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危机分析_农业论文

日本农业危机分析_农业论文

日本农业危机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日本论文,危机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频频亮起红灯。据最新《联合国统计年鉴》显示,日本的农业生产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在有统计数据的世界155 个国家中居第145位,反映了目前日本农业存在的极严重的危机。

一、日本农业危机的表现:

1、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抛荒现象与日俱增。自1960~1990年30年间,农村青壮劳力迁出1035万人,占农业劳力的65%。“三老农业”成为日本农业最大特色,农业生产后继无人。由于农村劳力外流,农户骤减,抛荒撂荒现象日趋严重。1992年日本抛荒耕地和由于数年抛荒论为荒地的土地合计38.3万公顷,造成对本已稀缺的资源的极大浪费。

2、农业竞争力低下,不能面对国际市场。 长期受政府保护的日本农业其农产品价格一般都高于国际市场价格4~6倍,在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浪潮冲击下面临严峻考验。

3、农村综合危机显露: 农民相对收入不断降低,又受国际产品冲击,前景暗淡,离农弃农现象有增无减。年轻人找不到配偶,老年人晚景凄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更为脆弱,教育文化水平难以提高,社会治安与社会风气也难以保障。

二、日本农业危机的原因分析:

1、“农地改革”确立了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 为日本农业埋下了隐患。

二战以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日本农业中占据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农业生产率十分低下。据1945 年统计, 寄生地主阶级占有耕地43.46%,自耕农仅占15.5%,占农户总数近1/3 的佃农以高额地租为代价租种出租地,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因此二战以后日本推行了农地改革,将征收的大地主的土地转卖给佃农和“有能力的经营者”。土地改革后,自耕农占农户总数的88.3%,佃农仅占5%。为保护自耕农利益,防止土地集中, 1952年《农地法》明文规定严禁土地转移,农地改革使日本农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在1951~1960年农业年均增长率达3.5%,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居首位, 农业的发展也为工业化奠定了巨大的物质基础。然而,农地改革使土地趋于平均化、零散化,它确立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在当时极大地激烈了自耕农的积极性,挽救了小农经济的危机,但从长期看,该经营方式的固化必将与现代农业产生激烈矛盾。

2、各项扶持政策和制度使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得以固化。

(1 )政策扶持:政府在土地、粮食、流通、价格、税收、生产、救灾、保险、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诸领域制定了系列化、明晰化的法规和政策。它们的核心是对农业实行全方位的资金补贴和政策保护,目的在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生活的全面改观,扶持农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60年代以后,日本农业预算一般为国家预算总额的10%左右,而各种补贴则占预算的90%以上。

(2 )制度扶持:日本自下而上建立了功能齐全的农村组织——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农协并不改变家庭经营方式,而是在产前、产中、产后为农户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包括:存贷信用、生产、生活资料买卖、农业设施、农产品加工、保险、医疗保健、住宅买卖等。农协将农民生产经营活动联合起来形成集团力量,尽可能产生规模效益。

应该说,政策和制度的扶持取得了巨大成功,因为它顺应了日本农业先天自然条件,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但扶持政策和制度本身非但没有消除而是延缓了小规模家庭经营与现代农业的矛盾,并使其固化,事实上各种政策扶持打破了国民经济各产业在资源竞争与市场竞争中的秩序与法则,保证了小农经济游离于市场之外封闭发展,而制度扶持则只在农业经营的外围领域形成了对产生规模经济的大规模农场经营方式的替代。另外,在扶持制度和政策中还形成了扩大规模经营的重重阻力。如“兼业化”本身就是保障小土地妨碍土地兼并而产生和发展的,农协也成为保护小自耕农的强大制度力量。因此,随着农业的发展,扶持制度和政策就走向了反面。

3、结构调整与综合农政并没有消除小规模家庭经营与现代农 业的矛盾。

60年代初,小规模家庭经营与现代农业的矛盾在日本已初现端倪。为此,日本政府把扩大经营规模作为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1961年公布的《农业基本法》修改了《土地法》,缓解了对土地所有权转移的限制,扶植“自立经营农家”,承认农业法人,以鼓励扩大经营规模。70年代进行的综合农政,进一步修改土地法,完全取消对土地转移的限制,提倡土地所有与经营分离,鼓励发展“借地式”大农经济。但政府改革政策基本延用贯常的引导政策,寄希望于小农经济向大农经济的自然过渡。在几千年来固有的农本主义思想面前,在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地价飞涨因素面前,在扶持政策与制度形成的对小农经济的固化力量面前,政府的这种改革努力就显得十分苍白无力了。

三、小结

由于先天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日本必然的选择。政府的扶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小规模家庭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容,农业虽是弱质产业,但它与其它产业一样,可以容纳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可以发展大规模农场经营,达成规模效益。唯其如此,才能在工业化和国际化的双重压力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日本,如果农业现代化实现之后,逐步消除价格补贴,加速土地流动,杜绝兼业行为,推动农业科技革命的深化,如果同工业现代化一样,通过制度、政策的力量,使农业发展迅速走到同西方发达国家同等起跑线上,日本农业就不会陷入今日危机。

在当今国际社会,食物不再是唯一的安全保障,食物的安全保障也并不是非通过自给才能达到,因此以日本的经济实力是不会濒临粮食危机的。先天资源禀赋并不优越的日本农业,其发展的主题不在于农产品能否自给,而在于农业生产率能否与高度发达的国民经济相吻合。因此,日本农业真正的危机在于在粮食不能自给的同时,农业后继乏人和土地荒芜,这是对资源的最大浪费,也是对现有农业制度的根本否定。外在的压力,无论来自非农产业竞争、城市拓展,还是来自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浪潮,都仅仅是将内在危机外在化。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到了尽头,对其进行彻底改革是日本农业的唯一出路。

标签:;  ;  ;  ;  

日本农业危机分析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