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江永县人民医院 425400
摘要:目的:探究将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方案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对本院接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抽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间接受治疗的34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分别录入1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案,对患者病程进行控制,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数据较对照组来说明显更高,即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方案能够有效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同时这种治疗方案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用药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用药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阿替普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因素较多,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引发患者出现局部脑组织缺血,进而引发患者的脑组织在缺血缺氧的状态下发生病变,引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目前临床中属于脑卒中的常见发病类型,其患病机制较为复杂,大多数患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而临床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治疗目标应当使患者的受阻血管尽快恢复通畅,尽可能减小患者的脑组织梗死面积,使患者的缺血区域得到完全重建,进一步恢复患者的神经细胞功能[2]。本次研究抽取出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间接受治疗的3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以分析将阿替普酶溶栓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具体效果,获得不错的成绩,现归纳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本院接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抽取出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间接受治疗的34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分别录入17例患者。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比例为8:9,年龄范围在41-76岁之间,平均年龄(58.6±3.8)岁。实验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比例为7:10,年龄介于44-81岁之间,平均年龄(59.7±4.6)岁。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在入院时经临床诊断未见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器质性疾病,患者的个体状况对本次研究结果不造成影响,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未见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治疗方案,首先给予患者自由基清除剂、血小板抑制剂进行治疗,若患者存在脑水肿状况则还需要进行20%甘露醇静脉滴注治疗,首次用药给予患者肠溶阿司匹林300mg,随后在治疗期间每日肠溶阿司匹林用药剂量为100mg。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加用阿替普酶静脉注射溶栓进行治疗,给予患者0.9mg/kg阿替普酶用药的前10%在10分钟以内静脉滴注用药,其余90%药物则在一小时内以静脉滴注的用药方式进行用药,24小时后对患者的头颅ct进行再次检查,并且不再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
1.3 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恢复100%;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以上,但未到90%,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完成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至未到45%,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实验数据均由统计人员录入Excel表格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0进行实验统计学计算。文中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均数±标准差)分别选择X2、T值进行统计分析,若各实验结果中p<0.05,则说明本次研究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数据较对照组来说明显更高,即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颅脑组织如果长期保持缺氧,缺血状态,就会引发患者出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于这类患者来说,患者脑组织中的部分神经细胞就可能受到缺血影响,而出现不可逆的致死损伤,在这种状况下,如果尽可能对患者进行早期血液灌注,则患者的脑组织损伤状况会有所恢复,改善患者脑组织功能,降低疾病对患者造成的影响[3]。
静脉溶栓治疗方案是脑梗死病症进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这种病症有助于防止患者机体疾病迅速恶化,而在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时,用药阿替普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4]。阿替普酶作为溶栓剂进行应用,其本质属于一种rt-PA型药物,这种药物能够与血栓中的纤维素相互融合,同时这种药物对于纤维素酶原有较高的亲和力,能够促进患者的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使患者的血栓得到溶解。除此之外,这种药物在患者用药后,不仅能够发挥其血栓溶解的药物基础,使患者受损,脑组织的生理功能得到改善,还能够表现出较为强效的特异性特征,作用于纤溶酶原物之时,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能够使患者机体病变区域的血栓充分溶解[5]。同时这种药物不会对患者的全身血管造成明显的纤溶效果,所以能够在保护患者正常机体功能的基础上,改善患者病变组织周围区域,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方案能够有效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同时这种治疗方案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用药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用药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凤进,郑晓红,徐立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最佳剂量探讨[J/OL].当代医学,2019(16):82-84
[2]陈峥,罗国刚,王康军,贺峰,张森岭,李剑,王舰,魏莹.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前循环脑梗塞的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6):10-12+15.
[3]黄灿.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15):14-18.
[4]闫丙川.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的影响[J/OL].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08):1-6
[5]周贺民,王玉东,郭越,廖磊,韩莹莹.急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与桥接治疗对预后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19,40(04):111-113.
论文作者:杨义斌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患者论文; 缺血性论文; 实验组论文; 静脉论文; 脑卒中论文; 溶栓论文; 治疗方案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第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