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科技发展的难点与对策--西北五省科技发展考察报告_科技论文

西北地区科技发展的难点与对策--西北五省科技发展考察报告_科技论文

我国西北科技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关于西北五省区科技发展的调研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发展论文,省区论文,对策论文,调研报告论文,困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西部的问题解决不好,中国的问题就很难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不仅仅是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在根本上牵涉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特别是西北五省区如何利用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应当提到紧迫的日程上来加以重视。

一、三大问题困扰着科技发展

西北五省区科技发展在主观努力和客观效果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编差。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比较优势的科技与相对劣势的科技并存,结构调整的载体和突破口还没有落实到科技上,难以有效激活经济。

西部五省区产业发展虽因“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西部布局了一批项目,建立了大量的工业基地,在航空航天、核工业、有色金属、机械制造与加工等技术领域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因袭计划经济的体制刚性特点明显。传统产业改造包袱沉重,传统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力度不大。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扩散和辐射范围很小,技术升级只是局限在一部分“孤岛”上,科技带动作用得不到有效的释放。利用科技盘活第一产业存量的政策性措施不多,也缺乏一定的力度。具有比较优势的科技没有形成带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源头,也没有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载体和突破口。

2.科技与经济发展脱节的现象还相当突出,难以形成对经济的有效支撑。

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创新源虽然并不缺乏,如西安、兰州在军工、航空航天、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技术企业不比东部地区少,发展水平也较高,但科技与经济接口不多,嫁接渠道不畅,缺乏系统集成。另外,由于科技型企业介入经济的幅度小,步子慢,周期长,民营科技不活跃,呈现出经济成分单一、非公有经济比例小的局面。新产业的建立缺乏市场经济的依托,传统产业改造包袱较重,导致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和支撑乏力。

3.科技投入与东部差距呈扩大之势,难以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近20年来,西北五省区获得国家科技计划和项目的经费总额、政府资金、项目数与东部地区平均相差近10倍。国家财政对西部的转移支付中,政府对科技的再分配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2000年以来,科技部启动了“西部大开发科技行动”,各科技计划、专项支持经费达2.78亿,对宁夏等地区科技经费的支持,甚至超过了自治区政府对科技厅的年财政投入经费。西北五省区地方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盘子也在逐年增大。尽管如此,西北五省区与东部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逐年加大。另外,西部科技投入问题并不单纯体现为投入量的多少,而且科技投入与产出的效应也不明显。

据统计,2000年西北五省区GDP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1%,相当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1%。科技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发展滞后,设备更新投入不足。根据国家计委的一项统计,西部地区要达到东部“十五”末期基础设施水平,资金约缺口4万亿元,其中西北五省区的缺口最大。另外,科技、教育、文化等综合知识发展指数也在全国的60%以下。

二、六大瓶颈制约着科技发展

1.观念创新是启动西北地区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差距之所以越拉越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东部能够得市场经济之先,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相对而言,西北五省区则因循计划经济观念,思想解放不够,突破的少,创新的少。古今中外的经验表明,凡是滞后发展的地区,首先必须解决传统思维定式的转换和思想观念的创新。这是解决一切发展问题的出发点。因此,西北地区应从全国的发展中去定位和思考,关键是解决观念创新问题。在这一方面,政府更要勇于和善于开风气之先。

2.西北地区发展缺乏动力,关键是市场性人才稀缺。

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缺乏小城镇的依托,关键是科技大户对放弃或失去土地等传统生产资料的剩余劳动力吸纳、聚集的不够;乡镇科技企业缺乏引路人。据了解,在西北地区农村,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懂技术、懂经营、懂营销的科技大户乏陈可数。

另外,西北地区科技人员缺乏合理流动,尤其是很少深入到农村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农民对科技的渴求得不到基本的满足,传统农民不会“种地”的现象开始在这一地区出现。解决较好的定西农业开发园区,农民在经过现代工厂化农业培育后,可以形成该区域农村的人才源。转移出去,就可以辐射、带动一大片。但是,象定西农业园区科技人员主导农业生产的情况并不普遍。这种情况如继续延续下去,解决广大农民的增收问题就难以取得实际成效。市场型人才与现代企业家资源稀缺的现象,反映了西北地区市场性科技人才培育不足问题。

另外,西北地区市场性创业型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多年来,西部地区就已形成“孔雀东南飞”的人才外流局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资源配置的趋势将对西部构成更加严峻的挑战。我国加入WTO后,由于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加强,在国门内抢夺科技人才的趋势也将进一步加剧。

实际上,企业家资源是东部地区资本原始积累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性人才是“看不见的手”的运筹者,是工农业生产资金和技术的组织者。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对市场性人才、特别是企业家资源在资本原始积累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明晰,缺乏政策激励和调剂手段,导致人才规模严重不足,结构也不合理。这一瓶颈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得到重视和解决。

3.科技投入体系不够健全,科技发展缺乏基本保障。

从各地科技部门反映的情况看,西北个别省区科技的财政投入占地方政府本级财政的相对比例在增加,但绝对比例却在连年下降。新疆在这方面比较突出,全区科技经费投入总量由1996年的1.78亿增加到2000年的2.25亿,但“九五”时期全区科技投入(包括中央补助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12%、3.88%、2.30%、1.90%和1.71%,呈逐年下降趋势。新疆科技投入不足、投入强度差,最根本的在于自治区科技投入体系不健全。这种局面已经严重制约了自治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使得科技装备无法投入,一些重大技术难题也无法组织攻关,科技产业化步履维艰。新疆与俄罗斯、中亚地区比邻的地缘优势,因国际科技合作资金投入不足或投入体系某一链条的阻断,导致一些好的项目无法实施。这种情况在西北地区较为普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尚未建立起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

