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大学校园各种安全事故频繁出现,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而这些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在面对问题时不能冷静、正确处理,偏向于极端手段。因此,高校必须抓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偏向于问题的指正,从学生所犯的问题来教育学生,这种教育所起的效果不理想。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型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主要研究人的美好心理以及积极心态,其价值是巨大的。对此,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善于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开展教育,不断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并发扬其优点,进而引导大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学习。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是高等教育的关注焦点,在新时代来临之际,大学生能否肩负历史使命,承接时代发展的积极动能,是新时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诉求。为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当代教育寄托于积极心理学范畴的可能性,并提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付诸于新时代发展的积极践行方案,以便为高等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质量提供参考路径。
1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始于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种全新研究领域,它的出现最早于1954年在马斯洛的著作《动机与人格》中提出,刚开始这个词并没有引起心理学界太多的关注,真正把这种思想付诸实践的是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作为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专注于研究人的积极内在品质,强调用积极心态解读心理现象,也是对当前人类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反思的结果呈现。如种族和宗教冲突、恐怖主义、跨界文化传播、技术革新等给人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造成各种心理困惑,人性的共同部分就是人类的积极品质,无论是民族或者宗教信仰的差异多大,但生活的个体都有自尊、快乐、高兴、实现、满意等积极的品质,如果这些积极的品质能够一一实现,人类矛盾也许会终结。鉴于此,积极心理学重点强调追求人的价值,重心在关注人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倡人们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读心理现象,利用人类优秀的内在品质帮助人们获得良好的生活,走向幸福,获得满足。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层面即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塑造和积极的社会制度。它倡导把同等程度的关注放在优势上,要塑造好的事物,充实那些健康的生活。多关注积极力量,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正确运用积极资源和技能来解决自身面对的困难。
2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1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健康,机械式的强调问题的严重性,这样的教育效果不佳。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是积极的心理,它摆脱了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同时也指出了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关联。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高校以及教师应当注重良好环境的构建。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将校园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活动中去,鼓励同学之间互帮互助,进而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开展积极心理体验活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只有那体验到成功的欢乐的人,他才有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积极的心理体验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幸福感更强烈。”积极心理体验活动,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体验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和领会做人道理,从而主动改善自身状态,预防和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刺激学生潜能开发的过程,具有教育性、启发性特征。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形成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良性互动,那么教师自身除了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外,还必须具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技巧。尤其对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还需要在体验活动之前从积极的一面加以引导,加强对积极情绪的体验。在具体开展积极心理体验活动过程中,对大学生参与心理活动后的效果加以跟踪调查与分析,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和针对性的计划。积极心理体验活动包括素质拓展训练、校园义务劳动、主题分享报告会、团体心理辅导等,如何科学设计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充分享受活动乐趣,体验活动过程,拥有良好情绪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提高,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深度自我加工,挖掘自身积极心理态度,重塑学习与生活的自信心,使学生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体验过程中得到充分满足。
2.3预防为主,心理咨询为辅
我院目前虽然已开设了与心理教育相关的一些课程,学生对心理知识有了一些基本了解,树立了较为正确的世界观。但是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所以在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时,应该更加深入地给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我调节。鼓励学生积极地挖掘自身潜在的优点和性格优势,让他们变得勇敢而自信。同时,要对那些有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帮助,让他在自我调节和外界帮助下更好地走出困境。
2.4多元化渗透式体验人本价值
积极心理学对于学生思想价值的引导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渗透方式,其本质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从历史积淀的人文气息中寻找生命本源的归属感。这种教育激励模式更加取向于学生心理诉求的人本理念,既是对于十九大精神树立文化自信的价值认同,也是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渗透方向。高校思政教师可以采取团体心理训练模式,将中国古典文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书法国画博览等富有民族气息和精神文明象征的教育素材引入,从通过丰富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构建对于民族复兴的正确理解。进而达到真实认知社会文化积淀的精神文明价值,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验路径,以充实的民族文化自信构建新时代远大理想抱负。
结语
综上,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积极品质,在这种心理学理念下,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心理学知识,提升自己的积极心理学意识。对此,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品质,引导学生参与,增强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进而帮助学生接纳积极心理学教育,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万锐.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8,(13):53-54.
[2]郭洁,王国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全程开展积极心理教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02):7-9.
[3]吴焰,张卫平.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94-97.
论文作者:高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心理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生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心理论文; 教师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