身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优良品质培养 |
1.1.4 期待视野对田径健身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
1.1.5 扬州大学学生进行田径健身锻炼的现实需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期待视野理论在体育发展中的研究 |
2.1.1 期待视野的概念 |
2.1.2 期待视野与田径健身融合机制 |
2.1.3 期待视野在体育领域中的运用 |
2.2 田径健身理论研究 |
2.2.1 田径运动的属性 |
2.2.2 田径健身的概念 |
2.2.3 田径健身的特点 |
2.2.4 田径健身的分类 |
2.2.5 田径健身的价值 |
2.2.6 田径健身锻炼的方法 |
2.3 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对策及影响因素研究 |
2.4 田径课程教学与田径健身的相关研究 |
2.5 国外相关研究 |
2.5.1 美国田径健身状况 |
2.5.2 日本田径健身情况 |
2.5.3 英国田径健身状况 |
2.5.4 其他国家田径健身状况 |
2.6 文献述评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地考察法 |
3.2.4 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3.2.7 对比分析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扬州大学学生田径健身现状调查分析 |
4.1.1 对田径健身价值认知情况 |
4.1.2 学生参与田径健身的情况 |
4.1.3 田径健身的效果现状 |
4.2 扬州大学学生田径健身期待情况调查分析 |
4.3 扬州大学学生参与田径健身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方法的选择 |
4.3.2 变量的选取 |
4.3.3 实证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0 期待视野下对大学生开展田径健身活动的思考 |
5.1 逐步推进普通高校田径健身课程建设,满足学生获取正确锻炼方法的期待 |
5.2 提升田径健身有助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关注学生自主锻炼的需求 |
5.3 加强课外田径健身指导,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符合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期待 |
5.4 重视普通学生田径健身,寻找与高校田径竞赛的契合点,实现学生对田径健身活动的期待 |
5.5 创建田径健身社团、完善基础设施,解决学生对田径健身氛围的期待 |
5.6 正确认识大学生田径健身与全民健身的关系,使其具有可持续性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 ——以江阴高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际交往能力是当今社会必备能力之一 |
1.1.2 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令人堪忧 |
1.1.3 体育社团符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
1.1.4 江阴高级中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体育社团 |
2.1.2 人际交往能力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关于体育社团相关研究 |
2.2.1.1 体育社团功能和价值研究 |
2.2.1.2 体育社团发展现状研究 |
2.2.1.3 体育社团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
2.2.1.4 体育社团发展对策研究 |
2.2.2 人际交往能力相关研究 |
2.2.2.1 人际交往能力水平的评价 |
2.2.2.2 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的相关研究 |
2.2.2.3 体育运动对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相关研究 |
2.2.2.4 体育社团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相关研究 |
2.3 国外文献综述 |
2.4 文献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心理测量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个案研究法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江阴高级中学体育社团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4.1.1 体育社团开展项目情况 |
4.1.2 体育社团指导老师基本情况 |
4.1.3 体育社团管理情况 |
4.1.4 体育社团经费来源情况 |
4.1.5 体育社团每次平均活动时长情况 |
4.1.6 体育社团活动频率情况 |
4.1.7 体育社团活动形式情况 |
4.2 江阴高级中学体育社团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情况分析 |
4.3 江阴高级中学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
4.3.1 参加与不参加体育社团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
4.3.2 体育社团对不同年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
4.3.3 体育社团对不同性别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
4.3.4 每次参加体育社团的时间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
4.3.5 每月参加体育社团的频率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
4.3.6 体育社团的人数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
4.3.7 体育社团的活动形式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
4.3.8 体育社团的运动负荷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
4.4 基于体育社团的视角提升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途径 |
4.4.1 引导学生参加体育社团,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
4.4.2 开展丰富多样体育社团,扩大学生交流平台 |
4.4.3 增加体育社团资源配置,合理控制师生配比 |
