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茶树千梅809选育结果总结

改良茶树千梅809选育结果总结

一、黔湄809号茶树良种选育结果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郑淑琳[1](2020)在《茶树种质资源矿质元素含量分析》文中提出矿质元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饮茶是人体获取矿质营养的来源之一。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品种改良和新产品开发的基础,发掘培育有益矿质元素富集能力强、矿质营养高效型的茶树品种,是满足消费者对营养保健价值高的茶叶产品需求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对93份茶树种质资源和23份茶树种质资源花器中Ca、K、Mg、P、S 5种大量矿质元素和Al、B、Ba、Co、Cr、Cu、Fe、Mn、Na、Ni、Se、Ti、Zn 13种微量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了不同茶树种质资源芽叶、花器矿质元素含量水平和分布规律,探讨了茶树矿质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分类和综合评价,以期探明茶树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富集特征,为矿质营养高效型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开发利用及品种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茶树种质资源矿质元素含量特征和分布规律(1)不同矿质元素在茶树种质资源中的含量不同,大量矿质元素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K>P>S>Ca>Mg,其中K含量为6411.33~15333.33 mg·kg-1(平均含量9616.36 mg·kg-1),P含量为1351.69~3948.35 mg·kg-1(平均含量2788.55 mg·kg-1),S含量为607.45~1954.45 mg·kg-1(平均含量1422.75 mg·kg-1),Ca含量为451.11~1582.44 mg·kg-1(平均含量966.98 mg·kg-1),Mg含量为505.91~1537.05 mg·kg-1(平均含量922.42 mg·kg-1);微量矿质元素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Mn>Al>Fe>Na>Zn>Cu>Ba>B>Ti>Ni>Cr>Co>Se。同种矿质元素在不同茶树种质资源中含量也不同,5种大量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16.34%~19.83%,变异系数从大到小顺序为Ca>S>Mg>K>P,遗传多样性指数1.85~2.04,遗传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顺序为S>K>P>Ca>Mg;13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20.51%~70.60%,变异系数由大到小顺序为Ti>Fe>Co>Al>Ba>Na>Ni>Cr>B>Se>Mn>Cu>Zn,遗传多样性指数1.59~2.13,遗传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顺序为Mn>Se>Na>B>Zn>Cu>Al>Ni>Ba>Co>Cr>Fe>Ti。茶树种质资源中18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分布状态不同,Ca、P、S、B、Mn、Se、Zn含量呈正态分布,K、Mg、Al、Ba、Co、Cr、Cu、Fe、Na、Ni、Ti含量呈正偏态分布。(2)Ca和Cu在小乔木型茶树种质资源中的含量较高,其余16种元素含量在灌木型和小乔木型茶树种质资源中含量相当;5种大量矿质元素含量的平均变异系数表现为小乔木型(18.46%)>灌木型(16.64%),13种微量矿质元素含量的平均变异系数表现为灌木型(37.79%)>小乔木型(33.55%),说明小乔木型茶树种质资源中大量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程度比灌木型更大,灌木型茶树种质资源中微量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程度比小乔木型更大。(3)大叶类茶树种质资源中Se含量高于小叶类,二者Se含量与中叶类之间无显着差异;其余17种元素含量在3类资源中含量相当;5种大量元素的平均变异系数表现为大叶类(20.74%)>中叶类(17.42%)>小叶类(13.07%),13种微量元素平均变异系数表现为大叶类(41.44%)>中叶类(35.43%)>小叶类(27.94%),说明大叶类茶树种质资源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程度较中小叶类更大。2.基于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大量矿质元素中Ca与Mg,K与Mg、P、S,Mg与S,P与S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微量元素中Al与B、Ba、Cr、Cu、Fe、Mn、Ti,B与Cu、Fe、Mn、Se,Co与Mn,Cr与Cu、Fe、Ti,Cu与Fe、Mn、Na、Ni、Se、Ti、Zn,Fe与Mn、Na、Ti,Mn与Ni、Se、Ti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表明茶树种质资源中矿质元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协同累积效应。3.基于茶树矿质元素含量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1)基于5种大量元素含量的聚类分析将93份茶树种质资源分为4类。第一类K、P、Mg、S含量高,Ca含量较高,对大量矿质元素的富集能力较强,可作为茶树矿质营养高效育种中亲本选择的材料;第二类Ca含量高,Mg含量较高,K、P、S含量低;第三类和第四类大量矿质元素含量偏低。主成分分析将Ca、K、Mg、P、S 5个大量矿质元素指标转化为3个主成分,代表了5个指标86.08%的信息,综合得分排名前10位的茶树种质为芝兰香、云抗10号、铁观音、黄旦、浙农113、紫娟、名山白毫131、本山、龙井43、碧云。其中,富集K的品种有芝兰香、云抗10号、浙农113、碧云、本山,富集P的品种有云抗10号、名山白毫131、紫娟。(2)基于13种微量矿质元素含量的聚类分析将93份茶树种质资源分为4类。第一类Cr、Fe、Ti、Al、B含量高,Na、Zn含量较高,矿质元素种类丰富,对微量矿质元素的富集能力强;第二类Co、Mn、Se含量高,Al、B含量较高,其中,富集Se的品种有江华苦茶、安徽3号、铁观音;第三类微量矿质元素含量偏低;第四类Na、Zn含量高,其余元素含量均偏低。主成分分析将13个微量矿质元素指标转化为7个主成分,代表了13个指标87.31%的信息,综合得分排名前10位的茶树种质为黄山种、湘妃翠、本山、鄂茶5号、江华苦茶、云抗10号、早白尖5号、浙农121、芝兰香、铁观音。4.茶树种质资源花器中矿质元素的含量特征(1)茶树种质资源花器中5种大量矿质元素的含量表现为K>Ca>P>Mg>S,K含量5614.87~10169.54 mg·kg-1(平均含量8139.44mg·kg-1),Ca含量1148.81~2600.14 mg·kg-1(平均含量1727.96 mg·kg-1),P含量686.00~1300.50 mg·kg-1(平均含量1011.08 mg·kg-1),Mg含量560.02~1013.86 mg·kg-1(平均含量794.35 mg·kg-1),S含量为132.26~208.41 mg·kg-1(平均含量172.83 mg·kg-1);5种大量矿质元素变异系数11.86%~19.29%,由大到小顺序为Ca>Mg>P>K>S,遗传多样性指数1.19~2.19,由大到小顺序为S>Mg>P>K>Ca。(2)茶树种质资源花器中13种微量元素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Mn>Al>B>Ba>Fe>Na>Zn>Cu>Ti>Ni>Cr>Se>Co,变异系数从大到小顺序为Ni>B>Co>Cr>Ba>Ti>Fe>Al>Zn>Cu>Na>Mn>Se,遗传多样性指数表现为Ba>B>Ti=Al>Cr>Cu>Mn>Na>Zn>Co>Fe>Se>Ni。5.茶树种质资源芽叶和花器中矿质元素含量差异分析对16份茶树种质资源的芽叶和花器中矿质元素含量的比较结果显示,5种大量矿质元素含量在芽叶中表现为K>P>S>Ca>Mg,在花器中表现为K>Ca>P>Mg>S;芽叶中K、P、S、Mg含量明显高于花器,花器中Ca含量明显高于芽叶;13种微量矿质元素含量在芽叶中表现为Mn>Al>Fe>Na>Zn>Cu>Ba>B>Ti>Ni>Cr>Co>Se,在花器中表现为Mn>Al>B>Fe>Ba>Na>Zn>Cu>Ti>Ni>Cr>Se>Co;芽叶中Al、Zn、Cu、Ni、Cr含量高于花器,花器中Mn、Ba、B、Se含量高于芽叶,芽叶和花器中Fe、Na、Ti、Co量相当。

郑楚楚[2](2019)在《茶树PPO基因家族的表达及SNP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树多酚氧化酶(PPO)是一类含铜氧化还原酶,是红茶加工中品质形成的关键酶。本研究克隆了茶树PPO基因家族,优化了PPO诱导表达条件,定量分析了茶树PPO基因家族在不同品种、不同季节中的表达,并分析了不同品种茶树单核苷酸多态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PPO基因的核酸和氨基酸序列,预测了编码蛋白质的PPO基因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功能。在PPO基因家族转录的氨基酸序列中相对分子量最小的是PPO2,为22.01KD,最大的是PPO1,为65.9KD;PPO1和PPO3编码蛋白定位于叶绿体中的可能性最大,预测这两个蛋白含有叶绿体转运肽;4个PPO基因编码的蛋白不存在信号肽,均为亲水性蛋白,属于非分泌蛋白,合成后不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分泌途径,直接释放于细胞质中。PPO2和PPO4编码的蛋白定位于非叶绿体和非线粒体的其他位置的可能性最大,PPO1和PPO3基因编码的蛋白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跨膜螺旋。2、根据公布的茶树基因组,应用PCR技术克隆PPO1和PPO3碱基序列,获得1800bp左右的特异性条带,将DH5α感受态细胞成功转入PPO重组质粒,经Bam HI、Not I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开连接后导入感受态表达菌株Bl21中进行融合表达,经IPTG诱导后得到重组蛋白,其大小约为91kD。重组表达菌株在IPTG浓度为0.2mM,诱导温度为18℃,诱导时间为6H,诱导表达效果最佳。