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日趋稳定,生态文明建设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日渐提升,这对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绿色金融市场供需失衡日益凸显,绿色金融发展动力不足。因此,探索绿色金融体系创新发展路径、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动力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创新路径;探析
引言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市场供需失衡、发展动力不足等现象日趋凸显。本文通过对绿色金融体系作用机理的研究以及国内外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面临问题,进而从全方位探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创新路径,为绿色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1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作用机理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始终以“支持资源节约、环境改善与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金融、财政、环保等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在政府和监管机构的引导和监督下,通过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手段,动员和激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清洁能源、清洁交通以及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以此助力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如图1所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作用机理具体可分为需求层、引导层、功能层和展现层。体系的需求层面包含问题层和约束层。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以粗放式模式为主,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来调动金融市场的绿色转型,缺乏强力的约束机制保护环境。在这种“先污染、再治理”发展模式下,政府能够得到短期的经济绩效,但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将长期束缚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日趋显著,倒逼政府采取强制性的绿色经济转型。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以政府、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为主体,包含引导层和功能层。在经济绿色转型背景下,首先,需要政府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政策的引导,通过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激励和监督绿色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然后,通过金融机构绿色工具的不断创新、服务的持续改善以及绿色产业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形成资金导向,提高绿色金融效率和环境效益,降低绿色发展成本,有效抑制污染项目投资,促进绿色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的绿色转型。最终,通过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改善我国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满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需求,在展现层面表现为实现经济、环境效益的最优化,实现绿色经济发展。
2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分析
2.1国内外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模式
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可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式。“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源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主要依靠内生的融资支持,以绿色金融体系下层的金融需求促进多元化的外部绿色金融创新;而“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主要用于发展中国家,其绿色金融体系发展呈现明显的外生性特征,以上层结构引导下层结构需求为基本规则。
2.2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特征
1.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结合图1和表1可以看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异,国内绿色金融体系主要强调政府的主导性和转型的强制性,而西方国家重视市场机制的力量。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经济绿色转型的深浅,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基础薄弱,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为经济绿色转型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此,国内绿色金融体系的前期发展应该着重于转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污染处罚和环境改善,强力约束破坏性和污染性经济发展方式,逐步改善金融机构或企业的绿色投资意识,将污染的负外部性转化为企业融资成本,促使资金由灰色高污染项目流向绿色经济项目,达到由粗放式经济发展向“浅绿”经济转型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此可见,我国“浅绿”经济转型离不开政府政策对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的引导和约束,也体现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初期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显著特征,即“顶层设计”。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日趋完善,绿色信贷政策、绿色债券政策以及部分激励政策也相继出台,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银行从最初的21家发展至全国4000多家。2.中央有效推动与地方积极创新的有机结合。我国“自上而下”的绿色金融体系不单单是由上到下的单向推动,而是中央有效推动与地方积极创新的有机结合。201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七部委印发五省(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选择部分地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五大试验区主动出台绿色金融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积极探索绿色金融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比如,湖州市在探索绿色金融体系中,设立了首家环境信息披露试点金融机构和中国首家绿色专营支行,在国内首创“保险+服务+监管+信贷”模式。衢州市则侧重于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在全国率先将财政资金竞争性存放指标与银行绿色信贷业务挂钩,首创了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综合保险,并设立了绿色产业引导基金。
3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的创新路径
3.1绿色金融体系的标准化
随着我国绿色金融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规模日渐壮大,构建统一的标准是绿色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一,结合五大试验区发展情况,对现有标准进行筛选整合,根据市场上绿色金融工具现状,逐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并有效界定绿色产业和项目,形成统一的绿色金融项目目录,以此匹配国际水平的绿色金融认证机制,促进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国际化发展。其二,统一金融机构对投融资企业的环境审查评估和风险管理标准,确保覆盖投融资项目的全流程,主要包括项目准备和批准、执行审核、监测监管。其三,实现行业标准差别化管理,根据行业技术特点制定环境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标准以及操作指引,实现环评和风险管理标准的定量化,以适应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为绿色金融工具的创新保驾护航。
3.2加大绿色金融发展的激励力度
各级政府应建立包含绿色产业、环保、绿色金融等多维度的协同激励框架,优化财政的绿色配置,提高绿色基础设施投入在财政绿色支出的比例。除了在税收、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大财政补贴与优惠力度以外,政府和监管部门可参照普惠金融扶持政策,采取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绿色信贷定向降准以及绿色债券优先受偿等政策,完善绿色金融激励制度,从而降低金融工具成本,完善收益成本风险共担机制,调动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积极性,吸引多层次投资资金涌入绿色金融产业。
3.3完善法律制度和监管措施
首先,明确个人、企业、银行需要承担的环保法律责任。如美国的《超级基金法》、法国的《能源转型法》及《格勒奈尔法案》等通过明确贷款人在环境污染中的法律责任,将环境污染外部性内生于企业、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中。其次,保障污染受害者的权益,加大对为污染项目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的连带责任处罚,减少“漂绿”现象的产生,提高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责任感。最后,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明确金融机构在污染耗能成本上的环境风险责任,建立金融市场主体的声誉评价机制,公开考核金融机构的社会环保责任,通过金融机构维护企业声誉来参与绿色金融活动。
结语
虽然绿色金融政策、产品的创新会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但是,区块链技术的融入可以提高信息共享平台的安全性、透明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不仅有助于金融机构的贷后风险管理和发展效果评估,还可以限制绿色金融产品定价在合理范围内,促使绿色金融业务公开透明化,有利于降低金融泡沫风险、保障绿色金融体系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梓耀.绿色金融发展的法制困境与出路[J].环境保护,2018,(19).
论文作者:丁文倩 藏瑞锋 符美庆 卢信运 李志刚 王晓光(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9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5/9
标签:金融体系论文; 金融论文; 我国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模式论文; 粗放论文; 环境论文; 《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9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