4.4.4 丰富体育社团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相互交流 |
4.4.5 合理增加活动时间频率,科学控制运动负荷 |
4.4.6 加强社团管理监督力度,完善体育社团建设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郑日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
附录二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体育社团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江阴高级中学参加体育社团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四 访谈提纲 |
附录五 参加体育社团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表》测试原始数据一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对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 |
1.2.1 提高体育俱乐部教学水平 |
1.2.2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重要性 |
1.2.3 大学生体育活动与运动需求研究意义 |
1.3 选题意义 |
1.3.1 推动内蒙古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
1.3.2 通过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其体质健康的提高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教学 |
2.1.2 体育俱乐部教学 |
2.1.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
2.1.4 体能 |
2.1.5 运动项目分类的依据 |
2.2 文献综述 |
2.2.1 有关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
2.2.2 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现状的研究 |
2.2.3 有关大学生BMI与体质健康测试相关性研究 |
2.2.4 有关不同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相关性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对比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的状况分析 |
4.1.1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
4.1.2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分析 |
4.1.3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分析与建议 |
4.1.4 场地器材现状与学生满意程度 |
4.2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参与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状况分析 |
4.2.1 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教学内容与运动负荷 |
4.2.2 参与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动机 |
4.2.3 课外是否参加该项体育教学俱乐部运动项目的原因 |
4.2.4 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对于学生需求情况与分析 |
4.2.5 学生对于体育教学俱乐部选课的看法情况 |
4.2.6 学生对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满意程度分析 |
4.3 不同项群体育教学俱乐部程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对比分析 |
4.3.1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肺活量对比分析 |
4.3.2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坐位体前屈对比分析 |
4.3.3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五十米跑对比分析 |
4.3.4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耐久跑对比分析 |
4.3.5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力量素质对比分析 |
4.3.6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立定跳远对比分析 |
4.3.7 不同项群总成绩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体育俱乐部教学对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影响研究 |
(5)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
(二)原因分析 |
二、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 |
(一)纾解心理压力及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分析 |
(二)推动社会能力发展及协调人际关系作用分析 |
(三)促进心理健康调节及意志培养作用分析 |
三、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
(一)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分析 |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
四、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 |
(一)创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
(二)明确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拓展其教育内容 |
(三)应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营造身心健康的发展环境 |
(6)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学校体育课程开展与学校适应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高度重视特殊群体教育问题 |
1.1.2 高校特殊群体备受关注 |