3、不同茶树品种PPO酶活性差异较大,政和大白茶、海南大叶、桃源大叶和汝城白毛茶的酶活性大于40 OD·g-1·min-1,适制红茶;平阳特早、安吉白茶、福选9号、菊花春和玉笋的酶活性低于5.0 OD·g-1·min-1,适制绿茶。槠叶齐、桃源大叶和碧香早3个湖南主栽品种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为:夏季>秋季>春季。4、PPO1基因的总体相对表达量范围为0.24~523.04,表达量最高品种为浙农139,最低为湄潭5号;PPO2基因的总体相对表达量范围为0.24~160.02,表达量最高品种为浙农139,最低为湄潭5号;PPO3基因表达在样品桃源大叶、六杯香、红芽佛手、紫鹃、福鼎大毫、浙农139和高桥早中表达量较高;PPO3基因的总体相对表达量相对表达量范围为0.13~17451.00,表达量最高品种为浙农139,最低为小叶福鼎;PPO4基因表达整体偏低,可能要受其他外源因素诱导才会表达。PPO1基因表达量与PPO2基因的表达量呈显着正相关(r=0.770,p<0.01),与PPO3基因的表达量呈显着正相关(r=0.809,p<0.01)。PPO2基因的表达量与PPO3基因表达量呈显着正相关(r=0.755,p<0.01)。PPO酶活性与PPO1、PPO2、PPO3、PPO4基因的表达量没有显着的相关性。5、对94个不同茶树品种进行PPO基因单核苷酸多态(SNP)分析。多酚氧化酶基因中外显子共有1 800个碱基,外显子存在92个SNPs位点,平均每20个碱基出现1个SNP位点,表明PPO基因在所选茶树品种之间的种群间遗传多样性较高。转换类型有A?G,C?T,颠换类型有A?C,A?T,G?C,其中62个SNPs属于同义突变,30个SNPs位点为非同义突变,导致氨基酸发生变异,占31.5%。利用不同茶树品种间的PPO基因SNP位点,可以成功鉴别区分开94个品种。高PPO酶活品种桃源大叶和海南大叶在第955位、678位和1522位发生突变。

胡尧[3](2018)在《川渝茶树品种及70份新品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川渝地区是我国茶叶主产区,也是茶树原产地之一;产茶历史悠久,茶树资源丰富。本实验使用30个平均分布于茶树15个连锁群上的SSR标记,以12份省外引进的茶树品种为对照,对川渝地区的40份已审定的茶树品种和70份选育的新品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并根据SSR标记的基因型,筛选出9个核心标记用于构建川渝茶树品种(系)的指纹图谱。以鉴定四川主要茶树品种和育种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不同时期品种多态性、杂合度的差异,并为新品种选育和登记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发表的遗传连锁图谱中筛选出30对多态性高、易于统计的SSR引物。每对引物的等位基因数(NA)为48个,基因型数(NG)为629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在1.9395.966之间,平均为3.491个;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PIC)较高,平均为0.681。2.利用30对SSR引物,分析川渝茶树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30个位点共观测到159个等位基因,Shannon多态性指数(I)平均为1.397,Nei’s遗传多样性(H)平均为0.699,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630。按照品种审定的时间来看,2005年及以前选育品种的Shannon多态性指数(I)、Nei’s遗传多样性(H)和观测杂合度(Ho)皆高于2005年以后选育的品种;这反映了2005年后茶树育种方式以系统育种为主,育种方式较为单一,使审定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下降。同时选育70份新品系的Ho、I和H也低于40个审定川渝品种,说明遗传多样性水平下降的趋势仍在延续。聚类分析将川渝110份品种(系)分为4个类群,聚类的结果主要与材料的遗传背景相关。3.DNA指纹图谱鉴定技术从分子水平上反应植物的差异,而且具有简便、迅速等优点,非常适合用于茶树品种鉴定。利用上述30对SSR引物鉴别供试材料,结果显示122份供试材料均拥有不同的基因型,相似度最高的两个材料之间也有8对引物的基因型不同,说明已审定的40个品种和选育的70份新品系在DNA水平上具有特异性,为茶树新品种登记提供了依据。基于这30对引物的扩增条带读取的难易程度、PD值、NE值和PIC值,从中筛选出了9对核心引物。这9对核心引物有较高的鉴别能力,理论上任意两个材料可能混淆的概率为6.0×10-10,在全同胞家系中可能混淆的概率为2.4×10-4;利用这9对核心引物构建了川渝40份茶树品种和70份新品系的DNA指纹图谱,为茶树品种的鉴别和品种权的申请与保护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今后,为进一步加强川渝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在研究川渝茶树茶树品种、新品系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更需要进行优异种质资源和重要功能基因发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加速茶树育种进程。同时,鉴于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呈下降的趋势,为提高川渝茶树品种(系)遗传多样性水平,应改变育种方式单一(主要采用系统育种方法)的现状,不断提高育种的手段和水平,多应用杂交育种方法,以提高育种水平。

李勇[4](2017)在《茶树响应铝的遗传变异及铝富集候选基因挖掘》文中指出铝毒是酸性土壤中植物生长和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茶树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在亚热带、温带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喜酸喜铝怕碱”的特性,其生长最适宜土壤pH为4.5-5.5,其铝含量是其它植物物种的几十倍,且没有任何铝毒害症状,表现出铝超富集的特性,表明茶树具有耐铝和铝富集机制,因此,明确茶树的耐铝和铝富集的机制,对于培育具有耐酸耐铝性的农作物、提高农作物产量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本试验明确了37份不同茶树基因型嫩梢的铝富集及根系生长响应不同铝浓度的遗传变异,挖掘了嘉茗1号茶树幼苗根系响应不同铝浓度(0 mM、0.2 mM、1.0 mM)的铝富集候选基因,分析了C2H2型锌指结构转录因子CsSTOP1在49份茶树基因型中的序列变异,结果如下:1.本试验采用营养液培养系统,设置0、0.2、0.4 mM Al浓度梯度,培养4个月后,测定了37份茶树基因型的铝浓度及根系生长的遗传变异。在0 m M Al浓度条件下,仅有福云6号、龙井43号、黔湄701、金牡丹4个基因型长出白色吸收根,占10.81%;在0.2 mM Al浓度条件下,24个茶树基因型长出白色新吸收根,占64.86%;在0.4 m M Al条件下,28个基因型长出白色新吸收根,占75.68%。结果表明,在适宜铝浓度范围内,铝促进茶树根系生长,0.4 mM Al促进作用大于0.2 mM Al。与不加铝相比,0.4 mM Al浓度处理后,25个茶树基因型的嫩梢铝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不同茶树基因型具有不同的铝吸收或分配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2.为了挖掘与茶树耐铝或聚铝相关的候选基因,采用转录组对在0 mM、0.2mM、1.0 m M Al浓度处理条件下的嘉茗1号茶树幼苗根系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70.18 GB原始碱基序列数据,共组装了213699个高质量单基因簇(unigenes)。筛选得到不同类型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包括转录因子、转运蛋白、氧化应激通路蛋白,以及涉及多糖和细胞壁代谢、能量和次级代谢、有机酸阴离子和酶分泌、三羧酸循环(TCA)调控、信号传导和生长激素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等基因,以上基因可能是茶树铝富集潜在候选基因。3.比对分析了49个茶树基因型的CsSTOP1基因序列,发现了63个单核苷酸(SNP)变异位点,其中33个位点的变异导致氨基酸发生改变,30个为同义变异,表明不同茶树基因型间CsSTOP1基因遗传变异丰富,还发现在5个茶树基因型(云南地方群体良种、云南大叶种、云抗27号、云茶普蕊、勐库大叶种)中CsSTOP1出现3个氨基酸序列的缺失,属于阿萨姆茶[C.sinensis var.Assamica(Masters)Kitamura]变种,该基因可能参与茶树耐铝聚铝的调控,这3个氨基酸的变异可能与茶树铝富集存在重要联系。

姚雪倩[5](2017)在《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的分离及其表达分析》文中提出金观音(C.sinensis cv.Jinguanyin)是以铁观音为母本、黄旦为父本,经人工杂交育成的茶树优良品种。金观音在芽叶颜色等农艺性状与亲本存在差异,茶叶产量、香气、适应性等性状超过父母本,杂种优势强。有关茶树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研究,目前只停留在亲子代间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制茶品质等方面,用遗传学理论来阐释茶树杂种优势的机理还鲜见报道。探究金观音及其亲本间表观与内在差异现象的分子机理、遗传规律、抗逆性相关基因的克隆,可以为茶树杂交育种的早期选择、茶树杂种优势形成理论、茶树抗逆性分子机制的解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金观音及其母本铁观音和父本黄旦的春茶嫩梢为供试材料,采用DSN介导的抑制差减杂交技术,构建金观音-铁观音及金观音-黄旦两个正向差减cDNA文库,采用反向Northern-Blotting技术筛选这两个正向差减cDNA文库,获得差异基因的阳性克隆,将阳性克隆的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生物学功能,并将这些差异基因进行归类;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金观音(杂种)与其亲本差异基因(与生长发育、抗性和品质相关)表达量的变化,分析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采用RT-PCR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筛选出具有超高亲表达和低于双亲表达模式的基因进行相互验证;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筛选出具有超高亲表达和低于双亲表达模式的基因在其他两个子一代黄观音和金玫瑰上表达量的差异,推测具有杂种优势等基因的双亲的基因型;从父本黄旦和子一代金观音抑制差减文库中获得的杂种优势基因中筛选出一条参与抗逆性相关的片段序列ENO,以铁观音芽叶为材料,克隆并验证该序列的全长编码cDNA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抗逆性基因在4种逆境胁迫处理下的动态表达。