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秦
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课前独立预习后的“分享式”教学方式,能提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平台。在预习基础知识时,抓住关键点提出问题,明确学什么;在学习问题解决时,针对解法提出问题,明确为什么;在知识的运用中,针对用法提出问题,明确怎么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会不断提高,成为会终身学习的新时代接班人。
关键词:独立预习;关键词;方法;运用;提问
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陶行知先生讲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可见,质疑是一切创造发明和社会进步的钥匙。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重要前提和核心!
创造力是人人都具有的天然禀赋,它与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系,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所以,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学生不仅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让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还不够。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初步掌握怎样提出基础性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整合知识,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笔者在实施基于独立预习后的“分享式”的教学方式中,对学生课前独立预学课本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结合进行了实践尝试。
一、抓基础,学会问是什么
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夯实基础知识,学生通过对课本的课前预学至少要了解书本的基础内容是什么。而数学概念、定理等都是用非常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而成,这就需要对这些文字的内涵和外延都进行深入地剖析才能真正知道是什么。
有理数的乘方,笔者认为是一个非常适合课前学生预学的内容,也是一个通过对概念的解读,培养学生如何阅读,如何提出问题的好材料。
案例1:浙教版七(上)有理数的乘方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数学定义、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根据这些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充分解读。那么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自学课本,又如何让学生理解完全呢?可以在学生预习时按照老师备课的思路,例如本例中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对这些关键词采取取舍、替换等方式,从多角度地理解概念,并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对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和剖析。其实是把老师的工作引导学生自己去完成,能让学生对书本的基础知识有真正的自我理解和建构,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思做法,学会问为什么
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非常精炼,知识的发生、发展都有呈现,并且定理、例题等的推导过程比较简洁。学生对课本进行课前的预习,难免会受到课本提供的解决方法的影响,往往有学生会出现看得懂书而脱离书本仍不会做的尴尬,这其实也说明学生只知道怎么做,却不知道其所以然。因此要求学生对书本上的结论、方法的得出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不要轻易地人云亦云。真正弄明白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为后续的解决问题建立基本方法模型。
案例二:浙教版九(上)比例线段中的黄金分割。如图:
课前独立预学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对知识先进行自我解读和建构,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预学教材中,明确要学的是什么,提出问题,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在学习教材的解答过程中,明确为什么要这么做,提出问题,真正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自我建构知识;在例题的学习以及课后的练习中,多总结、比较解题的方法,提出问题,真正掌握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不断提高,成为会终身学习的新时代接班人。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城南中学 314000 )
论文作者:梁 秦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6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4
标签:学生论文; 课本论文; 课前论文; 知识论文; 概念论文; 过程中论文; 发现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6月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