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恒先生经方活用初探论文_王磊,李秋恒

李秋恒先生经方活用初探论文_王磊,李秋恒

(淄博市中医医院 山东 淄博 255300)

【摘要】李秋恒先生临床善用经方,且不拘泥于经方,将经方活用,收效甚好。笔者在临床跟师学习,总结了老师的部分经方活用的临证经验,通过案例分析,对李秋恒先生辨证论治、经方活用的中医临床诊疗思路进行总结。

【关键词】李秋恒;名中医;经方活用;八正散;热淋;黄芪桂枝五物汤;产后风湿痹病。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0-0363-01

李秋恒先生是山东省名中医,第二批山东省中医药五级师承指导老师,从医30余载,德艺双馨。作为学术继承人,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老师在临证中善用经方,且不拘泥于经方,辨证论治,随证加减,收效甚好,享誉省内外。先生不仅临床经验丰富,而且理论功底深厚。本文结合几例临床医案初探李秋恒先生的经方活用。

1.八正散治热淋案

患者,男,62岁。因“小便炽热半年”来诊。2014年8月14号初诊,患者一年前因“直肠癌”于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手术后病情平稳,半年后自觉小便炽热,遂就诊于当地区医院,化验尿常规:白细胞(+++),潜血(+++),行膀胱彩超、膀胱镜等检查均无异常表现,予口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治疗无果遂求中医治疗,就诊时小便赤涩,纳眠可,大便调,舌红、苔黄,脉滑。诊为淋证(热淋),证属湿热下注证。处方:木通 10g;车前子 15g;瞿麦 15g;萹蓄 10g;滑石 15g;山栀 10g;炙甘草 6g;大黄 6g(后下);公英30g;黄柏15g。每天l剂,水煎500ml,口服。服7剂。二诊:小便赤热明显减轻,仍舌红,苔黄,脉滑,原方继服7剂。三诊:小便无赤热,舌淡红,苔白,脉滑,复查尿常规:白细胞(—),潜血(—),随访一周未再复发。

按语:热淋是淋证之一,临床以小便淋沥不尽,尿频量少,色黄而赤,排尿时尿道刺痛而有灼热感,以及伴有腰痛,以热为主的一种疾病。患者术后体虚,适逢仲夏时节,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下注膀胱而发为本病,临证时要中西分治,牢固树立中医诊疗思维[1]。八正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治疗热淋的常用方剂,随证加减,收效甚著。《医方集解》云:此手足太阳、手少阳药也。木通、灯草清肺热而降心火,肺力气化之源,心为小肠之合也;车前清肝热而通膀胱,肝脉络于阴器,膀胱津液之府也;瞿麦、扁蓄降火通淋、此皆利湿而兼泻热者也。滑石利窍散结;栀子、大黄苦寒下行,此皆泻热而兼利湿者也。甘草合滑石为六一散,用梢者,取其径达茎中,甘能缓痛也;虽治下焦而不专于治下,必三焦通利,水乃下行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黄芪桂枝五物汤治产后风湿痹案

患者,女,26岁。因“多关节疼痛10天”来诊。2014年12月18号初诊,患者剖宫产后一个月,自觉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尤以双手小关节疼痛为著,就诊于当医院,化验抗“O”、类风湿因子、血沉、免疫球蛋白、抗循环瓜氨酸肽抗体均正常,除外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为产后风湿症,未予药物治疗。来诊时双肩、双腕、双手小关节、双膝关节疼痛明显,畏风寒,神疲色倦,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诊为产后风湿痹病,证属气血亏虚证。处方:黄芪30g;桂枝15g;当归10g;熟地20g;赤芍10g;川芎6g;白芍30g;透骨草30g;大枣4枚(擘),生姜18g。每天l剂,水煎500ml,口服。服14剂。二诊:关节疼痛、畏寒、神疲色倦较前好转,原方继服14剂;三诊:关节无疼痛,无畏风寒,面色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随访一周未再复发。

按语: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该方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以黄芪为主佐以大枣固表补中;以桂枝佐以生姜治卫升阳;以芍药入营理血。五物营卫兼理,且表营卫里胃肠亦兼理。患者产后体虚,营卫气血不足,不能濡养肌肤,适逢冬月生产,风寒气重,感受天气,风寒易入侵血脉,使血行涩滞,运行不畅,郁闭于肌肤关节而致关节疼痛。全方配伍起来,既可温养卫气营血以扶正,又可散风寒、通血脉,祛除邪气。治疗妇人产后风湿痹病,效果尤著[2]。

3.苓桂术甘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寒痰咳喘证案

患者,男,62岁。因“咳嗽反复发作30余年”来诊。2015年1月8日初诊。患者咳嗽反复发作30余年,加重伴胸闷、气短、喘息3年余。近一周因外感风寒,上症加重,咳嗽,咯白色稀痰,夹有泡沫,喘息不得卧,脊背畏风寒,下肢凉、畏寒,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夜尿频,大便尚可。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细弱。诊为喘证,证属脾肾阳虚、寒痰阻肺证。处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10g;炙甘草6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苏子10g;半夏10g;陈皮10g;葶苈子10g;生姜3片;大枣3枚。每天l剂,水煎500ml,口服。服14剂。二诊:喘息、胸闷、咳嗽气短、咯痰量多等症状明显减轻,仍有畏寒,此为痰饮温化,仍有寒象,加细辛3g,继服14服;三诊:诸症明显减轻,无脊背畏寒,仍有下肢畏寒,此为仍有脾肾阳虚,上方加制附子6g,继服14服。随访一周,症状明显好转。

按语:寒性咳喘多为本虚标实之证,肺虚卫外不固,则易受外邪侵袭,脾虚则生痰湿,肾虚则不纳气,阳虚水泛,阳不化水,而致水饮停聚,则上逆而为喘咳。本医案中重用茯苓健脾渗湿,一以化已聚之痰,二以杜生痰之源;桂枝通阳化气,与茯苓相配则化饮之功强;白术配茯苓健脾燥湿,恢复脾运功能;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止咳平喘;莱菔子行气祛痰,可使气顺痰消,咳喘得平;三子均能行气,合而用之,祛痰顺气之功倍增。痰多加半夏、陈皮(二陈汤)增加化痰之力;喘息重、不得卧加葶苈子降气祛痰;寒象重加细辛、生姜增强温肺化饮的力量;阳虚甚者用制附子温肾纳气。临证过程中,要把握好主证,在疾病不同阶段分证治之,方能做到经方活用[3]。

【参考文献】

[1]韩霜.八正散加减治疗湿热蕴结下焦之热淋临床疗效分析[J].药物与人,2014,27(9):131-132.

[2]张慧珍.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产后身痛36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8):699-699.

[3]王美菊.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7):191-192.

论文作者:王磊,李秋恒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

标签:;  ;  ;  ;  ;  ;  ;  ;  

李秋恒先生经方活用初探论文_王磊,李秋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