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观察组平均年龄(28.14±2.79)岁;平均孕周(20.45±3.04)周;文化程度:小学及初中18例,高中27例,大专30例,本科及以上45例。对照组平均年龄(27.95±2.91)岁;平均孕周(21.03±3.13)周;文化程度:小学及初中20例,高中31例,大专35例,本科及以上49例。两组孕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1.2.1 建立健康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联系方式、每日进食食物的种类、数量、三大营养素比例等,并进行第一次膳食营养调查,膳食营养调查采用24 h回顾法。1.2.2 干预方法 观察组给予系统的膳食营养干预及补充铁剂治疗,包括:①健康教育:向孕妇讲解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相关知识、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对孕妇和胎儿的不良影响及贫血的治疗方法。②系统的膳食营养干预,既中国营养学会妇幼分会孕中末期妇女平衡膳食宝塔建议:每天奶类及奶制品250~500g;大豆类及坚果60g;鱼、禽、蛋、肉类(含动物内脏)200~250g,其中鱼类、禽类、蛋类各50g;谷类、薯类及杂豆350~450g(杂粮≥1/5);蔬菜类300~500g(绿叶蔬菜占2/3);水果类200~400g;充分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4周为1个疗程。4周后回本中心复查外周血RBC、Hb、HCT等各项指标,并进行第2次膳食营养调查。对照组给予上述铁剂治疗,饮食上不接受系统的膳食营养干预,饮食仍以低蛋白素食为主,4周后回本中心复查外周血RBC、Hb、HCT等各项指标,并进行第2次膳食营养调查。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两组孕妇干预前后各营养素所占比例对比 观察组干预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分别为11.67%、20.00%、68.33%,干预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分别为20.00%、23.33%、56.67%。干预后,观察组蛋白质摄入比例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干预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分别为10.83%、20.00%、69.17%,干预后对照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分别为12.50%、23.33%、64.17%,对照组干预前后蛋白质摄入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食物中优质蛋白的摄入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2 两组孕妇干预前后外周血RBC、Hb、HCT变化对比干预前两组外周血RBC、Hb、H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外周血RBC、Hb、HC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近80%孕妇铁和蛋白质的摄入不足是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通过一定的饮食指导可增加铁的摄入和吸收。含铁的食物来源及影响因素:食物中的铁主要以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两种形式存在,血红素铁的吸收率远高于非血红素铁,且吸收过程不受膳食中其他因素的影响,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如瘦肉类、肝脏、动物血中,吸收率高,肉类不仅提供优质蛋白,以合成Hb,肉类还存在“肉类因子”能促进铁的吸收。本研究表明,给观察组系统的膳食营养干预和足量铁剂治疗,孕妇外周血RBC、Hb、HC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的膳食营养干预加上补充足量的铁剂,比单纯补充铁剂、低蛋白饮食在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中有着明显的效果。综上所述,妊娠期合理的膳食营养是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同时也在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参考文献[1]杨跃冬. 饮食干预治疗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3):198-199.[2]于秀珍, 董芳芳, 樊倩. 膳食营养干预对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17, 32(13):2904-2906.
论文作者:何世凤,周蓉,林拥军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8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膳食论文; 妊娠期论文; 营养论文; 性贫血论文; 缺铁论文; 统计学论文; 孕妇论文; 《药物与人》2018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