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与泰国的金融危机比较谈——兼谈东亚经济模式的命运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泰国论文,韩国论文,金融危机论文,命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今世界没有一片平静的海洋,世界市场竞争激烈,国际金融市场更是浪高水深,激流暗礁。1997年7月初,一直繁荣的泰国经济,突然在金融领域发生危机,泰铢急剧贬值,硬货大量外流,经政府干预回天无力,泰国中央银行最终宣布泰国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从1美元可兑换25泰铢的挂钩价,一下子跌落到1美元30泰铢;到9月初再跌至近40泰铢,贬值36%。 由此泰国经济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所谓繁荣一下子变成了泡沫散去。于是国际经济关系上的所谓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倒了,接下来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骨牌也相继倒下。现在这一多米诺效应已超越东盟的范围,正倒向东亚及亚洲各国。10月中旬,韩国外汇市场开始有强烈反应,韩元与美元的比价突破1000:1的大关。 似乎韩国也要象泰国一样发生危机乃至经济危机,有些国际舆论在担心,韩国是否会成为第二个泰国呢?
二、韩国这只世界市场上的航空母舰遇上了一场太平洋风暴。今日这场国际金融风暴对韩国经济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同时也可以把它看作是韩国经济加强实力的机会。
韩国在经济发展上是一个典型的外向型国家,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实力型国家。自60年代初开始搞改革开放,70年代经济起飞,80年代建成新兴工业化国家,90年代迈进了准经济发达国家的行列。其经济规模和实力也有了巨大的变化,GNP从1962年的21 亿美元, 增长到1996 年的4500多亿美元,俨然成为了世界经济诸强之一。韩国经济腾飞的35年,经历了多次动荡的政治风云,而且也经历了许多国际国内经济上的困难和危机。但是,它在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下,按照东亚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应付各种挑战直到今天。现在看来,韩国经济还不能排除失败的可能性,尤其在国际金融上,韩币还只是一叶扁舟,在资本市场开放的条件下常可以遇到不测风云。
三、由于这一次金融动荡,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说,万恶的金融投机者“使我们倒退了十年”。可见,金融危机对一国经济的巨大伤害作用,犹如一场战争,甚至比战争还深重,因为金融风暴会在瞬间摧毁一国的金融基础。伤害多大,各国不同,主要以各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结构的不同而不同。但作为发展中国家,尤其在对外开放中谋求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国际资本的引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货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风险也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一点上泰国是如此,马来西亚是如此,韩国也是如此。
像泰国这样的国家在过去的10年当中积极引入外资且包括大量的短期外债,虽然刺激了经济繁荣和成长,却也埋下了巨大的金融风险,最终超越限度而导致金融危机。它一边实施高利率政策一边又要刺激经济繁荣,那么只有依靠引入外资,但是这样进来的外资大多为高利率而来,不形成产业资本,更不会投入基础建设,而大量地流入到不动产开发上,结果形成短暂的泡沫经济。同时,又由于把泰铢与美元的汇率固定起来,结果当国际短期投资一旦变为短期投机行为,从而金融市场为投机商所控制或乘虚而入的时候,金融市场的震荡就不可避免了。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由此产生。
在这个问题上有人认为,东南亚货币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东亚经济模式的危机,是东亚经济模式的结束〔1〕, 认为东亚经济模式的特征在于:经济上的依赖性和被支配性,自己没有资源,没有市场,因此,生存与发展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因此结论是:外向型经济的成功,完全是建立在依赖和被外部条件支配的基础上。外部条件一旦有变,就会失败。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东亚经济模式应该首先以日本为代表,后以“亚洲四小龙”,尤其以韩国为代表,再后来就是80年代以后东南亚各国崛起,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那么,所谓东亚经济模式的内含是什么呢?我想应该从3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它是一种市场经济体制管理方式的概念。以日本为代表,它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韩国也是如此,其他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也是如此。第二,它是一种市场经济发展导向的概念。以日本为代表,这是一种以对外贸易的增长为主导机制的外向型经济,韩国是如此,其他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也是如此。他们普遍走过了或正在走着输出立国的发展道路。第三,它是一种生产力主义的经济发展概念,以日本为代表,它极其重视本国的生产力,尤其是工业生产力,因此日本的现代化是从传统产业开始,一步一步向高科技信息产业成长来的,并造就了众多的世界级的企业及其品牌。另外,生产力的概念包括教育。东亚经济模式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国民教育持续的高投入,把教育看作战略性的生产力,看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技术工程。