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缘起
广西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依靠着特殊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信仰、及生活生产方式,拥有了一系列极具地域特色的民居。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其是部分传统村落,当地的传统民居已不在满足于现代的功能需求,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元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村落的民居与环境开始发生了变化,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共生变得由其重要。本研究以那雷屯为例,通过考察那雷屯的建筑群体的整体布局规划,分析那雷屯民居建筑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与提出适应环境发展的民居改造方案,尝试讨论那雷屯建筑与环境的重生计划。
二、环境中的乡土建筑
本文研究的传统民居改造案例位于广西百色市德保县足荣镇那亮村那雷屯,是典型的壮族杆栏建筑。这是一个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少数民族村落,是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由于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村民陆续移至到山脚下的新民居,古村落的村落肌理与旧民居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借着旅游业的发展,那雷干栏建筑群得到了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关注及旅游爱好者青睐。经笔者调研发现,目前那雷屯旅游业目前仍处于初步发展状态,可以说是停滞状态,古村落没有能够通过旅游业使文化重生,在这个自然环境中失去了其独特的光彩。
笔者于2018年进行了田野调查。村落整体坐背朝西南,依三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民居为泥墙瓦房,夯土、土坯等承重,属于半地居式硬山搁檩建筑,其一部分是石柱与木柱穿插结合架空,一部分与坡坎或与自然地表相接,根据自然环境限制而进行建造。采用石柱为基,是为了防止雨水腐蚀。房屋前后有砌有明渠作为排水与生活用水的使用。房屋多为2~3层,底层架空部分多为圈养牲畜的场所;二层多做生活起居所用,即火塘、堂屋与卧室;三层一般是在二层空间上用木板隔成第三空间,用来储存粮食或住人。房屋的石阶正对明间垂直于檐面,正面直上入户大门,多为三开间,左右对称,是典型壮族干栏式建筑。
三、现状分析
1、规划与管理不足,资金与人才缺乏
那雷屯作为目前广西保存较为完好的壮族干栏民居建筑群,是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依共存的典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也成为了许多旅游爱好者和历史保护者纷沓而至的旅游胜地。感受到了二百年的历史文化却没能将其展示给世人进行很好的临时博物馆可谓是空壳,里面没有任何的展示物品,简单的宣传栏没能很好的起到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
2、“空心村”人去楼空,人、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关系遭到破坏
社会不断进步,许多村民已移居山脚下发展,建设了新的混凝土“方盒子”房子,村落已变成闲置状态,长期无人大理,破败不堪的民居,野草众生,俨然是凋零阴暗的世界。土地资源地极大浪费、传统的古建筑的失修等等,使得传统村落的环境共生关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不利影响。
3、缺乏基础设施,旅游规划混乱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许多偏远落后村落的经济发展,给传统的村落带来了更多的生机。就笔者的调研发现,那雷屯的旅游业仍是不温不火的的状态,不具备旅游景区的一些功能,没有公共卫生间,没有休息区,处于一种无人管理的状态。对该地发展方向规划改造仍然是迫在眉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村民保护意识与制度不完善
在调研的民居中,有的已经摇摇欲坠,有的处于维修改造的停滞的状态中;也存在着有个别村民会用旧宅作为养殖畜牧或种植的场所,强行搭建或强拆的现象是存在的,这对于传统民居的保护是不利的因素。
5、自然灾害是摧毁乡土建筑的直接方式
广西的传统乡土建筑多为木构或砖木混合结构,自然灾害的发生则成为了摧毁乡土建筑的直接方式。同时,木材在潮湿状态下易腐蚀、开裂,容易招虫害。
四、共生视野下的保护与开发
1、保留原有风貌,传承文化精髓
改造设计应保留村落原有建筑群布局,顺应自然,结合自然,力图最大的程度保护那亮屯“原始风貌”,抓住其黑衣壮民居建筑主要的特征,结合实际,进行经济而又合理的改造。择其中旧民居改造成壮文化图书室,壮族茶室以及壮族产业特色工作坊。除了游客的观光旅游还能利用当地传统的手工艺、茶文化进行产业的再复苏。
2、公共空间的改造
在这个旧屯里,游览的空间与路线还是比较单一,几乎没有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规划没有形成一体化。设计改造以传统民俗广场为核心,开拓多条游走路线轴,同时改造将结合旅游规划,合理地增加停车场,入口服务区,公共的卫生间以及一些休息亭等,将传统的壮族文化元素融入到景观改造当中去。游客可以在民俗广场眺望远景,也可以沿着古路品味着村落的风土民情。
3、街巷空间的改造
巷道的改造,维持村落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交通方式的尺度为主,局部适当的拓宽,路面进行材料的提升与更换,可以选择青石板或者鹅卵石为主,通过本土绿植作为细节造景。
4.传统民居改造
对民居建筑好坏程度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保存较好的民居、基本完好的民居和损坏程度较为严重的民居。对将破损的民居进行修补改造,在外观上符合传统的民族特色,村落的整体风貌要协调。另外可以适当的选择部分民居进行民宿改造及博物馆使用。
总结
乡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是传统历史得以发展的载体。在进行乡土建筑的开发与保护的时候,需要我们更进一步与自然环境相契合,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外观改造、景观的规划。同时还需要根据其当地的文化民俗特色进行结合,设计与改造出正在属于这个村落的特质。焕发乡土建筑与环境的活力,还需要注入一些现代化的理念,与传统元素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美丽农村的建设,摒弃千篇一律的乡村改造的模式。为实现传统乡村环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设计人员要有更多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真正地深入到乡土的环境考察当中去,结合乡村的实际需求去为激活乡村,实现乡村复兴而努力。
考文献:
[1] 雷 翔. 广西民居[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熊 伟.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D]. 广州:华南理大学,2012.
[3] 付 虎. 干栏建筑的“低技术”建造研究*———以德保那雷屯村落住宅建筑为例 [A]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1期 2016年1月
论文作者:杨斯,黄文宪指导老师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民居论文; 建筑论文; 村落论文; 传统论文; 壮族论文; 乡土论文; 广西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