1.1.3 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程发展的必要性 |
1.1.4 良好的学校适应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不可或缺的个人素质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普通高校 |
1.3.2 高校特殊群体 |
1.3.3 体育课程 |
1.3.4 学校适应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分析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3 研究思路 |
2.4 研究假设 |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的基本情况 |
3.1.1 特殊群体性别分布情况 |
3.1.2 特殊群体参与体育课程累计时间情况 |
3.1.3 特殊群体年级分布情况 |
3.1.4 特殊群体生理情况 |
3.1.5 特殊群体学习态度情况 |
3.1.6 特殊群体对体育课程开展的满意度情况 |
3.2 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程开展的基本情况 |
3.2.1 项目设置情况 |
3.2.2 课程时间设置情况 |
3.2.3 组织形式情况 |
3.2.4 师资配备情况 |
3.2.5 场地器材情况 |
3.3 河南省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对特殊群体学校适应的影响 |
3.3.1 不同性别在学校适应量表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
3.3.2 内容项目设置对特殊群体学校适应的影响分析 |
3.3.3 课程时间设置对特殊群体学校适应的影响分析 |
3.3.4 组织形式对特殊群体学校适应的影响分析 |
3.4 改善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学校适应影响的举措 |
3.4.1 提高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特殊群体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 |
3.4.2 增强特殊群体体育课程的师资力量 |
3.4.3 加快特殊群体体育课程教材的建设,完善场地器材和设备 |
3.4.4 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应更加全面 |
3.4.5 体育课程的开展应重视多人参与的项目 |
3.4.6 延长体育课程开展的时间长度,保证体育课程开展的连续性 |
3.4.7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应注重学生兴趣,向多元化发展 |
3.4.8 体育课程的期末评定方式向统评化发展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1 研究不足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问卷调查 |
附录 B 大学生学校适应调查量表共51题 |
附录 C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下肢肌力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下肢肌力是人体实现身体活动的重要根基 |
1.1.2 大学生身体素质备受关注,女生体质下降显着 |
1.1.3 健美操运动在高校广泛开展,深受女大学生喜爱 |
1.1.4 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练习形式存在差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大众健美操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有氧踏板操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下肢肌力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4 文献综述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验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实验前各实验组基本情况、下肢肌力的比较 |
3.1.1 实验前各实验组基本情况的比较 |
3.1.2 实验前各实验组膝、踝关节肌力的比较 |
3.1.3 实验前各实验组下肢力量素质的比较 |
3.2 大众健美操对女大学生下肢肌力的影响 |
3.2.1 实验前后大众健美操组膝、踝关节肌力的比较 |
3.2.2 实验前后大众健美操组下肢力量素质的比较 |
3.3 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下肢肌力的影响 |
3.3.1 实验前后有氧踏板操组膝、踝关节肌力的比较 |
3.3.2 实验前后有氧踏板操组下肢力量素质的比较 |
3.4 大众健美操结合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下肢肌力的影响 |
3.4.1 实验前后大众健美操结合有氧踏板操组膝、踝关节肌力的比较 |
3.4.2 实验前后大众健美操结合有氧踏板操组下肢力量素质的比较 |
3.5 实验后各实验组基本情况、下肢肌力的比较 |
3.5.1 实验后各实验组基本情况的比较 |
3.5.2 实验后各实验组膝、踝关节肌力的比较 |
3.5.3 实验后各实验组下肢力量素质的比较 |
4 讨论与分析 |
4.1 不同练习形式对女大学生膝、踝关节肌力影响的分析 |
4.1.1 不同练习形式对女大学生膝关节肌力影响的分析 |
4.1.2 不同练习形式对女大学生踝关节肌力影响的分析 |
4.2 不同练习形式对女大学生下肢力量素质影响的分析 |
4.2.1 不同练习形式对女大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影响的分析 |
4.2.2 不同练习形式对女大学生1min深蹲成绩影响的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附录 |
8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 致谢 |
(8)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课程的相关研究 |
2.1.1 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2 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课程的现状 |
2.2 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相关研究 |
2.2.1 体质概念界定 |
2.2.2 健康概念界定 |
2.2.3 体质与健康的相关性 |
2.2.4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 |
2.2.5 大学生体质促进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测量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分析 |