研究结果如下:1.金观音与其亲本正向抑制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与筛选:两个正向差减文库的滴度分别为2.3 × 105 cfu/mL和3.5 × 105 cfu/mL,两个文库插入片段大小均在1~3 kb之间。采用反向Northern-Blotting技术,分别从金观音-铁观音和金观音-黄旦正向差减文库中筛选出90条和113条有效的单基因序列,其中共有基因为14个,76个差异基因的性状遗传黄旦,99个差异基因的性状遗传铁观音。这两个正向差减cDNA文库中均有筛出参与茶树生长发育、次生代谢、香气代谢、逆境胁迫、信号转导、能量代谢、生物调控、分子功能和细胞构成等基因。2.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表达的遗传分析:与生长发育、抗性和品质形成有关的基因在金观音及其亲本中均有表达,依据表达量的差异可分为5种表达模式。从超高亲和低于双亲表达模式中随机筛选15个基因,采用RT-PCR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它们在金观音及其亲本上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这15个基因在不同样品间RT-PCR扩增产物条带亮度的强弱与荧光定量PCR检测的表达量高低趋势一致,说明这些基因具有超高亲表达量和低于双亲表达量的特点。根据金观音、黄观音和金玫瑰等3个子一代品种与其共同父母本的荧光定量表达量差异,可分为子一代品种的表达量均超过双亲(杂种优势)、低于双亲(杂种劣势)、部分超过双亲和部分低于双亲(兼具杂种优、劣势)3种类型,且每种类型对应的双亲基因型均不同。3.克隆并验证从杂种优势基因中筛选出的一条与抗性相关的片段序列:该序列全长1 753 bp,含有一个1 332 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命名为CsENO,登录号KX962311。序列基因编码44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该cDNA与其他植物ENO高度保守,包含ENO特异结构域,与苹果(Malus domestica)、白梨(Pyrus × bretschneideri)的亲缘关系较近,相似性达84%。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CsENO属于稳定、亲水蛋白,不存在跨膜结构,无信号肽,可能定位到其他亚细胞中,且具有多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构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sENO在低温、ABA、高盐、干旱逆境胁迫处理下均有表达且表达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

谢勋[6](2017)在《黔产优质绿茶香气成分分析》文中指出贵州是中国古茶树地发源地,地处云贵高原,由于具有低纬度、高海拔、寡日多雾等地理气候条件,极适合茶树生长,因此产出的茶品质优良。然而,对于贵州茶叶研究却很少,特别是香气。所以,本研究选取贵州典型的三种茶叶(湄潭翠芽、绿宝石、鸟王茶)香气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了香气的分析方法,茶叶的加工过程香气变化,茶叶香气的特征组成,湄潭翠芽不同等级香气的差异。期望对提升贵州茶叶品质,保护贵州茶叶品牌提供帮助。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用顶空固相微萃结合气相色谱质谱的方法,对茶叶香气的萃取条件(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色谱条件进行优化。得出了茶叶香气的最佳萃取温度是80℃,最佳萃取时间是60min;色谱条件为色谱柱选用DB-225中等极性柱,载气流速选用1.3ml/min,程序升温为初始温度40℃,保持15min,然后以3℃/min上升到180℃,保持1min,最后以20℃/min升温到240℃,保持2min。2.对贵州三种绿茶加工过程香气进行分析,得出茶叶加工过程香气物质的变化,这有利于指导贵州茶叶加工。同时,通过得到了三种绿茶中醇类、醛类、烃类、酮类、酯类以及其他化合物种类的变化规律,得出干燥工艺是绿茶加工影响最大,其次是杀青工艺,摊凉和揉捻虽然对香气变化影响不明显,但由于摊凉有利于前体物质香气生成,揉捻有利于细胞破坏,释放更多的香气,也非常重要。3.三种绿茶的基本香气成分都是醇类、醛类、杂环类、酯类、酮类、烃类,但是由于种类及相对比例的差别,导致形成了不同的特征香,其中湄潭翠芽的特征香气成分是顺式-茉莉酮、呋喃型芳樟醇氧化物、吲哚、己酸叶醇酯、芳樟醇、壬醛、苯甲醛;绿宝石的特征香气成分是吲哚、呋喃型芳樟醇氧化物、苯甲醛、顺式-茉莉酮、庚醛、壬醛;鸟王茶的特征香气是甲硫醚、芳樟醇、顺式-茉莉酮、呋喃型芳樟醇氧化物、水杨酸甲酯、壬醛、吲哚。同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种茶叶可以很好的聚类,这有利于对茶叶的真假判别以及地理标志保护。4.不同等级湄潭翠芽17个样品进行香气分析,得出他们之间共有的香气有32种,对着32种香气进行分析,选出了其中含量较高,差异比较明显的14种香气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初步判定芳樟醇、苯甲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醛、橙花叔醇、反式-β-紫罗兰酮、苯甲醛、顺式-茉莉酮和香叶醇这几个香气物质是导致不同茶叶等级的重要原因,这对从香气方面指导提升茶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17种不同等级茶叶以第一和第二主成分作图,得到不同等级茶叶能很好的分开,这对仪器分析茶叶香气等级具有重要意义。

高树文[7](2016)在《山东茶区优异茶树单株资源的筛选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茶树优异种质资源是指性状表现优异或稀有的种质资源,是人工创造或自然突变的创新种质,在茶树育种中有重要的作用。开展山东茶树优异单株资源筛选和评价工作,对选育适应本地区气候条件、品质优、特色鲜明的茶树品种具有重要帮助,对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力和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特殊叶色(紫色、黄色)、特殊叶形(叶面特征特殊、新梢嫩度大、适制乌龙茶)和抗寒性强为筛选目标,从山东泰安茶区与临沂茶区鸠坑种、舒茶早和黄山种实生后代中共筛选优异单株28株,其中紫色芽叶型5株,叶形特异型5株,抗寒型18株,并分别从形态特征、生物学性状、生化成分、分子标记(ISSR)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以及遗传关系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紫色芽叶单株来源于鸠坑品种,5个单株在整个生长季节呈现明显的紫红色,且均具有较高花青素含量(春季平均为0.53%,夏季平均为1.09%),其中JZ2号夏季花青素含量达到1.79%,是同期福鼎大白对照品种的10倍,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茶多酚含量(24.56%),其酚氨比为10.45。各单株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性状基本符合鸠坑品种特性,但所有单株花萼颜色呈紫红色,其中JZ1号单株花瓣呈淡绿色,JZ2号单株花瓣呈淡红色,该颜色性状较为稀有。2、叶形特异的5个单株来源于舒茶早的实生后代,各单株新梢持嫩性强,叶宽且叶面隆起较明显。生化成分测定结果表明:JW1单株的酚氨比接近8(7.8),表现出较好的乌龙茶适制性。3、抗寒型单株来源于上世纪60-70年代栽种的黄山群体种,经过几十年中多次大冻害的自然选择,具有很好的抗寒性,同时在其中还发现了功能性成分特异的单株,如:LH3为高咖啡碱单株(5.11%),LH6为高氨基酸单株(5.28%),LH15为高茶多酚单株(26.88%)。4、从40条引物中优选18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257条谱带,多态性条带221条,多态性达到86.0%。28个单株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595至0.790之间,Nei’s基因多态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3393和0.4955,说明单株之间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较宽。通过聚类分析可将28单株分为三个组,其中抗寒型单株可单独分为两组,表明其遗传多样性较高。

黄丹娟[8](2016)在《我国茶树优良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已育成许多具有优异性状的茶树品种。一方面,这些品种大多采用系统选种和杂交育种的方法选育而成,骨干亲本类似,亲缘关系比较接近,使品种的遗传背景较窄。如果能从分子水平上揭示这些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结构,将为杂交育种时亲本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另一方面,随着,新培育出的优良品种越来越多,对茶树品种的鉴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单重复序列)分子指纹图谱鉴定技术具有简便、迅速不受环境条件影响等优点,非常适合品种鉴定。本研究以254个优良茶树品种为材料,从前期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上选出185个SSR标记,分析了我国茶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并通过筛选出的核心引物,构建了较全面的茶树品种分子指纹图谱。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185个SSR标记中初步筛选出了128个扩增条带清晰、稳定的SSR标记。不同连锁群上的SSR标记检测到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基因型个数、多态性息含量均有较大差异。根据引物扩增条带易统计程度,PIC(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多态性息含量)和基因型个数,筛选了2套均匀分布于15连锁群上的30对核心引物。理论上任意两个品种可能混淆的概率为6.0×10-13。同时,通过标准误的变化,250个茶树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至少需要30对SSR引物。