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艺敏 徐越茗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省金华市 321000
摘要:我国的建筑分为很多种形式,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形式是传统民居,传统民居是中国特有的建筑形式。传统民居受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传统民居同样能够反映我国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情况。如今世界建筑逐渐向绿色建筑方向发展,发展绿色建筑,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节能减排,有力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本文浅析了传统民居与现代绿色建筑体系的关系。
关键词:传统民居;现代;绿色建筑;体系
传统民居的发展历史悠久,传统民居能够发展到今天,其中的必然性值得我们研究与深思。传统民居中不仅有自然生态观,还有着建筑技术的精华以及蕴含着丰富的“绿色”思想,可供现代绿色建筑体系借鉴参考。
一、传统民居在现代绿色建筑体系研究中的借鉴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建筑的发展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民居,这一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形式,数量多,分布广,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适应气候与自然条件,表现地方特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传统民居经历长期演变,仍蕴含着丰富且朴素的原生“绿色”思想,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从自然生态、建筑技术角度了解、认识其优秀特征和经验,并对其实质加以提炼,对绿色建筑体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在布局上因地制宜,节约用地。传统民居都注重利用自然条件,结合地势,与自然和谐相宜。如南方山地地区,民居多顺势而建,高低错落;江南水乡民居多与河道密切结合;陕西一带的窑洞(靠岩窑)则充分依托黄土崖壁……。这与现代绿色建筑体系中的自然观是一致的。而且利用自然地形,不必平整场地,减少了土方量,也是节能的一种形式。其次,在建筑技术与构造、空间设计、平面布局上节约能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传统民居中的许多自然空调通风措施,顺应自然、自动调节,非常值得总结与借鉴。南方民居多房间进深大,厅宽且高,门与窗、窗与窗尽可能对齐,形成“穿堂风”,使空气对流而传走热量。民居一般都采用檐口伸出或遮阳处理,利用建筑物的阴影,减少因太阳直射而引起的热量上升。有时还设回廊,形成凉爽区。南方民居内部、房间之间,采用活动式屏门、隔扇,使内部空间开敞、通透,利于空气流通。南方民居多采用天井、厅堂、通廊与侧庭院相结合的布局方式组织通风。天井既是引风口,又是出风口。风从天井吹向厅堂,进入通道,从后天井或侧庭院回归自然。如果天气异常炎热,风力轻微,天井在阳光曝晒下热气蒸腾,热空气不断上升(既所谓“拔气”作用)。而两侧厝巷的冷却空气就通过通道,向天井不断补充,形成冷热空气的温差对流。这种通风系统与堂屋、高窗和屋门间气流相通,形成良好“穿堂风”,以达到夏季自然降温的目的。
以上方面既自然调节了小气候,又不耗能,不产生污染,这是现代人工空调技术无法做到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现代绿色建筑体系对传统民居的充实与提高
所谓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如空调技术)应用于建筑,一般都有耗能大、污染环境的特点。当今社会、时代在前进,生活方式在改变,科技的发展也远非过去所能比拟,这为完善民居的“绿色”形态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挖掘传统民居的“绿色”本质,使传统民居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注入新的“血液”,对传统民居进行充实与提高,使其产生新的生命力。
结合现代技术,使传统民居中的自然空调技术与手法更加发扬光大,节约空调能耗。生土建筑(如窑洞)充分利用了地下土壤热容量大而恒温的性能。我们应在此基础上研究土壤蓄能(地冷、地热能)的利用技术(埋管技术、地道风利用技术)。传统民居中很多绿化方法,防止夏季过热,调节小气候,达到了自然空调的效果。我们可考虑利用生物技术,使立体绿化(底层庭院、各层平台、屋顶种植、温室、墙面)技术结合自然条件和气候特征更加完善,容易实现。传统民居中的穿堂风、内天井,四合院等空间布局处理手法,自动调节室内气候,应注意加以借鉴。
太阳能、风能、土壤蓄能、生活废弃物焚化能、沼气能的利用技术,可以改变传统能源消耗结构,减少对环境污染。太阳能可转化为热能(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还可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电池板)。北方传统民居有利于发展风能(如风车)转化为电能的实用技术。
三、将传统民居纳入现代绿色建筑体系
(一)注意绿色建筑技术的适宜性、实用化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应该是经济实用的建筑。民居的形成往往受当地经济、材料、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绿色建筑技术,要着眼于实用化,依其使用条件,进行多因素综合优化分析。所谓实用性,即在技术先进的同时,适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条件,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需求,使用方便,简单可靠,技术完备成熟,易于推广、施工、管理、维修的,符合低投入高综合效益原则、适应性绿色技术最优化综合应用原则。如在利用地能的埋管技术上,应考虑管道老化,方便经济更换维修等问题。太阳能本身是一种无偿的资源,对其利用的设备也应是经济的。对窑洞的改造,应注意到它有着明显的易施工,价格低廉的特点。如果将其改成大量使用混凝土柱板,在混凝土板上再覆盖厚厚的黄土种植层,大大地提高了板的承载要求(还要考虑种植层中水的荷载),造价和施工难度将大幅提高,偏离了窑洞本身的涵义。这种技术是否妥当值得研究。
(二)注意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传统民居有着特有的艺术形式,这与人们的审美情趣是一致的。在利用现代绿色建筑技术对其加以改造完善时,切忌面目全非,创造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我们应将技术与艺术有机融合,协调统一,保持文化、历史、形象的延续性。如改造窑洞,应使人们感受居住更舒适,但还是祖祖辈辈居住过的、感觉亲切的窑洞。
(三)强调多学科的合作,完善和提高的途径应是多样的
单一学科的研究是有局限性的。只有社会、历史、生态、技术等多学科协助同步,发展才能达到整体和谐。这其中,建筑技术的研究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建筑设计是最终的综合反映,我们应把其无穷无尽的自然方法提取出来与现代结合,减少人工化环境,强调设计回归自然。
四、结论
通过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各种因素都对传统民居所造成影响,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大力推进现代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将传统民居纳入现代绿色建筑体系,不仅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更符合绿色建筑体系思想,充分体现“绿色”人文观与“绿色”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钱才云,周扬,刘旭.基于夏热冬冷气候条件下的农村住宅被动式绿色改造策略体系研究——以“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为例[J].华中建筑,2017,35(12):31-35.
[2]张雪津,贾玮玮,王筱璇,赵越,王赵坤.浅析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区别——以江南水乡传统民居建筑为例[J].居舍,2018(13):108.
[3]倪斗.过去到未来:从中国传统民居园林精髓到绿色建筑更新理念——北京大学“人文学苑”的建筑文化与绿色设计[J].建筑与文化,2016(08):167-169.
第一作者简介:杨艺敏(出生年—1998),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浙江宁波,学历高中,职称无,工作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第二作者简介:徐越茗(出生年—1997),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浙江杭州,学历高中,职称无,工作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浙江省金华市,邮编:321000
论文作者:杨艺敏,徐越茗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民居论文; 建筑论文; 传统论文; 技术论文; 体系论文; 自然论文; 天井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