4.1.1 实验前期学生SCL-90量表测试结果 |
4.1.2 实验中期学生SCL-90量表测试结果 |
4.1.3 实验后期学生SCL-90量表测试结果 |
4.2 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分析 |
4.2.1 对学生BMI指数的影响分析 |
4.2.2 对学生身体围度的影响分析(腰围、臀围、腿围) |
4.3 高校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分析 |
4.3.1 肺活量变化情况分析 |
4.3.2 台阶试验变化情况分析 |
4.3.3 安静心率变化情况分析 |
4.3.4 安静血压变化情况分析 |
4.4 高校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 |
4.4.1 对学生立定跳远成绩的影响分析 |
4.4.2 对学生50米跑成绩的影响分析 |
4.4.3 对学生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成绩的影响分析 |
4.4.4 对学生坐位体前屈成绩的影响分析 |
4.4.5 对学生1000米跑成绩和800米跑成绩的影响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A 教学进度表 |
附件B 访谈提纲 |
附件C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附件D 部分测试数据统计结果 |
附件E 实验过程部分照片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柔力球运动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需要 |
1.1.2 女大学生身心特点 |
1.1.3 柔力球运动的价值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柔力球运动研究现状 |
2.1.1 柔力球运动的文化意蕴研究 |
2.1.2 柔力球运动的健身价值研究 |
2.1.3 柔力球运动的健心价值研究 |
2.1.4 柔力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 |
2.1.5 柔力球运动的发展困境研究 |
2.2 国外柔力球运动研究现状 |
2.3 当前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分析 |
2.4 文献综述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3.1 柔力球运动 |
3.3.2 相关概念及其界定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后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对比 |
4.1.1 实验前后女大学生身高体重变化 |
4.1.2 实验前后女大学生身体围度变化 |
4.2 实验前后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对比 |
4.2.1 实验前后女大学生柔韧素质变化 |
4.2.2 实验前后女大学生平衡能力变化 |
4.3 实验前后女大学生身体机能对比 |
4.4 实验前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变化 |
4.4.1 柔力球运动对强迫因子的影响 |
4.4.2 柔力球运动对抑郁因子的影响 |
4.4.3 柔力球运动对焦虑因子的影响 |
4.4.4 柔力球对其他因子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内蒙古本科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SWOT-PEST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是实现国家政策的必要保障 |
1.1.2 内蒙古高校的体育课程结构存在问题 |
1.1.3 体育舞蹈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课程价值 |
1.1.4 SWOT-PEST分析法的独特研究视角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难点 |
1.3.2 研究创新点 |
1.3.2.1 研究观点创新 |
1.3.2.2 研究方法创新 |
1.4 研究不足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2.1 文献资料法 |
1.5.2.2 实地调查法 |
1.5.2.3 问卷调查法 |
1.5.2.3 数理统计法 |
1.5.2.5 专家访谈法 |
1.5.2.6 SWOT-PEST分析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舞蹈 |
2.1.2 高校体育舞蹈课程 |
2.1.3 SWOT-PEST分析法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体育舞蹈的历程研究 |
2.2.1.1 体育舞蹈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
2.2.1.2 体育舞蹈课程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
2.2.2 体育舞蹈价值的研究 |
2.2.2.1 体育舞蹈的运动学价值研究 |
2.2.2.2 体育舞蹈的生理学价值研究 |
2.2.2.3 体育舞蹈的心理学价值研究 |
2.2.2.4 体育舞蹈的艺术学价值研究 |
2.2.3 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研究 |
2.2.3.1 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价值研究 |
2.2.3.2 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趋势研究 |
2.2.3.3 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开展研究 |
2.2.4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研究 |
2.2.4.1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现状研究 |
2.2.4.2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4.3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对策研究 |
2.2.5 SWOT-PEST分析模型应用于体育运动项目的研究 |
2.2.5.1 体育教学中SWOT-PEST分析模型的应用研究 |
2.2.5.2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SWOT-PEST分析模型的应用研究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SWOT-PEST分析的环境界定、模型确立及指标体系构建 |
3.1.1 环境界定 |
3.1.2 模型确立 |
