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0例,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比较两者诊断结果及相关性。结果: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结果具有76.3%的相关性,幽门螺杆菌与胃粘膜萎缩等联系密切,应联合两种诊断方式,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结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及相关性比较中发现,两种诊断结果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合应用有助于疾病诊断,临床上应该得到推广。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病理诊断;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147-0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的胃粘膜发生萎缩性改变的慢性炎症,是胃癌癌前病变,常伴有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其可分为自身免疫性胃炎和多灶萎缩性胃炎两类,前者为胃体的萎缩性改变,是自身免疫引起胃炎的发展;后者为以胃窦为主的胃内多灶性萎缩,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慢性胃炎的发展。临床监测胃癌癌前病变常用胃镜和病理检查。本研究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及相关性,意义重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0例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所有患者先后采取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其中男性39例,女性41例,患者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32.7±6.78)岁;病程5个月~8年,平均病程(2.7±0.73)年。纳入标准:(1)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上腹饱胀或疼痛、恶心呕吐等。排除标准:(2)患有十二指肠瘤、消化道溃疡等消化道疾病者;(3)患有心、肝、肾功能衰竭者。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同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首先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观察胃镜下病变部位的表现。随后对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观察患者固有腺体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情况[1]。
1.3 观察指标
(1)将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症状分为三类:A类:粘膜主要呈白色,部分病变组织表现为红白相间;B类:黏膜出现结节状或颗粒状改变,表面较粗糙;C类:粘膜皱壁变薄,血管逐渐显露。(2)病理检查:给予10%甲醛病理活检3~6块病变标本,常规石蜡制片,进行Giemsa和HE染色,结果参照2006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诊断标准[2]。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7.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s)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2.结果
胃镜检查诊断患者均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检查确诊萎缩性胃炎患者61例,浅表性胃炎患者19例,所有患者中伴有肠上皮化生41例,伴有异型增生11例。胃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关性为76.3%。具体见表1。
对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显示,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阳性38例,阳性率47.5%;病理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阳性27例,阳性率71.1%;伴随肠上皮化生患者阳性10例,阳性率24.4%;伴随异型增生患者阳性3例,阳性率27.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上皮化生、胃粘膜萎缩、异型增生联系密切[3]。见表2。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癌前病变,症状缺乏特异性。本研究通过对胃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分析,发现两种检测结果有76.3%的相关性。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中,阳性比率较高。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其阳性与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有密切关系,应当引起重视[4]。
综上所述,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结果具有一定相关性,结合诊断有助于提高临床确诊结果准确率,应该在临床上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龚丹,陈涛.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及相关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2):37-38.
[2]李慧峰,何苗,孙宇,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23(69):49-50.
[3]邱晓娣,潘翔珍,梁群英,等.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临床病理诊断对比研究[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35(11):1954-1957.
[4]周雄杰,柳家红.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镜下特征及其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0):1643-1644.
论文作者:廖庆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0
标签:胃镜论文; 病理论文; 患者论文; 相关性论文; 萎缩性胃炎论文; 化生论文; 幽门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