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产科 新疆 库尔勒 841000)
【摘要】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妊高症产妇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剖宫产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胎儿Apgar评分明显不如采取优质护理措施的观察组。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妊高症产妇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可使得并发症发生率和剖宫产率得到有效降低,保障了新生儿的健康指数,在妊高症产妇护理中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优质护理;妊高症;产妇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6-0264-02
孕妇在妊娠20周后所出现的水肿、尿蛋白及高血压等症状称之为妊高症,是孕妇妊娠期的特有疾病,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则会出现昏迷、头晕、视觉模糊及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对母婴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1]。当前护理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是如何使得妊娠高血压对母婴的危害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2]。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妊高症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50例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这段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妊高症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产妇年龄在22~42岁左右,平均年龄为(32.3±2.5)岁;产妇孕周在34~43周左右,平均孕周为(40.9±1.5)周。对比两组患者的孕周及年龄等一般资料,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药物对症治疗,控制患者血压,并采取常规护理措施,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处理,可使得孕期并发症的发生得到减少。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
妊高症产妇会担心自身及胎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产妇易产生紧张等不良情绪,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护理人员对其采取适当的指导教育,可使得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或消除,防止产妇情绪紧张,导致疾病恶化,患者的心情保持良好,有助于稳定血压。
1.2.2健康教育
产妇定期去做产前检查,护理人员通过视频学习、知识讲座和宣传册等方式来将妊高症控制的重要性和方式讲解给产妇听,并将疾病注意事项、分娩过程相关知识等告知患者,患者多休息,休息时采取左侧卧位姿势,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指导,刺激性食物和高盐高脂食物应尽量避免。
1.2.3环境护理
为防止孕妇出现不良情绪,将安静整洁、空气清新的环境提供给孕妇,污浊的空气可能会导致孕妇呼吸道出现疾病。室内保持柔和的光线,将舒适度提高,可使得患者的心理负担得到降低。
1.2.4围生产期的护理
产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及尿量等生命体征,对患者是否出现胸闷、呕吐、眼花等症状进行观察,一旦出现以上症状,立即告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如果患者出现抽搐症状,为防止患者出现窒息或窒息症状,需立即对患者采用开口器;密切监测患者阴道流血的情况,对患者的宫缩及胎儿胎动、胎心等变化进行密切关注。准备齐全孕妇分娩时所需的相关药品及抢救器材,对患者宫缩及产程进展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将患者疼痛注意力分散,对胎儿胎心进行监护,对产妇进行吸氧。脐带剪断后,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产妇和婴儿进行乳头吸吮和皮肤接触练习,加强产妇的产褥期保健,并采取适当的热敷和乳房按摩等护理,有助于产妇母乳喂养和产后恢复。
1.4 效果评价
对两组患者的胎儿Apgar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剖宫产率进行对比。
1.5 数据处理
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
2.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剖宫产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胎儿Apgar评分明显不如采取优质护理措施的观察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在临床上具有统计意义。具体见表1。
3.讨论
在我国妊娠高血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旦没有得到及时的规范治疗,很可能会导致产妇的生命出现危险,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妊高症产妇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可使得并发症发生率和剖宫产率得到有效降低,保障了新生儿的健康指数[3],在妊高症产妇护理中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云燕.优质护理方式在妊高症产妇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护理研究,2015,24(3):699-700.
[2]计建英.1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14,35(10):2255-2256.
[3]宿红,郭巧玉.优质护理方式在妊高症产妇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转化医学,2015,(3):122-122,124.
论文作者:杜学燕,马雪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1
标签:患者论文; 产妇论文; 措施论文; 并发症论文; 胎儿论文; 发生率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