3.1.3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3.2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优势因素分析 |
3.2.1 政治优势 |
3.2.1.1 体育相关政策法规对推广体育舞蹈的支持 |
3.2.1.2 内蒙古高校对实施“体育强国”战略的响应 |
3.2.2 经济优势 |
3.2.2.1 内蒙大学生注重对体质健康投资 |
3.2.2.2 内蒙古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 |
3.2.3 社会优势 |
3.2.3.1 近年来体育舞蹈快速发展 |
3.2.3.2 内蒙体育舞蹈人才市场巨大 |
3.2.3.3 内蒙举办体育舞蹈赛事增多 |
3.2.3.4 内蒙古高校学生需求层次提高 |
3.2.4 技术优势 |
3.2.4.1 教师队伍专业化有助于技术专业化发展 |
3.2.4.2 现代传媒技术有益于体育舞蹈技术的创新发展 |
3.2.4.3 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体育舞蹈技术多元化发展 |
3.3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劣势因素分析 |
3.3.1 政治劣势 |
3.3.1.1 体育相关法律法规细化不足 |
3.3.1.2 监督管理措施、体系不健全 |
3.3.1.3 高校领导对体育舞蹈不重视 |
3.3.1.4 内蒙地区体育舞蹈宣传不足 |
3.3.2 经济劣势 |
3.3.2.1 体育舞蹈相关场馆设施浪费、创收低 |
3.3.2.2 体育舞蹈培训、参赛等相关费用较高 |
3.3.2.3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发展经费占比过少 |
3.3.3 社会劣势 |
3.3.3.1 内蒙地区体育舞蹈资源匮乏 |
3.3.3.2 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 |
3.3.4 技术劣势 |
3.3.4.1 内蒙古高校师资配备缺乏合理性 |
3.3.4.2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缺少规范性 |
3.3.4.3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忽视竞技性 |
3.4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机遇因素分析 |
3.4.1 政治机遇 |
3.4.1.1 “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影响 |
3.4.1.2 我国推行教育资源中西部倾斜的政策 |
3.4.1.3 内蒙对“文化自信”政策号召积极响应 |
3.4.2 经济机遇 |
3.4.2.1 “一带一路”商业链的政治经济效益 |
3.4.2.2 体育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反哺体育舞蹈 |
3.4.2.3 体育产业成为内蒙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
3.4.3 社会机遇 |
3.4.3.1 内蒙群众观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 |
3.4.3.2 内蒙古高校周边体育舞蹈机构增多 |
3.4.4 技术机遇 |
3.4.4.1 5G时代打造体育舞蹈虚拟现实技术使用 |
3.4.4.2 训练方法科学化助力体育舞蹈技术发展 |
3.4.4.3 “东西合璧”使体育蹈展现东方魅力 |
3.5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挑战因素分析 |
3.5.1 政治挑战 |
3.5.1.1 我国对高校开设体育舞蹈的配套政策相对滞后 |
3.5.1.2 内蒙部分高校对开设体育舞蹈扶持政策不完善 |
3.5.1.3 内蒙对其他运动项目政策支持力度的消极影响 |
3.5.2 经济挑战 |
3.5.2.1 内蒙各体育项目资金投入不平衡 |
3.5.2.2 内蒙古高校的教育经费配置不均衡 |
3.5.3 社会挑战 |
3.5.3.1 内蒙其他体育运动项目负影响作用 |
3.5.3.2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场地设施不足 |
3.5.4 技术挑战 |
3.5.4.1 体育舞蹈自身运动技术难度比较大 |
3.5.4.2 内蒙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配备不合理 |
3.5.4.3 内蒙高水平的体育舞蹈赛事较缺乏 |
3.6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策略与思考分析 |
3.6.1 “SO+PEST”成长型发展策略: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遇 |
3.6.2 “ST+PEST”多元化发展策略:强化自身优势、避免外部挑战 |
3.6.3 “WT+PEST”防御型发展策略:克服劣势阻碍、化解挑战因素 |
3.6.4 “WO+PEST”扭转型发展策略:利用发展机遇、弥补潜在短板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论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D]. 王磊. 山东大学, 2021(10)
- [2]期待视野下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D]. 唐子贤. 扬州大学, 2021(09)
- [3]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 ——以江阴高级中学为例[D]. 韩广洲. 扬州大学, 2021(09)
- [4]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对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影响研究[D]. 钱云龙.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J]. 濮志俊. 现代职业教育, 2020(40)
- [6]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学校体育课程开展与学校适应的调查与分析[D]. 王锃璞. 河南大学, 2020(06)
- [7]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下肢肌力影响的比较研究[D]. 韩雪敏. 苏州大学, 2020(03)
- [8]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D]. 邱建华.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9]柔力球运动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 郭琪.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内蒙古本科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SWOT-PEST模型分析[D]. 王晴.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