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将近三年开展的立夏节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其中存在的隐性德育资源,分析隐性德育资源的运用效果,并对立夏节实践活动的德育方式进行了尝试与思考。
关键词:隐性德育 隐性德育资源 传统节日活动
新课程指出:课程资源已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显性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如教材、多媒体设备、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中的实物、活动等。与显形课程资源不同,隐性课程资源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校风班风、教学氛围、师生关系、社团活动等。相对于显性资源,人们更容易忽视对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学校日常教学环境与教学活动中蕴含有大量的隐性德育资源,要使这些潜在的德育资源被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师就必须树立尊重学生的思想观、课堂生成的教学观,努力在教学中实践、探索。
新昌县七星小学是一所年轻有活力的学校,在“博雅”教学理念的指引下,以北斗七星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奠基。在连续三年立夏节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挖掘隐性德育资源进行了探索,并有了一些收获。
一、理论的概述
1.隐性教育。
所谓隐性教育,就是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一种无意识教育方式。具体而言,就是教育者为了改变当前受教育者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教育的状况,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隐藏教育主题和教育目的,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教育对象所处的环境、文化、娱乐、舆论、服务、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氛围中,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潜移默化地接受预先所设定教育内容的一种教育方式。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由于隐性教育突出强调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信息,因此,它具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隐蔽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教育接受的自主性等特点。
2.隐性德育资源。
德国著名演讲家海茵·雷曼麦说过:“用暗示的方法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更能为人接受。”所以,隐性德育和隐性德育资源的价值就不应被忽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那么,什么是隐性德育资源呢?李耀康在《学校隐性德育资源的现状分析》一文中是这样界定的:“隐性德育资源是学校显性德育资源以外的,那些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发生潜移默化作用的物质和精神的隐性因素的总和,是对学生进行有效德育不可或缺的载体。”依照该定义,隐性德育必须借助一定的教育性因素才能发挥作用,这些教育因素可以归纳为物化教育因素和非物化教育因素两大类。物化教育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建筑风格样式、社会生活设施、文体活动设施等;而非物化教育因素的内容极其广泛,诸如历史文化、社会氛围、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等,立夏实践活动就属于其范畴。那么这些物化教育因素和非物化教育因素就可以被称为隐性德育资源。
二、活动策略与方法
2016年立夏,我们举行了“彩绘蛋”活动。活动开始前,利用PPT及图片资料,向孩子们讲述了彩绘蛋悠久的历史。彩蛋的起源,是与民间习俗分不开的、蛋在古代人的心目中,是崇拜的象征、吉祥的象征,具有特别神奇的力量,或绘上纹样、或贴剪纸,送与亲朋好友分享,以报喜庆、图吉祥,这种蛋被称为“彩蛋”。早在两千年前,中国民间就有食用彩色鸡蛋的习俗,而在结婚生子时,把鸡蛋染成红色称为“喜蛋”,是必不可少的婚庆用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彩蛋的描述:“古之豪家食称画卵,今代犹染蓝茜杂色,仍加雕镂,递相饷遗,或置盘俎。”“画卵”即“彩蛋”。正是民间风俗的传播和影响,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才逐渐兴起了彩蛋手工艺品。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2018年立夏如约而至。“人靠衣装,蛋需套装”,今年立夏节的主题活动是:巧手编织立夏蛋兜。分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编织蛋套,裁剪好丝线的长度,开始编织。对齐绳子、打结,一步一步,看似简单,却需手脑并用、团结合作。你拉着线,我来打结;你打好了结,我来对对齐。技术难度不小,可孩子们兴趣高涨,参与热情不减。编织而成的各类蛋兜,装上蛋后挂到走廊,进行展览评比,选出最佳巧手和最美蛋兜。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编织这门传统手艺的乐趣,掌握了编织的技巧及技法,运用蛋兜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到了编织的无穷魅力,更品尝了制作成功的兴奋与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从而实现了对隐性德育资源的提取。
“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在明年2019年的立夏,我们的立夏节实践活动将结合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创造出新的活动方式,向创造性和主动性方向发展,带领学生去探索鸡蛋里面藏着的科学奥秘,以科学的视角去认识蛋壳、蛋清、蛋黄,用科学的眼睛去解释小鸡和鸡蛋的关系,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科学,在继承传统中创造创新,挖掘更多更有效的隐形德育资源,拓展隐形德育教育的渠道。
三、结论与思考
挖掘立夏实践活动中的隐性德育资源,加深了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与乡土人文教育、校园文化等有机结合,让学生了解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实践活动”成为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形式,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符合新时期班级德育工作的发展需求,提升了德育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受到教育。但如何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这个大课题下,与其他课程资源有机整合,在其他传统节日里全面开展,在传统文化这块沃土上挖掘更多更丰富的隐性德育资源,是我今后仍需思考与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晓虎 《浅谈学校德育教育中隐性校本资源的开发》。
[2]窦桂梅 《看得见的隐性教育》。
论文作者:杨楚莺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20年2月总第2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7
标签:隐性论文; 德育论文; 资源论文; 立夏论文; 课程论文; 实践活动论文; 因素论文; 《教育学》2020年2月总第2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