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偏好、外部性和劳工标准移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工论文,风险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法律的运行成本较高,可信度低,法律因而失效,这在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中表现更明显。越来越多微观个体的跨国间商业交易借助惯例、合约等非正式安排来进行,这就涉及到个体交易的微观层面的问题。随着欧美国家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兴起,消费者在谴责采购商购买发展中国家的“血汗工厂”产品的同时,也借助“货币”选票倒逼采购商对采购的产品必须有FLA、SA8000和ETI等劳工标准认证。Lin(2009)、史晋川(2011)、Ferrando(2013)把这类认证看作是交易的双方借助私人合约而形成的微观法律移植。Bartley and Zhang(2014)通过对珠三角等地制造业企业的劳工标准调研时发现,这类标准移植对中国企业的正向作用较为明显,例如企业员工对劳工权利的认识、企业责任的认知等,有时甚至能促进管理实践的改善或正规化,但总体还是较被动接受,不足以改变中国工厂里的劳动条件和关系。 劳工标准认证的初衷是尽可能避免发展中国家企业劳工条件过于“向下竞争”。一般看来,中国目前卖方较为弱势的定价权决定这种劳工标准移植还处于低水平,但事实是在中国有一些产品卖方具有很强的市场势力。这种较强的市场势力很多源于此类产品世界范围内的特定分工或垄断。笔者通过去浙江几个认证企业调研发现类似像维生素市场是寡头垄断,买方竞相购买此类产品,卖方牢牢掌握价格主动权,属于典型卖方主导型市场。史晋川和李贤祥(2015)从理论上论证这种在卖方市场认证企业劳工标准趋于最低要求的原因,及同类企业劳工标准收敛到最低点均衡的条件。而对比国外发达国家劳工标准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从微观视角来看,什么因素可以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劳工标准的差距?SA8000作为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由美国认证机构SAI认定,截止到2015年3月,全球共有72个认证国家,涉及1882707人参与就业,而中国有653家认证企业,①分布在服装、电子、造纸等一些行业。劳工标准认证在成为供应商获得产品“入场券”必要条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劳工条件的改善。国外很多跨国公司在采购发展中国家产品时,都要求有相关的劳工认证,并定期对其评估审核,而最后双方交易的份额和效率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评估审核的结果。浙江调研时发现,即使是卖方主导型企业,认证机构对其劳工标准评测成绩一直都在及格档次,而不是像欧洲一些国家的认证企业标准等级都会保持在较高层次。为什么基于卖方市场的中国企业认证标准如此被动?涉及标准移植的微观个体如何进行合作博弈,最后形成较高的均衡劳工标准,以避免落入“低标准”陷阱,摆脱较为难堪的信号标签,从而扭转对外贸易中的较为劣势地位? 自从世贸组织成立后,关于劳工标准的外生性研究较多,主要围绕劳工标准与一国的贸易投资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的文献。而如果把供应商劳工标准认证看做是微观法律移植,就要从内生性角度研究买卖双方博弈后劳工标准执行度的问题。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劳工认证,从微观视角研究劳工标准移植的机制及演变规律是一个较为新颖的问题。本文将在前面学者已有研究基础上基于卖方市场条件下,对比国外发达国家高劳工标准事实,从理论上分析发展中国家走出“低标准”困境的条件及路径,同时基于劳工标准的外部性分析高劳工标准对发展中国家涉及劳工标准移植的微观个体福利的影响。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整理劳工标准及信号模型相关文献并进行述评;第三部分基于风险偏好不同供应商的视角对比分析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劳工标准差距及原因;第四部分基于劳工标准外部性视角分析其对供应商净收益及其最后均衡劳工标准的影响;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国内外关于劳工标准的研究主要放在劳工标准与贸易投资相关的外生性来分析。一是贸易造成劳工标准“向上竞争”或“向下竞争”的理论争论,如Casella(1996)、Krueger(1996)、Brown、Deardorff and Stern(1996)用赫—俄模型从理论上论证贸易应该造成劳工标准的内生趋同,而不是向下竞争。Martin and Maskus(2001)认为政府的参与会出现劳工标准的“向上竞争”。但Basu(2002)通过理论论证了劳工标准的向下竞争。二是劳工标准与贸易投资相关性的实证分析,Hasnat,Rodriguez and Samy(2003)论证了不同劳工标准衡量指标对美国出口贸易的影响,Neumayer and Soysa(2005)、Edmonds and Pavcnik(2006)讨论贸易与童工关系。Javorcik and Spatareanu(2004)实证研究发现,东欧劳工标准较低的厂商获得较多的投资,Kucera(2002)、Teitlebaum(2010)认为劳工权和FDI没有显著关系。Berik and Rodgers(2004)通过厂商的研究数据发现,在台湾和韩国围绕直接投资引发的竞争与低劳工标准存在正相关。Leahy and Montagna(2002)也认为对工人劳工权利的压榨与外资的流入呈现正相关性。国内学者也有这方面研究,许尧明(2004)、王铂(2010)论证出口与劳工标准有相关性。王晓荣、杜晓郁通过实证分析论证劳工标准与外资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相比而言劳工标准内生性研究的文献较少。Freeman(1994)认为,消费者倾向于高标准环境下生产的产品,所以需要使用标签手段来区别不同类型劳动环境中生产的产品。这也较早将劳工标准的外部性分析转为内生化。后来相关学者尝试用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劳工标准内生性。Beaulieu and Gaisford(2002)把标签制和商品流通放在局部均衡分析框架内,理论分析得出标签制较贸易限制更为有利。但现实中标签制没有实施,取而代之的是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制。Bagwell and Staiger(2001)在一般均衡框架中分析劳工标准问题,基于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假设分析发现,本国向下扭曲劳工标准与外国降低关税壁垒是两国博弈的一种均衡。