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第一初级中学 121400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调查表明,目前中学生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占21%,上网冲浪已成为学生中的流行时尚。而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网民带来知识、便利的同时,网上色情、暴力、封建迷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等垃圾信息会毒害、腐蚀人的灵魂。特别是对于身心正处在发展中的中学生网民,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诱惑和侵害,加上好奇心强、喜欢追求刺激等心理,极易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并导致道德沦丧、荒废学业、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甚至走上自杀、犯罪的道路。据统计,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而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网络环境的这一不利现实,给中学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如何加强网络时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证中学生在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的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以其广阔的空间、丰富的信息资源向广大学生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网络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时间,有利于中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可以在虚拟的条件下任意发挥,实现在现实中难以完成的想象与创造,这对于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来说正是发展个人思维想象与创造能力的一种不错的方式。
2.网络有利于增强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信心,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中学生虽说在生理、心理上还不成熟,但也有着个人的想法与观点,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述出来。网络则为中学生提供了像论坛、博客、BBS、社区等空间,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观点、想法、困惑、解决方法等,他们也可以从他人的言论、观点得到启示,扩大自己的视野,学会从不同方面考虑问题。
3.可提供师生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网络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双向、平等的交流平台,学生利用聊天室或QQ、微信等工具聊天,师生之间围绕共同问题进行协作、讨论和对话成为可能,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别化教学和学习成为可能,促进了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
4.有助于消除和减轻心理压力。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处于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网络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交友的天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为载体、以虚拟化的角色为主体的交友方式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中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使他们的心情得以放松,由学习带来的压力得以缓解。
二、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1.角色错位:人际交往萎缩为“人机”交往的偏执关系。在网络环境中,学生的网上行为往往是在“虚拟”的世界中发生的,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面对面、实在真实的交往,而是“人——机”式交往。这种交往关系影响和改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导致他们忽视了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而偏重于“人——机”对话式的网上虚拟交往,产生了人际关系冷漠、人际情感萎缩、人际距离疏远,从而造成新的人际关系障碍。
2.人性异化:人格结构失衡,形成“数字化”的人格障碍。网络虚拟社会是一个崇尚主体性和个性张扬性的社会,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挥,可能给学生带来“人性异化”。面对网络虚拟世界、信息污染、信息过剩、信息欺骗、色情引诱等,学生若不能自制,就会沉迷其中,导致失去对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的参与意识,从而形成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暴力、缺乏责任感和欺诈等心理,进而导致“数字化”人格障碍。
3.自我迷失:自我统一的危机,产生“新人类”的自我冲突。网络是一个交往的平台,也是一个交往的屏障。它为人类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没有约束的空间,同时又掩盖了“网络人”的真实身份,学生产生了三种自我,即“真实的自我”、“现实的自我”、“网络的自我”。这三个“我”相互交织,有时相互冲突。学生在网络中常会产生这样的追问和困惑:我是谁?我还是原来的我吗?网络为性格内向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网上”、“网下”的性格错位,结果可能导致出现多重人格问题的产生。
4.技术崇拜:网络资源的泛滥促成“信息人”的上网成瘾。学生自我约束力的弱化,道德行为自律意识的淡薄,使学生“上网”变成“落网”。网络制作精美的主页、丰富的内容、翔实的文字资料、悦耳的音乐旋律、生动的影视图像,以及友好的界面形象、多样的网络游戏,对学生产生了新颖无尽的刺激和魅力无穷的诱惑,牢牢地俘获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三、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学校可以定期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还可以利用班会课、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等时间,在学生中进行一些诸如人际交往、控制情绪、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学生克服困难、挫折的能力。此外,还应该普及网络知识,提高中学生对网络的科学认识,使他们在认识网络优越性的同时,充分认清沉迷于网络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危害性,自觉树立网络心理健康观念。
论文作者:单铁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6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5
标签:网络论文; 学生论文; 中学生论文; 自我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自己的论文; 环境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6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