2.利用128个SSR标记分析了我国茶树优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在254个茶树品种中共检测到629个等位变异,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43,期望杂合度HE为0.54。Shannon信息指数(I)平均为1.03。PIC平均为0.5,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54。从地理区域来看,云南、广东、重庆的品种基因多样性水平较高,达到0.5以上;台湾的品种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只有0.29。从不同时期分析,2000s育成品种的基因多样性水平最高,达到0.54,其次是1990s,2010s,1980s最低。比较不同年代间平均遗传距离的变化,发现1980s品种遗传距离为0.30,1990s上升到0.32,此后呈下降的趋势。基于遗传距离的N-J(Neighbor-joining)聚类将茶树品种分为3个大类群,基于Structure数学模型的算法则将所有材料分为5个亚群。3.应用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荧光标记检测分析手段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银染检测技术,选用30对核心引物分别分析了254个品种的基因分型结果。通过比较发现,CE比PAGE多检测出63个总等位变异数,平均每个位点上多检测出2个等位基因、7个基因型,所检测到的引物PIC和引物鉴别能力(Power of discrimination,PD)也更高。CE荧光标记检测可以直接读出目标DNA片段的准确大小,检测数据更为精确。将毛细管电泳片段大小数据转变成基因型格式,并以第一套优先引物,构建了254个茶树品种的指纹图谱。

王琼琼[9](2015)在《茶树稀土和氟铝元素积累特性及基因型差异研究》文中认为茶树(Camelliasinensis(L.)O.Kuntze)属山茶科山茶属茶亚属茶种植物,茶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品,在世界饮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研究从种质资源角度着手,研究不同种质茶树中稀土和F及Al元素含量的差异和茶叶中稀土和F及Al吸收的积累特性和引起品种间差异现象的内在机制,并分析了不同茶树修剪高度对其富集的影响,利用转录组技术比较分析积累程度稀土和F及Al元素不同的3个茶树种质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和代谢路径,这些研究结果对于筛选低吸收富集稀土和F及Al元素的特异性茶树种质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1)以安溪和武夷山两个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的55个茶树种质种质为材料,采摘其春季、夏季和秋季的一芽三叶鲜叶,采用ICP-MS测定茶叶中稀土和Al含量,用氟离子电极法测定茶叶中F含量,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和聚类分析,发现不同的茶树种质对稀土和F及Al元素分别有着不同程度的积累,对稀土和F及Al元素的共同富集呈极显着相关关系。不同茶树种质间对稀土和F及Al的吸收在不同季节、不同生境条件下均差异显着,低富集稀土和F及Al元素的种质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遗传积累特性,在季节间亦存在一定的吸收规律。最后从中筛选出得到高、中、低三种不同积累程度F的茶树种质数量分别是:F元素各有4、14、37个,Al的各有4、22、29个,稀土的各有1、19、35个,其中共同低富集吸收稀土和F及Al的品种有T13、T14、TXRC等。筛选结果为后续的品种鉴定和选育低吸收稀土和F及Al茶树品种,生产符合质量安全的茶叶提供依据。(2)通过研究不同修剪高度对茶树中稀土和F及Al含量高低的影响,发现随着茶树修剪高度的降低,稀土和Al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20cm修剪高度的茶树中稀土含量(0.36mg/kg)显着高于传统树冠高度60cm(0.12mg/kg),而F含量则在40cm修剪高度时达到最高,成品茶中稀土和F及Al含量大致和定型修剪后的鲜叶一致。在茶叶的品质成分中,儿茶素总量和茶多酚含量随着茶树高度降低而增加。茶树中稀土含量、F和Al含量之间达到了极显着相关,稀土、Al含量与茶叶中的酯型儿茶素也呈显着的正相关,这为阐明茶树种植高度和稀土和F及Al含量在茶树中的积累机制提供科学依据。(3)为进一步研究引起茶树稀土和F及Al含量基因型差异的机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3个不同程度吸收稀土和F及Al含量的茶树种质:T15、本山和水仙进行测序共获得16.44 Gb数据量,茶树转录组原始数据经过滤、de novo组装后得到83,357条Unigenes。参考相关数据库进行比对后共有40707条注释结果,分别有 36118,30742,22870,19896,12302,28024 条比对注释到 NR、NT、SwissProt、KEGG、COG、GO、Pfam 8个数据库。通过对注释成功的茶树unigenes进行GO、COG和代谢通路分析,通过GO功能分类,茶树Unigene中有18967条差异被归类到44个功能类别中;所涉及差异表达基因的COG分类结果相关显示关键基因涉及信号转导通路和转录通路;共有4775条成功注释到201个KEGG信号通路中,其中3个样品间差异表达基因最多、最为关键的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代谢途径。(4)为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准确性和找到引起茶树稀土和F及Al含量基因型差异关键基因,应用qRT-PCR技术测定3个不同程度富集稀土和F及Al元素含量的茶树种质间找到的关键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数据的结果真实可靠。另外对挑选出来的6个相关差异基因表达量从3个茶树种质扩大到10个茶树种质进一步验证分析,计算得出相关基因在10个不同茶树种质间的表达差异极显着。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到与稀土含量相关的基因片段有2个,分别为MTP、bZIP转录因子(r=0.636和0.652),均达到了显着水平;与F含量相关的基因片段为MTP(r=0.675);与Al含量相关的基因片段有2个,分别为 ABC transporter、bZIP 转录因子(r=0.872 和 0.706),ABC transporter 基因与Al含量之间达到了极显着正相关水平。ABC transporter极有可能参与了金属元素吸收富集相关行为的正调控。

韩晓阳[10](2013)在《茶树根际土壤氨氮转化菌的分离、鉴定及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茶树是一种喜欢铵态氮的植物,由于北方土壤硝化作用明显,一部分铵态氮被硝化,N素损失量较大。同时,在茶树生长季节茶农重施有机肥,而有机态氮转化成无机氮的速度慢,氮素供给量不足,不能够满足茶树对氮肥的需求。因此,如何在降低化肥使用量的同时,提高氨氮微生物转氨的能力,增强土壤有机肥转化速率,同时利用固氮微生物固定氮素,从而起到提高土壤铵态氮含量的作用,成为目前生态茶园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拟从山东茶树根际土壤中筛选氨化菌和固氮菌等促生菌,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同时,将筛选出的高活性氨化菌(T1)、固氮菌(T2)和两者的混合菌(T3)接种茶园土壤,以不接种(CK)为对照,研究接种对根际微生物种群及多样性、土壤化学性质、茶苗生长及N代谢的影响,探讨土壤微生物与茶树生长发育的关系,为茶园土壤管理和茶树可持续生产提供依据。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茶园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获得33株氨化细菌菌株。从中筛出三株不同种属的高活性菌株,经鉴定菌株SNT3属于芽孢杆菌属,菌株SNT6属于微小杆菌属,菌株SNT33属于不动杆菌属。三株菌株的最适宜生长温度均为35℃;在pH适宜范围和氨化能力方面,三株菌株存在明显差异,其中SNT3的菌株pH适宜范围最大,氨化能力最强。2.从茶园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6株固氮菌株。从中选出两株不同种属的菌株,经鉴定菌株GD5为褐球固氮菌,菌株GD15为恶臭假单胞菌。两菌株生长最适宜的pH7,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0℃;GD5具有溶磷作用和分泌生长素的能力,而GD15仅具有分泌生长素的能力。3.接种处理对茶园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及土壤化学特性有显着影响。接种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上升,优势度指数下降,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增加,物种之间更趋于稳定。同时接种后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多,真菌总量有所减少。细菌中氨化细菌和自生固氮菌的数量呈现增长趋势,硝化细菌的数量受到抑制。接种试验后根际土壤的pH都有所下降,T1和T3接种处理pH较高。在有机质方面,各处理含量变化不大,但接种处理促进了有机碳的积累。在速效养分方面,铵态氮、速效P、速效K接种处理显着高于对照处理。T1、T2、T3处理铵态氮浓度比CK分别提高40%、42%、65%;硝态氮浓度接种处理显着低于对照。在酶活性方面,接种处理酶活性高于对照。经分析细菌与铵态氮和4种土壤酶活性呈极显着正相关;真菌与铵态氮呈负相关,与硝态氮呈显着正相关,与土壤酶活性呈正相关;放线菌与脲酶和天门冬酰胺酶呈极显着正相关;特征性细菌与无机氮和土壤酶之间相关性明显且有一定的差异性。4.接种后茶苗生物量和新梢全N量显着高于对照。叶片中硝酸还原酶、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相似,均以处理20d最高。接种处理酶活性高于CK,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和褐球固氮菌处理无差别,与混合菌处理有差别但不显着。根系中NR活性变化不大。

二、黔湄809号茶树良种选育结果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黔湄809号茶树良种选育结果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茶树种质资源矿质元素含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1 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1.1.2 茶树种质资源的鉴定和评价
