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文
抚宁县人民医院066300
【摘要】目的 观察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CTA)与DSA在诊断头颈动脉狭窄中应用价值。方法 临床纳入怀疑颅、颈动脉疾病患者80例,分别进行头颈联合CTA以及DSA 检查并进行对比,以DSA检查结果作为标准,评估CTA诊断头颈血管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结果 头颈联合CTA检查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78±0.30、2.81±0.34;头颈联合CTA总体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96%、98.31%、97.04%。结论 头颈联合CTA检查在头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以及手术方案的制订方面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头颈动脉狭窄;应用
目前临床研究表明,头颈动脉硬化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1]。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头颈动脉硬化狭窄,对临床进一步治疗及干预均有较高的意义,能够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的出现使得扫描速度、空间分辨率以及后续处理技术均有了较大的提升,也使得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CTA)检查得以实行,为进一步探讨头颈联合CTA图像质量及评估头颈动脉狭窄中作用,笔者对80例怀疑颅、颈动脉疾病患者进行了相关检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怀疑颅、颈动脉疾病患者80例,均为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病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19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7.2±7.6)岁,脑梗死5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1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头颈联合CTA与DSA检查,两种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2周。
1.2 头颈联合CTA检查方法:仪器为飞利浦 64层螺旋CT,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至颅顶。扫描分为平扫与血管造影扫描,扫描参数如下:准直64mm×0.6mm ,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mA,螺距1.2,FOV 200mm,尾头向扫描,延迟2s,扫描时程约8s。血管造影扫描前采用高压注射器以4.5 ml/s速度注射碘海醇80ml。
1.3 图像评价与分析:图像质量评分可以分为0~3分,其中:0分为图像无法进行评价;1分为血管显影较差,伪影较多,无法检出或排除血管狭窄;2分为血管内强化不均匀或血管边界显示不完全,血管分支达到3级,或出现少量静脉伪影,能够检出或排除血管狭窄;3分为血管内以及血管边界显示较清晰,血管分支达到4级,未见静脉伪影,可以明确检出或排除血管狭窄。在进行图像评价时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盲法评定。DSA图像结果由介入科医师进行分析,若读片结果与前两者发生分歧,经讨论并达到一致观点。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NASCET)标准制定的狭窄分级,可以将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狭窄率<50%)、中度狭窄(狭窄率50%~69%)、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闭塞。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以及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说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头颈联合CTA与DSA在头颈动脉狭窄的显示分析:80例患者经DSA检查共发现病变的血管135处,其中:轻度狭窄19例,中度狭窄14例,重度狭窄25例,闭塞22例。头颈联合CTA共发现病变的血管122处,漏诊10处。对漏诊10处血管进行分析,发现主要位于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颅内段以及椎动脉的起始部。头颈联合CTA与DSA在头颈部动脉狭窄检出率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1.651,P>0.05)。头颈联合CTA检查总体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96%、98.31%、97.04%。
2.2颈动脉CTA图像质量分析:8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CTA检查后,经三维后处理均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图像。图像能够清晰的显示出动脉血管主干以及主要分支,均能达到临床诊断的要求,头、颈部CTA的评分分别为2.79±0.30、2.81±0.34。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颅内外内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最为常见的病因,并能够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反复发作[2]。若不能在早期进行积极、有效的临床干预,患者的血管可能发生进一步的狭窄或闭塞,并发生更为严重的脑缺血症状,严重时发生脑梗死[3]。因此,全面评估颅内外血管情况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着较高的临床意义。
目前临床研究表明,CTA图像的采集主要在于患者准备、扫描参数设置、造影剂使用、注射速度等因素[4-5]。本研究采用的是造影剂50ml注射并进行一次性检查完成头颅CTA以及颈部CTA两项检查,图像质量均较好,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因此即使是进行同样的时相扫描,但患者的循环时间仍相差较多,很难采用统一的标本进行要求[6]。而通过CTA智能触发扫描技则能够充分保证确的扫描时间,在提高扫描速度的同时还能够明显降低辐射剂量以及造影剂的使用剂量。
CTA检查后进行图像重建时有多种不同的后处理技术,其中VR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技术,其能够通过三维显示出血管的整个形态、走行以及病变等,并通过多角度更为直观的显示出病变部位与血管之间三维空间的解剖关系,这能够为患者的手术提供最佳的工作角度[7]。MIP处理后血管径线的测量较为可靠,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该方法对血管的扩张或狭窄情况进行评估。另外,其还能显示出图像不同层次的密度,可以较为清晰的观察血管以及血管壁钙化,从而在斑块性质的评估上具有较高的价值。就目前临床现状而言,DSA仍是作为检测头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本研究发现,头颈联合CTA在动脉狭窄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较高,分别达到82.96%、98.31%、97.04%。与DSA视野较小不同,CTA可以观察更大范围的头颈动脉,因此在动脉狭窄的诊断中更具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头颈联合CTA检查有10出病变部位发生漏诊,我们认为可能受到了颅底骨的影响,后处理去骨时可能造成颈内动脉管壁信息出现丢失或扭曲的不足、
综上所述,头颈联合CTA检查在头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以及手术方案的制订方面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宝华,胡亚娟.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人颈动脉硬化检测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2,34(6):880-881.
[2] 郭瑞友,侯荣耀,马腾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4,22(10):767-772.
[3] 王双青,周亮,尹恝等.颅内分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与缺血性卒中[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4,22(2):150-153.
[4] 刘强,王树贤,张立霞等.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的准确度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30(8):673-676.
[5] 赵亮,冯佩明,胡亚军等.螺旋CT血管造影和颈部血管超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系统评价[J].重庆医学,2014,(13):1628-1630.
[6] 尤国庆,耿云平,刘蕾等.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388-389.
[7] 游梦星,虞希祥,林永胜等.三维CT血管造影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9):676-680.
论文作者:马海文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
标签:头颈论文; 狭窄论文; 血管论文; 动脉论文; 造影论文; 图像论文; 患者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