Sinn(2001)认为,发展中国家边际生产率低的劳动力通过市场自发调节机制流向国外,而国外资本也会流向发展中国家。资本的流入伴随着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促使工资率进一步增加的同时,劳工标准也会提高,这一逐步提升的过程不需要国际组织的人为干预。史晋川和李贤祥(2014)从微观法律移植的视角研究劳工标准内生性,基于产品买方市场运用信息租模型分析发现,追求信息租金的供应商与追求真实剩余的采购商博弈决定了最后均衡劳工标准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当供应商类型不满足单调性分布时,就会产生低标准混同均衡。史晋川和李贤祥(2015)基于发展中国家产品卖方市场研究时发现,供应商的劳工标准趋于最低要求水平是供应商借助卖方市场势力帕累托改进的结果,当公司类型的概率分布不满足凹函数分布时,劳工标准会收敛到非最低点均衡。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研究中国企业劳工标准。Chan(2007)对锐步中国福州和台湾两个供应商生产守则执行情况进行调研时发现,工会作为一个内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工人劳工条件的改善。Chan and Siu(2010)通过为沃尔玛供货的中国服装和玩具企业的劳工标准执行度研究时发现,供应商在工作时间和最低工资的要求上违反生产守则规定。Niklas(2015)基于2004~2009年间中国四个玩具供应商的研究时发现,生产守则的政策及实施如能更好融合,需要其内外部因素相结合。Lim and Phillips(2008)从外部性视角基于2000年初耐克关于中国和越南供应商的研究发现,如果买卖双方的关系从简单的市场操作到相互的合作关系,生产守则的实施更能提高工人的权利。Miles and Munilla(2004)认为SA8000认证会使得更多买者激励供应商遵守标准,也使得原来对社会条款不关心的供应商遵守相关条款。Ciliberti et al.(2009)从成本的视角分析SA8000的作用,这样的标准代替了合同大部分条款,也降低了事前与事后的交易成本。Ciliberti et al.(2011)通过四个案例来解释生产守则(SA8000)如何帮助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标准的认证如同“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同时,其有效传递和甄别也更能促成双方交易的份额与效率。Akerlof(1971)提出逆向选择模型论证在信息不对称下柠檬市场的存在,很多学者尝试去破解“柠檬市场”,促进帕累托改进。Spence(1973)尝试利用信号机制来解决逆向选择效应,最初尽可能想通过较简单的假设阐述信号在市场中的作用。而后Spence(1976)论证了两种类型工人通过竞争均衡最后可能会有混同均衡和分离均衡。Spence的信号理论,除了其本身理论不完善引起争论外,还有如何改进信号理论得出更与现实趋近的结论。Milgrom and Roberts(1986)对在产业竞争中的不完全信息非合作博弈的应用进行评价。Wernerfelt(1988)在许多相关的研究中,认为品牌和保证书可以单独发送信号来传递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产品质量信息。Ordine and Rose(2009)延伸Spence模型从不同学校的间接成本的异质性角度分析不同能力获得同一教育水平均衡的稳定性,而混同均衡的获得依赖“能力效应”和“间接成本效应”,而在教育质量较低时,后者效应更明显,自然会产生过度教育信号。Suzuki(2010)认为适度竞争会使得均衡信号能传递真实能力,反之过度竞争会削弱信号传递的有效性。 通过以上的文献可以看出,涉及国际劳工组织的核心劳工标准与其他变量关系的劳工标准的外生性研究已较成熟,也为本文劳工标准认证的经济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关系梳理。其内生性分析目前相对较少,主要侧重于劳工标准内在变动机制的较为宏观的研究。通过对我国企业劳工标准认证的文献整理,为本文基于微观视角劳工标准认证的理论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现实可行性分析。而微观视角研究很多是分析微观个体行为,且大都是陈述性的结论,基本侧重于买方市场。关于卖方市场的研究近年来相关学者有所触及,且从理论上对劳工标准移植的现状进行推理论证,但如何扭转和改变目前低标准困境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将在前面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风险偏好不同的供应商的视角比较分析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劳工标准移植差距及原因,同时考虑到劳工标准外部性对供应商的收益及均衡劳工标准的影响。 三、劳工标准移植的比较——基于供应商不同风险偏好的视角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劳工标准总体还处于较低水平,按照史晋川、李贤祥(2015)的分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内生的企业能力的差异。在短期内,企业内生能力不易提高,这样通过其特定边际价值等于边际成本确定的均衡高劳工标准就无法实现。这给意在通过发送劳工标准信号获取更多外贸市场份额的发展中国家认证企业带来一个很重要的难题:如何在既有标准基础上稳定提高?发达国家早期的很多“制造工厂”一开始通过劳工标准向下竞争来提高企业利润,而后能从较低劳工标准一步步提高,以致摆脱“血汗工厂”的标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发达国家较有规模的跨国公司对待劳工标准的态度与发展中国家企业有一定的不同:相比目前发展中国家更多企业较为被动地进行劳工标准认证,发达国家很多企业是主动把工人的劳工条件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植根于企业整体规划中。即使会面临较多的风险和沉淀成本,还是保持风险中性,从内在标准上下功夫,因而能获得由劳工标准信号带来的更长远收益。本节将从供应商风险偏好的视角去对比分析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劳工标准差距及其原因。 (一)基本假定 由于考虑高低能力不同供应商风险偏好的变化对最后均衡劳工标准的影响,所以本节尝试从离散视角去对比推理论证。设S是供应商生产的产品价值,它是公司自然能力n和劳工标准y的连续函数,即S=S(n,y),且标签:外部性论文; 供应商审核论文; 风险成本论文; 市场类型论文; 生产类型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相关成本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供应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