        1.1.3 茶树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1.2 植物矿质元素研究进展
        1.2.1 矿质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矿质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3 茶树中矿质元素的研究进展
        1.3.1 茶树中矿质元素的含量
        1.3.2 茶树体中矿质元素的生理功能
        1.3.3 茶树不同种质间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
    1.4 立题依据与意义
    1.5 研究目标、技术路线与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内容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茶树种质资源大量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剂与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茶树种质资源大量矿质元素的含量特征
        2.2.2 大量矿质元素高效型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
        2.2.3 不同树型茶树种质资源大量矿质元素含量的比较
        2.2.4 不同叶片大小茶树种质资源大量矿质元素含量的比较
        2.2.5 茶树种质资源大量矿质元素相关性分析
        2.2.6 基于大量矿质元素含量的热图与聚类分析
        2.2.7 茶树种质资源大量矿质元素的主成分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茶树种质资源微量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茶树种质资源微量矿质元素的含量特征
        3.2.2 微量矿质元素高效型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
        3.2.3 低Cr、低Cu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
        3.2.4 不同树型茶树种质资源微量矿质元素含量的比较
        3.2.5 不同叶片大小茶树种质资源微量矿质元素含量的比较
        3.2.6 茶树种质资源微量矿质元素相关性分析
        3.2.7 基于微量矿质元素含量的热图与聚类分析
        3.2.8 茶树种质资源微量矿质元素的主成分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茶树种质资源花器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剂与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茶树种质资源花器大量矿质元素的含量特征
        4.2.2 茶树种质资源花器微量矿质元素的含量特征
        4.2.3 茶树种质资源花器矿质元素相关性分析
        4.2.4 基于矿质元素含量的热图与聚类分析
        4.2.5 茶树种质资源花器矿质元素的主成分分析
        4.2.6 茶树种质资源芽叶和花器中矿质元素含量差异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茶树PPO基因家族的表达及SN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1.2 茶树多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1.3 多酚氧化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1.3.1 温度对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1.3.2 pH对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1.3.3 底物对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1.3.4 抑制剂对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1.4 多酚氧化酶的提取方法
        1.4.1 传统提取法
        1.4.2 新型提取法
    1.5 多酚氧化酶的细胞定位
    1.6 PPO的抗病性
    1.7 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现状
    1.8 茶树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现状
    1.9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0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茶树PPO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茶树PPO基因家族的核酸序列的基本分析
    2.2 茶树PPO家族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
    2.3 茶树PPO基因编码蛋白的信号肽与细胞定位分析
    2.4 茶树PPO基因编码蛋白跨膜结构域的预测与分析
    2.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茶树PPO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茶树鲜叶RNA提取
        3.2.2 PPO基因PCR克隆
        3.2.3 PPO基因原核表达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茶树品种的PPO比较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多酚氧化酶在不同品种中变化规律
        4.2.2 不同茶树品种real-time PCR分析
        4.2.3 酶活性与荧光定量的关联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茶树PPO基因的SNP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PPO基因外显子的SNPs分析
        5.2.2 SNP与茶树品种鉴定
        5.2.3 导致氨基酸变异的SNP
        5.2.4 PPO的酶活性与SNP位点关联分析
        5.2.5 SNPs与茶树品种基因型的关联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川渝茶树品种及70份新品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1.1.1 茶树形态学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
        1.1.2 茶树细胞学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
        1.1.3 茶树生化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
        1.1.4 茶树DNA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
    1.2 茶树DNA分子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1.2.1 RFLP图谱
        1.2.2 CAPS图谱
        1.2.3 RAPD图谱
        1.2.4 ISSR图谱
        1.2.5 SSR图谱
        1.2.6 SNP图谱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茶树DNA提取
        2.3.2 DNA样品质量检测
        2.3.3 引物筛选
        2.3.4 SSR-PCR反应体系及扩增
        2.3.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3.6 银染
        2.3.7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DNA样品纯度与浓度检测
    3.2 试验材料的SSR扩增结果
    3.3 川渝茶树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3.3.1 川渝茶树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2 川渝茶树品种(系)的亲缘关系分析
    3.4 川渝茶树品种(系)指纹图谱的构建
        3.4.1 SSR核心引物的筛选
        3.4.2 DNA指纹图谱的构建
4 结论与讨论
    4.1 川渝茶树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4.1.1 川渝茶树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1.2 川渝茶树品种(系)的亲缘关系分析
    4.2 川渝茶树品种(系)指纹图谱的构建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1

(4)茶树响应铝的遗传变异及铝富集候选基因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土壤酸化现状及对植物的影响
        1.1 土壤酸化现状
        1.2 铝对植物的影响
        1.2.1 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1.2.2 诱导产生活性氧簇
        1.2.3 对养分吸收的影响
    2 植物耐铝机制
        2.1 生理机制
        2.1.1 有机酸的分泌
        2.1.2 根冠粘液和其他代谢物的产生
        2.1.3 细胞壁结合(固定)铝
        2.1.4 胞内耐铝调控
        2.2 分子机制
        2.2.1 铝耐受基因
        2.2.2 耐铝相关的转录因子
    3 高通量测序在植物研究上的应用
        3.1 挖掘重金属胁迫相关基因
        3.2 明确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代谢通路
