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要制作产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杂志论文,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期刊传媒的产业化要求期刊传媒必须改变单纯生产型,实现向生产经营型的彻底转变,并进而进行市场化运营。对于商品制造者来说,首先必须找准消费者,然后制作出适合这些消费者的产品,最终把这些产品卖给这些既定的消费者。商品运营的这一“三段式”同样适用于期刊传媒的运营。
期刊传媒的“产品”就是期刊本身。同其他产业一样,期刊传媒也必须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这里拟重点谈一下期刊传媒市场化运营过程中,编辑主创人员必须确立并不断强化的四种市场意识和期刊产品的三次营销。
一、强化四种意识
(一)商品意识
期刊传媒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具有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双重属性。计划经济时期,片面注重了其精神产品属性,忽略了其物质产品的属性,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期刊传媒带有浓厚的批量供应、定点配给的色彩,因而只注意期刊运营的社会效益,忽略了其经济效益。市场经济则在强调精神产品属性的同时,充分肯定了其物质产品的属性。既然是物质产品,自然便会进入流通领域而成为商品,进而按商品销售规则进行销售。期刊主创人员必须认清这一点。一要清楚,我生产的就是商品;二要清楚,我生产的期刊也是要拿到市场上去销售的。商品意识是确立期刊传媒其他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商品意识真正确立了,其他意识的确立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二)品牌意识
品牌是期刊传媒在读者中享有的美誉度和忠诚度的统一,是期刊传媒风格、特色、内在特质和文化内涵等的总和,是期刊传媒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品牌意识,也就是质量意识、精品意识。质量出精品,精品创品牌。
期刊主创人员首先必须确立质量意识。质量意识是期刊编辑在选题确定、选题实施、编辑加工等环节中都必须牢固树立的意识。在如此质量意识的导引下,自然能够生产出上乘之作,也就是精品。精品的量的累积,又是形成品牌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精品才能在读者中逐渐赢得忠诚度和美誉度。每一个期刊主创人员都应该牢固确立品牌意识,和同仁一起为使自己的期刊成为一种品牌而出力流汗。
(三)营销意识
期刊主创人员的营销意识与期刊发行人员的营销意识,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期刊主创人员的营销意识应该从以下几个环节去理解。
1.产品制作过程中的营销意识,也就是编辑过程中的营销意识。期刊主创人员根据自己上一阶段对市场的了解,对读者阅读需求的把握,来合理安排这一阶段的编辑活动。如哪些栏目受市场欢迎?哪类稿件在市场上能够激起反响?甚至连某些具体的制作活动,都要考虑营销的问题。比如啥样的标题制作更能吸引人?如果让这一标题上了封面要目,能否让人一看,在四秒钟之内就决定购买?
2.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营销意识,也就是期刊销售过程中的营销意识。这并不是要让期刊主创人员像发行人员一样去搞营销,而是让他们介入期刊营销过程。通过介入营销了解市场、感受市场,与读者直接对话,更好地把握读者的阅读需求,与期刊营销人员形成联动、达成共识,最终使期刊主创人员的营销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以校正制作过程中与市场的差距和错位,使下一阶段的制作活动进行得更完美。
3.市场推介过程中的营销意识。这也不是要让期刊主创人员像市场部、宣传部人员一样去搞推介,而是让他们积极介入市场推介,与市场部、宣传部人员一起通过期刊的一定版面,组织读者俱乐部、联谊会、有奖评刊、亲情赠送等活动,增强期刊的亲和力,最终提高营销的总体效果。
营销意识,是商业模式下期刊传媒主创人员必须贯彻于全部制作活动的意识。
(四)受众意识
受众意识,也就是读者意识。传统的期刊制作意识是主创人员主导一切的意识。也就是说,在传播的整个链条上,主创人员始终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读者则始终处于绝对从属的地位。长期的“编辑本位”造成了期刊主创人员高高在上、目空一切、自以为是的畸形心理。市场经济则要求主创人员必须有强烈的、压倒一切的读者意识,主创人员必须拉下面子,放下架子,认真地去琢磨读者在想什么,读者需要什么,读者对什么最感兴趣,读者最厌恶什么。主创人员应做好市场调查,准确把握读者的所“求”,以调整制作思路,做好制作工作。这不是哪一个主创人员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每个主创人员都必须接受的事实。这一角色的转换对期刊传媒的许多主创人员来讲都可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然而,只有如此,别无选择。
除此之外,主创人员还要采取多种形式,与读者平等对话、展开交流、进行互动。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读者尽可能地参与到制作过程的每个环节中。这是期刊主创人员读者意识的进一步体现。