西北五省区在科技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应当进一步加强科技激励力度,加大对各技术创新工作进行考评的力度,力求在机制上更全面、客观、综合地反映出各技术创新能力主体的技术进步状况。此外,西北地区要在实施科技激励政策的同时,使其与科技成果管理挂钩,加大对具有西北地域特色和特点的生态、资源、环境等重大科技进步成果的奖励力度。针对西北地区的特点,加大实行“技术资本化、资本人格化”的有关措施,在分配政策上给予比东部更大的力度和灵活度,把技术、管理等知识要素参加分配作为激励机制的核心,把人才的特殊贡献、技术价值与待遇结合起来,人才的使用和进一步培养结合起来,从利益分配机制、人才成长机制上来尊重科技人才,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的软环境。

5.西北地区缺乏优势资源的定位和集成。

对区域优势资源的定位和集成不尽科学合理,是西北地区科技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以甘肃为例,近年来十分重视特色资源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两西地区生态建设”、“旱地集水高效农业产业化示范”、“黄土高原退耕还草与草畜产业化”、“河西水资源战略安全与优化节水技术”等一批项目,已列入国家西部开发科技专项。然而,这些项目的定位还存在着严重的覆盖不足问题,各项目间缺乏有效集成,整体规划的少,系统集成的不够,没有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甘肃电网改造项目系统规划和布局不够,对边远地区节水农业和生态产业发展缺乏整体技术设计和统筹,资源、环境等项目与农业结构调整、传统工业基地改造、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等衔接的不够。另外,以兰州为中心的技术创新源不少,但缺乏系统连动和集成,从而影响了整体的创新效率。

6.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缺乏创新载体。

西北地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匮乏。对于有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和支撑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不同于一般的传统产业或行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些独特的环境条件和创新载体。西北地区企业正是由于缺少一些产业化的创新载体和平台,产业内企业的数目、规模、密度和关联度都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因而没有形成对内能够有利于彼此竞争,对外能形成一定的共同利益的局面。另外,考察西北企业时,发现许多企业的技术商品化程度不够,关键是创新能力没有与商品化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商品化经验相结合,从而导致科技创新要素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作用不明显。这可能是西北地区企业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区别。这个瓶颈不突破,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就不可能提高。

三、措施与建议

西北地区科技发展要继续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高起点、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突出科技能力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相结合、生态环境改善与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相衔接,推动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

1.加强西部开发的专题研究,对西部产业进行战略定位。

加强西北地区战略性、前瞻性和敏感问题的研究,重点对“三线建设”时期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振兴传统制造业、西北地区生态修复与重建、高新技术发展与特色产业结合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同时,要注意解决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的民族问题和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科技产业发展必须考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问题。

2.加快西北地区科技保障体系建设。

为改善西北科研基础条件差的问题,应在国家重点试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计划中向该地区倾斜,以改善该地区的科研基础条件。适当调整国家科技计划的分配比例,适当增加西北地区的比例。加大西北地区的人才引进力度,在西部专项增量中增加额度,适度向西北地区倾斜;把西部人才引进纳入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另外,加大西北省区干部培训力度,重点培训市场、经营、营销、企管、中介、评估、咨询等方面人才。

3.加强基地建设,推进产业化。

要优先扶持农业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大力推广“园区+基地+农户”的农村现代化生产模式,组建农村现代化股份公司,实行传统产业的产权改造,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在现代分工体系中的协作关系。鉴于西北自然资源和人口密度(集中分布在绿地)特点,建议国家在西北地区建立资源和生态型农业试点。同时,可根据西北地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建立无公害农业基地;根据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建立一批节水型农业示范基地。

4.大力推进西部信息化进程。

一是要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以863“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在新疆、陕西(杨凌)、宁夏等示范区为基础,加大实施“电脑农业”示范工程,尽快建立西北地区电脑农业示范推广体系。二是重点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加大区域内科技资源动态集成力度,尽快形成包括网络化制造信息系统、网络化资源系统等技术服务中心。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应用,建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及服务系统。三是加强西北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上网工程”建设。

5.加大科技示范力度。

加强西北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产业和沙产业、沙漠风能和太阳能等特色资源示范力度。重点开展特色资源增值转化科技示范;大力开展西部地区特色农作物、畜禽等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加强西部油气、盐湖、稀土等特色矿产资源的勘探、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开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天然中草药、藏药、民族药等西部特色优势药用资源的增值转化和产业化示范。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大学科技园为创新基地和创新源,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有西北特色的示范区,有计划地孵化一批有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农林牧示范园、科技示范园和产业化基地,加强技术辐射,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

6.试行“科技特派员”制,加强科技能力建设。

学习福建南平经验,试行“科技特派员”制,通过“科技特派员”制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并将其作为科技人员实现自身价值、发挥应有作用的大舞台。一方面从东部地区选派优秀干部到西北挂职锻炼,另一方面从本地选派得力干部逐层次地以“科技特派员”身份大批下派,待经验成熟后再向全国推广。科技特派员可在两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派一批德才兼备的东部地区科技人员到西北担任行政一把手,将东部的先进管理经验和观念直接带到当地;另一方面,让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员将农业技术成果通过特派员制直接带给农村,加强同农业生产的结合。

7.将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纳入西部大开发中。

西北省区的科研力量同东部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西北地区的科研基础条件总体水平差,科研仪器设备落后、更新速度慢等方面。要全面提升西北地区的科研水平,必须为科研部门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样对稳定科研队伍、增强科研单位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等均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国债资金是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措施,在用于改善西北地区的科研基础条件时要体现公平和效率,如建立大型科研仪器的共享、联合实验室及合作研究机制等。

标签:;  ;  ;  ;  ;  ;  ;  ;  ;  

西北地区科技发展的难点与对策--西北五省科技发展考察报告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