日本是如此,韩国也是如此。是否可以把东亚各国自己没有资源、没有市场,因而经济发展表现的依赖性和被支配性概括为东亚经济模式的第四层含义呢?我认为即使是事实,也是一个次要问题,并不足以代表东亚经济模式的本质。因为没有资源、没有市场都是相对的,哪个国家有完全自给自足的资源和市场呢?在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国际市场中求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下,哪个国家又能在资源和市场上自给自足地发展呢?再说,东亚各国没有资源、没有市场,因而有依赖性和被支配性,那么西亚各国还有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甚至包括发达国家,尽管自己有某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在国际市场上求生存和发展就没有依赖性和被支配性了吗?答案是一样的。现在美国在支配着世界经济,那么,他是光靠其资源和市场的优势来支配的吗?我想主要还是生产力的优势,亦即美国在与各国的竞争中,在生产力方面具有压倒优势。由此我们进一步说到东亚经济模式的危机问题,说这一次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东亚模式的结束是言过其实的,也是文不对题的。
东亚经济模式,我们已经指出它由三层内涵构成,从逻辑上分析,第一层内涵从属于第二层内涵,亦即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是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服务的,而第一层内涵和第二层内涵都为第三层内涵而存在,亦即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都是为国内生产力的发展服务的。关于这个问题,日本80年代提出技术立国战略,韩国在90年代初制定科技立国战略就是证明。这一事实说明,东亚经济模式是发展的,指向未来的,也就是说东亚经济模式不是那种因资源和市场的有限而借机会发展的模式,机会断了,路也就断了;相反,它是始终灵活地运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来发展自己,走进国际市场寻求进一步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按照东亚经济模式比较一下韩泰两国。我认为韩国从各方面看都符合东亚经济模式,具有代表性,而泰国就不是这样。虽然在第一层和第二层内涵上好像仿照了东亚经济模式,但是从第三层内涵上看它的实际情况是不符合东亚经济模式的,没有体现国内(或民族经济)生产力主义的概念。由此看它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也是不彻底的,尤其在利用外资、外债上泰国肯定是犯了错误。六七十年代韩国也大量引入外资、外债,同样是高速增长的GNP 对高速增长的外债余额,到1993年,外债总额超过4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2大债务国。但是韩国经济没有被压倒,其根本原因是高投入带来了高产出,持续发展的生产力作了保证。当然,80年以后,韩国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变了重借款经营、轻直接投资的方针,但直到今天它毕竟走来了一条风险经营的道路。如果说这30多年来韩国经济发展是一个奇迹的话,其中应该包括其外债经营成功的奇迹。
的确,韩国今天又遇到了麻烦,事实上就是一场金融危机,第一块骨牌倒了,接着第二块、第三块……连续地倒下去,就是这样一种多米诺骨排效应。在今日国际市场上,尤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相互开放的各国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正如银行信用的创造有正的乘数效应和负的乘数效应一样,国际金融市场上不同货币资本的信用在一定条件下,也必然会有正的乘数效应和负的乘数效应。因此就韩国的情况看,不受东南亚金融震荡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受冲击和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韩国经济不会从根本上动摇。韩国毕竟与泰国不同。这里有几个方面的根据:第一,韩国经济的成长,基本上都是生产力的成长,而没有那么多的泡沫;第二,韩国没有那么多短期外国资本贷款,也没有很多的短期外国资本投资;第三,韩币没有与美元等国际硬货币挂钩;第四,韩国国内储蓄率比较高;第五,韩国政府及韩国经济的国际信用度高、活力强;第六,韩国具有很强的出口能力;第七,韩国具有强大的教育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力,等等。而以上几点恰恰都是泰国经济所欠缺的。因此,我认为韩国经济经受这次动荡的结果与泰国是不会相同的,亦不会产生相同的结果。当然,国际金融市场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想从中站起来都需要各个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通力合作。
总之,我的观点是韩国不会成为第二个泰国,更不会成为80年代的墨西哥。东亚经济模式必然会延伸到21世纪,它没有结束。
五、东亚经济模式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潜在的市场大国,也是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的。辩证地讲,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东亚经济模式因为注重了环境条件和机遇因素就没有意义了吗?恰恰相反,我国近20年的改革开放是国内与国际、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而展开的过程。说到底,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正是一种东亚经济模式,它是成功的。现在国际金融市场惊涛拍岸,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怀疑和否定东亚经济模式,而是应该认识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东亚经济模式自身是坚实的。
注释:
〔1〕1997年11月19日《经济日报》,第4版。