二、搞好三次营销
期刊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其独特之处在于可以进行多次销售。起码可以进行三次销售:向特定的读者销售包含特定内容的刊物;向特定的广告客户销售刊物所拥有的特定读者;向特定的群体销售刊物所拥有的品牌及其他衍生资源。因此,期刊传媒必须下功夫搞好三次营销:
(一)刊物营销
在传统的四大媒体中,期刊的营销难度是最大的,这是因为:第一,期刊的售价最高。广播可以免费收听,电视可以免费收看,报纸一块钱可买几大叠,而期刊则远非如此。第二,期刊营销不易操作。比如,许多报纸可以雇用庞大的营销队伍,身穿黄马甲,脚踏自行车,走街串巷,进行地毯式的“袭击”。因为大多报纸都是地方性的。而期刊则多为全国性的。此外,受传统运营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期刊传媒在刊物营销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
1.营销意识不强。许多刊社编辑队伍庞大,营销人员奇缺。编辑有三审制、三校制、编前例会制、编后例会制、刊物审读制、编校奖惩制等。营销则缺乏健全的工作制度、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
2.营销投入不足。许多刊社支出结构欠科学、欠合理,甚至严重失衡。制作等投入相对较高,营销投入相对不足,甚至不能保证期刊营销的正常运行。
3.营销基础薄弱。期刊分销体系尚未建立,名单供应商尚难寻觅,营销技能培训远远滞后,营销人员素质偏低等等。
这里所谈的还是那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期刊传媒。至于那些简报性的、严格意义上几乎不能称作期刊的机关刊物,则根本谈不上营销问题。
期刊传媒选准特定的读者群体、制作出适合这些读者的刊物后,就要下功夫进行营销。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的“产品”如愿以偿地被既定的读者所接受。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只有你的个人劳动被社会所承认,从而变为社会劳动后,才能最终实现你劳动的价值。否则,前期的一切努力都将付之东流。
(二)广告营销
期刊传媒的广告营销必须吃透刊物、吃透读者、吃透广告客户。
1.吃透刊物。要搞清自己刊物的内容特点、发行分布、传阅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刊物对广告客户有多大的吸引力。
2.吃透读者。要搞清自己刊物读者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状况、职业状况、文化程度、消费特点等,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读者对广告客户有多大吸引力。
3.吃透广告客户。一要搞清广告客户对刊物、读者的兴趣如何。二要搞清广告客户的生产规模、经济实力、产品状况、广告投放能力、广告投放愿望等。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广告客户对自己刊物及读者广告投放的可能,并进一步分析广告投放的数额、频度、时限等状况。
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刊物找到合适的广告客户。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告客户的投入得到应有的回报,从而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和刊物营销相比,目前,我国期刊传媒广告营销工作明显不足,集中表现为:
1.对自己刊物的读者和广告客户把握不准。到底自己刊物的读者适合哪些广告客户?有哪些广告客户对自己刊物的读者会有兴趣?诸如此类的问题,许多刊社广告营销人员及相关决策者并不十分清楚。这样,造成广告营销工作的盲目性。一方面,把读者误“售”给不对路的广告客户,使那些广告客户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因而失去持久合作的基础。另一方面真正对路的广告客户却没有“售”到,留下广告营销的市场空位,最终影响广告营销的总体效益。
2.对广告市场的开掘不深。一些期刊传媒,广告营销工作是对路的。也就是说,为自己期刊的读者找到了合适的“买”主。但却没有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开掘,没有把广告营销工作做到极致,因而造成广告资源的浪费。和有形物质资源相比,广告资源的浪费更让人惋惜,因为广告资源是常取常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三)品牌及其他衍生资源的营销
这是期刊传媒的第三次营销。第三次营销的主要方式通常有:重印、合订本、特刊、子刊、电子版、相关图书、数据库、网站、会展、客户名单、品牌授权等。在传统的四大传媒中,期刊传媒的第三次营销最有潜力,因为期刊是品牌传媒。
近年来,我国刊业的三次营销已初见端倪。《知音》集团、《家庭》集团等期刊传媒集团已借助期刊品牌办子刊、办公司,开始第三次营销的初步尝试。但总体上说,我国期刊传媒在第三次营销方面,做得还十分不够。因而,造成了期刊传媒品牌及其衍生资源的惊人浪费。
随着中国入世,期刊传媒的大洗牌、大整合、大变局已势所必然。面对如此形势,我们的选择只能是:选准读者,重新定位;挖掘潜能,制作精品;全力以赴,搞好营销。只有这样,才能在期刊市场的风云突变中站稳脚跟,生存下来,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