    4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4.1 问题的提出
        4.2 研究思路
        4.3 试验路线
第二章 不同茶树基因型根系响应铝诱导及嫩梢铝富集遗传变异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试验材料
        2.4 试验方法
        2.4.1 植物材料制备
        2.4.2 根系生物量及嫩梢铝含量测定
        2.4.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铝对茶树根系生长的影响
        3.2 茶树嫩梢铝富集含量的基因型差异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茶树实生根幼苗响应不同铝浓度的转录组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营养液培养试验
        2.2.2 茶苗耐铝临界浓度筛选
        2.2.3 样品处理及RNA提取
        2.2.4 高通量测序及Unigene的组装拼接
        2.2.5 转录本基因功能注释
        2.2.6 qPCR验证RNA-seq数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嘉茗1号响应不同铝浓度的生长势
        3.2 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
        3.3 茶树转录组数据的组装和基因功能注释
        3.4 GO注释
        3.5 KOG注释
        3.6 KEGG注释
        3.7 qPCR验证RNA-Seq数据
        3.8 差异基因的聚类分析
        3.9 不同铝浓度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
        3.9.1 转运蛋白基因
        3.9.2 转录因子
        3.9.3 氧化和过氧化相关基因
        3.9.4 细胞色素P450基因
        3.9.5 泛素标记基因
        3.9.6 有机酸调控基因
        3.9.7 热激蛋白基因
        3.10 STOP1/ART1调控的同源基因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茶树CsSTOP1基因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和载体
        2.1.3 试剂和试剂盒
        2.1.4 试验引物及PCR扩增
        2.2 试验方法
        2.2.1 茶树DNA提取(CTAB法)
        2.2.2 CsSTOP1生物信息学分析
        2.2.3 载体构建
        2.2.4 拟南芥突变体纯合子筛选
        2.2.5 农杆菌电击转化
        2.2.6 拟南芥转基因方法
        2.2.7 转基因拟南芥阳性种子的筛选
        2.2.8 拟南芥临界铝浓度筛选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过程中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3.2 CsSTOP1序列分析
        3.3 拟南芥突变体纯合子筛选结果
        3.4 转基因拟南芥阳性种子筛选
        3.5 铝对野生型拟南芥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5)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的分离及其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植物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
        2.1.1 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
        2.1.2 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
        2.1.3 基因表达调控与杂种优势
        2.1.4 表观遗传学与杂种优势
        2.2 茶树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
        2.2.1 茶树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
        2.2.2 茶叶生化成分的杂种优势
        2.2.3 茶树抗性的杂种优势
        2.2.4 茶树特异性状的杂种优势
    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的筛选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1.3 试验方法
        1.3.1 铁观音、黄旦和金观音鲜叶总RNA的提取
        1.3.2 cDNA第一链的合成与纯化
        1.3.3 Tester ds cDNA、T-Driver ds cDNA和H-Driver ds cDNA的制备
        1.3.4 杂交与DSN处理
        1.3.5 差异cDNA的扩增与克隆
        1.3.6 差减cDNA文库插入片段大小的检测
        1.3.7 差异基因阳性克隆的筛选
        1.3.8 阳性克隆的测序与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观音与其亲本正向抑制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
        2.2 金观音与其亲本正向抑制差减cDNA文库的筛选
        2.3 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金观音与其亲本重要差异基因的EST分析
    3 讨论
        3.1 金观音与其亲本抑制差减杂交cDNA文库阳性克隆的筛选与分析
        3.2 金观音与其亲本参与生物学进程相关基因的发掘
        3.3 重要差异基因的EST分析
第三章 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表达的遗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1.3 试验方法
        1.3.1 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1.3.2 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表达量比较并筛选
        1.3.3 RT-PCR检验筛选出的15个差异基因
        1.3.4 差异基因在黄观音和金玫瑰中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表达量分析
        2.1.1 金观音与其亲本参与生长发育类基因的表达模式
        2.1.2 金观音与其亲本参与抗性类基因的表达模式
        2.1.3 金观音与其亲本参与品质类基因的表达模式
        2.2 15个差异基因的RT-PCR验证
        2.3 差异基因在亲本与其3个子一代中荧光定量PCR和基因型分析
    3 讨论
        3.1 半定量RT-PCR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的比较
        3.2 茶树杂种与亲本之间基因表达差异的遗传分析
第四章 烯醇酶基因CsENO的克隆及其在非生物胁迫中的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1.3 试验方法
        1.3.1 供试材料总RNA的提取
        1.3.2 CsENO的筛选和全长验证
        1.3.3 CsENO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分析
        1.3.4 CsENO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树CsENO全长cDNA序列的验证及序列分析
        2.2 茶树CsENO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1 蛋白基本性质预测
        2.2.2 同源性比对和分子系统进化树分析
        2.3 CsENO相对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黔产优质绿茶香气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绿茶发展现状
    1.2 茶叶香气研究进展
    1.3 绿茶香气研究进展
    1.4 香气提取方法
        1.4.1 同时蒸馏萃取法
        1.4.2 顶空气相色谱法
        1.4.3 减压蒸馏法
        1.4.4 超临界CO2萃取法
        1.4.5 固相微萃取
    1.5 茶叶挥发分析技术
    1.6 影响香气的因素
        1.6.1 茶树品种的影响
        1.6.2 地理气候条件的的影响
        1.6.3 培育措施影响
        1.6.4 加工对茶叶香气的影响
        1.6.4.1 摊凉过程
        1.6.4.2 杀青过程
        1.6.4.3 揉捻过程
        1.6.4.4 干燥过程
        1.6.5 储藏过程的影响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1.7.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2 本研究的主要类容
第二章 茶叶香气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条件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2.1 香气的萃取
        2.2.2.2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2.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香气萃取条件的确定
        2.3.2 色谱条件确定
    2.4 方法重复性考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种绿茶加工过程香气变化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条件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醇类挥发性物质变化规律
        3.3.2 醛类挥发性物质变化规律
        3.3.3 烃类挥发性物质变化规律
        3.3.4 酮类挥发性物质变化规律
        3.3.5 酯类挥发性物质变化规律
        3.3.6 其它类挥发性物质变化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种黔产优质绿茶香气成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条件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三种绿茶的基本香气成分
        4.3.2 三种绿茶的特征香气分析
        4.3.3 三种绿茶香气成分之间的差异
        4.3.4 3种绿茶聚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等级湄潭翠芽香气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条件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等级关键香气成分的筛选
        5.3.2 不同等级湄潭翠芽主成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山东茶区优异茶树单株资源的筛选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茶树种质资源与优异种质资源
        1.1.1 茶树优异种质资源的分类
        1.1.2 优异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2.1 优异种质资源的收集进展
        1.1.2.2 优异种质资源的育种进展
        1.1.2.3 优异种质资源与机理研究
    1.2 山东茶树育种进展
        1.2.1 山东茶树育种方法
        1.2.2 山东育种现状
    1.3 ISSR分子标记在茶树育种中的应用
        1.3.1 ISSR技术
        1.3.2 ISSR应用现状
    1.4 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
        1.4.1 选题背景
        1.4.2 目的意义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2.2.2 物候期观察
        2.2.3 生化成分测定
        2.2.3.1 原料要求及制样方法
        2.2.3.2 水浸出物
        2.2.3.3 咖啡碱
        2.2.3.4 茶多酚
        2.2.3.5 游离氨基酸
        2.2.3.6 花青素
        2.2.4 ISSR分子标记
        2.2.4.1 DNA提取
        2.2.4.2 DNA模板检测
        2.2.4.3 ISSR引物合成与筛选
        2.2.4.4 ISSR扩增反应体系优化建立
        2.2.4.5 PCR反应体系
        2.2.4.6 扩增产物电泳及检验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 结果及分析
    3.1 筛选优异单株的种类
    3.2 紫色芽叶单株的性状分析
        3.2.1 紫色芽叶单株形态特征及物候期
        3.2.2 紫色芽叶单株芽叶主要特征
        3.2.3 紫色芽叶单株花的主要特征
        3.2.4 紫色芽叶单株果实与种子主要特征
        3.2.5 紫色芽叶单株生化成分特征
    3.3 叶形特异单株的性状分析
        3.3.1 叶形特异单株形态特征及物候期
        3.3.2 叶形特异单株主要芽叶特征
        3.3.3 叶形特异单株花的主要特征
        3.3.4 叶形特异单株果实与种子主要特征
        3.3.5 叶形特异单株生化成分特征
    3.4 抗寒单株的性状分析
        3.4.1 抗寒单株形态特征及物候期
        3.4.2 抗寒单株主要芽叶特征
        3.4.3 抗寒单株花的主要特征
        3.4.4 抗寒单株果实与种子主要特征
        3.4.5 抗寒单株生化成分特征
        3.4.5.1 高氨基酸含量优异单株
        3.4.5.2 高茶多酚含量优异单株
        3.4.5.3 高咖啡碱含量优异单株
    3.5 茶树ISSR分子标记体系建立
        3.5.1 茶树DNA提取
        3.5.2 ISSR引物筛选
        3.5.3 ISSR反应体系及优化
    3.6 ISSR-PCR扩增结果与亲缘关系
        3.6.1 ISSR扩增产物的多态性
        3.6.2 优异单株的多态性与亲缘关系
    3.7 分子身份证建立
4 讨论
    4.1 筛选目标与单株优异性
    4.2 筛选单株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
    4.3 性状、地理位置与聚类关系
    4.4 分子身份证
    4.5 单株育种前景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我国茶树优良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茶树DNA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 茶树DNA分子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1.2.1 指纹图谱的分类、概念及特点
        1.2.2 茶树DNA分子指纹图谱研究
        1.2.3 SSR分子标记检测方法研究
        1.2.4 分子指纹图谱在茶树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1.3 研究思路及预期目标
        1.3.1 研究思路
        1.3.2 预期目标
第二章 茶树指纹图谱SSR核心引物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剂配制
        2.1.3 DNA提取
        2.1.4 SSR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SSR引物初筛
        2.2.2 核心引物的确定
        2.2.3 确定遗传多样性分析所需SSR引物数
    2.3 讨论
        2.3.1 SSR指纹图谱核心引物筛选
        2.3.2 遗传多样性所需引物数目
第三章 我国茶树优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SSR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遗传多样性分析
        3.2.2 聚类分析
        3.2.3 遗传结构分析
    3.3 讨论
        3.3.1 遗传多样性
        3.3.2 茶树品种聚类分析与遗传结构分析
第四章 我国茶树优良品种SSR指纹图谱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SSR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PAGE结果
        4.2.2 CE结果
        4.2.3 CE检测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比较
        4.2.4 指纹图谱构建
    4.3 讨论
        4.3.1 CE在茶树品种鉴定中的可行性分析
        4.3.2 茶树品种指纹图谱构建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茶树稀土和氟铝元素积累特性及基因型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茶树种质资源筛选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福建乌龙茶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
    2 茶树中一些特异性元素(稀土和F及Al)的研究现状
        2.1 稀土和F及Al对健康的影响
        2.2 稀土和F及Al元素积累吸收机制
        2.2.1 生理生化吸收机制
        2.2.2 分子遗传学吸收机制
        2.3 不同程度积累稀土和F及Al元素的茶树种质筛选
        2.3.1 不同程度积累稀土茶树种质筛选
        2.3.2 不同程度积累F和Al茶树种质筛选
    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茶树中的应用
    4 本研究的意义
    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5.1 主要研究内容
        5.2 本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基因型茶树稀土和氟铝元素的积累特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和方法
        1.2.1 样品的制备方法
        1.2.2 样品中稀土和F及Al含量测定方法
        1.2.3 生物富集系数的计算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中的稀土和F及Al含量
        2.2 不同茶树种质间稀土和F及A1含量总体分布情况
        2.2.1 稀土含量在不同茶树种质间的总体分布情况
        2.2.2 F和Al含量在不同茶树种质间的总体分布情况
        2.3 同一茶树种质不同季节的稀土和F及Al含量比较分析
        2.3.1 同一茶树种质不同季节的稀土含量比较分析
        2.3.2 同一茶树种质不同季节的F含量比较分析
        2.3.3 同一茶树种质不同季节的Al含量比较分析
        2.4 同一茶树种质不同生境下的稀土和F及Al含量比较分析
        2.5 茶树鲜叶的稀土和F及Al吸收的相关性
        2.6 茶树种质间稀土和F及Al含量的聚类分析
        2.6.1 茶树种质间稀土含量的聚类分析
        2.6.2 茶树种质间F含量的聚类分析
        2.6.3 茶树种质间Al含量的聚类分析
    3 讨论和展望
        3.1 不同茶树种质间稀土和F及Al含量
        3.2 稀土和F及Al含量在茶树中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3.3 高、中、低吸收稀土和F及Al茶树种质的生物学特性
第三章 修剪高度对铁观音稀土和氟铝积累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修剪方法
        1.2.2 样品的制备
        1.2.3 检测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树不同修剪高度的稀土和F及Al含量差异分析
        2.1.1 茶树不同修剪高度的稀土含量差异分析
        2.1.2 茶树不同修剪高度的F含量差异分析
        2.1.3 茶树不同修剪高度的铝含量差异分析
        2.2 茶树不同修剪高度的品质成分差异分析
        2.2.1 茶树不同修剪高度常规理化成分含量差异分析
        2.2.2 茶树不同修剪高度儿茶素总量及其组分含量差异分析
        2.2.3 不同修剪高度成品茶的品质成分差异分析
        2.3 茶树不同修剪高度鲜叶制成成品茶的感官审评结果
        2.4 茶叶中稀土和F及Al含量和品质成分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稀土和氟铝差异积累的不同基因型茶树转录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茶树总RNA的提取和检测
        1.4 转录组测序
        1.5 数据分析流程
        1.6 表达丰度计算及分析方法
        1.7 差异基因注释和富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树总RNA提取质量分析结果
        2.2 测序量结果统计与评估
        2.2.1 测序结果检查
        2.2.2 组装结果统计
        2.2.3 测序随机性分析
        2.2.4 测序饱和度分析结果
        2.3 茶树转录组数据的基本分析
        2.3.1 Unigene注释和匹配度分析结果
        2.3.2 茶树Unigene功能注释
        2.3.3 Unigene功能注释匹配的物种分布
        2.4 茶树Unigene的结构分析
        2.4.1 ORF预测
        2.4.2 SSR分析
        2.4.3 SNP分析
        2.5 差异基因表达统计分析、聚类和注释
        2.5.1 不同茶树种质间差异基因筛选统计分析
        2.5.2 不同茶树种质间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富集分析
        2.5.3 不同茶树种质间差异表达基因COG分类富集分析
        2.5.4 不同茶树种质间差异表达基因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茶树稀土和氟铝积累差异基因筛选及qRT-PCR验证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茶树总RNA的提取及检测和cDNA的合成
        1.3.1 茶树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1.3.2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1.4 荧光定量PCR
        1.4.1 差异表达基因引物设计合成
        1.4.2 qRT-PCR的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1.4.3 标准曲线的制定
        1.4.4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实时qRT-PCR
        1.5稀土和F及A1的检测
        1.6 基因相对表达量与稀土和F及Al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NA提取和cDNA合成的质量分析
        2.1.1 T01、T02、T03样品RNA提取和cDNA合成的质量分析
        2.1.2 10不同茶树品种样品RNA提取和cDNA合成的质量分析
        2.2 内参基因和目的基因标准曲线分析
        2.3 3个不同茶树种质间15个基因qRT-PCR表达量差异
        2.4 10个不同茶树种质的稀土和F及Al含量
        2.5 10个不同茶树种质间6个基因表达量差异
        2.6 6个基因相对表达量与稀土F和Al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系统
        3.2 转运蛋白基因
        3.3 抗逆相关转录因子
        3.4 谷胱甘肽代谢途径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茶树根际土壤氨氮转化菌的分离、鉴定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植物根际促生菌
        1.2.1.1 种类
        1.2.1.2 对植物的促生作用
        1.2.2 微生物菌肥研究进展
        1.2.2.1 微生物菌肥的种类
        1.2.2.2 微生物菌肥的作用
        1.2.2.3 微生物菌肥的发展趋势
        1.2.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1.2.3.1 传统方法
        1.2.3.2 生物化学方法
        1.2.3.3 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
        1.2.4 茶树根际微生物研究动态
        1.2.4.1 茶树根际微生物的组成
        1.2.4.2 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因素
        1.2.4.3 根际微生物对茶树的作用
        1.2.4.4 微生物菌肥在茶树上的应用
        1.2.5 茶树氮素营养
        1.2.5.1 茶树氮素代谢基础
        1.2.5.2 氮素对茶树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接种方法及土壤样品的采集
        2.1.2 固氮菌对照菌株来源
        2.1.3 引物序列
        2.1.4 接种茶苗样品采集
        2.1.5 主要试剂
        2.1.6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培养基的制备
        2.2.2 菌株的分离、纯化
        2.2.3 高效菌株活性测定
        2.2.4 SDS-PAGE 全细胞聚类
        2.2.5 16 S rDNA 分子鉴定
        2.2.6 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鉴定
        2.2.7 菌株特性分析
        2.2.8 微生物计数
        2.2.9 土壤速效养分测定
        2.2.10 土壤 pH 和有机质测定
        2.2.11 土壤酶活性测定
        2.2.12 茶苗生物量统计
        2.2.13 全氮测定
        2.2.14 氮素酶活性测定
        2.2.15 土壤微生物 DNA 提取、纯化及酶切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氨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分析
        3.1.1 氨化细菌的分离及初选
        3.1.2 高效菌株的筛选
        3.1.3 高效菌株的鉴定
        3.1.4 高效菌株生长条件及功能特性
    3.2 固氮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分析
        3.2.1 固氮菌的分离及初选
        3.2.2 菌株的筛选
        3.2.3 菌株的鉴定
        3.2.4 菌株生长条件及功能特性
    3.3 接种对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
        3.3.1 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动态
        3.3.2 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3.3.3 根际土壤化学特性分析
        3.3.4 微生物与根际土壤无机氮及酶活性的相关性
    3.4 接种对茶苗的影响
        3.4.1 茶苗生物量
        3.4.2 茶苗新梢和根系氮含量
        3.4.3 茶苗氮代谢酶活性及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黔湄809号茶树良种选育结果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茶树种质资源矿质元素含量分析[D]. 郑淑琳.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2]茶树PPO基因家族的表达及SNP分析[D]. 郑楚楚.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3]川渝茶树品种及70份新品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胡尧.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4]茶树响应铝的遗传变异及铝富集候选基因挖掘[D]. 李勇. 华中农业大学, 2017(03)
  • [5]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的分离及其表达分析[D]. 姚雪倩. 福建农林大学, 2017
  • [6]黔产优质绿茶香气成分分析[D]. 谢勋. 贵州大学, 2017(04)
  • [7]山东茶区优异茶树单株资源的筛选与评价[D]. 高树文.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8]我国茶树优良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D]. 黄丹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9]茶树稀土和氟铝元素积累特性及基因型差异研究[D]. 王琼琼.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10]茶树根际土壤氨氮转化菌的分离、鉴定及效应研究[D]. 韩晓阳.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改良茶树千梅809选育结果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